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清朝親王帽子什麼顏色

清朝親王帽子什麼顏色

發布時間: 2022-10-06 03:51:40

『壹』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暖帽屬於清代服飾,多為圓型。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

2、特點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

涼帽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左為冷帽,右為暖帽。

(1)清朝親王帽子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貳』 清朝官員頂子顏色級別

在清朝早期,官員官帽頂珠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即無品級。到了清朝後期,一品官員官帽頂珠就不用紅寶石了,改用琉璃。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稱為「頂子」。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上鑲頂珠。

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黃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2)清朝親王帽子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清朝官員的朝冠被稱為「頂戴」,這種帽子通常配有花翎,所以又被叫作「頂戴花翎」。頂戴看上去大同小異,但您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隻頂戴的最高處都有一顆珠子,這些珠子被叫作「頂珠」。

頂珠通常鑲嵌在金屬底座上,小巧精緻,色澤各不相同,有的看上去呈十分通透的紅色或藍色,有的則呈不透明的紅色或白色,還有的呈金屬色……在外行看來,頂珠只是一種裝飾物,因人喜好而各不相同;事實上,對於頂珠的材質,清政府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同色澤象徵的是不同的官階。

清禮規定,一品頂戴應嵌紅寶石,並配黃金底座。

紅寶石被譽為「彩色寶石之王」,其產量十分稀少,且產地不多,主要分布於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就寶石質量而言,以緬甸、斯里蘭卡的紅寶石為最佳。紅寶石以其稀少難得,而成為象徵一品大員的珠寶。

此外,清朝皇帝與親王的冠冕上也常有大塊紅寶石裝飾,由此可見清朝皇室對於紅寶石極其痴迷。

清禮規定,二品頂戴應嵌紅珊瑚,並配黃金底座。

紅珊瑚位列紅珊瑚、珍珠、琥珀三大有機寶石之首,它生長在200米至2000米的大海深處,開采極為不易。俗話說「千年珊瑚萬年紅」,紅珊瑚由珊瑚蟲堆積而成,生長極為緩慢,20年僅長一寸,300年才長一公斤,其價格為黃金的幾倍乃至幾十倍。

清代二品官員涉及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大理院正卿、翰林院掌院學士、總督、巡撫等要職,皆為朝廷棟梁,以紅珊瑚為頂珠,恰恰象徵其人才難得。

『叄』 怡賢親王為什麼可以穿金黃色朝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糾正很多人的一個認識誤區。清朝皇家所說的金黃色並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黃金的顏色,而是在明黃色中加入了紅色而「勾兌」出來的一種顏色,更接近於現在人們常說的「橘紅色」或者「橙色」。比金黃色更接近明黃色的是杏黃色,大概其就是比所謂金黃色中紅色的成分更少一些。


『肆』 清朝官員的頂戴等級如何區別

清朝官員的頂戴等級區別:

1、頂珠寶石的顏色:顏色上大致分為紅、藍、白、金四色,一二品為紅色,三四品為藍色,五六品為白色,七八九品為金色。

2、頂戴花翎和寶石的材質:親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頂均用紅寶石,,二品官用珊瑚頂,三品官用藍寶石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官用水晶頂,六品官用硨磲頂,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

3、頂珠寶石的形狀:頂珠寶石為圓球形狀的為吉服,是重要節日時候戴的,而長條尖形的那種為上朝的時候帶的。


(4)清朝親王帽子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

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

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駐扎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扎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為大將軍。

『伍』 清朝親王帽子上的頂珠是什麼顏色的

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親王是正一品,所以是紅寶石。

『陸』 清代的官帽有幾種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本圖為吉服冠的頂,左為三品官用,右為一品官用。 一品官員頂戴為紅寶石,補子文官為仙鶴,武官為麒麟.
二品官員頂戴為珊瑚,補子文官為錦雞,武官為獅.
三品官員頂戴為藍寶石,補子文官為孔雀,武官為豹.
四品官員頂戴為青金石,補子文官為雁,武官為虎.
五品官員頂戴為水晶,補子文官為白鷴,武官為熊.
六品官員頂戴為硨磲,補子文官為鴛鴦,武官為彪.
七品官員頂戴為素金,補子文官為鴻鶒,武官為犀牛.
八品官員頂戴為陰文鏤金花,補子文官為鵪鶉,武官為犀牛.
九品官員頂戴為陽文鏤金花,補子文官為練雀,武官為海馬.
至於後面所插的羽毛,是用孔雀羽毛,分為單眼和雙眼,是賞賜立有軍功或特殊功勞者.
清朝官員頂戴後面所插的羽毛除了單眼和雙眼花翎外,還有三眼花翎的,李鴻章就是一個例子。除了花翎外,還有一種是叫藍翎,比花翎低一級。
按照清朝規定從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戴花翎,正四品以下的官員都是戴藍翎。此外,單眼,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都是要立功後,皇帝加賞才會有,這種叫賞戴。

『柒』 清朝官官級的帽子和衣服差別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適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帽子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編輯] 朝服 清代官員的著裝 [編輯] 皇帝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編輯] 親王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編輯] 官員 清代官員的朝服沿襲明朝[來源請求],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服。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詳《清通典 禮 嘉四》。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編輯]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台」。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政府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捌』 清代親王的帽子樣式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級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玖』 請介紹下清朝官帽頂子顏色區分、花翎、補服、胸前珠子的情況及來歷

「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里,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何志華說,「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綉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綉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綉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後、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掛朝珠。滿清諸帝篤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鍾,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1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7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9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6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7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84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2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5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7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