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影視劇為什麼是飛碟帽子

影視劇為什麼是飛碟帽子

發布時間: 2022-10-06 10:13:32

A. 為什麼影視作品中關於飛碟的描述都是類似圓盤狀的

因為外星人的UFO基本上都是利用曲率驅動來進行太空旅行的,因此,飛船的外表必須設計成“圓盤狀”,也保持受力均勻,避免飛船在高速行駛中,被不斷形變的時空所壓扁。

我們都知道,外星文明,自古以來都是人類孜孜不倦探索的目標之一。在我國的著名史學典籍《後漢書》中,班固就記載過在西漢末年,長安上空出現“UFC”的事件;後來,近代的羅斯維爾事件,通古斯大爆炸,據說也和外星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不斷形變的時空,當然非常危險。所以,外星飛船才會設計成受力均勻,四面都非常抗壓的圓盤形狀,來避免被空間直接壓扁。

B. 當年的錦衣衛帶的是飛碟帽嗎

禁軍裝束。電影太誇張了

C. 抗戰戴飛碟頭盔的是什麼部隊

抗戰時期所謂飛碟頭盔說的是英制托尼頭盔
事實上這種頭盔在中央軍(後換裝為德國頭盔)、川軍、西北軍、東北軍、桂軍都有所裝備,還有在緬甸的遠征軍也使用過英軍提供的這種鋼盔。
影視劇里表現較多的應該是桂軍和川軍,桂軍成建制裝備英國鋼盔,川軍出川抗戰時被編入桂系李宗仁的第五戰區,與桂軍裝備補給一致

D. 第十放映室中有句影評是《鴻門宴》導演李仁港的飛碟帽三部曲,請問,什麼叫飛碟帽

看過見龍卸甲和錦衣衛嗎?三部電影中的打扮都有那種極富喜感的帽子。看第十放映室說「飛碟帽三部曲」的時候真是笑翻了

E.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里卻盡是「飛碟帽

如果讓人們想像出一個標準的中國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老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頂盔摜甲、威風凜凜的武將們,同時想當然的認為這些武將門所穿戴的盔甲的樣式就是三國時期的盔甲樣式。但是,雖然這部電視劇雖然在很多細節上都進行了仔細的考證,卻唯獨在武將門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現了不少根本不屬於東漢時期的盔甲式樣,甚至出現了日式鎧甲部件,比如那個廣為詬病的濃濃日式感覺的頭盔前立。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頭盔上的前立

當然,《三國演義》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導演的一系列電影中,則乾脆就是堪稱魔幻了。這部導演非常著名的三部電影《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國MK-2鋼盔的頭盔,而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三部曲」(現在還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師》)。其中特別《見龍卸甲》中,蜀漢方頭戴英式鋼盔,曹魏方頭戴德式鋼盔,引得很多軍迷高呼:「這不是三國!這是阿拉曼!」

▲電影《天降雄師》中的「飛碟帽」

從冷兵器歷史研究角度,這類影片可能會讓有些人誤會,彷彿不論是秦末、三國還是明代,中國頭盔都是飛碟帽形的。那麼,為了整本溯源,本文將主要講講真實歷史上的中國頭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飛碟帽三部曲」之《見龍卸甲》

隨著戰爭的擴大和生產力的發展,加強戰士頭部這一重要部位的防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為了防護頭部,各種各樣的「頭盔」出現了。華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經開始用青銅頭盔來武裝戰士了,這種頭盔在安陽殷墟大量出土,因其與漢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測漢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為了描述這種青銅頭盔而出現的。

▲商代青銅胄

商代時的青銅胄由整體鑄造形成,可能是因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關系,這些商代的青銅胄上往往都有精緻的饕餮紋。進入西周時期後,青銅胄開始出現為了追求大量生產而盡量簡便的傾向,復雜的紋飾逐漸減少,其形制也越發朝著貼合頭形的實用化方向發展,彷彿一個「適合扣在人腦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銅胄

戰國時期,隨著煉鐵技術的發展,以鋼鐵作為製造頭盔的材料成了新的發展方向。鋼鐵因為與青銅大不相同的金屬性能,所以戰國時期的工匠們沒有選擇鑄造鐵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鋼鐵甲片,然後用甲片拼成頭盔的辦法。於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鐵兜鰲就是以這種工藝製成的頭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編綴而成。至此,中國的頭盔走入了「黑鐵時代」,而這種「甲片編綴成盔」的頭盔形制,也長期為後人所使用。

▲燕下都鐵胄

進入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用甲片編綴的扎甲盔越來越符合人體工程學、貼合人的頭型,也開始出現了使用不同規格的甲片編綴一頂頭盔的情況。於1980年在吉林省榆樹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的一頂鐵胄,便是由三種甲片編綴製成的。如果說在反映這一時期的戰爭題材電影中,《赤壁》還算有點影子的話,那麼某位港導的「飛碟帽」,則實在是謬之千里了。

▲東漢鐵胄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隨著工藝的越發成熟,甲片越發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時,而不降低強度,於是便出現了由幾塊甲片拼貼為成主體的整體式頭盔。這類頭盔一般為成一個半圓形的盔頂,隨後在盔頂邊沿編綴以小型甲片為護頸以保護後腦。在鄴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時期的頭盔便屬於這種類型,這種形制已經和出現在不少古裝影視作品中的頭盔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鄴南城出土的北朝頭盔

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流行的頭盔形制則是被稱為「沖角盔」的一種盔型。這種頭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傳自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時期的披甲武士佣都戴著這樣的一頂頭盔。這種頭盔形制還極大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沖角付胄」的頭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佣,頭盔十分特別

進入隋唐時期,頭盔的形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受到來自北方突厥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野獸頭部的獸首狀頭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響,開始出現模彷彿教菩薩的發髻形狀凸起的頭盔。進入盛唐以後,隨著社會的越發繁榮和戰爭的減少,頭盔上的裝飾越發豐富起來。逐漸的在頭盔兩側耳部增加「折耳」等裝飾,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這種武備的發展和變化。此外,朱雀等瑞獸也經常被裝點在頭盔上,成為精緻的裝飾品。一些頭盔上的「折耳」乾脆就製成了風翅的樣式。

▲唐天王像

▲五代時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亂」後,盛唐時代結束,被後世稱為「殘唐五代」的時期來臨。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戰爭愈發頻繁,其一個結果是武備上的裝飾性色彩漸淡,實用性逐漸增強,頭盔上的裝飾減少,朝實用方向發展。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被現代人所熟知的鳳翅盔出現了,並在進入宋代後成為了宋代軍隊普遍裝備的頭盔。

▲宋代繪制的《免胄圖》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鳳翅盔

除了鳳翅盔外,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一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後來的元代也相當流行。這種盔型的實物曾在山東省郯城出土,整體由青銅鑄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頭盔的發展史,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缽胄」也進入了中國。「缽胄」的盔體以四到五片盔片連接成尖頂深缽狀,其材質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其頂飾有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

▲西藏蒙古式缽胄

雖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下被趕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對中國武備的影響卻難以磨滅。雖然明朝也曾試圖恢復以鳳翅盔為代表的宋朝武備形制,但是在實戰層面,依舊大量使用了蒙元風格的武備。反映在頭盔上,就是蒙古風格的頭盔依舊廣泛裝備於軍隊。

▲受到蒙元強烈影響的明代武備

進入清代以後,頭盔的樣式被完全統一。蒙式缽胄成為了清代軍隊的唯一正式裝備的頭盔。其結構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顯特點是是其纓槍加高,頓項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滿清入關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發華麗。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還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緻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為滿清貴族深受藏傳佛教影響的關系,不少清代缽胄尤其是官員使用的缽胄的形象與藏傳佛教的喇嘛塔頗為相似。但是因為其過高的櫻槍,現代人更多的還是想到了「避雷針」。

▲乾隆的缽胄

說到最後,要特意提一下,這位香港導演其實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對他的吐槽。他甚至還面對采訪時表示:「這不是我的喜好,是歷史中本身就有這種頭盔。別看博物館里展覽過一兩個頭盔,就覺得頭盔只有這幾種。中國人有一個方面沒有做好,就是保護我們的歷代文物。」

▲電影《錦衣衛》中的主角造型

其實他這么說也不算完全捕風捉影,因為類似形制的頭盔中國古代是有過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時期那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這種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發展。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頭盔一般是尖頂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古代中國人,特別是明代人是有發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聳,為發髻留出足夠空間。所以,這位導演要麼是把古代中國人都當成了光頭或禿子,要麼只是在博物館里看了一眼展出的個別頭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頭盔為模版當道具了。然後再責怪中國人沒保護好文物。拜託!是您沒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位導演對於歷史影片里道具的態度。面對「從《錦衣衛》到《天將雄師》,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這樣的頭盔,會不會也有些奇怪?」的提問,這位導演的回答竟是:「頭盔是用來做保護用的,它的功能和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它不會變成一個特別反常的東西。」

▲飛碟帽宇宙四部曲

總之,不論是商代的「饕餮紋銅胄」,還是清代的「避雷針」,中國的頭盔發展歷經了從青銅到鋼鐵、從甲片編綴到一體式缽胄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紛繁變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並沒能很好的體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導演對於歷史道具考據程度的漠視態度。而這可能才是中國影視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F. 飛碟帽子告訴什麼道理

《飛碟帽子》告訴我們要學會樂於助人的道理,急人所難,解人所憂,體現了個人或組織及團隊對往事的立場與觀點,它與漠不關心、落井下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魏博然的作品《飛碟帽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文中的粉帽子只願意幫助漂亮的昆蟲,不願意幫助難看的昆蟲。

樂於助人,是一種朴實的中國傳統美德:

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別人給予的幫助。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將不再會看到別人得不到幫助時焦急的臉龐,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伸出援助之手,你也同樣特別的感激,所以說,我們要多多去幫助別人。

G. 親!電視上演的宋朝士兵戴的那種氈帽,白色像ufo一樣,上面帶一紅纓,哪裡有賣的很喜歡這種帽子。

這叫范陽帽,是當時宋朝禁軍的標配

H. 明朝的頭盔為什麼是飛碟狀

應該是沿襲蒙古軍隊的。宋朝軍服一般是氈帽。

頭盔也是分等級的,最常見的頭盔是生鐵做成的,生鐵脆弱易生銹,明末個別渣滓會把生銹的頭盔重新鍍一層就發下去,杜松就是帶著銹鐵盔被人一箭洞穿腦門的。
銅盔的話,不多見,有銅還不如鑄銅板。
上等的頭盔是用生鐵加了炭鑄的,韌性比較好,是介於鐵和鋼之間的一種,但是普通小兵是配不起的,通常用於有門路的高級將領。

I. 為什麼抗戰時期中國士兵沒有普遍裝備鋼盔

沒戴鋼盔,照樣上陣殺敵。

相信很多人在看抗戰片或是抗戰電影的時候都會發現,面對裝備精良甚至是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士兵,而我們的士兵甚至是衣服鞋子都沒有的穿更別說人人都頭戴鋼盔了。就算是在武器裝備上有著天壤之別,但我們優秀的中華兒女仍然戰勝了日寇侵略者,在這里向保家衛國血灑疆場的抗日士兵致敬。

其實並非沒有裝備過鋼盔,但由於戰時鋼盔是進口的,數量有限,經過八年抗戰,越打越少,而且並不是所有中國軍隊都配備鋼盔作戰,也只有精銳中的精銳才能裝備到較多的鋼盔,下面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主要配備過的幾款鋼盔吧:

M1935在1935年開始生產,當時德國陸軍和空軍滿懷熱情的希望可以馬上裝備,可是結果卻令他們失望,他們並沒有拿到第一批出廠的M1935,直到1936年,德國陸軍和空軍才開始正式裝備。德軍沒有在第一時間裝備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德國接到了大批的M35的出口訂單,在1936年以前生產的M1935鋼盔都出口到了中國和西班牙。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政府和德國曾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武器裝備,還向中國派出了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建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通常被稱為德式師、德裝師或德械師,因此,M1935鋼盔便在中國出現。新中國成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和國內,都有解放軍官兵使用M1935鋼盔的具體案例。

J. 如何評價《攀登者》導演「飛碟帽」李仁港

據我了解,就在前幾天,《攀登者》的預售票房過億,看來,大家對這部影片和吳京的新作還是非常期待的,畢竟吳京這幾年堪稱電影界的良心和頂樑柱,其導演和參與製作的電影質量和票房,都是杠杠的,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點映後,已有不少觀眾對該片提出了批評,紛紛對影片的劇情表示失望!貌似這次吳京的傳奇,要暫時緩一緩了!


難怪網友們會心疼吳京、心疼張譯、心疼章子怡、心疼《攀登者》。李仁港作為一個香港導演,真的是不懂內地觀眾的心思在哪裡,李仁港算是一個有自己風格的電影,其外號「飛碟帽」,也算是褒貶毀譽參半!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1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7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9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6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7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84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2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5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7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