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里秦王為什麼歪戴帽子
㈠ 嬴政是不是個暴君
當然不是!
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滅六國而完成中國的統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些什麼呢?這里簡要概括一下:
一、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在此之前,中國地域內有許多分封的國家,各國有自己的國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諸侯國之間常發生戰爭,極大的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度,設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縣、鄉、亭、里等多級管理基層結構;這樣的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二、統一文字、貨幣。在此前,各國使用的文字不同,來往的文書經常相互之間不能看懂,對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時強制統一成一種文字,這套文字作為中國唯一規范的文化一直用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使用;各地區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有圓形的、刀形的、鏟形的,還有貝殼、龜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將貨幣統一金和為外圓內方的銅幣,這種銅錢直到沿用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三、統一度量衡。什麼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單位五花八門,比如說,你想買一尺布,到其他地方連一尺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或者這邊的一斤米,到那邊的稱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種單位了;秦始皇時規定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叫分、寸、尺、丈。這些名稱現在還在使用;量具容積的單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單位叫銖、兩、斤、石,這些單位也是到現在還在使用。銖是由於銅錢的重量是以銖計的,如半兩重的銅錢叫5銖錢,後來把「1銖」叫做「1錢」了。現在還是10錢=1兩。
四、修建馳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連接全國各郡縣的道路(相當於現在的國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
五、修建長城,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六、開拓邊疆。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的時候,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邊地;秦始皇兼並六國後,派數十萬大軍萬大軍北伐,擊敗了匈奴,穩定了北方邊疆;南攻嶺南的百越,把兩廣並入到中國的版圖之中。
上面幾條是對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簡要的概括;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開創於他,並且一直被沿用了兩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後的皇帝,治國管理無一不是在他這個機構框架下對國家進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們創造的偉業,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與秦始皇為他們奠定的基礎;在前人沒有的前提下,完成這么多的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以及眾多的建設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從秦始皇完成兼並六國,到他去世,僅有11年時間;就在這短短的11年裡,秦始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秦始皇不僅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個辦事效率最高的領導人。可以說,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和賢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歷史上其他被稱為賢明的帝王,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以及康熙、乾隆等等,他們創造的「偉績」有哪一個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們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什麼多少實質性的東西和能沿用數千年的「軟體」呢?從這方面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偉大的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如其他幾個皇帝,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秦始皇被帶上了一個頭號暴君的頭銜。這個「暴君」的稱號,不僅使他一生的絕世光輝大失色彩,甚至在傳說和戲劇中多成反面人物,這么一個最偉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過。然而,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真的如同人們心目中那樣的暴君嗎?
人們了解和分析歷史人物,絕大多數都是以史書的記載為依據,進行分析和評價,這是很片面的;史料的編輯者的觀點和心態,往往會影響到讀這部史冊的人。如果史冊記載不實,會給人們帶來與錯誤的結論甚至與歷史情況相反的概念。作為歷史人物的秦始皇,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們所了解的秦始皇,無一不是從史冊中的記載和描述,形成了他的形象和對他的看法。更多的人們都是從傳說、演義、和戲劇中得來的。人們從這些途徑中得到的秦始皇的形象總結出這么一個秦始皇:殘暴、貪婪、寡恩薄義,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濫殺無辜,嗜殺成性。。。。。。把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特徵都加到了他的頭上,他所做的一切,沒有一件都不是壞事:統一六國被認為是貪婪;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獨斷專行;修道路疏通河渠修水利的好事沒人提;修長城本來是為了保護北方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結果又被編出一個孟姜女哭倒800里長城的荒唐神話。。。。。。。。
史書上對秦始皇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多有記載,但一些沒有根據的,或者是莫須有的事件扣加在了他的頭上;在加上演義,小說和戲劇的渲染和擴大,使他戴上了「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由於這個印象給人們造成的影響極深,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以致現在如果誰說秦始皇不是很殘暴(不敢說其不暴),就會被眾人認為在歪曲歷史,受到責問甚至攻擊。這些堅持認為秦始皇是「頭號暴君」的人,似乎從來沒有懷疑自己心中根深蒂固這個概念的正確性。
為什麼秦始皇會給人們留下如此的印象呢,這地從他所出的時代和所做的事情來分析。他所做的被人非議且具有影響的事情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討論:(1)兼並六國進行的戰爭造成的相當多人員傷亡;(2)在執行統一後的體制改革,文化統一過程中採取了一些高壓政策;(3)國家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征調了相當多的人民服徭役;(4)開拓疆土和保衛邊疆的戰爭中征調了相當數量的人們服兵役。
在以上四項中,第二項看似不如其他難,實際上卻是難度最大,並且對中國此後兩千多年歷史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廢除地方割據,實行中央以下的郡、縣、鄉各級管理機構,要對全國的每個區域進行分劃,安排任命各級官員以及規定他們的職權及上下級之間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在過去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完成全國各地的布置和安排,要進行多麼龐大和繁雜的工作在。在統一文字和度量衡過程中的工作也是相當龐大的,比如說,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還必須把標準的文字式樣樣本分發到各地,找人負責宣傳和推廣執行;當時不僅沒有印刷,而且連紙都沒有,用刻抄的竹簡和帛書分發到各地,並且在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後的情況下,難度可想而知。而度量衡的統一,必須做好標準的尺,標准斗、升量具,以及標準的稱,分發到全國各地;這么大的國家,知名度的地方,要做多少,如何安排使用和推廣,需要相當仔細的考量啊,因為當時生產和製造能力遠不能和現在相比,怎樣才能以最小的花費達到效果,需要有相當的能力和智慧。秦始皇在短短的十一年就完成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以致這些工作的成果被我們中華民族各代享用了兩千多年。但也就是這項工作使他在他之後的中國人的心目中成為了千古第一號「暴君」。為什麼呢?因為他要統一文字,必遭到原來六國文人的激烈反對;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文字統一,他採取了強硬的手段和高壓政策,對拒不執行並阻礙他人執行者採取了極端的行為;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就是在那種情況下發生的。由於在文化領域上的強硬行動,得罪了以儒家為主的讀書人;而在此後的幾千年間,中國的文化領域幾乎都是被儒家子弟所左右,史冊書籍和文藝戲劇、演義、小說基本都是出於儒生之手,從這些人手中出來的書中所描寫的秦始皇是個什麼樣子,就可想而知了。現在研究歷史的人們對秦始皇殘暴的證據多數都是從司馬遷的《史記》等「正史」中引摘;而作為讀書人的司馬遷,他和秦始皇生活不是同一個年代,書中的史料也來自前人的記載和傳說,也同樣受在他之前的讀書人心態的影響;書中也難免有失實的地方。很多書中記載的阿皇宮,並沒有說,地廣三百餘里;但多種史書和故事戲劇及詩詞都加以擴大,加以想像和發揮而至。最近考古發現的阿皇宮遺址,前殿8萬多平方米,總面積僅60多萬平方米,還不如現在的故宮(72萬平方米)大,而且還是建到一半就停工的未完的工程;另外多種史書中記載的長平戰役,秦軍坑殺被俘的趙軍40餘萬,這是大可推敲的問題,趙軍參加戰役的軍隊總共45萬,出去進攻時不可能一個守城的都不留,另外就是在戰斗中60萬秦軍損失過半,而40多萬趙軍卻還能保持原來40多萬的人數,這對當時強悍的秦軍是不可想像的;並且出了一個取得殲敵一半而自己保持完好戰績的40萬趙軍,竟然被剩下的30萬秦軍全部俘虜的可笑結局。假設趙軍在戰斗中損失一大半,剩下的10多萬被俘後坑殺,這樣的結局似乎更站得住腳;這些史書的坑殺40萬戰俘的記載給人們加深了秦軍殘暴的印象。由於得罪了讀書人,所以從他們手中出來的各種史料不僅把他描述成為魔鬼般的暴君,而且對他的形象加以醜化,把自己民族的一個偉大人物描述成為一個身形猥瑣、身體孱弱的形象。
峰准,長目,摯鳥膺,摯,豺聲"。他們筆下的秦始皇不僅五官身形無一是出,而且可以從這些描寫中推斷出他有比較嚴重的氣管炎和軟骨病,伴有身理變態和心理變態。。。。。。我們民族歷史上偉大的君王,究竟是不是史書上描寫的這個模樣呢?
對於史料記載的真實性,生活在距他兩千多年後的我們,無法直接證實史料記載的真偽,用其他史料來做依據,並不是好的辦法,況且,幾乎所有的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說中的秦始皇,都被描寫成一個地地道道的暴君;因此只藉助史料,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推斷。從史料記載的其他和秦始皇相關的事情來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和史料記載的秦始皇有截然不同的結論。
一、秦始皇健壯威武,並且武藝高強。
他是否英俊瀟灑不能確定,但身體健壯可以確定的,其一,他每天閱讀和批示的奏摺都是用竹簡雕刻的,全國各地每天送來的竹簡奏摺重量至少在幾百斤之多,但他在五十歲的年紀還是親閱奏摺,並批示;第二就是「圖窮匕首見」之事,荊軻是燕國萬里挑一選出來的殺手,武功一定不同尋常;結果在佔有先機發動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竟然傷不到秦始皇,並且在秦始皇拔出佩劍後與之也是單打獨斗,這萬里挑一的高手都不是秦始皇的對手,幾招過去就敗在秦始皇劍下;可見秦始皇武功之高。至於他的威武,敘述他威武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這一事件中,與荊軻同去的秦舞陽,本來是抱著必死之心而去的,但看到秦始皇的威武,竟然被嚇得失態。
二、秦始皇胸懷寬闊,對人誠懇,善於用人、勇於改過。
秦始皇的手下聚集了眾多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他們能夠如此長時間為秦國效力,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如此多的事業,與秦始皇的胸懷寬闊,對人誠懇是分不開的。
三、最富有了中華民族寬闊包容的心和
他不像當時歐洲的亞歷山大、古羅馬那樣,只重征服,過後只是奴役被征服的國家和民族;秦始皇在征服六國後,即刻開始對原六國各地進行修道路,疏通河渠,發展農業,把原六國的人們和原秦國的人們同等看待。為這些人們融合形成漢族打下了基礎。
四、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史書上譴責和攻擊最多的是他動用70多萬人修建長達300里的巨型宮殿---------阿房宮。這個尚未建成的宮殿並不像一些史書和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巨大,言過其實。巨大的陵墓,的確耗費了許多人力和物力。給人民增加了許多負擔;消耗了國家的大量人力和財力。
五、與其他皇帝相比,秦始皇並不算什麼暴君。
這是最敏感的問題,如果這個觀念能成立,那麼我們幾千年的觀念就得被推翻。排除史書人為觀念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件來分析秦始皇的行為,看其是不是一個暴君。
首先,我們從當時的人口變化來看秦軍的殺戮性,據多方面史料分析,在秦國兼並六國之前,七國人數合計在兩千萬到三千萬之間,而秦統一後的人口大約在兩千萬左右;經過如此規模的戰爭,全國人口並沒有明顯的減少;而其他朝代的更替過程中,人口減少情況一些數據如下:西漢--東漢(合邪去死),人口從5900萬減少到2700萬;東漢--三國--西晉,人口從5900萬減少到800多萬;隋朝---唐朝,人口從4600萬減少到2000多萬,南宋+金-------元朝,人口從1億減少到2300萬;元朝----明朝,人口從7400萬減少到6100萬;明朝-----清朝,人口從7000多萬減少到2000多萬;與其相比,秦朝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造成人民死亡的比例是相當低的,並且從正史和野史都沒有提到秦軍大規模的屠城和屠殺平民的事件;也沒有看到關於戰後田野荒蕪,城市變廢墟等現象的描寫;說明秦始皇手下的軍隊並不是一隻嗜好殺戮的軍隊。
第二就是,秦始皇在他的陵寢中陪葬了成千上萬的兵馬俑。 這說明秦始皇是愛惜人民生命的。在過去,君王以活人陪葬是及其普遍的事情,不僅君王,就是貴族都時常以多人陪葬;秦始皇作為一個當時擁有天下的大帝,完全可以用一些活人為他陪葬,連年征戰抓獲是戰俘應該也是人數眾多;但他沒有這么做,安排這么多人,花這么多功夫做出了成千上萬的陶人來代替過去常用的活人,這給後人樹立了一個榜樣,為此後絕止活人殉葬做出了表率。
第三就是善待原六國的貴族後裔。部分貴族被俘後沒有對他們進行殺戮,而是將他們遷居到自己所住的咸陽附近生活,這樣便於管理,防止他們重新分裂國家。此舉是非常仁慈的方法;而且也沒對六國其他貴族後裔和軍人、進行追殺,如當時的魏豹,甚至曾經消滅秦軍20萬的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代項梁和項羽,都沒有對其追殺;大家想想,能做到這樣寬容的君王,會是「暴君」嗎?
第四就是「焚書坑儒」事件。如果不對當時的文字和文化進行統一,不僅國家面臨隨時分裂的可能性,甚至連漢族這個民族都有可能不會形成;所以統一文字是當時最迫切的工作。為了使全國能夠盡快統一文字,也許他自己也預感到上天給他的時間並不多,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自己面前這么多的工作,不得不採取一些高壓手段,迫使自己的政策和計劃能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在文字統一的工作中,受到了原六國的讀書人(主要是儒生)的強烈反對,他們的反對使秦始皇的文化統一工作被嚴重遲滯;經多次努力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將460名儒生處死,這一行動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應,使自己的計劃得以在他有生的十一年之中完成。大家試想像一下,如果不是秦始皇在他統一後有生的這11年間完成文字文法的統一,他一死,兒子是沒法完成了;要等幾代才能將文字統一呢?所以說,他採取這一行動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的決定。這一行動對中國文化的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個過程在殺了460個人,其目的是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震懾效果,並不能以此說明秦始皇嗜殺;與歷史上其他皇帝(拋開成吉思汗和元代幾個殺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朱元璋、朱棣、以及滿清的文字獄,哪個皇帝殺掉的人沒超過460人?尤其是滿清的剃頭令,在「留發不留頭」的過程中,殺害的人數以萬計;就是「賢明」的唐太宗,所殺的人應該也不會比460這個數少很多。與這些君王相比,他似乎並非夠得上「暴君」的稱號,「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更不應該扣在他的頭上。
㈡ 為行刺秦王,荊軻帶了兩件見面禮去朝聖,究竟是哪些寶貝東西
荊軻帶了兩件禮物,第一件是樊於期的頭顱,第二件是督亢的地圖。荊軻通過這兩件禮物獲得了秦王的許可,允許他進宮面聖。盡管荊軻做足了准備,秦王台下的武士也沒有參與荊軻與秦王的斗爭,但是荊軻還是輸了!
荊軻雖然失敗了,但是,並不是他的計謀不夠好,而是秦王實在太強大。
㈢ 誰知道電影《英雄》中顏色的變換代表什麼意義
顏色
細心的人會發現,《英雄》里顏色是一條主線,秦王和無名對話時,黑色是主色調,宮殿是黑的,衣服是黑的,在一種空洞的黑色里對話,更顯陰森。後來,在無名的敘述中,在如風的箭陣趙國的人都身穿紅裝,連同那個硃砂的「劍」字,那種血紅令人不安。後來的藍和綠,連同最後的白,本來和顏悅色的感覺都變成了心驚膽戰,每種顏色本來是有自己的情緒,然而在電影里,多種顏色只是一種情緒的反映,劍本是一種無情之物,拿在英雄手裡,都成了一種奪目的顏色。
對於生死的描述,很多導演都喜歡用紅與黑,紅色代表鮮血,黑色代表逝去,這兩種顏色是最容易觸動人們心裡最脆弱的那根神經,但在英雄眼裡,生與死都變得無足輕重了。在秦王將劍拋給無名時,他沒有猶豫,乾脆利落,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會敬佩秦王的自信,而現在看時,我才發現,這並非自信,而是一種解脫,秦王從生死之中解脫出來了,他彷彿不再害怕刺客了,在短短一瞬里,他沒有去思考無名是否會刺他,而是想通過這一劍來解脫他心中的恐懼,他需要從黑色中解脫出來。
無名坦然地笑著面對飛來的萬箭,殘劍釋然地笑著放下了手中的鐵劍,飛雪安然地笑著追隨著殘劍,只有秦王在落淚,他自己定下的法制使他不得不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在他的世界裡,依然是黑色的,黑色的宮殿,黑色的王袍,黑色的劍。英雄們都得到了解脫,而秦王只能停留在黑色的歷史里受人辱罵,他或許會思考,這樣的人生值得嗎?
㈣ 羋月傳里,秦王嬴駟的冕冠為何只有九旒
那是電視劇中的疏忽。
戴十二旒者為帝王,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戴十二旒者為帝王,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也就是說垂旒的數量與身份是對應的,垂旒多的,說明官位大,品級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
《羋月傳》中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對。仔細看,可以看出楚威王和懷王的冕冠都是11旒,而且旒珠不是玉,而是金,遠遠不止12顆,是三十幾顆。
㈤ 英雄裡面秦王的發簪怎麼是歪的
只是為了顯得沒有那麼古板,就好像很多年輕人喜歡把帽子歪著戴一樣,比較時尚,符合當下人的審美
㈥ 《王者榮耀》里嬴政出鞋子和回響後,是應該出面具還是帽子
王者榮耀當中嬴政這個英雄有著非常高的法術傷害,但是在出裝上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正常情況下大部分的玩家在使用這個英雄的時候都會選擇優先出鞋子跟回響之杖,但是卻不知道第3件裝備是應該選擇帽子還是痛苦面具,其實小編覺得在出完回響之杖之後應該選擇帽子。因為這件裝備可以提高嬴政的法強,而且也能夠增加回響這件裝備的被動傷害,這兩件裝備搭配在一起,能夠讓嬴政自身發揮出最大的優勢。痛苦面具對於嬴政來說也是有著很大重要性的,但是最好不要選擇在前期購買這件裝備,再購買第5件裝備或者是第6件裝備的時候,再選擇痛苦面具,會更加合適一些。
如果是新手玩家的話,最好不要選擇嬴政這個英雄,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掌握正確的操作方式以及意識,這樣才能夠讓嬴政更快的發育,也能夠避免被敵方刺客英雄一套帶走。在法師當中,嬴政的勝率一直都是比較高的,普通攻擊也要比其他法師更具有傷害一些。
㈦ 再論《英雄》讓人看懂英雄本色,在張藝謀的世界,到底誰才是英雄
翻看2002年的《英雄》,這部電影是張藝謀最被爭議的一部電影,而在這部電影中飛雪、殘劍、無名、長空都是英雄,但是導演張藝謀眼中,承載著大義而統一秦國的秦王更是英雄。
張藝謀的這一部電影脫離他一貫的手法,片名《英雄》就非常直接地說明,這是講一個英雄的故事,這個英雄可能是由很多個小英雄塑就,秦王最那麼多個英雄中最後的一個完成者,你說對吧?
㈧ 電影《英雄》中秦王真的是因為不想學外語才滅的六國嗎
電影《英雄》中秦王並不是真的因為不想學外語才滅的六國的,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借口這反映了那個時候語言不統一帶來的麻煩問題。
其實看歷史書我們就知道秦始皇在統一了之後,做了很多貢獻的,最重要的幾點就是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車軌,統一了度量,這讓百姓都受益匪淺,也就是說英雄電影中出現的,不想學外語才滅6國,其實是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一些功績就是統一文字的描寫,至於滅國的原因,並不可能是說因為不想學外語,不想學其他的國的語言,所以就一怒之下把別人都滅了。
這只是電影的一個表現形式,為了表現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功績。
㈨ 秦始皇身高竟達兩米 秦王體態的神秘傳聞是否真實呢
其實,歷史上秦始皇並沒有留下任何畫像,我們所看到的這幅秦始皇畫像,是現代國畫家劉旦宅於1959年參考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摹本的古畫風格創作的。由於沒有秦始皇的真實畫像留世,因此關於秦始皇的長相,自秦朝滅亡之後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身形猥瑣。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援引秦國尉繚的話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刺客荊軻手持匕首刺殺秦王時,繞柱奔逃的秦王企圖拔劍還擊,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幾乎被殺。後有大臣提醒:「王負劍」,秦王乃拔出佩劍,八創荊柯,遂轉危為安。司馬遷對此解釋說,由於秦始皇的佩劍太長,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那麼,多長的佩劍能讓秦始皇拔不出來呢?西漢桓寬《鹽鐵論·論勇》中說:「荊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憚於不意,列斷賁、育者,介七尺之利也。」 意思是說,荊軻拿的是一尺八寸長的匕首,而秦始皇佩帶的是一柄長約七尺的利劍,七尺就是161.7厘米。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在《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中也講,秦始皇的佩劍長約七尺,將近1.62米。可以設想,當年秦始皇在刺客緊逼的奔跑中,要拔出將近1.62米的佩劍確實不易。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秦始皇的長相一定是高大威猛,如果他身形猥瑣,又怎能揮動起如此之長的佩劍「八創荊柯」呢
㈩ 關於張藝謀《英雄》的所有相關資料 各種的 不限量
中文片名 英雄
英文片名 Hero
對白 國語
地區 中國
類型 武俠 愛情
分級 美國PG-13
片長 96min
上映日期 2002年12月14日
票房成績 內地:2.5億人民幣 全球:1.77億美金
3.2 演職員表
導演:張藝謀 編劇:李馮 、張藝謀 、王斌 製片:李馮 、張藝謀、王斌 演員:李連傑(無名) 梁朝偉(殘劍) 張曼玉 (飛雪)陳道明(嬴政) 章子怡(如月) 甄子丹(長空)飛雪文學策劃:王斌 攝影指導:杜可風 攝影:趙小丁 武術導演:程小東 美術:霍廷霄 易振洲 服裝-人物設計:田惠美 錄音:陶經 剪揖:翟茹 作曲:譚盾 製片主任:張震燕 副導演:劉國楠、周偉……
3.3 劇情簡介
一、秦宮,黑色。開篇。 戰國末期,六國征戰,秦國最強。秦王趙政[2][3](陳道明飾)懷著一統天下的抱負,卻成為眾多刺客的刺殺目標。 這一天,秦王趙政[4]將要召見一位名叫無名的小官吏(李連傑飾)。無名一襲黑衣,氣宇軒昂,走進青黑色的大殿。 這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空的一座皇宮。沒有宮女侍衛,沒有任何裝飾,一派肅殺之氣。秦王一人高居王座,與無名遙遙相對。 自從三年前的某一天,兩名刺客沖破三千侍衛的阻擋,殺入殿內,秦王就一直處於深深的電影英雄恐懼之中。為了不給刺客以藏身之處,這個大殿成了世界上最空的一座皇宮。甚至侍衛,也只能守候在殿門之外。除非,誰能夠像無名這樣,殺死秦王的心腹大患。 [無名,與秦王遙遙相對,開始講述他如何殺死秦王的第一個心腹大患,刺客長空(甄子丹飾)。] 二、棋館,黑色。無名的講述。 雨天,棋館里,在盲人老者的撫琴聲中,長空擊敗秦國七大高手,正待走出棋館,無名一聲斷喝留住了他。"慢!" 古琴聲中,雨水順著棋館青黑的屋檐流淌,兩個黑衣人上下翻飛。狀如舞蹈,然而卻是一場生死角逐。 無名一劍刺出。與劍的快速相比,雨珠的滴落變成了緩慢的滑行。 長空倒地。 【殺死刺客長空者,能近秦王二十步。重賞之餘,無名獲准與秦王相隔百步。他開始講述如何殺死令秦王三年不能安寢的另外兩個心腹大患,刺客殘劍(梁朝偉飾)與飛雪(張曼玉飾)。】 三、趙國,紅色。無名的講述。 無名一身紅衣,以向殘劍求字為名來到殘劍飛雪隱居地,趙國書館。殘劍正在沙地練習書法。盡管一身紅衣,卻掩不住他一臉的落寞。如月也是一身紅衣,侍奉在旁。此時,秦軍大兵壓境,箭如飛蝗般撲來。藏書閣眾人紛紛中箭,未中箭者卻依然堅持練習書法。趙國書法正是以剛烈而著稱的。箭中,殘劍奮筆疾書。飛雪無名奮力擋箭。箭陣停了。殘劍寫完了他的字,是一個血紅的「劍」字。 為對付兩大頂尖高手,無名決定採取離間計。他與二人相約比武時說,長空在被自己殺死之前,托他轉交給飛雪一樣東西。 在把那樣東西交給飛雪的同時,無名把嫉妒也放在了殘劍心裡。 是夜,殘劍撕開如月的衣裳。如月放肆地笑著,彷彿笑給飛雪聽。 嫉妒是拌著蜜汁的烈性毒葯,這種毒葯沒有解葯。當無名精心炮製的這份毒葯終於發作時,飛雪的劍穿過木門,殘劍頹然倒地。 凄美的黃葉林,如月向飛雪尋仇。她們彷彿在刀刃上踮起足尖,展開絕望的舞蹈。黃葉在飛旋,撲打著她們,彷彿那令人窒息的愛情。只有當她們在黃葉林之巔飛行時,藍天偶然呈現,卻更快地被她們或將她們拋棄。 如月一次次發出絕望的攻擊,她慘淡的青春,曾經只被一個男人而照亮了一瞬間。而現在,她只想讓這所謂的青春被仇恨全部點燃,然後燒盡。 她只是個侍女,她只能擁有一個侍女的武功以及全部的悲哀。 她被結果了。 一切都變得血紅,那曾經的黃葉,那曾經的藍天,都沉浸在一片血色之中。 飛雪也因此心神大亂,被無名一劍刺死。 【無名講完,將巨幅「劍」字獻予秦王。秦王宣布更豐厚的重賞。同時,無名獲准與趙政相隔十步。在他們之間,燭火向著秦王燃燒著,呼呼作響,秦王突然說,無名,你在撒謊。】 四、藍色。秦王的猜想。 三年前,秦王曾與殘劍飛雪有過難忘的較量。在秦王的印象之中,殘劍、飛雪頗有俠者風范,怎麼可能如無名描述得那樣狹隘,受情慾所困?而最大的可能是: 無名也是一名刺客! 無名練下一門「十步一殺」的獨門武功,這種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內迅速致對方以死地。但是秦宮戒備森嚴,只有殺死著名的刺客長空、殘劍、飛雪,才能夠獲得近秦王十步的機會。 長空,其實是無名的朋友,甘願自殺。棋館一幕,其實是兩人商量好,在秦國捕快面前上演的一場好戲。 殘劍與飛雪為保全對方,爭先赴死,而終於被飛雪偷襲成功,飛雪偷襲刺傷殘劍,孤身赴死。 秦王還猜想,殘劍與無名在九寨溝的湖畔還有過一次真正點到即止的君子間的比武。 湖面飄浮著小亭,飛雪的屍體躺在那裡。兩個男子,輕柔地飛過湖面,有如翩翩驚鴻。他們彷彿是在水面上進行著憂傷的舞蹈。為了不得不的使命,必須讓愛與柔情漂流。 【巨大的「劍」字下面,秦王講著他的猜測,還有他將要統一天下的抱負。「那將是一片大大的疆土。」在他與無名的十步之間,燭火呼呼作響。秦王接著說,「你知道我是怎麼猜出來的嗎?我從這燭火中感覺到了殺氣。可是,」他又懷疑地問,「為什麼,它又開始搖擺?」】 五、綠色,白色。無名講述真實故事。 三年前,殘劍飛雪聯手刺秦。 那時的秦宮,還有著巨大的綠色幔帳。然而,當他們闖入這綠色幔帳的秦宮,見到秦王時,殘劍卻放棄了。在漫長的練習書法修習武功的過程中,殘劍領悟了什麼。 飛雪為此三年未同殘劍講一句話,她不肯原諒,他那功虧一潰的收手。 現在,無名又一次在他們面前提起「刺秦」兩個字。 藏書閣,無名演示著他精準的劍法。他的劍精確地剖開一桿纖細的毛筆,穿過筆尖。他的劍能夠准確地穿過人體的兩個穴位,從而保證被刺者當時的倒地只是一時的假死狀態。事實上,長空並沒有死。而殘劍和飛雪也可以不必死。 然而,畢竟這仍然是冒險。 次日,殘劍飛雪赴約。路上,兩人都准備動手,但到底是飛雪搶了先,殘劍眼睜睜地看著飛雪赴死。 在無名奔赴刺秦之路時,殘劍攔住了他,在地上寫了兩個大字。 六、秦宮,黑色。 是哪兩個字?「天下。」在這兩個字面前,個人的仇恨似乎顯得微不足道。這正是無名與秦王之間的燭火搖擺不定的原因。秦王將劍擲在無名桌前,說:「你選擇吧。」而當他背過身去,面對殘劍寫下的那個巨大的「劍」字時,秦王忽然明白了殘劍在三年前領悟到的東西: 「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 無名垂下了雙手。他轉過身去。他走出大殿。他來到黑色的宮門前。而三千黑衣侍衛皆已涌來。一片涌動的黑色中,他們的紅色的帽纓星星點點,分外醒目。「殺,還是不殺,請大王定奪。」秦王沉呤著。「若不殺,則有違大秦律令,有礙統一大業。」聲潮洶涌。秦王手向下一揮。萬箭齊發。 七、雅丹地貌,白色。結局。 消息終於傳來。飛雪惱怒地揮劍與殘劍比拼。終於,飛雪一劍刺出,殘劍卻並不躲避,坦然承受。沒有鮮血流出,因為一切都是那樣潔白。飛雪自殺。「殘劍飛雪,人不離人,劍不離劍。」那裡,帝王實踐了"天下"的理想。無名被隆重其事地厚葬; 這里,他們實踐了不離不棄的諾言。風吹動了他們潔白的衣袂。 畫外音,長空為了紀念三位好友,從此棄武。
3.4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 銀都機構有限公司 精英娛樂有限公司
3.5 獲獎情況
美國影評學會最佳外語片獎; 多倫多影評學會最佳外語片獎。 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獎。 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攝影;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最佳美術指導; 最佳動作設計獎; 最佳視覺效果獎; 最佳音響效果。
3.6 原聲大碟
01蒼-序曲 02天下-英雄主題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