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狀元戴什麼帽子
㈠ 在古代考武狀元要通過什麼選拔
清朝是武科舉鼎盛時期,也是衰亡時期。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同時開始文科和武科考試,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 考試辦法差不多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二場。乾隆年間,一場又增加了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准。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准。第三項是拿石蒂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蒂。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蒂提至胸腹之間,再藉助腹力將石蒂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三場是考文,也稱「內場」,相當於文化課考試。 落第的武舉人,雍正年間曾規定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而大部分武舉人,按規定可到兵部注冊,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總之,只要有一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
㈡ 古代的武狀元到底有多厲害跟今天的拳擊冠軍相比如何
有人問到,古代的武狀元和如今的拳擊冠軍相比,到底是誰厲害,其實,按照字面意思來看,兩者都是格鬥者,可能力量懸殊並不會很大,但是他們之間的戰鬥力還是得好好分析才可以的,那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看看吧。
但是,還有不同的說法,因為武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產物,它和搏擊類比賽的拳擊冠軍是完全兩個概念,所以,還可以說這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㈢ 明朝的內部權力機構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師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太子三師為從一品,太子三孤為正二品,以上官員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監察機構,明朝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為明省級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銷。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正三品官員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發機關)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按察使司(省級監察機構)按察使。
從三品官員有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都轉運鹽使司(中央在地方的鹽政辦事機構)轉運使,大仆寺(軍馬管理機構)卿。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四品以下六品以上還有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員。
部門 官職 品級 職掌 說明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國家政事。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 從一品
內閣 大學士 (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正五品 皇帝顧問 洪武十二年,廢中書省,十五年設大學士。仁宗以後,其位漸崇,掌實際上的宰相職權。
六部(明代遷都北京後,另設南京六部)
尚書 正二品 明代六部除戶、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掌監察、執法 即前代的「御史台」。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僉都御史 正四品
十三道監察御史(末年為十五道) 正七品 掌巡按州縣,考察官吏
總督 (總理)
巡撫 明之總督、總理、巡撫,均因事而設,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 學士 正五品 掌修史、著作、圖書等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從五品
侍讀、侍講 正六品
修撰(史官) 從六品
編修 正七品
檢討 從七品
國子監 祭酒 從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業 正六品
五經博士 從八品
助教 從八品
學正 正九品
六科 都給事中
(每科一人) 正七品 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為吏、戶、禮、兵、刑、工。
左、右給事中 從七品
給事中 從七品
廿四衙門
十二監太監 正四品 掌皇帝宮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項事務。 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 正五品
八局大使 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左、右布政使 從二品 掌一省之政 明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為省一級的最高行政機構。
左、右參政 從三品
左、右參議 從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 按察使 正三品 掌一省刑獄之事 與「布政司」及管軍事之「都指揮使司」合稱一省中之「三司」。
副史 正四品
僉事 正五品
府 知府 正四品 掌府之政 明代改路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推官 正七品
州 知州 從五品 掌州之政
同知 從六品
判官 從七品
吏目 從九品
縣 知縣 正七品 掌縣之政 縣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納,如縣無丞、簿,則兼領之。
縣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典史 未入流
都指揮使司 (都司)
都指揮使 正二品 地方最高軍事長官 明代在全國設十六個「都司」。
都指揮同知 從二品
都指揮僉事 正三品
衛指揮使司
(衛) 指揮使 正三品 各「衛」,齊統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揮同知 從三品
指揮僉事 正四品
千戶所
(所) 正千戶 正五品 「所」統於「衛」
副千戶 從五品
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㈣ 清代武狀元張鳳鳴
張鳳鳴(1849~1908),字岐山,河南西平(今河南汝陽西平縣)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武進士第一人。
同治帝在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正式親政,張鳳鳴經當年鄉試,得中武舉人,第二年進京趕考。同治十三年,依定製,這是唯一有可能皇帝獨自殿試的武科考。不過這一年,同治帝已經生病。冬十月初二,試中式武舉黃兆晉等135人於太和殿前。壬申,皇帝御紫光閣閱中式武舉馬步射。癸酉,皇帝御箭亭閱中式武舉技勇。御乾清宮引見中式武舉,親定甲乙。初五,同治帝至太和殿傳臚。賜一甲張鳳鳴等三人武進士及第,二甲黃兆晉等十七人武進士出身,三甲吉生等一百一十五人同武進士出身。這也是同治帝統治時期的最後一科武進士科舉。
張鳳鳴祖居西平撫治保花馬劉村。祖父張玉林、父親張應環都誥封贈銜建威將軍。張鳳鳴年幼有大志向,少年倜儻。同治十二年參加鄉試,考取武舉人,次年則會試奪冠,授頭等侍衛,賞戴花翎。清朝當時所定規制,重文輕武。文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檢討,都享受全俸祿;而武進士授職侍衛卻僅得一半俸祿。眾武官憤憤不平,張鳳鳴率同僚多人赴兵部,叩請代奏,要求侍衛與翰林一體待遇。得皇上諭旨,同意所奏事項,眾官佩服他有膽識。不久,朝廷選拔他為雲南督標城守營參將,升樊楚雄作副將。任職其間,張鳳鳴用俸祿造槍200餘只,撥給民團自衛。張鳳鳴不久被提拔為鶴麗鎮總兵官。他戌邊屢立戰功,雲貴總督岑毓英愛惜他的才幹,每每以「智、仁、勇」三字稱贊他。而他卻不急功近利,為人一向穩重厚道。
㈤ 武進士的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 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 武則天科舉制首先是從文舉開始的,選拔的都是經國治世的文才,因此文舉是科舉制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文舉的科目是很多的,明經、明法(通曉法令者)、明字(通曉書法者)、明算(通曉術算者)、進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種,後來漸漸演變為只重視明經、進士兩科。這兩科最初只是試策,也就是根據經義和時務寫作論文,後來逐漸轉變為進士科注重詩賦,明經科注重「帖經」和「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意揭開一頁,將左右兩邊遮住,中間只露出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應試者填充。所謂墨義,則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以考中,而寫作詩賦則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學才能,所以進士科及第很難,當時流傳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舉制度也是她執政時期開始的。武舉主要選拔將才,與文舉比較,其重要性不及文舉,武舉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舉的進士。歷史上的武舉開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宋代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吳兵法(孫子、吳起)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軍事技術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但明代的軍事職位多半由世蔭承襲,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來的,武舉選將只是個補充形式。清代的情況就大不相同。從制度上看,基本沿襲明末,考試程序、辦法等也沒有多少變化,但由於清朝統治者出身於游牧民族,善於騎射,因此對武舉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清代武官雖然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由武舉出身的次之,但武舉出身者數量不斷增大,在軍中佔有相當比例。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期的武舉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產生於宋神宗時,為福建人薛奕,後與西夏作戰時戰死。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北宋徐徽言(文進士出身,後棄文習武,徽宗授武狀元)等等。我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0)「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①一般認為,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網羅武備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舉偏重於技勇,重點是馬上槍法,而整個制度還不夠完備,只能說是武舉的創制時期。宋代開始,武舉被納入整個科舉體系之中,確定了三組考試的程序和外場考武藝、內場考策論兵書的考試辦法,武舉制度臻於規整。元代武舉廢止不行。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 清代情況大不相同。從制度上看,基本沿襲明末,考試程序、辦法等並無多少變化,但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清代武官雖然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科舉次之,但科舉出身者數量不斷增大,在軍中佔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清代武舉為國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產生了不少傑出人物。
清代武舉一依文榜程序,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後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自然狀元是出盡了風頭的,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彩,上街誇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了。
殿試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五年(1727)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餘全在兵部注冊授於守備等營職。雍正以後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製為准,沒有太大的變更。
清朝武舉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每科錄取人數也有定額。但常科以外,還時常增設所謂「恩科」,常額以外,也增加一點「恩額」。
這類「恩科」、「恩額」都由皇帝直接掌握。無非籠絡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為統治者效命。考試辦法差不多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二場。乾隆年間,一場又增加了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准。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准。第三項是拿石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礩。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礩提至胸腹之間,再藉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⑤
三場是考文,當時叫「程文」,也稱「內場」,相當於文化課考試。內場考試對大多數武人來說,比外場考試更難應付,所以考試辦法不得不屢有變動。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於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順治時定為策二篇、論二篇,題目選自四書和兵書。康熙年間改為策一篇、論二篇。策題出自《孫子》、《吳子》、《司馬法》三部兵書,論題只從《論語》、《孟子》中出,考試難度有所降低。乾隆時,又改為策一題,論一題,題目都選自《武經七書》。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論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場成績突出者又往往敗於內場,於是乾脆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這樣一味遷就,使內場考試的水平越來越低,最後差不多隻是形式上的存在了。當時社會上歧視武人之風很盛,經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們看成纖纖武夫,武舉的社會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清代著名學者趙翼有一段記述,最能反映武舉內場考試的實情,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武人的輕蔑:
「武闈但以弓馬技藝為主,內場文策不論工拙也。余嘗主順天乙酉科武鄉試,其策有極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一』字,蓋緣夾帶小本字畫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謄訛錯耳。又如『國家』字應抬高一字,則凡論古今地名處,如『國家四郊多壘』、『社稷危亡』之類,亦無不抬頭。武生自稱『生』,則應於行內稍偏,乃又將『生人』、『生物』、『生機殺機』之生字,一概偏在側邊。如此者不一而足。然外場已挑好『雙好』字型大小,則不得不取中。幸武闈無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⑥
實際上康熙注意到了科舉文武分途不利於造就兼備人材的問題,他曾要求打破考試中的傳統界線,允許文武生員舉人交叉考試,武科舉人可以改考文科進士,文科舉人可以改考武科進士。康熙認為:「如此則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矣。」⑦然而,整個清代,文武交叉考試者寥寥無幾。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壘森嚴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長的人材也就越來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試制度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材,卻很難造就出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材,應該說這是科舉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後期政壇上出將入相人材日見匱乏的原因之一。
上面所講考試辦法,是會試一級的,鄉試、童試的考試辦法與會試大致相同,只二場弓、刀、石的份量相應降低,馬步射降為九發二中為合格。 清朝對武科鄉試、會試的錄取額有具體規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規定,武鄉試錄取名額約為文鄉試的一半,全國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隸),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會試錄取名額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錄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間。康熙十八年定額一百名,後來又規定不拘定額,特別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額,只按考試成績,奏報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臨時酌定錄取人數。酌定時也要考慮到各省都有名額,但一甲、二甲只依據成績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每科參加會試的武舉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時多到兩千人左右,進士錄取額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計,那麼錄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幾人中取一名,顯然,考取武進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落第的武舉人,雍正年間曾規定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而大部分武舉人,按規定可到兵部注冊,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總之,只要有一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 清代武舉制度與大清帝國相始終。鴉片戰爭以後,頻繁的禦侮戰爭中,早就顯露出武舉人材不能適應新的戰爭,除了長矛大刀與堅船利炮之間的差距外,更重要的還是基本素質和軍事思想上的差距。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陳規,玩歲愒日,武舉考試竟一直被延續下去。光緒二十一年,榮祿首先提出廢止武舉考試,他說:「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習非所用,與八比試帖之弊略同。積弱之端,未始不由於此。」⑧他主張各省創設武備學堂,以西洋軍事課程培養新式軍人。然而榮祿的倡議並沒有得到大多數朝臣的響應。一拖便是幾年,光緒二十四年照例舉行武舉會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武會試。不久,要求改革的呼聲又一次響起來,「內外臣工請變更武科舊制,廢弓、矢、刀、石,試槍炮。」然而依舊未能實行改革。⑨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舉制度才終於被宣布廢止。可惜這已經太晚了,僅僅十年後,大清帝國便宣告滅亡了。
清朝以鐵騎勁弓得天下,所以前期幾個皇帝都很重視講習武藝,時時強調「文武並重」,力圖保持滿族勁悍尚武的傳統。然而,由於受到漢文化的不斷浸潤和持續執行「右文」政策,使朝野上下重文輕武之風日益濃烈。於是,不但在觀念上,就是實際待遇上,武科地位也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試揭曉後,新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及名次都要鄭重其事地刻在「進士題名碑」上,這些碑至今還完整無損的保存在北京國子監舊址。此外,官私刊印的《館選錄》、《鼎甲錄》和《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一類書籍很多,差不多隨處可見,因此清代文科進士的情況非常清楚。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沒有「題名碑」制度,也很少有專載其事的書籍,對整個清代武科概況,包括武科鼎甲情況,不要說後代,就是當時人也往往不能言其詳。
幸好近人朱彭壽曾做過一番統計,留給我們一份珍貴材料。⑩加上還有其它方面的材料,使我們對清代武舉鼎甲情況大致有所了解。
清代的武會試,自順治三年(丙戌)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進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說一共產生了一百一十二個武狀元,還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總計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一百一十二年武狀元的姓名都有記載,但目前能確知其籍貫者只九十二人,其餘二十一人還有待於考求。這九十二個武狀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東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蘇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廣東四名,甘肅、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陝西各一名。此外,漢軍旗六名,滿軍旗三名。
這個統計不完備,也不是很准確的,不過大略可見各省武舉基礎的差別。所謂武舉基礎,可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是尚武風氣,二是文教水平。河北省武狀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別的省多,這與河北省武風素盛分不開。正因為河北省武風基礎好,所以清朝對河北省特別重視,鄉試名額總比他省給得多。陝、甘二省古多名將,尤其是甘肅,雖然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但自來「人材健壯,強勇者多,騎射嫻熟,勝於他省。」⑾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名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都出在隴右,所以清朝對陝、甘二省總是另眼相待。武鄉試名額,順治朝規定陝、甘各二十名,後經康、雍、乾三朝追加,兩省都增至五十名,這比許多大省的名額都多。有清一代,甘肅出了三名武狀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肅的經濟文化和人口而言,這個數字不能算小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甘肅包括寧夏,三名武狀元張文煥、馬會伯、李如柏都出在寧夏,五名榜眼、探花中,也有三人出在寧夏。人口不及江南一個大縣的寧夏,居然出了六名武科鼎甲進士,這不能不是一個引人注意的現象。 我們把清代文武兩科狀元的籍貫對照一下,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方化差異。
清朝文科會試也是一百一十二科,狀元一百一十二名。其中江蘇四十九名,浙江二十人,安徽九名,山東六名,河北、廣西各四名,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各三名,湖南二名,江南、四川、陝西各一名,山西、甘肅、雲南沒有。顯而易見,從整個比例來看,武狀元是北方多,文狀元則南方領先。河北省武狀元三十二,文狀元僅四名,與此相對,江蘇省是文狀元四十九,武狀元六名,南北文武各有偏長,至少在清代科舉考試中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應該說山東、浙江兩省發展相對平衡,這兩省文武基礎都比較好,兩科狀元的比例顯得合理一些。
從武鼎甲的民族比例上看,無疑漢族佔了絕大多數,而少數民族中回族顯得突出一些。回族是以尚武勇健著稱的民族,乾隆曾說:「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出將種。」⑿所以清朝歷來注意從回族中選拔武備人材。武狀元中目前能確知是回族的是:江都楊謙,先獲康壬午武鄉試第一名(解元),又獲康熙丙戌科武狀元;乾隆丁巳科狀元河北任邱哈攀龍;壬申科狀元河北獻縣哈廷梁;丙戌科狀元河北河間白成龍;丁未科狀元山東臨清馬兆瑞;嘉慶丙辰科狀元河南鄧縣馬殿甲;甲戌科狀元山東益都丁殿寧;咸豐壬子科狀元河北撫寧馬鳴圖;同治甲戌科狀元河南西平張鳳嗚等,至少是九個,或者還要多一些,尚待繼續考索。榜眼、探花也有一批。如雍正丁未科榜眼安徽懷寧馬大用;嘉靖已丑科控花河南杞縣張萬清,丁丑科武榜眼甘肅固原馬維衍;光緒丙子科榜眼河南西平張忠祥等。楊謙家族是南方回族中的望族,其弟楊凱也是武進士出身,官至湖廣提督。哈攀龍之父哈元生,其子哈國興,都是武進士出身,哈廷梁則是哈攀龍的族弟,諸哈都做到提督職務,是善戰的將領,「三世擁旄,時人榮之。」⒀乾隆所謂「哈其大姓,每多將種」就是在誇獎哈國興時所言。 清朝武科出現過不少著名人物和軼聞,有些是值得介紹一下的。
古代科場的最高榮譽是「獨佔三元」,即一個人得了三個第一名: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得三元者僅兩人,一個是乾隆時代江蘇常州的錢棨;另一個是嘉慶時代廣西臨桂的陳繼昌。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說來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獨占「四元」。他本來是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浙江武鄉試的解元。入清以後,又參加新王朝的武舉,獲順治八年(1651武鄉試解元,接著順治九年武會試會元,殿試又得狀元,是名符其實的「連捷三元」。王玉體貌偉岸,武力絕倫,甚得順治賞識,曾任天津鎮總兵等職。
武狀元馬全,本名馬瑔,山西陽曲人,是一位性格耿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他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擊。他與同僚某人語言失歡,發生斗毆。某人敵不住馬全,由衙門逃到城門外,馬全騎馬追到城濠的橋上,兩人再次奮拳搏鬥,後來竟一起落入城濠。因為這件事,他被參劾罷官,只好流落北京。過了幾年,他改名馬全,重新參加乾隆二十四年的武鄉試,取得武舉人資格。第二年(庚辰科)參加武會試、殿試,居然以優異成績獲取一甲一名武狀元。殿試外場的時候,乾隆認出了這位技勇出眾新科狀元馬全,其實就是幾年前的武探花馬瑔。馬全不勝惶恐,乾隆愛才心切,居然不咎既往,使馬全重新獲得為國效力的機會。後來,他參加了平定金川叛亂的戰爭,在木果木之役中,率部殿後,英勇殉職。馬全的經歷成為清代武科膾炙人口的佳話。⒁
江蘇泰州人劉榮慶,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武狀元。只隔了三年,他的弟弟劉國慶又獲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武狀元。兄弟兩人都是武狀元,這在清朝是唯一一例。
清代的天津武風很盛,武科出人亦多。武狀元出了三位,但都在晚清,即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溫常涌;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佟在棠;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武國棟。另外還出了兩位名聲顯赫的武榜眼:韓琦,「猿臂善射,射無虛發。」武鄉試第一,武會試又第一,後中乾隆丙辰科武榜眼。李經世字槐圃,「任俠尚義,孔武多力。」也是鄉試、會試均為第一,後中乾隆乙丑科榜眼。二人事跡如出一輒,是過去天津的老人們喜歡講述的人文掌故。⒂
清代文科考生不拘年齡,老於場屋而終身無尺寸進取者大有人在,八十以上還下考場的事情並不罕見。清政府對這種人通常都要給予褒獎,無非吸引更多的士人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但武科是有年齡限制的,規定武生、武舉年齡超過六十,地方不許發給參加鄉試和會試的手續。道光二十六年(1846),安徽有個叫符成梅的武童生,以八十四歲高齡參加武鄉試,居然三場都應付下來。主持鄉試的官員奏請皇帝授予職銜,道光以「違例妄請」的罪名將報請官員革職,並下令將送考、收考的學政、巡撫等一律「嚴加議處」。從保證武舉的質量來看,道光的處理不無道理。
上面談到,武科鼎甲統計為三百三十六名,而實際上狀元是足額的,榜眼、探花有缺額者,大抵在遇到確實不得其人的時候,便留下空缺。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多,主要發生在道光朝。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只取狀元河北晉州李信、榜眼四川越雋姜國仲,探花虛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只取狀元四川華陽彭陽春、榜眼河北靜海岳汝忠,探花虛缺。因特殊原因而丟失了鼎甲榮譽的只有一例。清代制度,殿試後由皇帝親自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稱為「傳臚」,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狀元徐開業、探花梅萬青均以傳臚未到而被除名,榜眼陝西神木秦鍾英被推補為狀元。
㈥ 請問一下,粵劇演員的帽子上面有兩根長長的須,那個叫什麼啊通常是什麼角色才會帶那種帽子的
鶿雞尾,不是須,
武生就會這樣打扮.一般是元帥、武狀元著大靠時,就會戴鶿雞尾。顯示威風。 刀馬旦著大靠時也有鶿雞尾的.
㈦ 弓刀石,馬步箭中的「石」與「步」具體是指什麼呀
弓、刀、石和馬、步、箭
「石」
石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
「步」
就是不騎馬,即步射的技勇。
清代的武舉制度
分四級考試
清代武舉依文榜程序,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1)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2)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3)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4)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
殿試及授職
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後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狀元自然是出盡了風頭,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彩,上街誇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殿試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
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晶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五年(1727)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餘全在兵部注冊授予守備等營職。雍正以後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製為准
考試分三場
清朝武舉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每科錄取人數也有定額。但常科以外,還時常增設所謂「恩科」,常額以外,也增加一點「恩額」。這類「恩科」、「恩額」都由皇帝直接掌握。無非籠絡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為統治者效命。考試辦法差不多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二場。乾隆年間,一場又增加了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
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准。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閱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准。第三項是拿石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碩。石號應試者自選,要求將石磺提至胸腹之間,再藉助腹力將石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須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未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
三場是考文,當時叫「程文」,也稱「內場」,相當於文化課考試。內場考試對大多數武人來說,比外場考試更難應付,所以考試辦法不得不屢有變動。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於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順治時定為策二篇、論二篇,題目選自四書和兵書。慷熙年間改為策一篇、論二篇。策題出自《孫子》、《吳子》、《司馬法》三部兵書,論題只從《論語》、《孟子》中出,考試難度有所降低。乾隆時又改為策一題、論一題,題目都選自《武經七書》。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論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場成績突出者又往往敗於內場,於是乾脆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這樣一味遷就,使內場考試的水平越來越低,最後差不多隻是形式上的存在罷了。當時社會上歧視武人之風極盛,經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們看成粗魯武夫,武舉的社會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的弊病
㈧ 明朝官服上的飛禽走獸圖案 表示什麼,是否與大一統有關,還是表示君臣是主僕關系
大明朝官服的定製 和官像畫服飾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蒙元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後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區分。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稱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像畫保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盪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里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艷,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歷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後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系。
二、衣服方面: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綉、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綉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王侯官服的團龍補服
明代官像補子,有許多是直接綉在衣服胸腹部位上,沒有另外綉貼一個方塊補子,大概是通用,或者官補子規定未全盤流行。不過在婦女官補子表現上卻很普遍。而同一家的婦女,補子的禽鳥樣,有時是左右對稱。
古人有的娶兩個太太以上,從官像里也可看出來,有些畫在一起,有些分開來畫。婦女官像的特色,就是沒畫出腳鞋,古代女生的三寸金蓮是不可隨便露出來的,而且摺景的裙擺,也都畫得整整齊齊,花紋素雅富於變化。腰帶、玉佩、繩結也頗有可觀
武將官服的麒麟補實物
官服紋樣
五、明代的科舉考試和官像畫的官階職位
明代讀書人要當官,必須經過重重的考試,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明代讀書人的大小考試可分幾個步驟:
一、童生試: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凡是參加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儒童」、「文童」。每隔三年舉行兩次,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
二、鄉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舉行的考試,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參加的人是通過本省學政事先考試(又叫科考)成績優良的秀才,多在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也稱「大比」。被錄取的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明代的唐伯虎中過南京的解元。鄉試都在子、午、卯、酉年舉行,共分三場,叫「正科」;如果遇到國家慶典,加科稱「恩科」。
三、會試:通過鄉試以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由禮部侍郎主持的考試,或由皇帝特派正、副總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會試,為正科;也有恩科,叫會試因科。因為在春天考試,所以又稱「春試」、「春闈」。考中的當「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四、殿試:會試錄取的貢士,由皇帝親自在宮廷大殿策問的考試,叫殿試或廷試,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是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其他賜進士出身的錄取若幹人。三甲錄取的叫賜同進士出身。
五、朝考:殿試錄取的新科進士,需要應一次殿廷考試,由皇帝派大臣閱卷,依照成績分別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書、知縣等官職。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設的教習館研究,三年後舉行「散館」考試。優秀的,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其餘的,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縣。
六、武科考試:考試的進階步驟和文科的一樣,考試內容分內、外場;外場考騎馬射箭、走路射箭、立定射箭、拉弓、舞力槍拳劍、舉重等武術擊技;內場考默寫「武經」。各階段錄取的都冠上一個武字,如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武進士等。
王氏安人像是畫在絹布上,題款的人是個榜眼
一般官位,除非皇帝特封外,都由考試而來。也有的是納捐銀兩,不必考試而被特別受封的,這種官通常是候補的,或是從品的官。古代有錢人、考不上科舉的,或者考到一半的秀才,捐個幾千兩銀,買個官來做做,也可追贈三代到祖父母,可說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
古人認為有錢財功名,就是要光耀祖宗。光耀祖宗的方法,不外修宗譜、家廟和畫官像,在每年重要的節慶里,接受親朋好友的誇贊和瞻拜。古代畫官像,必須有官品、官銜的才能畫,而且不能亂畫品級,否則要定罪的。
明代的官階,文官分九品、四十二階,武官分六品、三十階,還有一些叫「不入流」,或稱「未入流」的官階,包括縣典史、府檢校、司吏目,訓導長官、儒學正教諭、國子典館及翰林院的「孔目」等。
另外,有進士資格的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七品官)貢士、舉人(又稱孝廉,相當於八品官)和秀才級的廩生、增生、附生、庠生、監生(京師國子監的學生)、貢生(京師貢院要推薦給朝廷的生員秀才),又在不入流之外,可說是培訓中的公務員。
在封建時代,有個一官半職,不論大小,都足以光宗耀祖。七品知縣,就有父母之稱;權傾一時的將相公侯,那就更不得了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讀書應考,可上公卿,因此封建社會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尊重知識分子的文明社會,產生了許多的禮俗、禮教生活文化,官像畫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依每個官家富豪文化藝術水準的不一樣,也產生了多采多姿的官像風格。
特進光祿大夫龍慶公官像
明代武官卲武將軍像
我們可以從官服的補子禽獸文樣知道官品的階級。以下我們來探討它的職稱:
1.正一品官: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勛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2.從一品官: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階,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勛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3.正二品官:太子太師、少傅、少保、六部(吏、戶、禮、兵、工、刑)尚書、都御史、都督僉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衍聖公(孔子的後代)都是正二品官。文官初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武官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勛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護軍。
4.從二品官:布政指揮同知。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勛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護軍。
5.正三品官:太子賓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文官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勛位,文官叫治資尹,武官稱上輕車都尉。
6.從三品官:光祿、太僕、參政、苑馬卿、運使、留守指揮同知衛、指揮同知宣慰使。文官初授亞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勛位,文官叫治資少尹,武官叫輕驥都尉。
7.正四品官:僉都御史、太僕、通政太常、苑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鴻臚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文官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勛位,文官叫贊治尹,上騎都尉。
8.從四品官:祭酒、參議運司、宣慰副使、宣撫。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勛位,文官叫贊治少尹,武官稱中騎都尉。
9.正五品官: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春坊的大學士、翰林學士、庶子通政參議、大理寺丞、尚寶卿、光祿少卿、太醫院使、郎中欽天上林監正、寺中宗人經歷、按察僉事府同知、長史、儀衛正、正千戶宣慰僉事、宣撫同知。文官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勛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驍騎尉。
10.從五品官:侍讀、侍讀學士、諭德洗馬、尚寶、鴻臚少卿、員外、五府經歷、知州、運副、正提舉、京府判、衛所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使、宣撫、副安撫使。文官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勛位,文官叫協正庶尹,武官叫飛騎尉。
11.正六品官: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講、侍讀、司業、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寶司丞、大仆寺丞、京知縣、司都司經歷、通判、上林欽天監副、五官正、太醫院判、兵馬指揮、斷事百戶典仗審理、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副招討宣撫僉事。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2.從六品官:贊喜司直郎、修撰、光祿、鴻臚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正理問、運判、州同知、正提舉安府副長官。文官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顯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3.正七品官:都給事中、編修、監察御史、大理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經歷、太常博士、典簿、兵馬副、營膳正、京縣丞、府推官、知縣、副斷事審理、副安撫僉事、蠻夷長官。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稱:宣義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14.從七品官:檢討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典簿、署丞詹事、太僕主簿、京府經歷、靈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舉、問衛運司宣慰經歷、布政司都事副理、蠻夷副長官。文官初授從仕郎,升授徵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15.正八品官:國子監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經博士、通政司衛、按察司運司知事、京縣欽天監、主簿、御醫、保章正、協律郎、營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經歷、縣丞。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職郎;武官沒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階。
16.從八品官:翰林典籍、光祿事監事、典簿博士、國子助教、鴻臚主簿、京府運司知事、挈壺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撫經歷、知觀。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佐郎。
17.正九品官:校書、倚書、國子學正、部院司檢校、鴻臚署丞、上林典署監候司歷、營膳丞、各館局大使、京府照磨、贊禮郎、奉鑾府、縣主簿、宣慰安撫知事。文官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18.從九品官:待詔、詹事、上林錄事、司諫通事舍人、正字司務、國子學錄、國子典籍、鳴贊序班、韶舞司樂、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檢校、京縣典史、院司衛州所各吏目、內外教授、府照磨、司獄、巡檢、驛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陰陽雜職。文官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19.未入流的官:包括孔目、國子典館、儒學正、教諭、訓導長官、司吏目、府檢校、縣典吏等。
王氏安人像是畫在絹布上,題款的人是個榜眼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婦」,也依官人的等級不同,稱謂也不一樣:
1. 一、二品都可稱「夫人」。
2. 三品叫「淑人」。
3. 四品叫「恭人」。
4. 五品叫「宜人」。
5. 六品叫「安人」。
6. 七品叫「孺人」。
官像畫中的主,角許多是穿官便服的,看不出官像的品階。如果是夫妻合繪,就可從女主角的稱謂上,判斷男主角官品的階級。
戶部尚書忠謀公夫人劉氏官像
六、明代祖宗官像畫的姓氏、輩份和名位
明代的祖宗官像,因為大都是要保存在家廟,往往只有排行而沒有姓氏,或者是畫像上面的題贊和背面題簽遺失了,他便成了「失名氏」了。
這些失名畫像,年代久遠,除非從各姓宗譜有畫像的,找來做比對,不然很難查其姓名。沒有辦法查出姓名的,只有依照畫像的特徵,給他重新命名。有寫上堂號的,可依堂號所屬的姓氏宗譜,來追查他原來的大概姓氏。
郡堂號與姓的關系如下:
魯國郡:孔、顏、曾、唐、車、左、公治
譙國郡:曹、戴、稽、邊、逢
沛國郡:朱、薛
晉陽郡:唐、匡、景
南陽郡:白、韓、葉、樂、紀、終、翟、姬、隆、呼、鄧、張
平陽郡:歐、衛、饒、汪、巫、來、常、管、鳳
范陽郡:盧、簡、祖
渤陽郡:高
高陽郡:許、仲孫、杜、紀
濟陽郡:蔡、陶丁、卞、庚、郤、長孫、易、江
滎陽郡:潘、鄭
禹陽郡:耿
汾陽郡:郭
山陽郡:岳
宏農郡:楊
隴西郡:李、董、彭、辛、牛、時
遼西郡:項
河東郡:呂、薛、斐、儲、聶
汝西郡:袁
邵陽郡:軒轅
河南郡:俞、邱、陸、山、廉、利、種、向、柳
汝南郡:廖、商、藍、南、言、梅、左
河間郡:詹、章、邢、凌
西河郡:卓、靳、卜、毛、宰
河內郡:司馬、淳子、荀
清河郡:張、傅、房
安定郡:伍、胡、梁、席
樂安郡:孫、任
東齊郡:姜
東安郡:蔣
東海郡:徐、茅、關、戚
東平郡:花、呂、康
京兆郡:康、史、杜、黎、段、韋、雍、壽、冷、酆、郜、晁、計、別、家、申舒、宗
天水郡:秦、上官、桂、皮、狄、上官、庄、尹、趙、嚴、閻
太原郡:溫、易、祁、祝、宮、霍、羊、令狐、澹臺
下邳郡:余、闕
上黨郡:連、鮑、包、樊
上谷郡:侯、寇、成、榮
中山郡:湯、仲、藍
始平郡:馮
治平郡:龐
西平郡:池
廣平郡:賀、游、談
高平郡:范
鍾陵郡:熊
博陵郡:邵、林
廣陵郡:盛、貢、馮、蕭、戴
武陵郡:石、安、賈
武功郡:蘇
陳留郡:阮、虞、伊、池、謝
廬江郡:何
解梁郡:關
彭城郡:劉、錢、金
扶風郡:馬、魯、萬、祿、班
雁門郡:田、童、文
馮翊郡:雷、吉
鄴鄭郡:余
吳興郡:姚、施、沈、尤、明
敦煌郡:洪
穎川郡:鍾、鄔、賴、陳
鹽官郡:翁
千乘郡:倪
豫章郡:羅、塗、洪
會稽郡:夏、謝
琅琊郡:雲、符、諸葛、顏
燕山郡:竇
薛 郡:海
江夏郡:費、黃
餘杭郡:隗
渤海郡:甘、歐陽、詹、刁
齊 郡:覃、譚、晏、查、富
魏 郡:柏、欒
浙海郡:封
內黃郡:駱
頓邱郡:葛、司空、劉
新鄭郡:鄭
東莞郡:孫
東陽郡:官、苑、宛、苗
東萊郡:呂、王
東 郡:成
東晉郡:孔
東興郡:游
漢東郡:黃
東山郡:謝
南昌郡:塗、鄔
南安郡:姚、林
濟南郡:左
壽昌郡:季
昌平郡:孟
南康郡:賴
蘭陵郡:蕭、繆
鉅鹿郡:魏、廖
任城郡:魏
范陽郡:簡
涿 郡:簡
西川郡:賴
松陽郡:賴
廣宗郡:潘
高密郡:鄧
九真郡:黎
宋城郡:黎
金城郡:趙
江陵郡:熊
梁 郡:葛
濟陰郡:董
北海郡:郎
犍為郡:張
百忍郡:張
金鑒郡:張
華陰郡:郭
長興郡:許
錦銹郡:庄
鉅野郡:曹
濮陽郡:徐
梅鏡郡:梁
漁陽郡:高
有繼郡:高
五桂郡:塗
六桂郡:翁、洪、汪、江
錢塘郡:翁、柯
宣城郡:洪
臨濮郡:施
錢江郡:施
潯海郡:施
仰峰郡:柳
瑞鵲郡:柯
龍泰郡:姜
問禮堂:林
忠孝堂:林、巫
永澤堂:林
林本堂:林
善慶堂:林
崇本堂:林
篤佑堂:周
愛蓮堂:周
尋陽堂:周
臨川堂:周
泰山堂:周
著存堂:呂
風采堂:余
武溪堂:余
常興堂:阮
延陵堂:吳
讓德堂:吳
種德堂:吳、黃
陳 郡:何
淮陽堂:江
鳳陽堂:朱
敦睦堂:丘
三典堂:石
新安堂:古
國寶堂:古
紫荊堂:田
北平郡:田
武昌郡:史
香山郡:白
上堂郡:包
丹陽郡:包
新野郡:王
堂邑郡:王
德星堂:陳
德聚堂:陳
繩武堂:陳
立雪堂:游
盛蘭堂:游
櫟陽堂:黃
房陵郡:黃
譙 郡:黃
紫雲堂:黃
北地郡:傅
雙鳳郡:傅
浚儀堂:喬
宜春堂:彭
廬陵郡:曾
武城郡:曾
三省堂:曾
撫州郡:鄔
崇仁堂:鄔
汲 郡:溫
槐 里:萬
四知堂:楊
棲霞堂:楊
繼述堂:詹
崇遠堂:廖
垂裕堂:廖
承佑堂:廖
蔾照堂:劉
德馨堂:劉
竟陵郡:劉
梁國郡:談
東齊郡:姜
芳遠堂:蕭
寶樹堂:謝
追來堂:簡
洛陽郡:蘇
溯源堂:簡
孝思堂:簡
濟會堂:戴
注禮堂:戴
平陸郡:孟
長沙郡:羅
藍田郡:蘇
長沙郡:羅
郡堂號下只有一個姓氏時,可以確定官像主角的全名。如果郡堂號下有許多姓氏時,就需從這些姓氏的祖宗譜,來追查那個姓的宋、元、明清左右時代的祖先。神主牌位上面的生卒時辰,也可判別大致年代,再從相近年代的科甲進士題名錄、或地方的文獻(相關時代的府、縣志),尋找與官像畫同名的人物。
一般官像畫都是中進士的讀書人,才有朝庭頒賜的官服可穿。不過有時因為朝代衰微,禮法變更,捐錢的人也可以當虛職或實職的官,舉人、秀才、貢生、庠生、生員,有些錢的人,也畫起官像來。民國時代,少數有錢人也請滿清遺留下來的官像畫家,為自己或父母畫成清代官像。
明代官像畫,似乎沒有不按官位、身份畫的,只要有堂號、名字,皆可找出官像主角的身份。官像上的後世子孫題字,也是辨別姓氏的證明。找出官像畫主角的身家姓名,或者依照畫的表情特徵,來給他重新暫時命名,是很有樂趣的事。
舉凡官像的姓氏堂號、輩份排行、官位,乃至生卒年月日時辰,都寫在背景供桌的牌位上,是過世後子孫加上去的。有時「主」字的上面一點,用朱筆紅色點,叫「點主」,要在祭祀節日,請鄉里德高望重的人來主其事。木製的神主牌,後面有個空匣,裡面放一張牌位人的生卒年月日、輩份、簡單經歷。
官像畫中的牌位生迕時辰,是判斷畫像年代的一個大概依據。古代子女重新為父母、祖先畫像的機會不多,也有生前沒有畫畫像或已遺失毀損,臨死再請畫家對著遺容,或子女遺族容貌來描繪,但這應屬少數,因為中國古代的官家、文人士子,都視畫像為大事,畫官像要生前畫好,才能對照畫得像不像。也有後代在修家廟、族譜時,重繪歷代的祖先容譜冊,都是半身頭胸像,書本式畫成。
處士徐夢素像
明代官像畫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官像畫,從文化、風俗、時代、藝術、學術來探討,是有很深的意義與價值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積極的來看待官像畫呢?
一、廣為搜集、維護、重新裝裱:官像畫歷經數百年歷史,灰塵、污損、受潮腐毀難免,所以文化機構或有心人士,應廣為收藏,加以細心重新裝裱,除去灰塵污漬、精心填補破損,得以較完整的保留,以傳於久遠。
二、細心考查、研究、展示發表:官像畫應該考查他的身份,還他名位;若無從考查,則依畫面的人物特質暫時重新命名、編號,以便識別,並仔細的來整理研究。
畫中各部分的個別與群體的關系,如冠帽、臉形、服飾、衣服款式、花紋、供桌擺件、背景畫等,都可分開來做比對。畫技風格、用墨用色,也可透過較大收藏量來分辨。
官像畫其間的地緣關系,或同異差別,在各地的風俗舊貌研究,也有助於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在倫理、家族、遺傳、封建官文化、服飾藝術、民俗、器物、繪畫、書法、歷史人文生活藝術,都可以再分析出很多相關資料。
三、靈活運用與再生於現代社會之中:官像畫的家廟、廳堂祀奉,已漸漸失傳於現代的生活風俗了,所以就像所有骨董文物一樣,由日常生活實用,特殊禮儀擺件,而成為現代人收藏、欣賞、品玩的藝術品了。在影片中,也有以官像畫為片頭、片尾、背景場面的;飯店用官像畫來作為中國情調的室內裝飾的,也有一些例子。
由於官像畫的大紅大綠,金璧輝煌和端莊的官架子,有一種特殊的美感與喜氣,可以給人深刻的印象;慈眉善目、裝裱大方的官像,更可帶來文化性的喜感及親和力,透過品味獨到的設計手法,與整體環境、祖件搭配,必能呈現官像畫在現代室內的新鮮美感。茶藝館有用官像畫來表現設計風格的,骨董文物也能靈活展現於現代生活中。
㈨ 清朝的武舉制度其考試程序是什麼
清代武舉一依文榜程序,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後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自然狀元是出盡了風頭的,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彩,上街誇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了。
殿試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五年(1727)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餘全在兵部注冊授於守備等營職。雍正以後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製為准,沒有太大的變更。
清朝武舉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每科錄取人數也有定額。但常科以外,還時常增設所謂「恩科」,常額以外,也增加一點「恩額」。
這類「恩科」、「恩額」都由皇帝直接掌握。無非籠絡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為統治者效命。考試辦法差不多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二場。乾隆年間,一場又增加了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准。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准。第三項是拿石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礩。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礩提至胸腹之間,再藉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⑤
三場是考文,當時叫「程文」,也稱「內場」,相當於文化課考試。內場考試對大多數武人來說,比外場考試更難應付,所以考試辦法不得不屢有變動。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於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順治時定為策二篇、論二篇,題目選自四書和兵書。康熙年間改為策一篇、論二篇。策題出自《孫子》、《吳子》、《司馬法》三部兵書,論題只從《論語》、《孟子》中出,考試難度有所降低。乾隆時,又改為策一題,論一題,題目都選自《武經七書》。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論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場成績突出者又往往敗於內場,於是乾脆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這樣一味遷就,使內場考試的水平越來越低,最後差不多隻是形式上的存在了。當時社會上歧視武人之風很盛,經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們看成纖纖武夫,武舉的社會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清代著名學者趙翼有一段記述,最能反映武舉內場考試的實情,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武人的輕蔑:
「武闈但以弓馬技藝為主,內場文策不論工拙也。余嘗主順天乙酉科武鄉試,其策有極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一』字,蓋緣夾帶小本字畫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謄訛錯耳。又如『國家』字應抬高一字,則凡論古今地名處,如『國家四郊多壘』、『社稷危亡』之類,亦無不抬頭。武生自稱『生』,則應於行內稍偏,乃又將『生人』、『生物』、『生機殺機』之生字,一概偏在側邊。如此者不一而足。然外場已挑好『雙好』字型大小,則不得不取中。幸武闈無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⑥
實際上康熙注意到了科舉文武分途不利於造就兼備人材的問題,他曾要求打破考試中的傳統界線,允許文武生員舉人交叉考試,武科舉人可以改考文科進士,文科舉人可以改考武科進士。康熙認為:「如此則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矣。」⑦然而,整個清代,文武交叉考試者寥寥無幾。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壘森嚴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長的人材也就越來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試制度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材,卻很難造就出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材,應該說這是科舉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後期政壇上出將入相人材日見匱乏的原因之一。
上面所講考試辦法,是會試一級的,鄉試、童試的考試辦法與會試大致相同,只二場弓、刀、石的份量相應降低,馬步射降為九發二中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