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衙役帶的帽子叫什麼

衙役帶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11 16:58:05

Ⅰ 《神探狄仁傑》中,那個唐朝的帽子有兩個「揪兒揪兒」,叫什麼啊為什麼衙役的「揪兒揪兒」是朝上的

「唐朝帽子」叫 襆頭
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Ⅱ 清代官員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遏帷保�勻境衫忌�檸i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Ⅲ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花翎
清官員、貴族冠飾。清制,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以孔雀翎為冠飾,綴於冠後,稱花翎,除因軍功賞戴者外,離職即摘除,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圓花紋)之別,除貝子、固倫、額駙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品官須奉特賞始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Ⅳ 清朝時官員戴的那種鍋蓋帽子學名叫什麼

  1. 清代鍋蓋形狀的帽子應該為禮帽中的涼帽。

  2.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便帽,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等級不同,帽子不同。

  3.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Ⅳ 宋朝衙門差役的官服叫什麼

宋代服裝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Ⅵ 請問為什麼宋朝的官員帽子上面有2個耳朵

傳說是這樣,實際上帽翅起源於「襆頭」,從敦煌壁畫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形制變化發展的過程。
「襆頭」亦作「襆頭」,是一塊包頭用的巾帛。在東漢時期,已較流行,魏晉以後,巾裹成為男子主要首服。北周武帝時,作了改進,裁出腳,後襆發,故俗謂之「襆頭」。經改制的巾帛,四角成帶狀,通常以二帶系腦後垂之,似兩條飄帶,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由於二帶反曲折上,系結於頂,故又名「折上巾」,也稱「四腳」、「軟裹」。隋時以桐木為骨子,使頂高起,名「軍容頭」。唐始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下垂。並有「平頭小樣」、「武家諸王樣」、「開元內樣」、「英王踣樣」諸式。五代時,兩腳漸變平直。宋代襆頭,以藤織草巾子作里,用紗作表,塗漆,稱「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兩腳變化很多,有弓腳、卷腳、交腳、直腳等諸形。襆頭的式樣,為不同身份的重要標志,皇帝和官僚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分低的公差和僕役,多戴無腳的襆頭。參閱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巾襆》、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宋史·輿服志》五、《三才圖會·衣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襆》。

襆頭
亦名折上巾。又名軟裹。一種包頭的軟巾。相傳始於北周武帝。始名帕頭,至唐始稱為襆頭。初以紗羅為之,後因其軟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紗內,使頂高起。裹襆頭時除在額前打兩結外,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後取消前面的結,又用銅、鐵絲為干,將軟腳撐起,成為硬腳。唐時皇帝所用襆頭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趨平直。至宋,襆頭以藤織草巾子作里,用紗作表,再塗以漆,稱為「襆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其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身分不同,式樣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僕役則多戴無腳襆頭。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故也稱「烏紗」。後代俗稱為「烏紗帽」。

補充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發。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發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所以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之句。東漢以來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則用較完整的幅巾包頭。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將幅巾戴法加以規范化,並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北周書·武帝紀》說,「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復,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就像現在有些女子包頭巾的包法。但在陝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陰隋墓、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出土的陶俑,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角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作裝飾,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襆頭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談》卷上,說:「周武帝所制(襆頭)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正與上述的情況相符。更進一步的襆頭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說:「襆頭一謂之四腳,及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為什麼要在四角接上帶子呢,原因是先前的襆頭戴在頭上,頂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帶子,兩角在腦後打成結後自然飄垂可成為裝飾,另兩角反到前面攀住發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觀。武漢東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襆頭,已可見到發髻隆起的外觀。到了唐代,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風尚,所以又在襆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襆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巾子裹於襆頭之內。」這種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襆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樣,《舊唐書·輿服志》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以後襆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踣(bó箔,仆倒)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這些襆頭式樣,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畫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壽墓壁畫、咸陽底張灣貞觀十六年(公元642 年)獨孤開遠墓出土陶俑的襆頭,頂部較低矮,裡面襯的可能就是平頭小樣巾。禮泉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及西安羊頭鎮總章元年李爽墓出土陶俑,襆頭頂部增高,似襯高頭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樣,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見到。天寶年間襆頭頂部像兩個圓球,該式樣在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豆盧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見到。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襆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神龍二年(公元 706年)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間(公元705年至706年)襆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襆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襆頭。到五代時,翹腳襆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後蜀)始以采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長尺余,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漢)始仕晉為並州衙役,裹襆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襆頭腳改稱襆頭角,這種兩只長角橫直平展的襆頭,叫作展角襆頭,展角並不固定在襆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襆頭起初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所取代。明丘浚《大學衍義補》胡寅注指出,「古者賓、祭、喪、燕、戎事,冠各有宜。紗襆既行,諸冠盡廢。稽之法象,果何所側?求之意義,果何所據?」襆頭從民間實用的包頭布起步,它的流行,沒有法象作什麼根據,也沒有什麼牽強的寓意,而它在中華服飾史中存在的時間竟那麼悠長,這對於發掘民族服飾文化演變的規律,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的。

Ⅶ 清朝高官的帽子叫什麼,級別帽子怎樣分的

區分級別看帽頂的珠子材質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清代「頂戴」分二種,一是涼帽,一是暖帽。涼帽,像斗笠樣的是,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Ⅷ 明朝的農民為什麼要戴帽子

萬字巾上有一個裝飾品,似乎成了晚明的標配

不過,可惜的是,這部劇里明代官員的帽子上還是出現了帽正。

這里出現的帽正就是百分百錯誤的。萬字巾上有裝飾品是允許的,甚至最開始的四方平定巾上,考慮到晚明的士人追求潮流,也有可能在上面做點手腳,搞點裝飾品,但是,這里明代官員的帽子上有這個就是百分百錯誤的了。

劇照中官員帽子其實是錯誤的

不過,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是我心中的神劇。

總體來說,它的服飾還原比較出色,電影的構圖也比較符合我對晚明的想像。詩人有詩人的樣子,妓女有妓女的樣子,官員有官員的樣子。

每一幀畫面都很美,每一個角色都鏗鏘有力。甚至每一個服飾都有一些考究。不是說它很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古裝電影市場上,尤其是明代或者你可以說是晚明題材的電影上,它絕對誠意十足。

它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至今沒有哪一部同題材的電影能更上一層樓。服飾和晚明的意境之美,在這部電影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很可惜,電影描繪的是明清易代時的場景,不久之後清軍就進駐了南京,男主角錢謙益也就帶著一批官僚和文人投降了:

《柳如是》中描繪的清軍入關

在這之後,畫面變得更加單調,晚明奢華多樣的服飾之美也沒有了。

繼之而來的是一片滄桑無力之感。

頭發沒了,還要多種多樣的帽子做什麼呢?

Ⅸ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9)衙役帶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0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6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8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5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7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74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0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47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6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