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老漢的帽子叫什麼
1. 氈帽的意思
烏氈帽,是紹興獨特的民間常用帽。明張岱《夜骯船》載:「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明會稽人曾石卿亦有「鵝黃蠶繭燕氈帽」之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從紹興袍瀆搬入城區西營,開設潘萬盛氈帽店,年產氈帽約2000頂。1940年,氈帽益盛。紹興縣皋埠鎮之紅氈業,亦轉產烏氈帽。
紹興烏氈帽,內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畚斗形,冬經風雨夏遮陽,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製作精細,牢固耐磨,厚實硬邦,濕之即干,經濟實惠,為農民及各種工匠所樂於購用。烏氈帽以厚薄均勻、手感松軟、質地堅挺為上品。1966年後,紹興民間戴氈帽之俗漸止,各氈帽廠店相繼停業。1978年後,為滿足旅遊者和老農之需,從山東購入烏氈帽,供應市場。
2. 氈帽的紹興氈帽
紹興氈帽內外烏黑,圓頂,前側攤成畚斗形,有卷邊,可藏香煙鈔票小物件。夏日可遮陽吸汗,冬天可擋風禦寒,它隔熱防曬,既當笠帽,又當草帽,除了酷暑炎日,四季可用。上街購物可隨手用它作盛物之器。它濕之即干,有時還用它盛水洗臉。工憩作坐墊,用後一拍塵去,潔凈如故,經濟實惠,是當時農民與木匠、竹匠、石作、打鐵匠、漁人、酒作工、船老大、錫箔師傅等百作工匠(舊稱「短衣幫」)的帽飾,因而泛稱為「氈帽客人」。由於以前的手工業者大都兼作農事,沒有完全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因此氈帽實際上成為紹興農民的共性帽飾。當時社會以農為本,戴氈帽的人到處可見,戴上它的一副憨厚土氣的忠厚相,朴實無華,特徵鮮明,如在異鄉,只要憑他頭上的烏氈帽判斷,就是紹興人!
紹興氈帽取材為一般的羊毛,用干泥土法脫脂後製成帽坯,加濕加熱。反復用手工擠壓揉搓,通過縮絨的物理作用製成。以野生植物花葉果汁與皂礬染色,能不褪色。它是厚達五厘米左右的雙層無紡織物,質量以厚薄均勻、質地堅挺、厚實柔軟、牢固耐磨為上品,經久耐用,一般可戴用八年十年甚至更久,破了打上補丁還可以再用。 由於這里生產的氈帽既美觀大方,又實用禦寒,倍受高寒地區群眾青睞,所以多年來一直暢銷我國的東北、蒙古以及前蘇聯、朝鮮等國家和地區。
3. 老爺爺的帽子。那種前面有小小的帽檐那種帽子叫什麼么
呵呵,老爺爺的帽子,這個名字很有趣哦。您說的帽子叫鴨舌帽,也叫「小偷帽」。當然老爺爺們都親切的稱呼它「前進帽」。現在街上有很多年輕人都在戴這種鴨舌帽,我本人也有一頂。呵呵,很帥
4. 為什麼紹興那麼熱的地方還要戴氈帽
樓上基本正確。紹興熱,我不知道樓主是怎麼推斷的,呵呵。
浙北地區的冬天還是寒冷的。也沒有使用暖氣或炕的習慣,所以浙北冬天的穿著還是以保暖為主的。酷暑時期,如樓上所說,除外,其他時間都是適合戴烏氈帽的。
現代社會,烏氈帽之於紹興,是一種傳統。平時你在紹興大街上,是只能偶爾看到的,老人一般喜歡長戴。很多時候文藝演出,慶祝活動時才作為特色出現。
5. 紹興烏氈帽的魯迅與烏氈帽
貼切硬梆的紹興烏氈帽,早在清朝已很盛行了,戴烏氈帽是紹興當地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鮮明標志。
烏氈帽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影響,這與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開的。魯迅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頭戴烏氈帽的農民形象。他在《故鄉》中描寫閏土的形象時寫道:「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他在《阿Q正傳》中又寫道:「阿Q正沒有現錢,便用一頂烏氈帽做抵押……」。從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烏氈帽在紹興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服飾。小至十幾歲的「閏土」,到滿臉皺紋的年長者,可見烏氈帽在舊時紹興之普遍。
6. 紹興烏氈帽的簡介
產品歷史:烏氈帽,是紹興獨特的民間常用帽。明張岱《夜航船》載:「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明會稽人曾石卿亦有「鵝黃蠶繭燕氈帽」之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從紹興袍瀆搬入城區西營,開設潘萬盛氈帽店,年產氈帽約2000頂。1940年,氈帽益盛。
紹興縣皋埠鎮之紅氈業,亦轉產烏氈帽。
外地人一提起紹興,總離不開烏氈帽的話題。旅遊者一到紹興,總愛買上一頂烏氈帽抑或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前戴上烏氈帽合個影,留作紀念。足見烏氈帽的影響之廣、影響之深,它簡直成了紹興人的一種重要標志。
現今生產烏氈帽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先經挑選,加工彈松,脫脂肪油膩後,再梳理層疊,壓製成形。其特點不易浸水,不易沾上污泥,戴在頭上能遮風、擋雨,翻邊處還用作夾煙、放錢。中外賓客來紹興旅遊,看到樸素大方、富有紹興水鄉特色的烏氈帽也引起興趣,買來一頂戴在頭上,拍張照片作個留念。
紹興柯岩景點:中國最大的烏氈帽
7. 紹興烏氈帽的介紹
紹興烏氈帽是浙江省紹興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內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畚斗形,冬經風雨夏遮陽,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製作精細,牢固耐磨,厚實硬邦,濕之即干,經濟實惠,為農民及各種工匠所樂於購用。烏氈帽以厚薄均勻、手感松軟、質地堅挺為上品。
8. 氈帽什麼意思
氈帽是指用氈製作的帽子。
氈 : 氈(氊) zhān 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氈子。氈帽。帽 : 帽 mào蓋頭的東西:帽子。草帽。涼帽。軍帽。禮帽。器物的頂罩或套兒:筆帽兒。螺絲帽兒。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習俗的變化,戴氈帽的人越來越少,但它曾長期是紹興農民特有的帽飾,在人們心目中已經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為頗具文化特色的烏氈帽,它與烏篷船、烏乾菜一樣,張揚著紹興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文脈。人們一看到它,就會想起紹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就會產生無限遐思和美好的回憶。
(8)紹興老漢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氈帽的由來
關於氈帽的來歷,紹興過去曾流傳過一個古老的故事:相傳在越王勾踐時期,會稽山有幾個獵人相約上山打獵,打傷了一隻大老虎,老虎帶傷進穴而斃.旁邊還有剛出生的小老虎。
抬虎捉虎之餘,獵人發現小老虎躺過的鍋底狀的氈塊,既結實松軟,又光潔暖和,原來是由吃剩的羊毛豬毛長年累月躺壓疊積而成,獵人一試感覺不錯,受此啟發,氈帽由此演化而成。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細細考證,氈帽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新疆樓蘭羅布泊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溝出土的氈帽,經碳「測定,距今約3880年(+90年),這說明丹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大西北就有戴氈帽的事象。
《周禮註疏》卷七日:「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說明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已有用細毛制氈的生產活動。後在樓蘭遺址和羅布淖爾墓又有漢代氈帽出上。
唐代有用白氈製作的氈帽,稱之「白題」,為三角形、高頂、頂虛空、有邊、卷檐。系漢魏時從西北地區傳人內地,隋唐廣行民間。
9. 有關氈帽的誰知道
烏氈帽,是紹興獨特的民間常用帽。明張岱《夜骯船》載:「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明會稽人曾石卿亦有「鵝黃蠶繭燕氈帽」之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從紹興袍瀆搬入城區西營,開設潘萬盛氈帽店,年產氈帽約2000頂。1940年,氈帽益盛。紹興縣皋埠鎮之紅氈業,亦轉產烏氈帽。
紹興烏氈帽,內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畚斗形,冬經風雨夏遮陽,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製作精細,牢固耐磨,厚實硬邦,濕之即干,經濟實惠,為農民及各種工匠所樂於購用。烏氈帽以厚薄均勻、手感松軟、質地堅挺為上品。1966年後,紹興民間戴氈帽之俗漸止,各氈帽廠店相繼停業。1978年後,為滿足旅遊者和老農之需,從山東購入烏氈帽,供應市場。
典故:
相傳古時有個獵人,因追蹤一隻破打傷的老虎,直搗虎穴。他在虎穴里發現老虎睡的是一塊軟綿綿、其形如餅的氈子。很覺奇怪,原來,它是老虎平時拖吃其他野獸以後,將獸毛墊在睡窩里,經老虎身軀的壓輾,天長日久,便壓成了氈子。於是獵人把這塊氈子帶回家,洗凈曬干,略作加工後,當作帽子戴,不但冬暖夏涼,而且風吹不動,雨淋不濕,戴著很是舒服。有心者從中得到啟發,就以羊毛為原料製作氈子,再以這種氈子做成「烏氈帽」
10. 烏氈帽的介紹
烏氈帽
帽名。用普通羊毛,進行反復錘煉、漿洗,製成圓邊、尖頂帽型,通常顏色多黑色,故名「烏氈帽」。厚實細密,做工精細,為浙江紹興特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相傳始於清代道光年間,光緒時較盛行。產品以手感柔軟、質地堅韌為優,具有吸水慢、乾燥快、保溫性好等特點,洋僅能禦寒,且能遮雨。
烏氈帽,是紹興獨特的民間常用帽。明張岱《夜骯船》載:「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明會稽人曾石卿亦有「鵝黃蠶繭燕氈帽」之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從紹興袍瀆搬入城區西營,開設潘萬盛氈帽店,年產氈帽約2000頂。1940年,氈帽益盛。紹興縣皋埠鎮之紅氈業,亦轉產烏氈帽。
紹興烏氈帽,內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畚斗形,冬經風雨夏遮陽,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製作精細,牢固耐磨,厚實硬邦,濕之即干,經濟實惠,為農民及各種工匠所樂於購用。烏氈帽以厚薄均勻、手感松軟、質地堅挺為上品。1966年後,紹興民間戴氈帽之俗漸止,各氈帽廠店相繼停業。1978年後,為滿足旅遊者和老農之需,從山東購入烏氈帽,供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