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上面有帽子是什麼成語
㈠ 瘋狂猜成語大帽子小帽子一共兩個官帽是什麼
大帽子小帽子一共兩個官帽這個成語是官官相護。
㈡ 朝廷官臣的成語有哪些
朝廷的成語
1.小朝廷----指處於偏安一隅,范圍狹小的中央政權。有時也指擁有眾多人才的地方政權。
2.一國三公-----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3.一蛇二首----首:頭。一條蛇長了兩個腦袋。比喻朝廷兩個人掌權,政令不一,權力分散。也比喻陰險凶惡的人。
4.三公九卿----三公:古時輔助國君的最高官員;九卿:古時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
5.三徵七辟----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徵召,指朝廷召舉布衣之士授以官職。形容朝廷多次徵召選拔。
6.三槐九棘----中國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後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7.三朝元老----元老:資格最老,聲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現在用來指在一個機構里長期工作過的資格老的人。
8.四世三公----世:父子相繼;三公:執掌朝政的大臣。指世代官居高位。
9.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於明代,非固定職官,臨時由朝廷委派監察御史擔任,分別巡視各省,考核吏治。「」常見於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
10.九年之蓄----蓄:積聚,儲藏。九年的儲備。指國家平時有所積蓄,以備非常。
11.口含天憲----天憲:指朝廷法令。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12.上書言事----指向朝廷書面提出對國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議。現多指向上級寫信提建議或意見。
13.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14.大隱朝市----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熱鬧之處。指大徹大悟的隱士,不必隱居大山,大鬧市也可隱居。
15.門外之治----舊指朝廷和政治。
16.山林鍾鼎----山林:指隱居;鍾鼎:古代的樂器鍾和盛食物的鼎,這里比喻貴族生活。到朝廷做官和隱居山林。
17.心馳魏闕----指臣民心在朝廷,關心國事。同「心在魏闕」。
18.心存魏闕----魏闕:古代天子及諸侯宮門外築有高樓,其下兩旁懸布法令,故代稱朝廷。形容臣民忠君,關心國事。
19.心在魏闕----指臣民心在朝廷,關心國事。魏闕,古代天子和諸侯宮外的樓觀,其下懸布法令,因以代稱朝廷。
20.亡國之臣----使國家滅亡的臣子。現比喻對國家有損害的官員。
21.天高聽下----指天子聖明,雖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22.玄謀廟算----玄謀:神妙的計策;廟算:廟堂上的籌劃。指朝廷的重大決策和謀略。
23.分陝之重----陝:指古代地名,在今河南三門峽市一帶。原指周成王時代周公和和召公劃分陝地而統治。後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
24.龍樓鳳閣----①帝王的宮殿、樓閣。②喻指封建統治者的巢穴。
25.出榜安民----榜:舊指官府的告示。貼出告示,安撫人民。
26.正色立朝----正色:嚴肅或嚴厲的神色。在朝廷上態度嚴肅。比喻不阿諛逢迎。
27.舟水之喻----舟:船。對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載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幫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來反抗推翻朝廷。
28.卑宮菲食----指宮室簡陋,飲食菲薄。舊時用以稱美朝廷自奉節儉的功德。
29.廟勝之策----廟:廟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敵制勝的謀略,
30.廟算如神----廟算:廟堂的策劃。指朝廷的重大決策非常高妙。
31.以言為諱----人們把說話當作忌諱。形容統治階級對言論箝制之嚴。
32.權傾中外----權勢壓倒朝廷內外。形容權勢極大。
33.奸臣當道----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壞人當權。
34.懷柔天下----懷柔:舊指統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使之歸順。使天下歸服。
35.作亂犯上----犯:冒犯。違抗尊長或朝廷,為悖逆或叛亂的行為。
36.安民濟物----濟:救濟;物:指人,公眾。安撫百姓。舊時常用以形容朝廷大臣的抱負。
37.民脂民膏----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多用於指反動統治階級壓榨人民來養肥自己的場合。
38.棄逆歸順----指脫離叛軍而歸順朝廷。
39.審勢而行----審:詳察細究。對形勢朝廷周密考察之後,再採取行動。
40.虎體鵷班----虎體:老虎勇猛強健,比喻有才能的將相;鵷班:鵷鳥飛行有序,比喻朝官行列。比喻朝廷文武大臣。
41.虎體元斑----虎體:像老虎勇猛的身體;斑:雜色花紋或斑點。比喻朝廷大官。
42.國中之國----指一個國家內,國家政府管轄不到的地方。
43.面折廷爭----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44.明明廟謨----謨:計策;廟謨:朝廷的謀略。非常明顯的國家大計。
45.頂冠束帶---頭上戴著朝冠,腰上束著玉帶。舊指朝廷命官的裝束。
46.征斂無期----征:徵收。斂:聚。指統治者無限度地強征捐稅,搜刮百姓財富。
47.欽差大臣----過去指由皇帝派遣並代表皇帝外出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現在用來諷刺從上級機關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人。
48.政出多門----政:政令;門:部門。原意是政令出自幾個卿大夫的門下。指中央領導軟弱,國家權力分散。
49.經官動府----謂驚動官府,引起官府幹涉。
50.典冊高文----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書、詔令。
51.晉陽之甲----指地方官吏因不滿朝廷而舉兵為興「晉陽之甲」。
52.官逼民反----在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無法生活,被迫奮起反抗。
53.苟安一隅----苟安:暫且偷生;一隅:一個角落。指一個小地方。暫且在一個小地方偷安。指統治者對外來侵略不進行抵抗。占據一個小地方以偷安。
54.金閨國士----指朝廷的傑出才士。
55.金閨玉堂----指朝廷官宦。
56.金雞放赦----金雞:古代大赦時,立一長桿,桿頭設一黃金冠首的金雞,口銜絳幡,然後如今罪犯,擊鼓,宣布赦令。指朝廷大赦。
57.振鷺充庭----振:群飛的樣子;鷺:白鷺。白鷺群飛,集於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濟濟。
58.振鷺在庭----振:群飛的樣子;鷺:白鷺。白鷺群飛,集於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濟濟。
59.振纓公朝----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公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頭冠,入朝處理政事。
60.強本弱枝----本:樹干;枝:枝葉。加強樹干,削弱枝葉。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61.強枝弱本----比喻地方勢力強於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62.高文大冊----原指朝廷發布的重要文書,如詔今制誥等。引申為經典性著述。
63.高文典冊----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書、詔令。
64.帝王將相----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將。指封建時代上層統治者。
65.食肉之祿----祿:官吏的薪俸。指在朝廷做官的人。
66.垂紳正笏----紳:古時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帶;笏:指朝笏,用於記事。垂下大帶的末端,雙手端正地拿著朝笏。形容朝廷大臣莊重嚴肅的樣子。
67.等夷之志----等夷:匹敵。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即奪權篡位之野心。
68.離削自守----離:分散;削:削弱;自守:使之能安分守己。指古代中央政權對諸侯的勢力實行分散、削弱的辦法,使之安分守己,不再叛亂。
69.綠林好漢----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們。舊時也指聚眾行劫的群盜股匪。
70.朝遷市變----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換,市肆變遷。形容改朝換代,社會動盪。
71.朝奏夕召----指早晨上書帝王,晚上就被召見。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72.朝奏暮召----指早晨上書帝王,晚上就被召見。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73.朝章國典----朝廷與國家的典章制度。同「朝章國故」。
74.朝章國故----朝廷與國家的典章制度。
75.朝野上下----朝野:指朝廷和民間;上下:從中央到地方。指從中央到地方,從做官的到老百姓。
76.朝野側目----朝野:舊指朝廷與民間,不論官吏還是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權勢極大。
77.得勝回朝----朝:朝廷。舊指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去報功。現泛指勝利歸來。
78.隔年皇歷----皇歷:原指清朝廷頒發的歷書,後泛指歷本。隔了一年的黃歷。比喻過時的事物或陳舊的經驗,在新的情況下已經用不上。
79.班師回朝----班:調回。調動出征的軍隊返回首都,指出征的軍隊勝利返回朝廷。
80.班師回俯----指出征的軍隊勝利返回朝廷。同「班師回朝」。
81.倒植浮圖----植:樹立;浮圖:塔。倒立寶塔。比喻本末倒置,邊戍力量大於朝廷,難以掌握。
82.喉舌之官----掌管主要機關的官吏。比喻國家的重臣。舊時特指御史之類的諫官。
83.策名委質----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於朝廷之事。
84.鼎足之臣----鼎由三足支撐。比喻共同處理國事的朝廷重臣。
85.薄賦輕徭----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比喻統治者讓勞動人民擔負的義務比較輕。
86.瞻天戀闕----闕:古代宮殿外的高建築物;天、闕:均借指帝王。指仰望與依戀帝王。形容臣下留戀朝廷。
87.割據一方----割據:割地佔據。憑借武力割佔一個地區,與中央政權對立。
88.黼黻皇猷----猶言輔佐朝廷。
89.天高皇帝遠----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90.捉將官里去----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91.挾天子以征四方----挾:挾制。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92.朝里無人莫做官----舊時俗語。意思是,沒有靠山,事辦不成。
93.朝中有人好做官----朝:朝廷。指因有權勢的人做靠山就能得到重用。
94.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95.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96.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㈢ 冠冕堂皇是什麼意思和皇帝的帽子有什麼關系
冠冕堂皇指的是這個人從表面上看特別的端莊威嚴,內里卻不是如此,形容某些人徒有其表,暗含一些貶義。比如說有一些人在人前的時候特別會裝模作樣,然後就會暴露真面目,就可以用冠冕堂皇來形容這個人在人前的表現。上面介紹的是冠冕堂皇現在的含義,其實這個詞語最初和皇帝的帽子是有一些關系的。其中冠冕指的是皇帝和官員在出示正式場合時戴著的帽子,而帽子前後會有一些珠簾,被叫做冕旒。戴著這個帽子就是為了讓皇帝和官員端正自己的態度,要保持中正的處事原則,不能偏頗。在特別生氣的時候,帽子前後的珠簾就會劇烈的搖晃,也算是在提醒自己要剋制住情緒。
至於是不是和皇帝的帽子有關系,這個也是不知道的,不過皇帝或者官員的人品也不是一個帽子能夠決定的。
㈣ 帶帽的成語有哪些
帽的成語有哪些:
:
穿靴戴帽、
孟嘉落帽、
雨巾風帽、
烏帽紅裙、
戴高帽子、
青衣烏帽、
謝郎著帽、
重陽落帽、
好戴高帽、
鞭絲帽影、
亂扣帽子
㈤ 冠冕堂皇是什麼意思與皇帝的帽子有何關系
冠冕堂皇是什麼意思?與皇帝的帽子有何關系?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周王朝階段,禮服規章制度就明確出來了,冕主要是君主、王公、卿士在參與祭拜等盛典的情況下衣著,並非每日早朝情況下都會戴的,並且也不是每一個階段都是有,最少尊崇法家學派的秦代一點也不稀奇禮治,因此這類舊禮是不可能被拾起來的,秦始皇自己很有可能壓根就沒有戴過冕冠,對於之後的漢承秦制,最少在西漢時,也不會有冕的存在。
㈥ 一個臣子上面有頂帽子成語
謎底:加官進爵。
加官晉爵
jiā guān jìn jué
【解釋】
加封官階,晉升爵位。晉:晉升。
【出處】
明·周楫《西湖二集》:「徵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㈦ 關於帽子的成語有哪些
關於帽子的成語有:
㈧ 形容帽子的成語
形容「帽子」的成語有:
褒衣危冠、鞭絲帽影、柴車幅巾、戴高帽兒、戴雞佩豚。
㈨ 和帽子有關的成語
網路成語詞典,直接查詢「冠」即可
示例:
美如冠玉——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後形容男子長相漂亮。
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來形容男子的美貌。
沐猴而冠——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
怒發沖冠——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被發纓冠——來不及將頭發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繫上。形容急於去救助別人。
彈冠相慶——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准備做官。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衣冠楚楚——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衣冠禽獸——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象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勇冠三軍——冠:位居第一;三軍:軍隊的統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
優孟衣冠——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
張冠李戴——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白面儒冠——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超今冠古——冠:超出眾人。超越古今。
㈩ 一個人在生氣,帽子在上面猜成語
拓展資料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成語繁體:怒發沖冠
成語簡拼:NFCG
成語注音:ㄋㄨˋ ㄈㄚˋ ㄔㄨㄥ ㄍㄨㄢ
成語用法:怒發沖冠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成語辨形: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成語例子: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宋岳飛《滿江紅》詞)
英語翻譯:be in a towering rage
成語故事: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
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