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戲曲中包拯是什麼帽子

戲曲中包拯是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2-10-20 00:13:52

Ⅰ 中國戲曲的表演通常分為什麼

戲曲演員講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五法」指「手、眼、身、法、步」或「口、手、眼、身、步」五種表演技法。傳統劇目表演中的「帽翅功」和「翎子功」屬「四功」之一,但又獨具特色。
「帽翅功」是戲劇表演中絕妙的功夫,看過著名豫劇演員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的觀眾,無不為牛得草駕馭自如、精彩絕倫的「帽翅功」所傾倒。帽翅又稱「展」,也就是七品以上的官員頭戴的烏紗帽兩邊的翅子。如京劇《鍘美案》中包拯的黑色方形的帽子,兩邊插長翅;《逍遙津》中曹操的陽文帽,兩邊插金色如意翅;《鍘美案》中駙馬陳世美的金銀二色,上綴紅絨球,兩耳垂絲穗的駙馬翅。然而更多的則是黑色圓形的烏紗帽,兩邊插的帽翅有方、園、尖三種,分別稱為方紗、圓紗、尖紗。「帽翅功」主要是以黑色圓形烏紗帽的帽翅為表演對象。
「帽翅功」不是每個劇種都有,因為它難度大,不易掌握,所以只有在幾個古老的劇種如川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才具有這種功夫。
「帽翅功」同其他功夫一樣,不能孤立地去施展,只有在塑造人物,表現人物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的時候,才能顯示它的作用。比如冥思苦想多用單展,狂喜振奮多用雙展。豫劇名丑牛得草就是掌握、運用「帽翅功」的卓越藝術家;蒲州梆子的著名演員嚴逢春的「帽翅功」更是爐火純情、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上下顫、左右擺、雙邊搖、單展翅都獨具匠意。嚴逢春在《春秋筆》一劇中,就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帽翅功。當驛丞官發現罪犯就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他神情緊張,苦思良策。先是單展齊搖,表現了人物苦苦思索的急躁情緒;繼而雙翅齊搖,顯示了人物十分緊張的表情。「此時無聲勝有聲」,這里雖然一句唱詞、台詞都沒有,卻能使觀眾彷彿聽到人物跳動的心聲,這不能不歸功於「帽翅功」的藝術效果。
戲曲中的「翎子功」也是令人叫絕的表演功夫。翎子,就是雉尾,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野雞毛,戲劇舞台上的翎子開始只有2尺來長,隨著耍翎子的技巧逐漸純熟,翎子也逐漸加長。現在和當代舞台上的翎子甚至有七八尺長。
翎子輕軟易折,又高插頭盔之上,很難擺弄。然而,許多表演藝術家卻能耍得出神入化,用它增加舞步的美感,刻畫人物內心難以言傳的微妙而又復雜的心情。山西中路梆子演員過鳳英在《連環計》中演呂布時,頭上兩只翎子能隨心所欲地捲曲、搖擺、飛舞、躍動。在王允府中閑逛時兩根翎子旋轉舞動,刻畫出了呂布小人得志忘乎所以的情態。見了貂嬋,翎子又零亂地抖動起來,顯出好色之徒的輕薄相。貂嬋入內堂換裝,他神志恍惚,心情焦慮,翎子先是微微跳動的顫栗,接著急急轉動。忽而左邊翎子停住,忽而右邊翎子停住,最後,兩根翎子齊舞 ,而且越舞越狂,把呂布的急躁心情活脫脫地表現出來。據說,清朝末,名小生徐小香演周瑜發怒時,可以全身紋絲不動而只有翎子亂顫,其功夫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戲曲中插翎子的多為勇猛的武將,最初是佔山為王的草莽英雄,如黃蓋、宋江、程咬金、竇爾敦等。此外,如金兀術等外邦狼主,失落異鄉的楊四郎,以及自請和番的王昭君,神怪戲里的牛魔王、鐵扇公主等也都要插翎子。還有一種叫「翎子生」的小生行當,頭插翎子是他們的主要標志,大都扮演文武雙全的人物,如京劇《群英會》中的周瑜,《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翎子」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英武氣概。
鳳凰展翅龍擺尾,銀盔金甲盡風流。「帽翅功」 和「翎子功」大大豐富了戲劇的表演程式,美化了戲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是我國民族藝術中令人心搖神馳的瑰寶。

Ⅱ 包公戴的帽子叫相簡嗎

紗帽翅有好幾種,一種叫相紗。最典型的是包公(包拯)戴的帽子,一般是宰相戴的帽子,所以叫相紗。兩旁的翅子有一尺多長,一寸來寬,翅的尾巴略為向上翅起,實際就是兩根黑漆的平板。

Ⅲ 古代時龍袍是君王的專屬,為什麼宋朝時期的包拯可以身著龍袍

宋朝時期的包拯身穿龍袍是瞎編的。我們看到影視劇中包拯穿的並不是龍袍,他穿的是蟒袍,而且我們看到的蟒袍並不屬於官服,而是明清時期戲曲用的服裝。就算包拯再厲害,功績再大,他終究不是帝王,是沒有資格穿龍袍的,這些都是小說還有電視劇的誤導。

(戲曲之中包拯的形象)

因此,宋朝時期的包拯是穿不了龍袍的。我們在戲曲之中看到穿「龍袍」的包拯是正常的,因為那是戲曲用的蟒袍。如果我們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身著「龍袍」的包拯,那就是不尊重歷史,瞎編亂造。

Ⅳ 京劇包拯穿戴的全身介紹。

頭戴襥頭,也叫紗帽,紗帽翅是相紗。
身穿四爪大龍蟒,一般是黑色,沒見過別的色(我沒見過)。
戴黑滿髯口。
足蹬厚底靴。

Ⅳ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Ⅵ 戲曲秦香蓮包公帽子上的紅布是什麼意思

戲曲秦香蓮包公帽子上的紅布的意思就是代表這個人物是一個公正,無私的正面人物,戲曲中多用頭飾等來代表人物的形象。

Ⅶ 包公的臉譜代表什麼

包公的臉譜為黑色,表現他的鐵面無私、剛正不阿。

臉譜含義:

臉譜,是漢族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

臉譜簡介:

1.紅色臉

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里的關羽、《斬經堂》里的吳漢。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關羽(紅整臉)

2.黑色臉

既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戲」里的包拯;又象徵威武有力、粗魯豪爽,如:「三國戲」里的張飛,「水滸戲」里的李逵,「楊排風」中的焦贊。

3.白色臉

表現奸詐多疑,含貶義,代表凶詐,如:「三國戲」里的曹操、《打嚴嵩》中的嚴嵩。曹操(白凈臉)

4.黃色臉

勇猛、暴躁。如典韋。

5.藍色臉

表現性格剛直,桀驁不馴,如:《上天台》中的馬武,《連環套》里的竇爾墩。 竇爾墩(藍花三塊瓦臉)

6.紫色臉

表現肅穆、穩重,富有正義感,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魚腸劍》中的專諸。

7.金色臉

象徵威武庄嚴,表現神仙一類角色。如:《鬧天宮》里的如來佛、二郎神。
大鵬(金色象形臉)

8.銀色臉

表現奸詐多疑或威武庄嚴,表現鬼怪或神仙一類角色如:《攻潼關》中的木吒。

9.綠色臉

勇猛,莽撞,沖動。 如:《白水灘》里的徐世英

Ⅷ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受傳統電視劇《包青天》影響,說起包拯的特徵就是黑炭、月牙和華麗的龍袍。其實包拯穿的不是龍袍,古代不論什麼朝代,能穿五爪龍袍的只有皇帝,其他穿龍袍的,身上的動物只是像龍,太子或皇帝親近的兄弟們最多也就穿四爪蟒袍(和龍基本一樣,但四趾的爪子比龍少一趾),所以電視劇中看到的包拯身上穿的實際是蟒袍。但即便如此,宋代的包拯也不可能穿上蟒袍,因為大臣穿蟒袍是從明代開始的。如果認真起來,《包青天》的道具屬於史實性道具錯誤。


衣冠禽獸開始於元代,至明代身份等級終於定型,明代在官員朝服前胸後背都綉一種動物以示地位差別,文禽武獸。文官一品圖案為白鶴,取「鶴鳴九皋,聲聞於天」之意,預示著一品大員對天子的影響力;鶴又為動物中的靈鳥,《西遊記》中天宮宴會基本都是白鶴齊飛,也是吉祥的寓意。二品以下至九品依次是錦雞、孔雀、大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鵪鶉。武官一至九品分別是:一二品為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為熊羆;六七品為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科道官為獬豸。此外,衣服還要分等級顏色,一至四品用深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藍色,七品以下為綠色。


以上衣服都是正常官僚的工作服,是上朝上府衙辦公必須穿的衣服。但是在上述衣服之外,明代為了體現皇帝對臣下的親近還出現了賜服。最著名的就是錦衣衛的飛魚服。飛魚服不是錦衣衛專屬服飾,飛魚服同蟒袍、麒麟服、鬥牛服一樣屬於特賜性質,如同三公三孤的稱號一樣,是一種榮譽,原則上只有高官、清貴、元老才能獲得。飛魚服不是錦衣衛所有人都穿,因為錦衣衛是天子親軍,專門當特務,是天子最親近的力量,所以一般在錦衣衛中總旗以上的官都可以被賜予飛魚服顯示皇帝的信任。而對一般文官武將來說,只有二品以上的尚書、侍郎級人物才有可能被賜予飛魚服。穿麒麟服的則多為公侯,代表就是曲阜衍聖公。

明代四大賜服的地位為蟒、麒麟、飛魚、鬥牛。四物似龍非龍,用這種東西賞賜臣下,既滿足了臣下對龍的崇拜,又不動搖自己的地位,可謂一舉兩得。四大賜服中,蟒袍最為尊貴。《萬曆野獲編》說:「 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蟒和龍完全一樣,就是爪子四趾,比龍少了一趾而已,一般人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所以蟒袍一般都是太子、親王的服飾,海外藩王中只有朝鮮郡王因對大明孝順,所以特賞穿親王蟒服。直到明中期開了賜臣下蟒袍的先例。


《大明衣冠圖志》說,明代用於賞賜的蟒袍,都為圓領,分單蟒和座蟒兩種。單蟒就是胸前的主圖案是一隻蟒半纏繞著衣服,蟒頭在正面,呈現從左向右的樣式,裙擺處行蟒數條,左右袖子口各綉行蟒一條。座蟒也是一隻蟒,但胸前的主圖案是一隻大蟒頭,而座蟒袍裙擺處則綉被視為宮廷專屬的「江崖海水」圖。蟒袍的配件簡朴又奢華。所謂簡朴,和飛魚服還要佩戴裝飾的烏紗、腰帶、方袋相比,蟒袍只需配烏紗和腰帶即可;所謂奢華,配著蟒袍的腰帶,是革制,要鑲玉片,是真正的玉帶。


臣下被賞賜蟒袍開始於正統時期,當時的兵部尚書王驥平麓川後被賞了蟒袍,但《萬曆野獲編》認為那不是因為他功勞大,而是王驥賄賂王振,通過恩澤被特賜蟒袍,「 實系恩澤,且出自王振 」,所以明人不承認這件蟒袍。直到弘治十六年,弘治帝給劉健、謝謙、李東陽三大輔臣賜了座蟒服,「 輔弼(內閣輔臣)得賜蟒衣自此始也 」。


此後,隨著經濟發展,皇權下降,民間奢侈之風逐漸興起,賜服泛濫,而接受賜服的人又故意把鬥牛、飛魚穿得像蟒袍,這就給人一種視覺錯覺。所以弘治以後沒經歷過系統官僚教育、不熟悉明朝官府運作和服飾制度的人,就會以為只要當大官,或者特別被皇帝倚靠,就會被皇帝賜給蟒袍。

宋代包公只是一個一般清官,長期任監察官,以破案聞名,最高官職是樞密副使(類似今天的三軍副總參謀長)。宋代官員服飾分祭服、朝服、常服、時服等。宋代官服的標志就是帽子的大翅膀。和明人花團錦簇的補子相比,宋人的官服反而很樸素,就是純色調。元豐改制以前的宋朝,承接唐朝的服色制度,三品以上為紫色,五品以上為深紅,所謂大紅大紫就是如此;七品以上為綠色,九品以上為青色。元豐改制後,四品以上為紫,六品以上為深紅,九品以上為綠。


宋代沒有官員賜服制度,什麼人就穿什麼衣服。包拯作為元豐以前的官僚,樞密副使正二品,衣服只能是紫衣、腰懸金魚袋。所謂金魚袋開始於唐,原本是唐朝給五品以上官員放魚符(證明官員身份的信物)的袋子,到了宋朝不用魚符,直接把魚形綉在袋子上顯示身份。宋朝規定三品以上為金魚袋,五品以上為銀魚袋,五品以下沒有。所以紫衣金魚才是包公的標配。


元代元曲流行,藉助戲劇的力量,人們開始神話包拯,出現了包拯判陰陽、斷生死的故事。至明代市民 娛樂 更加豐富,民眾意識也有所覺醒,面對 社會 的不公,明人承接著元人對包公的崇拜,對包公的故事進行了再升級,將包公包裝成了絕對的偶像。虛構的包公有一切好的品德,機智聰穎、為國為民、清正廉潔、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是窮苦百姓最堅強的依靠。

明人將精神的寄託凝聚在包拯身上,希望明朝也能出現像包拯一樣的清官。漸漸的,虛構就成了真實, 歷史 上沒有被拜相的包拯成了少了他宋朝就得滅亡的英雄,包青天、包相爺的稱號全被疊加在他身上。既然包拯是宋代最牛的官員,必然為皇帝所依靠,是宰相輔臣級大官。所以明人拿明朝的習俗和制度套用在宋人身上,包拯就穿上了蟒袍。


歷史 上包拯肯定不會穿蟒袍的,受明清小說影響,加上明清戲曲繁榮,戲曲中的包拯穿上蟒袍,這種印象普及開來。而《包青天》這個電視劇又頗有些京劇改編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包拯穿蟒袍也是情有可原吧。

余建偉:《明代賜服研究》,西北民大碩士論文,2013年。

宋俊華:《蟒衣考源兼談明宮廷演劇的武將打扮》,《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Ⅸ 包拯帽子上的兩根線叫什

那叫帽翅,包拯有清官無敵光環,帽翅被皇上加持了,比別人長三寸。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96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5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78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45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6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6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0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3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55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