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帽子怎麼做視頻
①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表現廉相如愛國思想的名句是什麼
《廉藺列傳》實錄(一)
同學們大家好,從本單元開始,我們將進入文言文的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將通過閱讀古人的事跡或者言論,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值得褒揚和贊美的優秀品德。事實上,世界各國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對於美德的理解和褒揚,如果我們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共識,其實就能夠藉此理解人類發展的目標與方向,或許也正是這些人類共有的優秀品德,能夠讓我們的民族和國家以及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發展走得更遠更穩。
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這篇《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對於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的高尚品德的記載,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不過在了解他們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司馬遷和《《史記》》這部書,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當然這部書它的原名叫《太史公書》,正是因為這本太史公書太有名了,所以後世就把《太史公書》稱之為《《史記》》,而別的記載歷史的書籍就不能再叫《《史記》》了。所以司馬遷在後世也被稱為了史遷和史聖。我們再來看一看跟《史記》有關的相關的知識。
大家都知道《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內容包括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人物的傳記以及相關的歷史史料的記載。從體例上看,可以分成本紀、世家、列傳,表、書5個部分,對後市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和信使,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
後人對於他的評價也很高,比如說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就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兩句話實際上既從歷史學的高度,也是從文學的高度對《史記》做出了精要的評價。那麼我們來看,關於《史記》還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識,《史記》他全書一共130篇,526,500餘字,包括了12本紀,所謂本紀,主要是記錄了歷代帝王的政績;30家世家主要記載的是諸侯國以及漢代的諸侯勛貴的興亡;70列傳,主要是記錄了在歷史上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的一些人物的言行和事跡,其中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另外還有10表,所謂表,就是我們在歷史書上學到的大事年表,另外還有8書,這個8書主要記錄的是歷朝歷代的典章制度,禮樂音律、立法、天文風扇,還有一些是實用性的,比如說關於水利,那麼本文《廉頗藺相如列傳》實際上是一個節選,是在列傳當中的一個節選,其中它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內容,這三個主要的內容後,人對他們有一個概括,這個概括就是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和將相和。
「完璧歸趙」的故事講的是藺相如為了保護和氏璧,與秦王巧妙周旋,既保住了和氏璧,也捍衛了趙國的尊嚴的這樣一個故事,「澠池相會」是指在秦趙結盟的外交場合,藺相如如何捍衛趙國的尊嚴,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故事。「將相合」實際上是講了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不與廉頗爭功,同時也講到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的故事。
要欣賞司馬遷所給我們描述的這些故事,我們還需要知道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常識,這個文學常識就是所謂史家的「春秋筆法」,春秋筆法是孔子創造的一種文章的寫法,也就是在文章的記敘當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通過議論性的文詞來表達的。
所以,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司馬遷是如何在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也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那麼如何來看這些東西,比如說,我們講文章的一個開頭,對兩個人物的介紹,他就很有意思。
第一個我們看
我們先解釋一下,這里「大破之」就是指的徹底的擊潰齊國的軍隊,「破」在這兒是「擊潰」的意思,「取」是佔領的意思,「以勇氣」當中這個「以」是「憑借」的意思。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兩個人物的介紹的過程中,一個詳寫,一個略寫,尤其是對於藺相如的介紹,特別凸顯了他出身寒微。大家都知道舍人是什麼?是在顯貴的主人家裡面生活的門客。那麼這個所謂顯貴的主人又是誰?不過是一個掌管宦官的一個內侍,官員顯貴程度也有限,所以整體上來講,藺相如的出身是非常寒微的,但是司馬遷在後面的敘述當中又明顯的對藺相如的敘述比較詳盡,而對於廉頗的敘述又相對比較簡略,這種強烈的對照明顯可以看出司馬遷欲揚先抑的筆法,也表達了作者的一定的情感傾向。
今天,我們先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了解這個故事,我們不妨從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4個部分來看。
在故事的開端我們可以看到秦國這個一貫勢強凌弱的國家,他發現了這個趙國有這個和氏璧,他就提出了一個交易的方案,這個交易方案是要用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你想一個一貫是強凌弱的大國,提出了一個明顯對自己不是太有利的交易方案。
這個真的是讓趙國的君臣忽然一下子不知所措。文章里講到,說
什麼意思?就是如果我把和氏璧給了秦國吧,我擔心得不到秦國城池,因為這個交易實在是太不平等,如果說給了又沒有得到補償的話,這就白白被秦國欺辱了。但是如果說我不給秦國這個和氏璧,那我就很擔心秦國的大軍壓境,這個計策沒辦法定下來,對吧?而且還要去招募一個可以去回復秦王的使者,這也找不到。這真是為難之極了。
當然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司馬遷就是要將另相如放在這樣的艱難的處境當中來出場,也是為了彰顯其勇氣與謀略,這時候當然宦者令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就在趙王面前一番分析,定下計策,而且他還主動請纓,展現了藺相如的智慧和勇氣。
你看藺相如是怎麼說的,他對趙王說:
什麼意思?說秦國用自己的城池來交換和氏璧,但是趙國如果不答應,那是趙國理虧,「曲在趙」什麼意思?就是理虧的是趙國這一方。
那如果趙國給了和氏璧,但是秦國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麼是秦國理虧,權衡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國,這里當然省略了,省略了一個什麼內容,答應了秦國之後,如果秦國不給趙國誠實的話,那麼要讓就會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
在藺相如出現之前,趙國的君臣都是從實際利益,也就是說在買賣的雙方有沒有吃虧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因此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但是藺相如卻能夠跳出實際利益的考量,而從道義的角度,從國際影響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所以藺相如這是打破了一種慣性思維,這樣一個個別的事件放到國際形勢的角度去看,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藺相如思維的高明。
從寫法上看,趙國的君臣舉棋不定,不過是為藺相如的定計做了鋪墊。而且藺相如還向趙王做了完璧歸趙的承諾,從這裡面更可以看出,藺相如他不是一個隨便答應別人的人,他能夠做出這樣的承諾,一定是深思熟慮,體現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當然這里有一個詞要大家要注意,「王必無人」的「必」,在這里應該解釋為「如果」表示一個假設的關系。
到了故事的發展的階段,司馬遷也非常善於營造這個波瀾,藺相如一到秦國就將何氏被獻上,但這個時候秦王的表現卻十分的傲慢。我們看秦王是怎樣做的?
這里要注意的是章台在秦王宮當中是一個普通的宮殿,並不適合舉行國家之間正式的外交活動,將一場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安排在一個非正式的場合,這其中可以看出秦王的倨傲。
另一個方面我們再看秦王拿到了何氏密以後,首先做了件什麼事情?傳給了簇擁著他的嬪妃,然後又傳給左右站立著的大臣,大家都在向秦王三呼萬歲,以示慶賀。這里就沒有令相如什麼事兒了,這完全忽略了趙國使臣的存在。那麼從外交的角度來講,他們的這種表現當然可以說是表現出了對於趙國的極端的侵蝕,這在外交上是肯定是不合理的。
但是問題是現在這個和氏璧已經在秦王手裡,所以這是一種波瀾。在這裡面對情形,這個情形對於藺相如和趙王都是非常不利的。那麼在這個時候就要看藺相如的表現,那麼藺相如是怎麼做的?他這個時候他提出了一個說法,說「璧有瑕,請指示王。」。這個「請」大家要注意,意思是「請允許我」。還有一個「指示」這個詞語應該是「指出給……看」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的意思不太一樣。那麼既然有瑕要看,那當然還是還給他了,還給藺相如以後,你看藺相如做了個什麼事情?相如因此必確立以助因趁這個機會他拿到和氏璧這個機會,「卻」是退後,「倚」是「靠著」;注意,司馬遷是非常注重在危急關頭的一些細節動作的一種描寫。
在這里確已實際上照應了下面他講到的
為什麼這里有這個問題?只有拿了,往後退了,退到靠近柱子了,這個時候他才能夠做這個下面這些動作。所以他當他把這個和氏璧誆回自己手中,而且占據了一個十分有利的位置的時候,他就為自己和秦王進行周旋,創造了條件,這就是細節的描寫。
拿到了以後,當然在這個場景中有一個詞語,我們要專門拿出來講一講,這個詞語就叫做「怒發沖冠」。我們平時背誦岳飛的滿江紅,第一句就是怒發沖冠,但是因為詩詞朗誦的節奏,它造成了因為我們讀「怒發/沖冠」,其實「怒發沖冠」這樣的讀法並不符合語義,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藺相如十分的憤怒,憤怒到什麼地步?頭發一根根的豎起來都要把帽子頂開了。如果這么來理解的話,這句話應該怎麼讀?應該是:「怒/發上沖冠」。
藺相如用這樣氣憤的行為,接下來干什麼事情?他接下來例數了秦王的失信的歷史,你們歷史上就不講信譽,陳述了趙國恭敬端述的態度,一番義正辭嚴的斥責之後,秦王啞口無言。
所以,藺相如是既有智謀,又充滿了正義,表現出了藺相如的勇氣,最後秦王也沒有辦法,那麼就以十五都予趙,加以敷衍,同時舍相如廣成傳舍。大家要注意司馬遷的用詞,十五都與一般所說的十五城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看一看關於「都」和「城」的這個解釋,在歷史上「都」這個字的解釋,實際上更多的指的是大的城市。秦王說拿出15個大城市來交換,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的。
所以藺相如這個時候識破了秦王的緩兵之計,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派人將和氏璧送回了國。在收回國的過程中,完成了「完璧歸趙」的承諾。所以說「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這個「絕」字是呼應了我們講到的十五都的。使其從者懷其璧,從近道亡,歸璧於照。
「負約」就是「違背盟約」,「衣褐」就是穿著粗布的衣服裝扮成下人的樣子。古人穿衣服上下等級是非常分明的,所以為了掩人耳目,他要穿這個粗布的衣服,「懷」是名詞作動詞用,「懷里藏著」。故事到這個地方,就可以感受到藺相如這種勇於擔當的高貴的品德。尤其是在國家有難的情況下,挺身而出,更能夠感受到他的機敏和智慧。
這種機敏既表現在行動上,同時也表現在他對於秦王的承諾的敏銳的判斷上,當然了,這個故事的高潮部分還沒有到來,所以還有待下一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分析和欣賞。
總結一下的話,在這堂課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藺相如是一個勇於擔當,大智大勇的一個現象,那麼這個形象是怎麼得出來的?作者是只做客觀描述,但是在字里行間藺相如的擔當精神,氣定神閑的智謀決斷都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春秋筆法的一個生動的體現。
妙門軒的意義世界
投稿和稿酬|妙門軒的意義世界徵稿函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②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及翻譯!
《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其後秦伐趙,拔石城。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
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於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
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
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
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於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就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
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
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去了。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後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石城。
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於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
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向前去說:「
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藉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怒,不肯敲缶。在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獻上一個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秦王不肯敲擊瓦缶。
藺相如說:「(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嚇退了。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
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大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祝壽。」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以防備秦國入侵,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後,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做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憑著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揚言說:「我碰見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後,不肯和他會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托辭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高下。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在這種情況下,門客一齊規勸他說:「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散布一些惡言惡語,您卻怕他,躲著他,怕得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實在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們。
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都活下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廉頗聽到這話,解衣赤背,背著荊條,通過門客引導到藺相如家門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2)藺相如帽子怎麼做視頻擴展閱讀:
本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三個歷史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義,「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忠於趙國,勇於改過的可貴精神。
趙國由於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關系和睦,內部團結緊密,在很長一段時期,秦國始終不黧出兵侵吞趙國。這說明內部的團結,對於一個國家的鞏固和安全是多麼重要。本文節選的是廉頗、藺相如的合傳,但主要是在寫藺相如,對廉頗則寫得比較簡路。
作者在寫藺相如這個主要人物時,則以高屋建瓴之勢,從其一生的全部經歷中,精心選擇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三個典型事件,即「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從不同側面集中筆力著意加以描述。
無論寫他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的決策上,和在出使時與秦國君臣激烈斗爭而又能完壁歸趙的事情上,或者寫他在主張趙王赴澠池之會而又能在赴會時辱秦君臣,維護趙國的尊嚴上,無處不表現出他的大智大勇。
尤其是寫他在處理與廉頗的矛盾中,能忍辱退讓,維護團結,更表現了他「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尚品德和遠見卓識。作者寫藺相如在這三大事件中,無處不施以濃墨重彩,進行精心細致地刻畫,使其形象鮮明,個性十分突出。
然而在寫藺相如時,卻又無處不有廉頗這個人物的影子,處處都顯示出他的作用,這樣就既能做到主次分明,又能全面兼顧。如寫藺相如在秦廷上的斗爭,他使人懷璧歸趙,秦國君臣因中計而盛怒,卻不敢加害於藺相如,這是因為趙國有「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在。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之所以敢於侮辱秦國君臣,針鋒相對地斗爭,秦國做為戰勝國而不能在會上加勝於戰敗的趙國,它的恃強脅迫趙王的如意算盤被藺相如挫敗之後,也不敢輕舉妄動,這主要是因為有廉頗送趙王和相如於邊境,並盛設兵以待秦,來作為藺相如進行外交斗爭的強大軍事後盾。
在廉、藺矛盾中,雖然主要是寫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有遠見的高貴品德,但對廉頗能勇於改過,深明大義的美德也進行了熱情的歌頌。寫廉頗,在全篇中文字雖然不多,但由於選材典型,處理得當,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另外,本文對材料的選擇與組織也頗具特色。作者所選寫的這三個事件,它們又各具首尾,各具中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以時間先後為順序,以秦、趙矛盾與廉、藺地位的變化及其沖突的發生、解決為線索,以廉、藺交歡為落腳點,依次寫來,環環相套,絲絲入扣,互為因果,又組合成一個大故事。
完整而統一,沒有半點斧鑿的痕跡,由此可見文章結構緊密嚴謹,和作者巧妙組織材料的匠心。
③ 古代男子為啥都喜歡戴帽子關於帽子的禮儀都有哪些
帽子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滿大街都是很常見,但主要功能就是裝飾品,可有可無,有時候的作用就是防曬、遮住沒洗頭而已,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穿搭,還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是人人必備的物件,是體現“禮的象徵”。
在早期的古羅馬,帽子甚至成為合法公民的象徵,可見頭部飾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除了裝飾作用,又能遮風擋雨防曬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為了輔佐其它意義而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子女在觀念上有了新一層的增進,雖然貴族階級社會還是很嚴重,但是對於當時的風氣而言,“禮”的重要性,最終成就了帽子在中國粉墨登場。都知道中國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需要舉行冠禮,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對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發展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
帽子的重要性,從中國古代成語中也能體現,比如衣冠楚楚、華冠麗服、怒發沖冠。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充當頭名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種類發展大致就如上,雖然每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樣,但是官員們、在乎禮的男子們,生活中幾乎都會佩戴帽子。帽子從周朝開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會風尚的標志物,不得不說影響力之遠。
最後,帽子作為一種服飾,一直以來都被我國各個朝代作為“禮”而推廣,在周朝之後,帽子的實質意義就不完全是一種裝飾品了,更多時候帽子充當的是社交、地位、意義。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變化,是在宋朝以後,才有了各式各樣,防曬、抵禦寒冬、裝飾性足的帽子出現。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帽子儼然成為中國古人們的裝束規范,禮儀標准,源遠流長至今。
從覆滿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禮”的推崇,帽子在歷史片段上就一直佔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發展片段,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後代的不斷改良中,那一塊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終形成頭頂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種樣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歷史上,成為歷史文化里獨特的一員。
④ 完璧歸趙中藺相如識破秦王的騙局後怎麼做的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⑤ 請問,藺相如為什麼喜歡帶相帽
這是儒家的特點。衣衫帽子整齊。
⑥ 請問,藺相如為什麼帶相帽
澠池會後大王封他為首相,所以要戴相帽啊。
⑦ 智能學堂小學視頻中介紹的成語故事叫什麼
完璧歸趙
【拼音】: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舉例造句】: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拼音代碼】: wbgz
【近義詞】:物歸原主
【反義詞】:支離破碎
【歇後語】: 藺相如護璧使秦
【燈謎】:物歸原主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英文】: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成語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趙惠文王16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 。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就會收留您?'' ''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這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會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始終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⑧ 《將相和》藺相如帶相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名字里帶有「相」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的貢獻。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大上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望採納,謝謝!!
⑨ 請問,藺相如頭上的帽子重嗎
不重的,那盔頭是用紙做的,就是老以前做鞋墊的那種紙,幹了以後特別硬,然後刷漆,點翠。
黃金可能是特製的盔頭吧,一般演員都帶的是紙的,杜月笙當年唱戲,手底下的人也給他做了一個盔頭,一般黃天霸的盔頭都是水鑽,就是假鑽,他手底下的人為了顯示他的身份,給他鑲了大大小小九十多顆真鑽,唱了一幕差點沒把他累死。黃金的沒演員能盯下一場來。
所謂特製的京劇行頭,舊社會是宮裡面或是富家子弟捧的。比如梅蘭芳的貴妃醉酒的衣服,就用了二兩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