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王戴什麼帽子
❶ 趙王的簡介
趙王:中國古代王爵。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趙氏逐漸強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趙烈侯趙籍正式位列諸侯,建立趙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趙國君主趙雍在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正式稱王,即趙武靈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趙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趙國滅亡。趙國共歷趙王6位。
秦朝末年,起義軍將領張耳、陳余於前208年立趙王後裔趙歇為趙王,後張耳又任趙王。幾經波折,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邦徙其子代王劉如意為趙王,此後共歷11位趙王。東漢時復立,又歷7位趙王。
「趙」於是逐漸成為今山西、河北一代的傳統地名,後來很多朝代都冊封趙王,也有自立的趙王。由於趙地原為晉國之地,故以「晉」作為山西一代的傳統地名使用更為廣泛,而冊封時一般以封地取王號,故後來封趙王的較少。
在中國歷史上,2013年已知的趙王一共有92位,其中趙氏8人,武氏1人,張氏2人,劉氏18人,呂氏1人,曹氏1人,司馬氏1人,石氏3人,段氏1人,鮮於氏1人,慕容氏1人,拓跋(元)氏2人,宇文氏1人,楊氏2人,李氏7人,王氏4人,羅氏1人,高氏1人,耶律氏4人,蕭氏3人,完顏氏4人,元汪古部12人,朱氏13人。
❷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質和意義是什麼
戰國初期,各國圖強,紛紛進行改革,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韓國的申不害等先後倡導主持改革,這是軟體上的壓力。加之趙國地處列強包圍之中,西有秦、東有齊、北有燕、南有魏,還有中山國深入腹地,這些國家對趙虎視眈眈,而且還有東胡、婁煩等少數民族在西北邊,國際關系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復雜,戰爭屢有發生,光修魚之戰,秦便斬趙軍八萬,燕與中山也經常大規模入侵,可謂危機四伏。因此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改革,簡單地說,就是使軍民穿上胡服以便騎射。關於此事,《內蒙訪古》有提,「只要讀一讀《戰國策·趙策》就知道當時趙武靈王發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以後,他立即遭遇到來自趙國貴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趙武靈王擊敗了那些頑固分子的反抗,終於使他們脫下了那套用以標志他們身份的祖傳的寬大的衣服,並且把過了時的笨重的戰車扔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去。」這可以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鼻祖。最為難得的是各國改革都是謀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騎射」是諸侯王親自提出與貫徹。
「胡服騎射」後來成功實施且取得實質性效果,便是使趙招募與建立強大騎兵,出兵消滅中山國,擴地東胡,使趙國領土達到頂點,在諸侯中地位大升。這是意義其一。其二,促進民族融合。此也是趙武靈王的既定方針,《史記·趙世家》中他說:「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對裸國而使裸國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齊楚等國紛紛效仿,使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縮短與中原人民的心理距離(當時少數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過程,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秦統一各民族的思想准備。胡服騎射因此也成為戰國時期與商鞅變法齊名的重大變革事件。
❸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主要內容
戰國時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中心思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主要介紹了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趙武靈王與重臣公子成之間的爭論展開,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言論表現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3)戰國時期趙王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文章的意義: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意義。它揭開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由車戰轉變為「騎射」的重要一頁;體現了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改革。趙武靈王勇於變革、堅持變革的精神,善於變革的智慧,現代社會看來,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學習。
作者: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人,漢族(但宋人袁說友著《成都文類》記載,司馬光是在他父親司馬池任光山知縣時,生於縣衙官舍的,該觀點已為當今主流,多數專家學者認同)。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❹ 戰國時趙王都佩戴什麼名劍
寶劍 呵呵
❺ 帽子的作用有哪些各個朝代君與臣的帽子有什麼特點
帽子具有多種功能,例如遮陽,裝飾,保暖和保護。按用途分類,例如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行帽,禮帽等。使用對象和使用樣式分為男帽,女帽,兒童帽,少數民族帽,戀人帽,牛仔帽,水手帽,軍用帽,警察帽和專業帽等,其中包括裘皮帽,氈帽,毛線帽,毛線帽,天鵝絨帽,草帽,竹帽等,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形帽,三角帽,前鋒帽,青年帽,披肩帽,帽子,龍江帽,北京帽,山西帽,棉線耳帽,八角形帽子,甜瓜帽,老虎帽等。
從皇帝及其臣民所戴的冠冕來看,它們非常復雜。此時期使用的一些王冠是秦朝統一之前六個王國的前國王所佩戴的王冠,例如楚王所佩戴的法國王冠和趙王所佩戴的軍事王冠。秦始皇將這些國王的冠冕交給了他的部長,這無疑是秦始皇宣稱自己至高無上的一種方式。除了繼承,還有創新。秦在前秦國王戴的高山王冠的基礎上創造了天王冠。通天王冠是秦漢時期皇帝使用的主要王冠,但皇帝們偶爾會戴高山王冠。
❻ 戰國時期 趙國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1. 男子衣冠在六國中是非常考究的。
2. 趙國之冠——(1)巧士冠。也稱為「趙惠文冠」(《後漢書·輿服志》:「前高七寸,要後相通,直豎。不常服,唯郊天,黃門從官四人冠之,尾為飾」;(2)鶡冠、鵕翿冠。也稱為「趙武靈冠」,見於《趙世家》「趙武靈王具帶鵕翿而朝, 趙國化之」。意思是趙武靈王冠上插著鵕翿之羽。插有鶡尾的就是鶡冠。鶡鳥因好鬥,鶡冠也常為勇士所用。(3)曼胡之纓。冠上飾羽是趙冠的特色,此外,從冠上垂下的葳蕤樣「曼胡之纓」,看上去飄逸靈動,頗有俠客之風。(李白《俠客行》有「趙客縵胡纓」)
3. 短衣危冠。趙武靈王改革後,趙人雖不廢除深衣,但胡人的「絝褶」短衣在趙人中並不為賤服,武士劍客著「短後之衣」,是一種後裾較短,便於活動和騎馬的短衣。(《莊子·說劍》講到與趙惠文王說劍:「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
4. 貂服為貴——貂裘成為朝服一類正式服裝。《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 邯鄲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
可以這樣設想:趙國男子:將軍們頭戴趙武靈王喜好的「鵕翿冠」,身著「絝褶」,腰間具帶,上有「黃金獅比」(獅比:一種胡人的帶鉤),外罩「貂服」;武士身著「短後之衣」,頭戴「武弁大冠」,飄曳著「曼胡之纓」或招搖著鶡尾。趙國女子:著後裾曳地的博帶深衣,長袂束發垂肩(這種發型是晉地女子特有的,參見1965年長治出土的戰國犧獸立人青銅盤中的女性),
❼ 戰國時期 趙國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趙國】
1. 男子衣冠在六國中是非常考究的。
2. 趙國之冠——(1)巧士冠。也稱為「趙惠文冠」(《後漢書·輿服志》:「前高七寸,要後相通,直豎。不常服,唯郊天,黃門從官四人冠之,尾為飾」;(2)鶡冠、鵕翿冠。也稱為「趙武靈冠」,見於《趙世家》「趙武靈王具帶鵕翿而朝, 趙國化之」。意思是趙武靈王冠上插著鵕翿之羽。插有鶡尾的就是鶡冠。鶡鳥因好鬥,鶡冠也常為勇士所用。(3)曼胡之纓。冠上飾羽是趙冠的特色,此外,從冠上垂下的葳蕤樣「曼胡之纓」,看上去飄逸靈動,頗有俠客之風。(李白《俠客行》有「趙客縵胡纓」)
3. 短衣危冠。趙武靈王改革後,趙人雖不廢除深衣,但胡人的「絝褶」短衣在趙人中並不為賤服,武士劍客著「短後之衣」,是一種後裾較短,便於活動和騎馬的短衣。(《莊子·說劍》講到與趙惠文王說劍:「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
4. 貂服為貴——貂裘成為朝服一類正式服裝。《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 邯鄲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
可以這樣設想:趙國男子:將軍們頭戴趙武靈王喜好的「鵕翿冠」,身著「絝褶」,腰間具帶,上有「黃金獅比」(獅比:一種胡人的帶鉤),外罩「貂服」;武士身著「短後之衣」,頭戴「武弁大冠」,飄曳著「曼胡之纓」或招搖著鶡尾。趙國女子:著後裾曳地的博帶深衣,長袂束發垂肩(這種發型是晉地女子特有的,參見1965年長治出土的戰國犧獸立人青銅盤中的女性),
❽ 老版《三國演義》中,曹操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後,曹操居然戴了一頂類似皇冠的帽子,這合乎情理和禮儀嗎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國,是可以戴這種帽子的。況且他當時是軍政一把手,沒人管得了他。
東漢建安元年,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國。
秦地近西陲,與戎雜處,很難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裝的烙印。中原列國目之為戎狄,也並非僅囿於其軍政禮制上不與華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志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在的套褲,僅兩只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發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後漢書:輿服志》曰:「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所謂「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維護的是古代社會等級中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系統排列,身份地位異,則「冠履異,則衣袋異,則環佩異……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
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嚴,不得逾越。頒布各種服飾禁令,對下級官吏,特別對平民庶人的服飾做出種種限制 。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為貴也。
《說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從冃,免聲。古黃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冕兩旁,下系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銳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渾言之也。此雲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則士無冕可知矣。周禮。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戴先生曰。實六冕而曰五冕者,陳采就玉之數止於五也。亦以見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無旒也。槩舉諸侯又申之曰繅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數九。公侯伯子男無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纊。䆳,深遠也。延者,鄭雲冕之覆。周禮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謂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為之。故尙書,論語謂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傳作綖。垂瑬,詳玉部瑬下。紞纊,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懸瑱也。瑱亦謂之纊。詳糸部紞下。據許紞系於延左右。據周禮注。王後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是專謂後服也。然左傳。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從冃。免聲。亡辨切。按古音當在十三部。讀如問。許書無免字。而俛勉字皆免聲。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無免兔之分。俗強分別者,非也。冕之義取前俯。則與低頭之俛關通。古者黃帝初作冕。大平御覽引世本曰。黃帝作旃冕。宋衷注雲。通帛曰旃。應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大將軍官職最早見於戰國時代,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義,項羽,為指揮重大戰役的臨時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日後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設。
西漢直到漢武帝,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又設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官,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早期丞相的權力過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自漢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西漢末年,取消作為加官的大司馬,設立單獨的大司馬職位。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東漢末年,又開始設置大司馬作為掌武事最高官員,位在大將軍上。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等。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為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關內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數等。
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
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
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山述",即在梁與展簡之間,高起如山形者。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採用五行之色)。
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按遠游冠漢以後歷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廢。
《後漢書·輿服志下》:「遠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橫之於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
《晉書·輿服志》:「遠游冠,傅玄雲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青絲而已。」
《新五代史·劉鋹傳》:「 鋹於內殿設帳幄,陳寶貝, 鬍子冠遠游冠,衣紫霞裾,坐帳中宣禍福,呼鋹為太子皇帝,國事皆決於鬍子 。」亦省稱「 遠游 」。
三國 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若得辭遠游,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乃臣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❾ 春秋戰國各個國家的軍服是什麼顏色的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古老的神靈崇拜思想還在影響著那個時代,所以陰陽占卜學說依舊盛行,這直接導致了各個國家的服飾顏色和崇尚的國色都依據天命來定。所以春秋戰國各個國家的軍服顏色都根據和各個國家所契合的德命來決定,國色要和這個國色的德性相符合,如此國家才能昌盛不衰。
此外楚國也很特殊,尤其楚國是出自「蠻夷」,一直以來都沒有自己的德性,但直到戰國,它跟隨潮流也推演出了自己的德性,這就是土德,所以楚國的軍服顏色為土黃色。秦朝出自極西之地,一直沒有跟隨中原確立自己的德性,全國尚黑,,並且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它的軍服顏色是黑色,充滿了神秘。
❿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軍隊武器 以及 服飾! 最好還要附圖的!經典戰役中的長平之戰。
秦國分三類:遠射程(弓、弩等)、長兵(戈、矛、戟、錟、鏢、鉞、鉤、殳等)、短兵(劍等)。
秦軍服飾
趙國相對秦軍弩箭要差些,秦軍的步兵弓弩號稱無敵,的確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趙國自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後,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其實力非常強大了。長平之戰真正戰場不在長平,而在後方。趙國缺少糧草,而廉頗堅持防守,後方壓力很大,士兵甚至吃人肉。趙王派上了趙括,希望打破僵局,結果慘敗。而實際上趙軍戰鬥力很強,秦趙傷亡比大約是7比2,但趙國軍隊少,秦軍全國近百萬軍隊。趙國四十萬主力死亡後就一蹶不振了。
就武器來說,秦趙兩國差不多,秦國的武器圖片大多出自兵馬俑,而很少有趙國文物發掘出來,所以對趙國武器了解相對要少得多。值得一提就是趙國的騎兵,它是中國最早的騎兵,也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騎兵(由於沒有馬鐙,雙手沒有解放出來,只能使用一些單手輕武器),趙軍的服飾與秦軍有很大不同,由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全軍都是穿的緊窄的衣服,更利於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