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狗皮帽子指什麼民族

狗皮帽子指什麼民族

發布時間: 2022-11-12 16:22:58

㈠ 滿族人為何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在所有少數民族當中,滿族應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民族,畢竟這片土地被滿族統治了200多年,並且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存在。一說到滿族,人們能想到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說康熙,乾隆,慈禧等等。除了有名的人物以外,其實滿族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民俗文化,比如說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很多人之前應該沒有聽過滿族竟然有這樣的禁忌,但這是真實存在的風俗,至於為何滿族人對狗格外友好,主要還得從一段歷史說起。

其實這段歷史距離我們應該也不算遙遠,也就是發生在清朝的奠基者,後金的開國之君努爾哈赤身上。相傳在一次戰役中,努爾哈赤被明朝的總兵李成梁追趕,努爾哈赤為躲避追兵逃到了一片大的蘆葦叢里。追兵難於找到努爾哈赤的蹤跡,便放火燒起了蘆葦叢。火勢太大,努爾哈赤被煙熏暈了,眼看著努爾哈赤身上著火而沒有反應,他身邊的一條黃狗就跳入河中,把自己弄濕,然後在努爾哈赤身上打滾,以撲滅他身上的火。就此努爾哈赤躲過了一劫,但那條狗因為疲勞過度而過世。

這就是關於狗救駕的傳說,努爾哈赤感念狗的忠心,由此便立下了滿族人不得吃狗肉,不得戴狗皮帽子,不得鋪狗皮褥子的規定。其實這是真是假我們無從考究,但是滿族有這個習俗確實真的。

除卻這一則傳說以外,滿族人還有其它的理由,也不得不對狗友好。滿族人長期以狩獵為生,在狩獵的過程當中,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人們的左膀右臂。如果沒有狗的幫忙,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滿族人都捕捉不到獵物,所以長期下去,滿族人便不再吃狗肉,這樣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無論這個習俗是怎麼形成的,滿族人在不吃狗肉這一塊應該是做得很地道的。畢竟狗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平常守護我們的家園,如果還被人類吃肉,那實在是太可憐了。

不過從這個習俗中我們也得注意了,以後去滿族人的家裡做客,千萬對狗友好一些,也不可戴著狗皮帽子過去。

㈡ 鄂倫春族服飾是什麼樣的,鄂倫春族為什麼都穿皮質衣服

我國有很多少數民族,其中,比較少見的有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是隸屬於我國東北部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的人們紐扣並不多,但是他們非常喜愛穿皮質衣服,這其中的原因一是這些皮質衣服極具民族特色,二是地域氣候偏冷的影響。

美麗的鄂倫春物產豐富,山林濃密,水草豐富,很多鄂倫春族人在那裡過著非常安逸的生活,他們享受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物質,並且物盡其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多少年來,他們人口稀少但是卻過著豐富優渥的生活,讓人不禁心生嚮往,願鄂倫春族人能在物質豐饒的故鄉幸福安康。

㈢ 滿族人為什麼不戴狗皮帽子

滿族圖騰崇拜中有狗,還有一個傳說。
滿族有忌食狗肉的習俗。說起滿族人忌食狗肉,有一個《黃犬救罕王》的傳說。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占卜術士說,東北將出現腳踏七星的混龍。朝廷密令遼東總兵李成梁將其緝拿歸案。於是差兵遣將,四處詢查。一天,李總兵洗腳時,沾沾自喜地說:「我全憑腳下三個痦子走紅運,做大官。」給總兵當差的小罕(努爾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說:「大人三顆是黑的,我腳下長的七顆是紅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驚視小罕,心想:「這正是朝廷要緝拿的一條混龍。」他連夜造木籠囚車,准備送京請賞。

出身貧寒的總兵小妾喜蘭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靜時牽出兩匹駿馬,並手持出城令箭,讓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拚命奔逃,不料,馬累死於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竄。王杲置靴於路,誘亂誤追,待天明逼近時,王杲弔死在樹上。李總兵見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見兵追來,急鑽葦叢,明軍搜尋不見,便放火燒葦。此時,跟隨小罕多年的大黃狗跳進水裡,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滾,熄滅了大火,然而黃狗累死了。正當明兵前來搜查時,一群烏鴉鋪天蓋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為是烏鴉叼啄死屍,於是憨王得救了。滿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這個傳說在滿族中有口皆碑,演繹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實際上,狗是滿族狩獵中的忠實助手,滿族愛狗心理是長期在狩獵中形成的。不少關內重要城鎮駐防的滿洲八旗,如杭州旗營、成都滿城的滿族,雖然離開故土幾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卻一直謹遵未改。

㈣ 滿族風俗習慣

1.禮節習俗: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2.婚嫁習俗: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男子訂婚與結婚年齡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辦。

3.飲食習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面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面甜餑餑。

㈤ 關東有哪些民族習俗

關東地區地處嚴寒地帶,天氣十分寒冷,為了適應這奇寒的天氣,聰明的關東人「發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實際上,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

古代關東地區的居民十分貧窮,住房大多是土壘草屋,其窗戶大多是木欞格子窗,冬天來到時,只好用紙糊上,以擋風禦寒。

由於屋內火炕都是靠窗戶的,這就和窗外有較大的溫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里邊,窗外所結的冰霜遇室內高溫時就會融化,水就會流到窗紙和窗欞結合處,不僅容易使窗紙脫落,而且還會造成窗欞腐爛。

而將窗紙糊在外面,不但可以使室內火炕發出的熱氣得以保持,而且窗紙又不會被浸濕而脫落。此外,還可以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

糊窗戶紙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最後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干後,挺括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關東民間有一句俗語:

草坯房子籬笆寨,關東百姓人人愛。

關東地區的百姓把草與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一尺長短的土塊,叫「坯」。在陽光下將這些土坯晾乾,然後用來壘屋。土坯的種類分黑土坯、黃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種。

關東地區冬季嚴寒,夏天又溫熱。用土坯蓋房,既冬暖夏涼,又經濟實惠。

籬笆在關東十分普遍,關東民間有「窮夾樟子富打牆」之說,其實夾樟子和打牆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帶盛產柳條、秫秸,籬笆牆往往用這一類枝條為材料。山裡產木材,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乾脆以圓木為樟子。

一般人家夾樟、修籬笆往往是為了安全和取暖。過去人煙稀少,地方荒涼,常有狼狐出沒咬人吃家禽。籬笆牆可以防止野獸進入,也便於家狗看家望門。

另外,有的籬笆寨子修得離窗子很近,這樣就起到了遮擋風雪的作用。北方的風大雪猛,籬笆牆可以使大風雪減速,不直接撲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裡的熱氣。

在關東,煙囪安在山牆邊,這是這里的百姓生活的發明與創造。關東是多民族居住地區,無論是蒙古族、滿族、漢族和朝鮮族,他們的住房都是煙囪安在山牆邊。

把煙囪安在山牆邊,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延長火炕里的熱氣跑到外面的時間,保持炕內溫度;二是可以節省燃料;三是可以減小煙囪安在房頂對房頂的壓力。如果房上修了煙囪,煙囪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滲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容易從煙囪底下流入房裡,易爛房木。

另外,將煙囪安在山牆外邊還可以節省煙囪所佔的室內面積。同時,煙囪整齊地坐在房山頭,遠遠望去十分美觀。這些獨立式的煙囪,關東當地稱坐地煙囪,它們使房屋顯得整齊,像一座座小塔。

還有一點更有意思,那就是煙囪安在山牆邊,煙囪柱子處常常是農家安放雞窩的地方。就是在嚴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窩孵小雞,而且可以使母雞多下蛋。

關東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煙囪上動腦筋,有的人家乾脆取一段枯死木材,掏空其心做煙囪,這在關東山區隨處可見。

這種煙囪製作簡便,由於屋內火炕面積大,火洞長又多,煙火在炕內洞里循環時間長,當煙火走到煙囪口時,已無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發生火災。

冬天白菜不易儲存,在冬長夏短生產力低下的關東地區,蔬菜很難保鮮,聰明的關東人就發明了將白菜腌漬起來的辦法。

關東地區腌漬白菜,先是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然後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鹽,然後澆灌涼水。涼水要瞞過白菜,最後用大塊石頭將白菜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多天就可食用。

在關東地區,孩子出生後,要把孩子用一種叫「悠車子」的工具把孩子吊起來,讓孩子在裡面玩耍、睡覺,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悠車子也叫「郵車子」、「腰車子」,還有的地區叫「炕車子」、「晃車子」,其實就是搖籃。

過去,關東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婦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裡一邊納著鞋底子,一邊推著悠車,嘴裡還哼著風趣的《搖籃曲》。據說睡悠車子的孩子大多聰明英俊。

實際上,這種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聰明的關東婦女發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為把自己解放出來,琢磨著創造一種工具,既能讓孩子睡覺又能幹活,悠車子就應運而生了。

關東地區滿族人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粘豆包也是滿族人喜愛的食物之一。

每至臘月,關東地區家家戶戶包粘豆包,先把大黃米碾成面,做皮。把紅小豆蒸熟壓成豆泥,做餡。有的餡裡面還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後,上鍋蒸熟後就可以蘸著白糖吃了。

從臘月開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凍上,一直吃至正月,這已經成為關東地區農村過年的習俗。

關東地區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風大雪大,風雪交加,常常颳起睜不開眼的「大煙泡」。因此特別是出遠門的如車老闆、上山打獵的獵人都把皮襖反穿,這樣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襖就會被雪打濕。

久而久之,反穿皮襖成了關東地區一個習俗。

過去,關東地區一到冬季,天氣奇寒,人們在戶外活動時,男人們幾乎都要頭戴一頂狗皮帽子。

一些身份高貴或者有錢的人,則戴其他動物的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獺皮等。由於這些動物的皮毛十分稀少,因此也比較金貴,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戴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優點,一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細長柔軟,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凈整潔,結實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極佳。

關東地區的農村偏遠落後,孩子們又很少上學,人們常常對科學的認識不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懶於去田間勞動,就利用人們對妖魔鬼怪的懼怕心理,自己裝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錢財。

人們在生病時,就以為是妖魔鬼怪附體,於是,就請「大神」、「二神」等人,連唱帶跳地給病人「跳大神兒」來驅魔降妖。

事實上,「跳大神」實際是薩滿的舞蹈,薩滿舞是巫師在祈神、祭禮、祛邪、治病等活動中所表演的舞蹈。滿族稱薩滿舞為「跳家神」或「燒旗香」,在表演的時候,薩滿腰間系著長鈴,手持抓鼓或單鼓,在擊鼓擺鈴聲中,請各路神靈。

請來神靈後,就要模擬所請之神的主要特徵,作為各路神靈的表演。

蒙古族稱薩滿舞為「博」、「博舞」。薩滿的神帽上有鷹的飾物,身穿帶有飄帶的裙,腰裡系著9面銅鏡,用以顯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時候,法器用單面鼓,一名薩滿為主,另外兩名薩滿為他擊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鳥獸與各種精靈的動作,最後表演「耍鼓旋轉」。

舊時關東地區農村貧窮,孩子們沒有什麼玩具,就在每年殺豬時,把豬的「嘎拉哈」摘下並積攢下來當玩具用。

「嘎拉哈」是豬、牛、羊、貓、狗、狍子、麝、駱駝等後腿的一塊骨頭,共有4個面兒,較寬的兩個面一個叫「坑兒」,一個叫「肚兒」,兩個側面一個叫「砧兒」、一個叫「驢兒」。

「嘎拉哈」的玩法是事先用舊布頭兒縫制一個小方口袋兒,口袋裡裝上糧食,然後把「嘎拉哈」放在炕上。

游戲時,把小口袋拋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變方向,然後在口袋掉下來時及時接在手中,如此往復,直至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變過4個方向為止,俗稱「欻嘎拉哈」,技藝高超的玩者玩時如同雜技團的雜耍演員表演一般。

㈥ 頭上一個罩罩,耳朵上兩個吊吊,腰上兩把掃帚是什麼民族

哈薩克族。一個狗皮帽子,還兩個耳朵。

㈦ 滿族風俗特色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新媳婦不能同公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在吃飯時,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婦女懷孕後,不能到別人的產房去,不許大哭大笑,不準侍奉祖先神。嬰兒出生的第三天要「洗三」,請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給孩子沐浴,也稱沐浴禮。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散居中國各地。源於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Manju)簡稱滿族。那個這個民族有著怎麼樣的特色及習俗呢?接下來就讓大家一起來了解這個民族吧!

首先滿族人是非常注重禮節的。看看以下的風俗習慣就知道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也有著不一樣的忌諱,大家有幸到他們家的做客的話,可千萬別冒犯了。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也是愛狗人士,他們忌殺狗、不允許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是他們認為的忠心好友,不允許被冒犯,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非常不高興。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桿子,這個桿子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桿子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還是愛鳥人士。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㈧ 為什麼東北軍都是帶狗皮帽子

東北軍帶狗皮帽子主要用於頭部保暖。

東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還經常刮西北風,風刮到臉上就如同刀子割一般的痛,所以頭部保暖是重要的事,而頭部保暖最好的東西就是狗皮帽子。

狗皮的毛暖和,結實耐用,防潮性能極佳。狗皮帽子戴在頭上厚重、舒服,壓風。同時狗皮經濟便宜,幾乎家家養狗,狗皮主要是用於做帽子,節約成本,貨源充足。

(8)狗皮帽子指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因為地域的不同,東北軍冬裝的軍帽與其他解放軍部隊冬裝的帽子不同,是狗皮帽子。因此,狗皮帽子成為東北軍的一大明顯特徵。

在東北,冬天天冷,一般都用動物的皮毛做成的帽子來保暖,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但價格高昂,老百姓負擔不起。

戰斗特殊時期,經濟條件不穩定,負擔不起士兵昂貴的帽子,狗皮價格低廉同時資源充足,為節約成本和保護士兵,故通常都是戴狗皮帽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北八大怪(狗皮帽子)

㈨ 狗皮帽子指的哪個民族

東北那邊的

㈩ 滿族人為什麼不戴狗皮帽子

滿族諸多風俗中,有一個禁忌風俗:即滿族人對犬(狗)特別敬畏。 在民間有「狗救駕」和「鵲救駕」的故事。 傳說,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有一次被明朝總兵李成梁追趕,眼看追近,努爾哈赤急忙躲藏在一灘蘆葦盪里,追兵難以尋找,就縱火燒蘆盪,頓時,大火蔓延蘆盪,追兵以為努爾哈赤被活活燒死,其實努爾哈赤只是被煙熏倒了,當火勢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時,有一隻黃狗跑到水裡,沾一身水,在努爾哈赤身上打滾,他身上的火被撲滅了,但黃狗卻累死在他身旁。後來,當明兵前來搜索時,一群喜鵲鋪天蓋地落在努爾哈赤的身上,明兵以為喜鵲在叼啄屍體,努爾哈赤已死無疑了,於是撤兵回朝。 等努爾哈赤醒來時,發現身上落著喜鵲,身邊躺著一條黃狗,這才明白是黃狗和喜鵲救了他。 故事不一定真實,但對過去以狩獵為生的滿族人來說,狗是左右臂,是獵取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工具。滿族人出獵時以狗為向導,跟蹤追捕野獸。好的獵犬,不但能尋蹤報訊,還能直接捕獲露野味,所以滿族人對狗十分偏愛,有的地方在滿族姑娘出嫁時,還有把狗作為陪嫁的習俗。 所以滿族人不戴狗皮帽子。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5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2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39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0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27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2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365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01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1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