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五角星的帽子為什麼叫八角帽
Ⅰ 頭上戴個八角帽是什麼用具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1
Ⅱ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是八個角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是八個角八路軍,是不是這個八個腳就代表著八路軍,那看來知識還要不斷地更新了。
Ⅲ 紅軍的帽子上有幾顆紅角星
紅軍的帽子上有1顆紅角星,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
紅色五角星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俄國內戰,設計者不明。有關紅色五角星的起源最普遍的說法是當時俄國軍官為了區分莫斯科的駐軍和從德國和奧地利前線回到俄國的士兵,就要每一個駐軍的士兵在帽子上戴上一顆五角星。後來這些部隊加入了蘇聯紅軍,於是就把五角星塗上了代表社會主義的紅色,這就是紅色五角星的起源。另一個說法是指紅色五角星起源列夫·托洛茨基和克雷連科的相遇,當時克雷連科戴著一個象徵世界語的綠色五角星。當托洛茨基得知綠色五角星的五隻角分別代表著五大洲,便產生了以紅色五角星作為共產主義的標志的念頭。
Ⅳ 八角帽五角星是那個軍隊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
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湖南茶陵縣人, 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 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 「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 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 」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 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著裝五花八門,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
趙品三領命後,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紅軍學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振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 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1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Ⅳ 解放軍帽子上的五角星是代表什麼
黨的標志、中間的符號是錘子和鐮刀、工業和農業、
Ⅵ 親兄弟,去當兵,八角帽,五角星。
親兄弟,有兩個人,是2。去當兵,兵就是一人,是1。八角帽,一看就是8,五角星也一樣,是5。就是2185
Ⅶ 紅軍帽為什麼是八個角,有什麼寓意
簡要地說吧:初建的中國工農紅軍是以繼承辛亥革命的新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產物,紅軍八角帽也有辛亥革命首先在南方十八省起義的承志意義,可以設想限於當時的情勢紅軍的八角帽設計為五星八角帽也是最好的解釋了。
Ⅷ 紅軍帽是三角帽還是八角帽
是八角帽。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
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振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歷史由來:
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
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八角帽
Ⅸ 有一種帽子,象鴨嘴帽但有又不是,上面有八個角,大大的蓋在頭上,顯的頭小》。。
中央紅軍八角帽的來龍去脈
——獻給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
伴隨著紅軍長征勝利的腳步,庄嚴威武的,風采獨具的,以紅五星八角帽為標志的中國工農紅軍的軍裝樣式,迅速傳遍了全中國!特別是斯諾在1936年為毛澤東拍攝的那張著名的軍裝照,更是將八角帽和中國紅軍的威名一齊傳揚到全世界!
可是,中央紅軍的八角帽軍裝是怎樣誕生的;一、四兩個方面軍在懋功會合後,為什麼一方面軍的將士們稱呼四方面軍的將士為「大腦殼」,而四方面軍的將士們卻稱呼一方面軍的將士為「小腦殼?
原來,在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之前的紅軍初創時期,由於游擊戰爭條件十分艱苦困難,紅軍無力穿著統一的軍裝,部隊里穿什麼衣服的都有。部分將士穿的是摘掉領章帽徽的原白軍軍服,還有穿工人裝的、農民服的,甚至有人穿的是打土豪沒收來的女人裝,花花綠綠的。也有一小部分部隊在繳獲了一批布匹後,製作了紅軍自己的服裝,帽子採用了列寧帽,又叫工人帽,就是《列寧在十月》電影中戴的那一種大八角帽。總之,各個部隊的服裝是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當各部隊分散活動時也還不覺得十分明顯,但一旦集中起來可就熱鬧了,根本不象一支正規的軍隊。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立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是川軍名將,又是蘇聯紅軍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高級指揮員(中國紅軍中僅有兩位畢業於該學院,另一位是左權)。他還是八一起義的領導人之一,軍事素養很高,治軍很嚴格,在紅軍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為學校製作了許多教學模型,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種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形太大,不適合於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形。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很接近後來的解放帽的帽型,這從黃鎮的長征漫畫中也可得到印證) ,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形比較般配。他還找來負責總務的楊至誠給提提意見,楊至誠看了草圖後也贊成小八角這種。於是,楊至誠買來布料,趙品三剪裁成型。帽子由趙品三自己手工縫制,頂上綴上一顆紅五星。衣料叫裁縫依樣製作,取回後趙品三在領子上縫上兩只紅領章,這也是參照蘇聯紅軍的。當時,蘇軍還沒有實行軍銜制(蘇軍是1936年才實行)。軍服就是我國大眾現在所熟知的保爾 . 柯察金穿著的那個樣子,佩戴的也是紅五星與紅領章。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校長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楊至誠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學員每人做一套。
紅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從此,紅軍就有了自己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的統一軍裝。
由於敵人的封鎖,關山的阻隔以及條件所限,第四方面軍的軍裝不可能與中央紅軍的完全一樣。它的衣服顏色是深顏色的,帽子做成了大八角帽。盡管如此,軍服型制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就這樣,全國紅軍基本上完成了統一的軍服著裝。但是,由於兩軍帽子八角的大小差別較大,所以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在會師後出現的「大腦殼」、「小腦殼」的稱謂。
Ⅹ 八角帽是什麼軍的帽子
八角帽 八角帽
,又稱「解放帽」,因帽頂外口呈八角形,故名。下端接有一段落帽邊,前面中間有半月形的帽舌。原是八路軍的軍帽,後演變為春秋適用的便帽。在五十年代前後戴用者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