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戴的是什麼帽子
❶ 中國的交警戴的什麼帽子
你好,中國交警的帽子主要是大沿帽,女式的是翻沿帽。帽子為白頂黑沿。
❷ 我想問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到底是在什麼時間換上俗稱為解放帽的八角型軍帽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前面提到過,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1909年7月7日出生於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 3年後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 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 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 「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 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 」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 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 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他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最後,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紅軍學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整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 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1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❸ 抗戰的中國人戴的帽子什麼樣
中間與右邊那三個,就是國軍抗戰時所穿的軍裝與軍帽
❹ 漢代人帶什麼帽子
今天來說說男人,說說男人頭上的東西——帽子。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é)。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這里根據《中國服飾畫史》一書,一一列出漢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讓大家開個眼界,「學習」一下。記熟了,再看秦漢時期影視作品時心中就有譜,如果導演、服飾顧問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你輕易就能辨識出來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雲,「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聽偏信。 長冠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於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 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於禮冠。委貌冠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製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華冠樂人參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方山冠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通天冠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於秦,終於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游冠諸侯、官員外出遊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閑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進賢冠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法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術氏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鶡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樊噲冠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聽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卻敵冠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從上面列出的一頂頂帽子來看,漢代的帽子是不能亂戴的,規制很多。劉 邦定下的規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謁者、僕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賁、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戴武冠,衛士戴卻敵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漢朝,戴的應該是哪頂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頂不適合你,一頂是通天冠,另一頂是十二旒,還有巧士冠。前兩頂可能每個人都想選,但只有一人能戴,選了也戴不上;第三頂與前兩頂相反,可能每個人都不想選,選了也不戴,也沒有一人能戴——現在太監絕種啦,弄「巧」成拙不得。
❺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頭巾,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❻ 建國十周年解放軍戴著啥帽
建國十周年是1959年,當時是55式軍服,大多數的士兵帽子是船形帽,但意見較大,這種帽子的佩戴要求是需要歪戴的,而中國人傳統上都不喜歡歪戴帽子的形象,認為造型既不美觀也缺乏嚴肅感;再加上過去國民黨士兵和在中國經常惹事的美軍士兵也戴船形帽,使得很多士兵和群眾對這種帽子都很有意見,於是1958年就把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就是這個樣子。
❼ 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徵什麼
首先說一下,不是古人都愛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種就帶哪種的。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時貴族男子戴的帽子稱為:冠。它的樣式和作用與後世並不一樣。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先秦時期,天子和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說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稱,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較為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人戴冠,車有車蓋,所以古人把「冠蓋」作為貴人的代稱,冠蓋也作為仕宦的代稱。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釋名·釋首飾》說:「士冠,庶人巾。」
❽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8)中國人戴的是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❾ 我國農民戴的帽子具體叫什麼帽子
農民的帽子有很多種,北方農民一般是草帽,用小麥的秸稈做成的!南方一般是斗笠,是用竹子做的。產地到處都是
❿ 帽子有幾種分別叫什麼
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兒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
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號」來表示。帽子的標號部位是帽下口內圈,用皮尺測量帽下口內圈周長,所得數據即為帽號。「號」是以頭圍尺寸為基礎制定的。
帽的取號方法是用皮尺圍量頭部(過前額和頭後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轉動,此時的頭部周長為頭圍尺寸。根據頭圍尺寸確定帽號。
(10)中國人戴的是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的由來: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見圖)。世界各國帽的歷史也很悠久。
歐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無邊帽,女子多戴面紗和頭巾。古代歐洲和小亞細亞農村,習慣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纖維編的帽。雅典和羅馬的傳統手工藝者常戴橢圓形帽頂的氈帽。
在羅馬,這種帽子是庶民的一種標記。海狸皮帽14世紀在弗蘭德斯流行,以後流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圓頂硬禮帽,創始於1850年。
19世紀後半葉美國流行軟氈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國西部流行闊邊帽,它是一種帽邊在邊緣處向上捲起的高頂氈帽或草帽。
地中海東南岸一帶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頂,無帽檐,圓錐形。阿拉伯人傳統頭飾是色彩鮮艷的穆斯林頭巾。日本有傳統的絲質塗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熱帶地區,人們戴軟木盔以免日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