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鐵帽子王為什麼隱藏姓氏
1. 清朝末代鐵帽子王是誰,他們在宣統遜位後的經歷是怎樣的
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允縝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忻。奕忻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濘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2.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是什麼時候封的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親王(也就是帝王親子才能稱呼為親王),二、郡王,三、貝勒,四、貝子,五、鎮國公,六、輔國公,七、不入八分鎮國公,八、不入八分輔國公,九、鎮國將軍,十、輔國將軍,十一、奉國將軍,十二、奉恩將軍。其中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大清會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級,即親王嫡子在未襲封以前應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襲封以前應封長子,但這一制度並沒有實行,所以將其略去。
在清代眾多的親王、郡王中,最為顯赫的當屬「八大鐵帽子王」。這八大鐵帽子均為開國元勛,戰功卓著,為清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是:
1、禮親王:代善
2、鄭親王:濟爾哈朗
3、睿親王:多爾袞
4、豫親王:多鐸
5、肅親王:豪格
6、庄親王:碩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豪格、碩塞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兒子,濟爾哈朗為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岳托為禮親王代善的兒子,勒克德渾為禮親王代善之子薩哈林的兒子。
八大鐵帽子王為清代分封的最高賞賜,其王位可以世襲罔替。也就是說,這些王的子孫每一代都有一個人襲封為王。如果襲王犯法,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別的後裔承襲。而其他諸王卻要世降一等,如始封為親王,其子只能襲為郡王,其孫只能襲為貝勒。始封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就不再降了,以此爵傳世。整個清代除了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外,雍正以後的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訁斤),以及清末的慶親王奕(匡力)、醇親王奕(xuan)也被皇帝恩准為世襲罔替之王。
以八大鐵帽子王為首的開國諸王,人人能征善戰,個個勇略過人,為清代創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遠不是那些無職無權、養尊處優、碌碌無為的後世諸王能比的。比如,禮親王代善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封為大貝勒,與後來稱帝的皇太極(四貝勒)齊名。他輔助父汗努爾哈赤,帶領眾兄弟南征北戰。在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功占遼沈地區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睿親王多爾袞為努爾哈赤第14子,17歲起就跟隨父兄轉戰南北,屢建戰功。特別是他親率八旗兵入主中原,為清王朝建立全國政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清初,他被封為「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掌有清代全國的最高權力。
開國諸王不僅膽略超人,而且享有特權。他們有軍事權,禮親王、睿親王、鄭親王本身就是一旗之主,分掌正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其他一些王也有不少佐領。他們有參政權,禮親王、肅親王、順承郡王、庄親王等人,都是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議政王」,直接參與清王朝的軍政大事。正因為如此,這些開國之王才得到清廷的重視,並且往往委以重任。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成了「八大鐵帽子王」。
3. 介紹一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
禮親王: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世祖)為帝。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者,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褳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兩個被削爵。
鄭親王: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親王: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迎於東直門。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神主祔太廟。後蘇克薩哈等攻訐他種種不法,被廢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敢論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日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不計追封者共8王。
豫親王: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5子豫通親王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無有成規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削爵。
肅親王: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軍西征川陝,剿擊李白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多不睦,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竟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白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二人削爵。
克勤郡王: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著,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死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三人削爵。
順承郡王: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3子薩哈磷,薩哈磷兼通滿、漢、蒙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3子。順治元年勒克德渾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削爵。
sq597 2006-06-14 16:46
怡親王:始封祖為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清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允稹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於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垣襲爵,穆宗(同治)初立時載垣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始封祖為恭忠親王奕欣。奕欣為清宣宗曼寧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四子奕詝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沂為親王,文宗奕詝繼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欣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詔謚「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曼寧第7子,咸豐年封醇郡王,其福晉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穆宗(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載湉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奕劻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世爵的親王。奕劻是清高宗弘歷17子永磷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萬壽封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來得及世襲
4.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擁有很多特權嗎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5. 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是誰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滿清王朝對於在其打天下和統治天下中立下汗馬功勞和巨大貢獻的皇親貴族或勢力家族的特殊恩遇,是一種地位十分崇高的爵位。在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里,一共誕生了十二位「鐵帽子王」。而其中我們聽說過的比較有名的莫過於「八大鐵帽子王」了,他們都是滿清時期功名卓著的八大勢力皇族或家族,對於滿清的統治穩定有很大的作用。
只好用好言好語勸他氣漸漸平下去,依舊送了他下馬費的,才算安耽無事。但是供支局備辦的錫器,已經被這一夥人拿去大半。
吵鬧了一番,廿七日起行回北京去了。
這么看來,奕劻不但是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而且是個沒有真材實料的「鐵帽子王」,也是歷史上做得最窩囊的「鐵帽子王」。
6.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6�0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2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為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不久即遭多爾袞排擠 生生被踹了下來。多爾袞去世後與蘇克薩哈一同清算多爾袞,也算是報了仇。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因作戰智勇有謀,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崇德7年參加松錦大戰,大獲全勝。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實際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萬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且在順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順治順治六年底為皇父攝政王,在官方文件中與皇帝同格抬寫,是「太後下嫁」迷案的男主角。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外五里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與濟爾哈朗攻擊他種種不法,順治即廢其皇帝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鞭屍,家產人員入官,世人即稱其「睿王」或「墨爾根王」,此後128年間無人敢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其身後有一女東莪,無子,以同母弟多鐸5子多爾博之後孫淳潁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使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一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垣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6�0。奕�6�0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詝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6�0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6�0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6�0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劻。奕劻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璘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各系的承爵系表
1、和碩禮親王(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2、和碩鄭親王(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3、和碩睿親王(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4、和碩豫親王(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5、和碩肅親王(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懃、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懃: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懃子,和碩肅忠親王
6、和碩庄親王(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庄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
7、多羅克勤郡王(承序:岳託、羅洛宏、羅科鐸、納爾圖、納爾福、納爾蘇、福彭、慶寧、慶恆、雅朗阿、恆謹、恆元、尚格、承碩、慶惠、晉祺、崧傑、宴森,歷十三代十八王)
岳託:代善長子,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羅洛宏:岳託長子,多羅衍禧介郡王(改號衍禧)
羅科鐸:羅洛宏子,多羅平比郡王(改號平)
納爾圖:羅科鐸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納爾福:羅科鐸子,納爾圖弟,多羅平悼郡王
納爾蘇:納爾福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福彭:納爾蘇子,多羅平敏郡王
慶寧:福彭子,多羅平僖郡王
慶恆:納爾蘇孫,多羅克勤良郡王(復號克勤)
雅朗阿:納爾圖孫,多羅克勤庄郡王
恆謹:雅朗阿子,多羅克勤郡王(後革爵)
恆元:雅朗阿子,恆謹弟,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尚格:恆元子,多羅克勤簡郡王
承碩:尚格子,多羅克勤恪郡王
慶惠:承碩子,多羅克勤敬郡王
晉祺:慶惠子,多羅克勤誠郡王
崧傑:晉祺子,多羅克勤順郡王
宴森:崧傑子,多羅克勤郡王
8、多羅順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渾、勒爾錦、勒爾貝、揚奇、充保、布穆巴、諾羅布、錫保、熙良、泰斐英阿、恆昌、倫柱、春山、慶恩、訥勒赫,歷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渾: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多羅順承恭惠郡王
勒爾錦:勒克德渾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勒爾貝:勒爾錦長子,多羅順承郡王
揚奇:勒爾錦二子,多羅順承郡王
充保:勒爾錦三子,多羅順承郡王
布穆巴:勒爾錦四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諾羅布:勒克德渾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
錫保:諾羅布子,和碩順承親王(後革爵)
熙良:錫保子,多羅順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羅順承恭郡王
恆昌:泰斐英阿子,多羅順承慎郡王
倫柱:恆昌子,多羅順承簡郡王
春山:倫柱子,多羅順承勤郡王
慶恩:春山子,多羅順承敏郡王
訥勒赫:慶恩子,多羅順承質郡王
9、和碩怡親王(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10、和碩恭親王(承序:奕欣、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載瀅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11、和碩醇親王(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12、和碩慶親王(歷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孫,永璘孫,綿性子,和碩慶密親王
7. 這個清朝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寧可當人力車夫,也不投降日本人
清朝的王爺裡面,「鐵帽子王」不多,其中一個名叫克勤郡王。
別看只是一個郡王爵位,然而來頭卻不小,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大貝勒代善長子,也就是說是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如果清朝當時也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那麼第一代克勤郡王說不定就能夠繼承皇位了。
第一代克勤郡王戰功赫赫,與其父大貝勒代善一起掌管正紅旗、鑲紅旗,曾經帶領一支清軍入關,攻下六十餘座城,一直攻破濟南城。
所以克勤郡王這一支得以「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到了清朝末年,克勤郡王的傳承依然沒有斷絕,1910年,清朝滅亡前兩年,一個名叫晏森的十幾歲孩子繼承了克勤郡王爵,成為末代克勤郡王。
於是,北京市民給這位末代王爺一個「車王」的綽號。
後來,消息傳到了溥儀那裡,當時溥儀已經在偽滿洲國當了傀儡,專門派人請晏森來東北,不要在北京繼續丟愛新覺羅家的「臉面」了。
然而,晏森到了東北,發現溥儀做了漢奸,便堅決不做偽滿洲國的官,堅決不投降日本人當漢奸,很快便回到了北京。
溥儀也無可奈何,給了他一筆賞賜,送他回去,又很快被他花光,繼續拉洋車。
有人覺得他是丟了清朝皇室的臉,有人說他不當漢奸是有氣節,有人說不管怎樣他都是敗家子,還有人說他自食其力挺好的,真是復雜的人啊。
8.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到底有多牛呢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
宣統帝名溥儀,也就是後來世人皆知的末代皇帝。他是光緒帝的侄子,但是於鐵帽子王醇親王而言,是光緒帝的兒子繼承大統還是由光緒帝的侄子繼承大統皆不重要,因為他們都是醇親王的孫子。
作為光緒帝的父親、宣統帝的祖父,鐵帽子王醇親王可謂是將鐵帽子王的權利和身份駛入了頂峰者了。
9. 清朝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那麼在溥儀退位時他們都是什麼態度
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 歷史 上最後一位皇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以年幼的溥儀名義宣布退位。但是要知道清朝 歷史 上可是有十二家鐵帽子王,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這也意味著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特權和利益也就沒有了,也包括很多八旗貴族的特權和利益都沒有了,肯定是這些人都會有反對的,下面就來說說以十二家鐵帽子王為首的這些滿洲貴族對於溥儀退位持何種態度。
清朝 歷史 上的十二家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而這十二家鐵帽子王對於溥儀退位的態度大致分為反對派和贊成派以及不發表看法的中立派。
反對溥儀退位
反對溥儀退位的十二家鐵帽子往裡主要是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為主,而其實本質上溥儀的生父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也是反對退位,但是載灃是被局勢所迫,不得不同意了溥儀退位。
溥偉和善耆都是最為強烈反對退位的滿洲貴族。溥偉是第一代恭親王奕的孫子,奕當初由於與慈禧太後相聯結,發動了辛酉政變,他幫助慈禧搞掉了咸豐臨終留下的顧命八大臣,讓慈禧開始掌權,因此後來他的恭親王爵位也被授予世襲罔替的待遇。
溥偉是皇室成員和滿洲貴族中最為反對溥儀退位,並且是一直堅持復辟的滿洲貴族,他聯合善耆、溥儀的叔叔載濤、康熙第十五子胤禑五世孫載澤、乾隆長子永璜五世孫毓朗、努爾哈赤侄子鞏阿岱七世孫良弼、軍機大臣鐵良等為宗社黨,就是專門反對溥儀退位的滿洲貴族和皇室成員。
宗社黨就算是當時滿洲貴族最大的反對溥儀退位的組織。在溥儀退位之前,袁世凱早就謀劃准備與南方同盟會妥協,他正好藉助同盟會的力量逼溥儀退位,屆時他在動用北洋軍隊的力量控制同盟會,自己從而操控大權,因此袁世凱命得力干將段祺瑞揚言要進京找隆裕太後講道理,明面上是講道理,實際都知道,段祺瑞帶兵進京就是要逼宮。
隆裕太後沒有慈禧那兩下子,頭發長見識短,她很快就被袁世凱唬住,她帶著年僅6歲的溥儀每天惶惶不可終日。溥偉等宗社黨每次覲見隆裕太後都是力主不要讓溥儀退位,大清最後的底線就是君主立憲。甚至毓朗此前出國考察,特意參考了當時的德國和日本君主立憲制度,並寫好了清朝君主立憲制度的規劃。
因此宗社黨對於一再逼隆裕太後和溥儀退位的袁世凱十分不滿,所以溥偉、良弼和鐵良以及載澤都主張發動兵變暗殺袁世凱,然後由善於處理政務的毓朗和載澤出面組織戰時皇族內閣,由在軍隊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良弼和鐵良出面組織忠於清政府的軍隊與南方革命軍對決。
不過袁世凱是何等人物,豈能被他們所算計,於是袁世凱沒等他們動手暗殺自己,他已經偷偷得到這個消息,然後他就決定利用同盟會收拾宗社黨。袁世凱通過汪精衛與南方同盟會取得聯系,暗示同盟會只要暗殺掉宗社黨一些首腦,就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屆時就更方便逼迫溥儀退位。
同盟會得知這一情報後,立刻就派出了殺手暗殺宗社黨骨幹成員,他們選擇了在禁衛軍中影響力極大的良弼。
1912年1月26日,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出手暗殺良弼,他向良弼投擲炸彈,良弼被當場炸斷左腿,身受重傷,彭家珍也因為爆炸中的碎片被擊中後腦當場犧牲。但是彭家珍沒有白死,良弼最終還是重傷不治而亡。
良弼在臨死前感嘆:「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將亡矣。」
良弼被暗殺後,果然極大地震懾了這些宗社黨成員,溥偉雖然還堅持要與同盟會一決死戰,但是他跑得卻比誰都快,良弼被暗殺後,他早早跑到京郊村莊躲了起來,連隆裕太後想找他議事都找不到人。
鐵良避居天津,善耆避居旅順,載澤、載濤和毓朗等人雖然沒有避居外地,但是也紛紛深居簡出,對於隆裕太後咨詢當前這種情況如何應對時,他們都紛紛選擇了沉默。尤其是毓朗受刺激最大,他之前曾寫過君主立憲的制度規劃,這時當隆裕太後再問他時,他則選擇了一問三不知,默不作聲。
所以彭家珍沒有白白犧牲,他犧牲半個多月之後,隆裕太後以6歲的溥儀名義宣布退位,清朝至此滅亡。
清朝雖然滅亡,但是溥偉並不死心,他對溥儀退位十分不滿,在溥儀退位當天,溥偉高喊:「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
溥偉此後並沒有光顧著喊口號,他一直致力於復辟,溥偉和善耆一直為了復辟奔走,他倆為了復辟散盡家財,而且還不惜投靠日本人。希望藉助日本力量推行滿蒙獨立運動企圖復辟。
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第一代肅親王豪格的九世孫,他也是皇室成員中比較能接受先進思想的人。
當初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正是善耆救了汪精衛,善耆認為同盟會這些志士雖然行為激進,但確實是為了國家和人民所為,是救國的一條出路,因此善耆主張對同盟會採取懷柔拉攏之策,雖然善耆最後沒能說服汪精衛,但他最終還是將汪精衛釋放。
不過別說善耆和汪精衛二人確實很有共同點,他們倆都非常喜歡依靠日本人。善耆在與日本方面交流時期結識了翻譯川島浪速,他將川島浪速引為至交,甚至不顧皇室身份與其結拜為兄弟。
善耆更是將自己的第十四女愛新覺羅·顯玗送給川島浪速做養女,而這位顯玗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女漢奸川島芳子。
此後善耆更是依靠川島浪速聯合溥偉實行滿蒙獨立運動,企圖分裂中國,實現復辟的計劃,不過第一次滿蒙獨立運動被奉系軍閥吳俊升給剿滅在萌芽狀態。善耆和溥偉都不甘心,於是在1915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反對後,善耆和溥偉再次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組織收買了東北大部分土匪發動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
結果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死去,善耆和溥偉突然失去了對付的目標,而此時日本看到了中國人民對帝制的反對,怕復辟引起中國人民的反感,於是開始壓制善耆,讓他不要輕舉妄動,因此第二次滿蒙運動也宣告失敗。
此後張勛復辟,雖然善耆和溥偉沒有直接參與,但也都派人參與其中,結果張勛復辟僅12天就失敗了。因此善耆在這些失敗之後開始心灰意冷,抑鬱成疾,並於1922年抑鬱去世。
善耆去世後對溥偉打擊也很大,他也明白復辟的想法很可能成空,此後溥偉移居大連苦悶度日。
到了1931年日本准備籌劃建立偽滿洲國,但為了誘迫溥儀早日來到東北,因此日本最先找到了溥偉,命溥偉到沈陽祭奠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之陵寢。溥偉一聽說這消息,立刻顛顛趕過來當傀儡,果然溥偉一過來,溥儀就著急了,他怕溥偉搶走他的皇帝之位,於是他趕緊答應了做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後來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皇帝,他始終怕溥偉搶走他的皇帝之位,因此對溥偉很猜忌,也不讓他出任偽滿洲國的官職,更不給溥偉生活費,於是溥偉最終在窮困潦倒之下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享年56歲。
其實除了溥偉和善耆兩人堅決反對溥儀退位之外,溥儀的生父醇親王載灃也反對退位,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的兒子,咸豐異母弟,也是溥儀的爺爺,奕譞的嫡妻是慈禧太後妹妹,因此奕譞得以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
溥儀三歲繼位,六歲退位,在這三年中實際上大清的掌權者是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但是載灃後來被袁世凱排擠,最終被迫交出了攝政王權力,因此載灃在最後手中無權,只能被迫無奈的承認了溥儀退位。
但是載灃非常有氣節,他在溥儀退位後從來不參與復辟,也不參與日本人扶持的傀儡偽滿洲國事件,而且還勸阻兒子溥儀出任偽滿洲國傀儡皇帝,這是非常難得。
所以十二家鐵帽子王中其實算上載灃是有三人反對溥儀退位,表現最為激進的就是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
贊成溥儀退位
雖然說溥儀退位會讓這十二家鐵帽子王和滿洲貴族失去既得利益和地位,可能大家都認為這其中應該不會有人贊同溥儀退位,即使有膽小的人也都是默不作聲,總不會有人還贊成溥儀退位吧,不過這其中還真有人贊同溥儀退位,這個人就是慶親王奕劻。
其實慶親王這個爵位最初是嘉慶冊封給同母弟也就是乾隆最小的兒子第十七子永璘的爵位,而永璘也算是 歷史 上著名的不愛江山愛豪宅的王爺,他曾經對嘉慶說過,自己不願意和哥哥爭江山,只要哥哥將來繼位後收拾大貪官和珅後,能把和珅的豪宅賞賜給他就心滿意足了。
於是嘉慶親政收拾和珅之後,果然將和珅豪宅送給了永璘做慶親王府。不過永璘的慶親王爵位並非世襲罔替,按照清朝的降級承襲爵位制度他的孫子奕劻最初承襲的是輔國將軍爵位,因此由於奕劻承襲爵位後失去了王爵,所以慶親王府被內務府收回轉賜給了恭親王奕當恭親王府。
奕劻在後來被趕出豪宅之後,他就認識到了權力地位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財富的重要性,因此奕劻後來使勁巴結慈禧太後,靠著諂媚討好慈禧太後,才又被晉封回了慶親王爵位,並在1898年被慈禧太後授予了世襲罔替的待遇。
奕劻的慶親王爵位是清朝最後一家授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的親王,奕劻在獲得權力和地位之後,就開始大肆斂財。
奕劻曾出任軍機大臣,掌管清朝財政和人事大權,奕劻在任期間從沒想過革新強國,他除了諂媚慈禧太後之外,就是利用手中職權大肆斂財,賣官鬻爵,當時去他府上行賄的官員絡繹不絕,慶王府門庭若市,因此民間稱其府邸為慶氏公司。
奕劻主持軍機處時,袁世凱曾經重金拉攏他,他也因此成為袁世凱在朝廷內最大的支持者。在後來又是奕劻一力主張啟用被罷免的袁世凱,因此才有了袁世凱逼溥儀退位的事情發生。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的重金賄賂,他就替袁世凱說好話,而兩百萬的賄賂也葬送了兩百多年的大清江山。因此溥儀曾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拿了袁世凱的錢,當然竭力勸說隆裕太後和溥儀退位,溥儀退位後奕劻又瀟灑富貴的活了五年,在1917年奕劻才去世,終年79歲。
有意思的是奕劻死後內務府給擬謚號為「哲」請溥儀定奪,溥儀恨透了奕劻,當然不肯給他好的謚號,他就不同意這個謚號,內務府只得請溥儀給擬謚號,溥儀給出了「謬、丑、幽、厲」四個惡謚,讓奕劻家人四選一。
最後溥儀的父親載灃看不過去,勸溥儀網開一面,因此奕劻最後才得到了「密」字謚號,這是一個平謚,其意為追悔前錯之意。
奕劻是清朝 歷史 上第二大貪官(第一大貪官當然是和珅啦),他也是大清第一「裸官」,奕劻利用職權納賄,他也非常善於理財投資,尤其格外青睞外國銀行,奕劻將畢生積蓄全部存到了英國的匯豐銀行之內。
據英國《泰晤士報》曾經報道,奕劻在1912年溥儀退位時,在匯豐銀行存款高達約713萬英鎊,要知道那個時代達爾文在英國買一幢帶花園的豪宅別墅也不過2000英鎊,而奕劻的713萬英鎊能買多少幢豪宅。
所以說奕劻如果生到現代,那絕對是一個家小全部在外國,見首不見尾的「裸官」。就這么看來清朝就有像奕劻這樣的當權者,想不滅亡都很困難。
不表態默不作聲的中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