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帽子插孔雀毛
① 清代的官服中常有「頂戴花翎」一說, 「花翎」是取自什麼動物的毛
頂戴花翎裡面的“花翎”是取自孔雀身上的羽毛。它是清代官帽上的裝飾品,也是官位象徵的標志!頂戴和花翎可以分開來說,下面讓我來具體介紹一下吧。
清代官吏頭戴花翎的制度,貫穿於清朝始末,剛開始它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後來改革後是為了表彰建功立業的大臣,而最後則演變為與清朝的社會、經濟,官吏等方面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晚清時代。
② 古代的軍隊頭上都插著羽毛嗎
1、標志:顯示戰將的威武;古代裝飾武將帽盔的是「鶡」鳥(褐馬雞)的尾羽,褐馬雞勇猛好鬥,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鶡羽」做冠飾「鶡雞猛氣、其斗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
2、標示:大將一般沖鋒在前,後面的人可以看清攻擊的方向;
3、目標:戰將在廝殺時,可以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
4、風向標:如同海軍帽上的飄帶,感覺風向;
③ 帽子上插根羽毛叫什麼帽
清朝的官帽上有有根羽毛,俗稱頂戴。那條孔雀翎毛就是花翎。帽子上的珠子不光是有紅色的,還有藍、黑、雜色等多種,主要是根據顏色區分品級。
④ 滿人的帽子上拖一根尾巴是什麼意思
滿人的帽子上拖的一根羽毛是身份的象徵
這羽毛也分出了好幾個級別
孔雀羽毛分為三種,就是一眼,二眼還有三眼,三眼是最高級別,意味著這個人絕對是天子近臣,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夠佩戴這樣的帽子,而一眼只不過是最低的級別,一般也就是皇帝身邊親近的人。
而除了這種孔雀羽毛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的帽子上面同樣也是帶著羽毛的,不過這種人的職位比較特殊,一般是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是皇宮當中的侍衛,他們帽子後面的羽毛並不是孔雀毛,而是一種鳥類的羽毛,被人們叫做藍翎。所以得到藍翎並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甚至還代表著自己的身份很低,只有得到花翎的人,才會讓周圍的人非常的羨慕,尤其是三眼花翎,基本上就已經代表著整個國家最核心的人物了。
也就是常說的頂帶花翎。
⑤ 結婚新郎帽上插羽毛是為啥
看過古裝片的人都知道清朝官員的級別是通過他們的頂戴花翎來體現的,
花翎為孔雀羽所做,在當時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
而在幾百年前的西方國家,
他們也通過插在帽子上的羽毛表示某人獲得的成就或者榮譽。
⑥ 我國古代人,頭上戴了一根很長的像是孔雀羽毛的是叫什麼來著
那根孔雀羽毛應當指的是翎子。
翎子是用野雞的尾部最長的羽毛製成的,所以俗稱「野雞翎」或「雉毛翎」。它一般長度可達五六尺,顏色艷麗又光亮,插在頭上,確實顯得人物英俊瀟灑。尤其是武將插了翎子,更加突出其威武雄壯。
翎子:是中古代武將在盔冠上插的兩根雉尾,表示官職比較高的將領,也作為英勇善戰的象徵。藝人為塑造人物把雉尾加到七、八尺長,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通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翎子功,生、旦、凈、丑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 翎子功有掏翎,有銜翎,有繞翎、刷翎、抖翎、擺翎等多種。
⑦ 為什麼以前的官的帽子後面會有一根孔雀的屏
1、並不是「以前」所有的官員都這樣穿戴,只有清朝中後期才有這樣穿著規定
2、這種官服叫頂戴花翎,「花翎」就是你問的孔雀毛(不是孔雀屏),」,「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里,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⑧ 清朝的官帽後面為什麼要插上幾根鳥羽毛
花翎,也是朝冠或吉服冠上的飾物,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因其同頂子相連,往往合稱為「頂戴花翎」。花翎起源於滿族先人的羽飾,後演化為欽定官階高低的標志。花翎,是指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是指雄孔雀尾翎上的環狀圈點,故也稱之為「眼」。花翎之外,還有藍翎。初時,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其作用類似於當今的獎章,一般是賞給有軍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到公元1661年,清廷才規定戴花翎表示官員的品級。規定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只有貝子以下方許戴。並且還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下戴單眼花翎。由此看來,花翎為貴,藍翎次之。單眼花翎,是一根帶「眼」孔雀翎,雙眼是兩根帶「眼」的孔雀翎。花翎除表示品級外,皇帝還以花翎獎賞那些有功之臣,在電視劇中常可聽到「賞雙眼花翎」之語。要戴花翎,就得有插翎的地方,於是有了翎管。翎管安於帽頂中央翎位,用來插花翎或藍翎。翎管是個長約二寸,一端有孔的管狀物,翎子插入管中,小孔作為穿帶系掛之用。翎管的材料有翠玉、碧璽、琺琅、瓷等,這其中以瓷翎管為最次。至於用什麼翎管,那要看這官員的錢多錢少了,錢多者自然要採用翠玉之物製做翎管了。
拔去頂戴花翎,就是摘下帽頂上的頂珠,拔下帽上的孔雀翎,如此,這個官兒就被罷免了。
⑨ 古代捕快的帽子上為什麼插一根孔雀毛
裝飾用的,和現在警察帽子上的條紋一個效果。
⑩ 頭上戴一很孔雀毛在古代是什麼官
具體要根據這根孔雀毛上的眼數來區分。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