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帶什麼帽子
1.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朝皇帝的皇冠稱之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造型來自於女真族蒙古族人民常帶的斗笠),後經美化改造,美化造型來自於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皇宮崇政殿(今沈陽故宮崇政殿),象徵著後金王權。
清朝和後金皇帝朝冠,分冬、夏、春秋三套。冬朝冠內為圓頂,上扎赤色纓7層長5寸。中立9龍鏤空金頂7層,每層鑲4分大東珠不等,共19顆。外環檐鑲黑色貂熊皮毛,檐下為明黃緞摟海帶。春秋朝冠與冬朝冠略同,為外檐改用黑尼。夏朝冠內以長白山青藤為框外裹白綾做斗笠狀,上以金絲錦扎赤色纓15層長7寸,頂與冬朝冠同。為前後檐首有別,前檐為鏤雕小金佛一尊外鑲東珠蓮座與八寶佛光,後檐為金制胥彌座上設金制神火文鑲大東珠15顆,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其實說白了就是個豪華斗笠,
2. 三國演義關羽的帽子叫什麼帽,裡面關羽的兒子帶的那種布頭叫什麼
關羽根本沒戴帽子...那是綠色的頭巾(巾幘)是圍的巾幘,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只把鬢發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立一個帽圈,名為「顏題」,與後腦三角狀耳相接,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頂上,使原來的空頂變成「屋」,後來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頂狀的稱為「介幘」,跨於介幘之上的冠體稱為展筒,展筒前面裝表示等級地位的梁,關平也是一樣的,不是帽子也是巾幘。而像那種半圓狀疊加起來,後面還垂了兩根帶子下來的帽子的名字叫武弁大冠,謝謝採納!
3. 關羽的帽子為什麼是綠的,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想不起來是在哪個電視節目,看見在演三國演義,發現關羽的裝束,瞄見關羽帶著綠帽子,歷史上的關羽沒有這個形象的記載,那麼關羽為什麼紅臉戴綠帽子?難道他不避諱嗎?關於這個問題,有人可能會這樣回答:關羽生活的時代,還沒有「妻子有淫行表明丈夫戴綠帽」的說法,因此,關羽戴一頂綠色的帽子並沒有什麼不妥。關羽的武勇,忠義。使他在後世不斷的被神話,但是,其穿一身綠衣服綠帽子,在現代似乎是貶義,有屈辱之嫌,所以我們不要用現在對綠帽子的寓意來揣度關公的綠帽子。
在眾多的三國名將中,描述關羽最為細致的,最為濃墨重彩的,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刻畫的武將形象,所以使他的形象比較突出,顯示,那是一定要做的。所以,第一在衣服是就要和大家不一樣,這樣才會在三國眾多名將中一眼認出關羽!所以當時,軍隊裡面基本上的色彩只有黑色,白色或者是紅色,你會發現那些主要的將領從來不穿這些顏色,並且還都穿上盔甲,所以因此很難辨認。並且為了關公的突出形象,一定要和其他人穿的不一樣,並且要比較鮮艷,比較深的顏色,皇家專用的黃森,那是肯定不行的,別的顏色也起不到區別作用,所以一身綠色最好,非常顯眼。
在三國演繹中關羽是一個悲情的存在,如此忠義,相當勇武的一個人,最後卻被小人所害,死的這么慘。所以有很多人分析,關羽戴綠帽子,說其老婆出軌等等,不論如何對關羽來說,都是悲劇。因此為了表現百姓和作者對其悲情遭遇,悲情人生的一種體現,從出場開始,一身綠色長袍綠色帽子,註定沒有好的下場。一方面,表現關羽實在可憐,而更為重要的是反映,民間對關羽的同情和對其不公的不滿。
4. 君王帶的帽子有什麼講究和皇後帶的有什麼區別
古代君王戴的帽子不僅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同時還可以遮蓋表情,在樣式和作用上很皇後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領導夫人的帽子除了象徵著富貴和裝飾作用外基本上就沒啥特別的了,但是在領導的帽子前面還懸掛著冕旒,作用就是可以完美地遮蓋表情。有了它不管是領導生氣、憤怒、高興或者是認慫就全都變成了內心表情包,大臣們是看不出來的。
5. 明朝皇帝的帶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
6. 為啥大部分的關公像,關公都是戴綠色的帽子呢
確實是這樣的,咱們現在所看到的關羽像絕大多數都是戴著綠帽子的。
如果認真看書,我們就能發現,實際上,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各處對關羽外形的描述,他其實從來就沒有戴過綠帽子。
咱們翻開原著,檢點一下關羽在不同時期的穿著打扮。
一、關羽出場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原著很詳細描寫了他的外貌,但卻並未談到他的衣帽。
回目: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百姓們給關羽一頂綠頭巾,就是告訴大家,關羽首先是我們老百姓的英雄,他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我想,關羽的在天之靈也一定非常喜歡父老鄉親們送給他的這頂綠帽子。
7.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8.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8)關帝帶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9. 關羽為什麼喜歡帶著帽子
關羽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是會有一頂帽子,而且很多時候都是綠色的,我覺得這個是因為塑造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勇猛殺敵的形象需要。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服飾搭配,甚至是人物的衣服的顏色,所佩戴的東西,所使用的東西材質,在古時候都是有一定的禮制去規定這些事情的,一旦使用與身份不符合的衣服飾品用度就是逾越了禮法,是要受到處罰的。
關羽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很牛逼的人,後世的傳說已經把他神話成不像是一個人了,更像是一尊神。神自然要跟人不同,所以他的身上會有很多與常人不一樣的東西。再加上後世的一些戲曲元素的影響。
為了塑造關羽忠義形象的塑造,綠色在金木水火土中守墓。木一般都是正直剛硬的表現。另外,古代還有一句話叫做辟邪擔心,也是寫忠義忠勇的。比如忠肝義膽的人都要被塗成紅臉,剛正不惡的人都要被塗成黑臉,正是由於後世的人的遐想與戲曲上的粉墨效應,關二爺的形象才慢慢的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10. 三國時期,名將眾多,為何獨獨關羽整天戴「綠帽子」,這頂帽子是幹嘛用的
這個要說明一下,關羽戴綠帽子這件事,十有八九是因為影視作品對於人物形象先入為主,給人們帶來的一個錯誤印象。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塑造成了一位天神,至少死後肯定是封神了,活著的時候因為一生忠於劉備,大義當先,再加上武藝高強,萬夫莫敵,戰績威震華夏,所以被後世不斷稱頌,供為武聖。
東漢末年,紡織技術雖然已經有了,但染色技術並沒有多麼先進,所以很難染成我們想像中那樣的鮮艷的顏色來,一般都是相對較暗的色系。所以,關羽的帽子或頭巾就算是綠色,那也是暗綠色,發灰的那種。
退一萬步說,三國時期,綠色,還只是綠色原本的意思,沒別的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