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帽子上的青金石代表什麼地位
Ⅰ 清朝官帽上的寶石與官職的關系是......
清代官員頂戴分為朝冠與吉服冠兩種。朝冠的定製是:親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頂均用紅寶石,只是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以上官員的頂戴上均銜紅寶石。二品官冠頂飾有小寶石1顆,上銜鏤花珊瑚(鎮國將軍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輔國將軍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頂戴上飾小紅寶石,上銜藍寶石。四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青金石。五品官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六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硨磲。七品官冠頂上飾小水晶,上銜素金。八品官為陰文鏤花金頂,沒有裝飾。九品官頂戴為陽文鏤花金頂(指未入流的文九品)。會試中試貢士冠頂銜金三枝九葉。舉人、貢生、監生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金雀。生員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銀雀。
吉服冠的定製是:親王至貝子均用紅寶石頂,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官用鏤花珊瑚頂,三品官用藍寶石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官用水晶頂,六品官用硨磲頂,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貢士用素金頂,舉人冠頂為銀座,上銜素金頂。貢生用鏤花金頂,監生、生員均用素銀頂。
按:清初確定百官朝冠制度,一、二、三品官都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四品官朝冠上銜藍寶石,五、六品官朝冠上銜水晶,七品官朝冠為起花金頂,中嵌小藍寶石,八品官朝冠用起花金頂,九品官用起花銀頂。雍正五年,開始議定了冬夏所戴的涼帽、暖帽,其制式依照朝冠頂戴: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三品官用起花珊瑚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六品用水晶頂,七品以下及進士、舉人、貢生均用金頂,監生用銀頂。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鏤花水晶頂。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藍寶石或藍色明玻璃頂,六品官用硨磲或白色涅玻璃頂,七品官仍用金頂。從此以後,朝冠的形制及飾物遂成為定製。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簡單來說,清代官員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里,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何志華說,「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綉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綉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綉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後、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掛朝珠。滿清諸帝篤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鍾,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
Ⅱ 關於清朝官員帽子頂上的珠子顏色分為幾品 有重賞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
(2)清朝帽子上的青金石代表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便帽,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之意。
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等級不同,帽子不同。
Ⅲ 清朝官帽上的頂珠級別
清朝官帽上的頂珠材質、顏色代表了官位級別,一品官員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
清朝官帽上的頂珠級別
清朝初期,官員官帽上的頂珠沒有詳細的材料之分,只有顏色之分,分別為紅、藍、白、黃四種顏色,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材質有所區別。
如果官員的官帽上沒有珠子,說明沒有品級,一般親王、子爵、一品的官員都是紅寶石,紅寶石常見的顏色有玫瑰紅、薔薇紅、大紅、暗紅,寓意吉祥。
清代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又分為暖帽、涼帽兩種,暖帽冬天使用,涼帽夏天使用,便帽俗稱瓜皮帽,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等級不同,帽子不同。
Ⅳ 清代官員帽子最高處那顆「頂珠」,到底有多值錢
想要了解清代官帽上那顆「頂珠」價值,首先需要了解官帽所代表的重要地位。清代有著明確的等級制度,判斷官員級別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官帽上的頂珠。
能戴在官員頭上這些珠子又豈能是便宜貨。從最為顯赫的前三品大臣可看出,玉石、珊瑚、寶石象徵著權力與地位的尊卑。如今:這些寶物也一直是珠寶市場的高大上裝飾,尊貴奢華的品質與魅力非同一般。
我們中華民族歷經上下5000年歷史,是世界上唯一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這些流傳下來眾多珍貴無價的寶藏及文化中,無不凝結先人的智慧結晶。有書君認為不論是取材還是工藝,抑或文化又豈能是用價值能衡量得了呢?不知各位看官對此有何看法呢
Ⅳ 清代一到七品官,帽子上的那顆珠寶值多少錢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可是關繫到官職和品階的,所以頂珠的價值自然不能單純的從珠子的價值來衡量。
清朝五品官員帽子上的頂珠是水晶,六品官員帽子上的頂珠是硨磲,這兩個品階頂珠下面的底座均是黃銅製作的。價值也是可以估量的,而且清末時期這個品階的官員已經有人開始直接開價售賣。
清朝七品以下的官員帽子上是沒有寶石頂珠的,是以素金代替稀有的珠子,只不過是個模樣而已。
Ⅵ 清朝官帽頂上都有一顆珠子,這顆珠子是什麼含義呢
清朝官帽上的珠子為頂珠,是用來區分出官員的品級和地位的,不同品級的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價值也有所不同,根據官職的大小來決定,官職越大珠子材質就越高級。
從高到低依次為:一品官員紅寶石、二品官員珊瑚、三品官員藍寶石、四品官員青金石、五品官員水晶、六品官員硨磲、七品官員素金、八品官員陰紋縷花金、九品官員陽紋鏤花金。
從六品官員開始,頂珠使用的就是寶石,六品用的是白玉,五品是水晶,四品是青金石,到了三品的時候就是藍寶石,一克拉在現在也有四五千的價格,二品用的是紅珊瑚,大概價值七八千一克拉,而一品大員用的紅寶石,更是非常珍貴,之前在一場拍賣會上,清朝一品官員的頂戴就被賣到了110萬人民幣的高價,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紅寶石值錢,而是對於收藏家來說,這顆頂珠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所以值得他們花高價進行收藏。
Ⅶ 清朝官員頂子顏色級別
在清朝早期,官員官帽頂珠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即無品級。到了清朝後期,一品官員官帽頂珠就不用紅寶石了,改用琉璃。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稱為「頂子」。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上鑲頂珠。
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黃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7)清朝帽子上的青金石代表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清朝官員的朝冠被稱為「頂戴」,這種帽子通常配有花翎,所以又被叫作「頂戴花翎」。頂戴看上去大同小異,但您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隻頂戴的最高處都有一顆珠子,這些珠子被叫作「頂珠」。
頂珠通常鑲嵌在金屬底座上,小巧精緻,色澤各不相同,有的看上去呈十分通透的紅色或藍色,有的則呈不透明的紅色或白色,還有的呈金屬色……在外行看來,頂珠只是一種裝飾物,因人喜好而各不相同;事實上,對於頂珠的材質,清政府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同色澤象徵的是不同的官階。
清禮規定,一品頂戴應嵌紅寶石,並配黃金底座。
紅寶石被譽為「彩色寶石之王」,其產量十分稀少,且產地不多,主要分布於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就寶石質量而言,以緬甸、斯里蘭卡的紅寶石為最佳。紅寶石以其稀少難得,而成為象徵一品大員的珠寶。
此外,清朝皇帝與親王的冠冕上也常有大塊紅寶石裝飾,由此可見清朝皇室對於紅寶石極其痴迷。
清禮規定,二品頂戴應嵌紅珊瑚,並配黃金底座。
紅珊瑚位列紅珊瑚、珍珠、琥珀三大有機寶石之首,它生長在200米至2000米的大海深處,開采極為不易。俗話說「千年珊瑚萬年紅」,紅珊瑚由珊瑚蟲堆積而成,生長極為緩慢,20年僅長一寸,300年才長一公斤,其價格為黃金的幾倍乃至幾十倍。
清代二品官員涉及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大理院正卿、翰林院掌院學士、總督、巡撫等要職,皆為朝廷棟梁,以紅珊瑚為頂珠,恰恰象徵其人才難得。
Ⅷ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那個「頂珠」,究竟是什麼
頂戴花翎,帽子最高處的「頂珠」,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1.八品、九品——鏤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用鏤花金頂。不同的是,八品用陰紋鏤花金,而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員,使用的也是金頂。不同的是,七品頂珠為素金。
3.六品——硨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員頂珠為水晶。水晶是無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結晶,屬貴重礦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員的頂珠為青金石,在中國古代稱為「繆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藍寶石
三品官員使用的是藍寶石,相比一品官員的紅寶石,藍寶石的產量和種類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紅寶石
Ⅸ 清代官員帽子上面的寶石是分等級的,每個等級用的是什麼寶石
清朝官員的等級可以通過帽子的點綴品來區分,品級越高的官員,佩戴的帽子的點綴品就越高級!
首先,是一品官員,古代的一品官員非常少,即使立下了戰功!也不過是二品官員!古代的一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國級幹部。所以一品官員佩戴的東西也非常貴,是非常名貴的紅寶石。不過,大多數佩戴的紅寶石的顏色就是玫瑰紅,薔薇紅,大紅和暗紅。佩戴血紅、鴿血紅為寶石的帽子的幾乎不存在!在京城,只有太師太保,太傅殿閣大學士才有資格。從一品官員佩戴的寶石就要差一點,不過,也只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等可以佩戴,當然,除非有非常大的官瀨或者年紀非常大,否則一般人也到不了這個官職!在外省做官的只有總督才有這個資格,他們都是從一品的封疆大史,在地方上呼風喚雨,位列第一。
五品官員佩戴水晶及單眼藍翎。
六品官員佩戴硨磲及單眼藍翎。
七品官員佩戴素金及無眼藍翎。
八瓶官員佩戴陰紋縷花金及無眼藍翎。
九品官員佩戴陽紋縷花金及無眼藍翎。
無官品者佩戴無眼藍翎。
Ⅹ 青金石有財富和權利的象徵嗎
有的。青金石是一種較為稀有的寶石,佛教稱為吠努離或璧琉璃。屬於佛教七寶之一。為葯師佛的神色《石雅》雲:「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於天也」。
由於青金石「色相如天」,故清朝時不論朝珠或朝帶,都是皇帝御用之品。
所以中國古代通用青金石作為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徵。在公元前數千年的古埃及,青金石與黃金價值相當。同時,青金石也被阿拉伯國家視為「瑰寶」另外阿富汗也把它當作自己國家的「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