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文天祥紀念館雕像戴的什麼帽子

文天祥紀念館雕像戴的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3-05-26 02:20:08

Ⅰ 文天祥為什麼受到人們的尊敬你怎樣評價他

文天祥的歷史地位在當代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如同他所處的時代一樣動盪,好像教育部新編撰的《歷史大綱》就將岳飛、文天祥從民族英雄降格為什麼「傑出人物」。

共產黨講究唯物主義,而且還是歷史唯物主義,即如此,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應該把他放在,其實應該說還原回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

文天祥,寶佑四年狀元,其文採在他的大量詩文中可見一斑,憑此就值得我們鉛並頃佩服。

南宋末年,中原動盪不安,夷狄交相侵略,國家危難深重,朝廷偏安江南,國家勢力弱小,伯顏南下攻宋勢如破竹,蒙人所過之處血流成河。面對亡國滅族之災,文天祥所表現出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義給歷經恥辱的南宋王朝挽回了多少顏面,給後世的仁人志士遺留了多少民族精神的財富。

時勢能造就英雄,英雄卻難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這也是英雄的孤寂和英雄的悲戚吧。

古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思想,想來文天祥時代從真命天子到王公大臣,無一不「擁贊」並身行力踐此說,獨文天祥「愚忠」「不化」,即便十餘次出生入死,即便飽受牢獄之災,即便故國覆滅,即便妻女為奴,即便高官相誘,依然「冥頑不化」。

因戴了蔽漏個「民族英雄」的帽子而備受爭議的岳飛留下的名言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與「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異曲同工,此之謂大丈夫。文天祥同樣以氣壯山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氣勢磅礴的「正氣歌」槐陸而光照日月,千古流芳。

該怎樣理解「民為重」?就像文明不能大於一切一樣,人民也不能壓倒一切。若是岳飛「以民為重」與秦檜同流合污,若是文天祥「以民為重」卑躬屈膝,若是於謙「以民為重」趨顏附會,若是鄭成功「以民為重」 廣開國門,若是戚繼光「以民為重」 割地求和,若是劉胡蘭、五壯士、秋瑾等人都「以民為重」而奴顏媚骨,中國就能免遭侵略和戰爭了嗎?百姓就能解脫與水深火熱了嗎?如若那樣,華夏也不要提什麼文明史了,根本就是一部侏儒(因為跪著)史。

若講「以民為重」,共產黨在驅逐出日寇之後為什麼還要進行「國內革命戰爭」?此舉就沒有塗炭生靈、置人民於水火之嫌嗎?

(我覺得國家從來就沒有真正的主人,沒有真正的人民,只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只有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什麼剩餘價值,什麼必要的社會扣除,不過是鴨子和扁嘴兒的區別。)

社會和歷史的更替與進化肯定是以汪洋血淚與錚錚白骨作為祭奠的,譚嗣同的願為變法做第一流血犧牲人就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說文天祥的「但求義死不求苟生」在今世來說是不合時宜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沽名釣譽的,那我不知道英雄氣概、民族大義、精神氣節該如何去詮釋。

如果說文天祥是愚忠,他曾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宋恭帝降元後他不是一樣寧死不屈?他只是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文天祥有別於方孝孺,為何「愚忠」的方孝孺在六親九族屍橫遍地時依然無動於衷而惟獨面對手足兄弟時卻潸然落淚呢?英雄以血肉之軀視死如歸卻也有心靈的薄弱地。

回答此題讓我想起了魯迅,如果當代中國能多出幾個魯迅,哪怕是多出幾個余秋雨(雖然我又喜愛他又痛恨他)也好呀,中華文化也許不會衰落至此,中國人也許不會這樣.

也許我錯投了時空,空有一副青春的皮囊,滿腦子的迂腐思想。但無論如何,文天祥的精神永垂不朽!

附文天祥死後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大家共賞: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Ⅱ 遼東帽是什麼典故

遼東白帽[歷史典故] 11

在海城的歷史長河中曾鋒蠢涌現出不少文化名人,有名的歷史典故"遼東白帽"便是由此產生.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管寧因不滿朝廷宦官專權和中原地區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渡海來到遼東半島上的海城講學.他到今天海城新檯子鎮的地方築壇設館,廣招遠近各地學子,授書講經,培養齊家治國濟天下的人才.史書記載,管寧居住的地方天天有上門求學受教的人,"旬日成市".(短時間里聚集了很多人,熱鬧得象集市)他在這里居住50多年,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深跡基橘受當地百姓敬重.

管寧學問淵博,品德高尚,朝廷屢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毅然來海城隱居.為了表明自己清白高雅的節操,他常常戴高大的白帽,這就是"遼東白帽"典故的由來.著名愛國將姿團領文天祥在他那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中,有名的詩句"或為遼東帽",指的就是管寧喜戴白帽這件事.

文章來源:遼寧畫報出版社<<海城史地>>

Ⅲ 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啟正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悄團悔為「宋或岩末三傑」。

中文名: 文天祥
別名: 文雲孫
國籍: 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江西吉州廬陵縣(江西青原)富田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
職業: 丞相,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
主要成就: 贛南奏捷
代表作品: 《過零丁洋》,《正氣歌》

Ⅳ 文天祥的介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雲孫
國籍: 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江西吉州廬陵縣(江西青原)富田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
職業: 丞相,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
主要成就: 贛南奏捷
代表作品: 《過零丁洋》,《正氣歌》

目錄

出生與成長
官海沉浮
興師救亡
九死一生
苦戰東南
浩然正氣
作品一覽
文天祥遺跡

貼吧相冊

展開

出生與成長
文天祥,華夏傑出先烈,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強大起來,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縱橫歐亞,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窩闊台繼位後,又滅了金國唯扮,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從1235-1279年,雙方戰鬥了40多年,南宋朝廷終於滅亡。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愛國將領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後,他義正辭嚴,慷慨殉國。
庶民
文天祥於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誕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今江西青原)富田。這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鄉鎮,鎮旁不遠處正是有丘壑林泉之勝的文山。他的先輩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沒有當過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說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為祖輩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鄉間略有名望,被稱為「君子長者」。這對文天祥的人格產生深遠的影響。
象棋高手
文天祥十分愛好下象棋,而且棋藝極高。他曾撰寫一本棋譜,記錄了兆山游危險制勝奇絕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時,文天祥愛一邊游泳,一邊以水面為棋盤,憑記憶與棋友下盲棋,這實在需要很強的記憶力。其他人不堪久浸水中,都逐漸離開,只有他族銷愈浸愈樂,不知時間流逝。文天祥有四首七言絕句,描寫四位棋友的高超棋藝,但這四人都不能戰勝他。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愛好,即使在燕京監獄中也不例外,直到殉國前夕,獄卒收走了他的棋盤,才結束了這個游戲。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
[文天祥]

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十分淵博,對經史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醫葯、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文儀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應該能做到。他暗暗地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以他們為榜樣。如果我死後不能和他們一樣受人尊敬,被人祭祀,就枉為大丈夫!
狀元及第
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清醒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
[文天祥]

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歲。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官海沉浮
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但為了社稷人民,於是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元救國。可惜理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南宋的朝政也一天比一天敗壞。
甘於淡泊
景定元年(1260年),文天祥被委任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願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25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麼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屍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污,寧願暫時置身於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年),由於皇帝不聽群言,重新起用奸佞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
[文天祥]

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縣,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兵蹂躪,城垣屋宇被毀,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荒淫無恥,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製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託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過去的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朕心」。結果得罪了賈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咸淳六年(1270年)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後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污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是他的家鄉,為鄉人辦事,分外勤謹。他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元軍大舉南侵,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4歲的趙口(隰去掉,發音「xian顯」)即位,是為宋恭帝。
[文天祥]

九月,元軍20萬人由元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投降。各地宋軍將官在大兵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王朝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後,元軍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但宋朝的喪鍾已經敲響,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後,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元軍,
[文天祥塑像]

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的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
常州之役
10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又派張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3000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元軍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於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
[文天祥紀念館]

元軍攻破常州、平江後,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張世傑主戰,兩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後也准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傑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抗元。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後逃走,朝廷亂作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所剩無幾。太皇太後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元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但他沒有料到對方手段險毒,一番唇槍舌劍之後,竟被伯顏無理拘留。太皇太後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元朝投降。
九死一生
斥責降將
宋朝投降後,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現在為什麼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叛賊,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苟活,有什麼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大宋的忠臣,我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元朝上下將官聽了這話,都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師大都(今北京)。船到鎮江(今江蘇鎮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絡船隻,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隻被元軍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走動,元軍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12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後,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半信半疑,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騙到城外趕走。被自己人懷疑比受敵人侮辱更難受,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元軍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過兩次大兵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守的揚州城,會是什麼結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願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朝廷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15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元軍,他們藏身於幾道斷牆後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大隊元軍呼嘯而至。他們趕緊貼牆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個元兵探頭往裡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幸好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元軍急著躲雨,匆匆而過。後來才知道,這隊元軍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範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飢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12人只剩下6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裡面,由6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不但元軍出沒,還有強盜搶劫,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敵人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元,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年)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占據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宋室。

文天祥畫像(8張)
苦戰東南
端宗繼位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王。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籌餉,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元軍事行動的一大隱患。
流亡政府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長汀),不幸戰斗失利。在元軍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驚惶失措,急忙護送端宗和衛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鋒。福安府隨即陷落,南宋小朝廷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軍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今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捲贛南,收復了大片土地。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元軍騎兵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元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元軍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但葯力失效,未能殉國。
過零丁洋
元朝的元帥張弘范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要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屬廣東省)。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文天祥]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楷模。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崖山決戰
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11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傑、陸秀夫立8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雙方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後張世傑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蹈海殉難。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後,文天祥被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宋朝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願轉而效力大元,一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能再懷二心?」元朝政府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大都。
浩然正氣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凶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難後,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
[文天祥]

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後,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後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於國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宋朝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宋朝「守內虛外」(即鎮內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禦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由此可見,文天祥的政治主張,不但表達了時代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Ⅳ 作文參觀文天祥紀念館的感受

從瑞金出發,我們又向吉安進發,去參觀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是我最敬重的民族英雄之一。我曾在央視百家講堂上聆聽過教授的精彩講座。而我小時候,家中有本《辭郎洲》的連環畫,講述的就是宋末官民最後抵抗,最終蹈海就義的故事。

文天祥紀念館雄跨松竹蔥郁的山嘩讓崗之上。進入文天祥紀念館,立刻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主體建築是一組中軸對稱的仿古建築群。氣派非凡。進入高大精美的牌坊,跨過監安橋,登上47級石階,便是雄偉壯麗的文信國公殿。周圍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碧水盪漾,步移景換,正氣堂高大宏麗,重檐翹角,與東西廂房、廡、詩碑有曲廊相接,形成一個大四合院。在正氣堂前的大院里,紅色地磚上金色的《正氣歌》非常引入注目,這也算是紀念館的一個特色吧。由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文天祥紀念館」更是為紀念館增色不少。

文天祥出生在1236年6月,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活在一個漢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256年,文天祥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狀元,年僅二十一歲。

13世紀初,蒙古諸部在塞外強大起來,部落首領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蒙古鐵騎席捲歐亞,攻城略地,基本統一了歐亞大陸。次子窩闊台繼位後,相繼滅掉金國,隨即揮軍南下,進軍南宋。從1235-1279年,南宋頑抗了40多年。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壯烈的民族存亡抗擊戰爭相伴始終。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組織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總數達三萬多人的愛國義軍,抗擊蒙古鐵騎。

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神燃朝將官亂瞎局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太皇太後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後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蒙古投降。而文天祥則乘機逃跑。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鐵騎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歸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蒙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蒙。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不幸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龍腦自殺守節,但葯力失效,未能殉國。

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屬廣東省)。早已投降元軍的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仍然抵抗的張世傑,文天祥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這便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漢族人的楷模。

文天祥從1279年10月抵達大都到至1283年1月9日從容赴義,這段期間,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是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許多人以為守城是武將的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關乎民族安危的戰爭中,開始總是武將在戰斗——武將戰斗是執行命令;但抵抗堅持到最後的,常常是文官。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現象,應該說文官堅守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文化的氣節。文人出身的忠厚名臣,遠比武將的忠孝概念強。比如河北名將張弘范投降元軍之後,帶領元軍滅亡了自己的祖國,沒有一點政治操守。

中國的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是:重大義,輕生命,為大義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理想甚至可以拋棄生命。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強調了人的精神。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正直知識分子自覺的選擇。表現出古代知識分子甘於奉獻、剛正不阿的高尚情懷。

站在文天祥白色塑像前,我懷著深深的敬意,給他鞠了一躬。

對於蒙古人的屠城,我始終抱有非常憎惡的態度。所以2009年我們到內蒙古烏蘭浩特的成吉思汗陵游覽時,蒙古族導游在大殿為遊客講解,讓遊客給元太祖成吉思汗坐像鞠躬致意。我沒有聽從導游的安排向其鞠躬。我以為,一個人是否讓人尊重,關鍵看他能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讓人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否則無論他統治的疆域有多大,我都不會尊重他。相反,在東面的偏殿里,供奉著耶律楚材的畫像,我對他懷著崇敬之心。因為他多次規勸成吉思汗不要屠城,為此挽救了多少生靈。同樣,文天祥為中國人民免受塗炭而抗爭,是正義之舉,永遠值得後人紀念。

Ⅵ 玉皇大帝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玉皇大帝也是皇上,所以他頭上戴的也是皇冠。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29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35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97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47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747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66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63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22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53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