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不提鐵帽子王了
A.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在慈禧去世之後的第3年,懦弱無能腐敗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滅。在溥儀退位前,革命黨在南方不斷的取得勝利。
清朝派遣袁世凱奉命鎮壓革命黨,不過袁世凱早已和革命黨的領導人士溝通好,並且達成了協議,若是他能夠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話,革命黨就推舉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自然想要自己當一次老大,於是就答應了這樣的一個請求。後來袁世凱巧妙的利用手中的權力逼迫了溥儀皇帝退位。
那麼在溥儀皇帝退位的時候,清朝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又是什麼樣呢?
清朝的鐵帽子王更像是明朝時期的藩王,就是他們的位置也可以像皇帝一樣一代一代往向下傳,只不過他們沒有皇帝那麼有權力罷了,但是他們也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些鐵帽子王爺自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一個個的能耐和他們的祖先相比確實差了點。因此在清朝滅亡之後,大多都是靠變賣家當維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過再多的家當也撐不了多久,於是有些王爺慢慢的餓死街頭。有的也另則出路,比如清朝有個鐵帽子王爺“克勤郡王”就曾到街頭拉人力車。
B. 反腐沒有「太上皇」和「鐵帽子王」,「打虎」有哪些新提法
我國的反腐倡廉,沒有鐵帽子王,任何人只要觸犯黨紀國法,無論職務我多高。我堅信可以做到,但除了某位老者。
C. 官方屢提「鐵帽子王」有深意 鐵帽子王到底指的是誰
禮烈親工代善(1584-1648),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在與烏喇兵打仗時,因功賜號「古英巴圖魯」(無畏英雄)。明萬曆四十四年( 1616年),被封為貝勒。2年後,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興師伐明,中途下雨,欲回師,統帶正紅旗並任征戰明朝統帥的代善...
D. 近期官方為什麼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
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勛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1]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如今,它成為中 國 反 腐 斗 爭 中的一個新 熱 詞。
E.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怎麼一回事,名將曾格林沁是不是鐵帽子王
周星馳主演的無厘頭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有這么一幕:飛揚跋扈的八旗子弟蘇察哈爾燦與別人發生爭執,其父廣州將軍氣勢洶洶地帶兵前來替兒子出氣,可當對方亮出自己的身份——鐵帽子王僧格林沁時,堂堂的廣州將軍嚇得體如篩糠、魂飛魄散。
為什麼會這樣?鐵帽子王是清朝爵位制度中的特權爵位,代代世襲。如果親王或郡王因犯罪而被褫奪了爵位,這個爵位也不能取消,而是由他的支系繼續傳下去,這樣的爵位有如鋼鐵鑄就,摔不爛打不碎,民間俗稱「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統一女真各部和問鼎中原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室成員,叫做「開國八大鐵帽子王」。後來,清朝又加封了四位鐵帽子王,即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道光第六子恭親王奕?、第七子醇親王奕?、慶親王奕?痢T諍蠓獾乃奈惶?弊油踔校?冉嫌杏跋斕氖槍?淄蹀仍D、醇親王奕?和慶親王奕?痢^仍D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從小聰明過人,人送外號「鬼子六」。咸豐死後,他協助嫂子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後來又倡導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發起了「師夷自強」的洋務運動,政績卓著。奕?是清朝皇室中最有遠見卓識的一個人,也是滿清貴族中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現在北京的恭王府就是他的鐵帽子王府,這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醇親王奕?是慈禧太後的妹夫,清朝最後兩個皇帝光緒和宣統,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孫子。慶親王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幼子永?的封爵,不屬於鐵帽子王,傳到了奕?戀氖擲錚?丫?湊嶄舸?菁醯墓娑ń檔攪爍ü???庖患丁T詿褥??罅??笫僦?剩??煉?帽毖笏?Φ木?鹽?湫藿?艘煤馱埃?虼松畹么褥?某櫳牛?粑簧?到了親王一級。1908年,又獲得了世襲罔替的殊榮,這時他已七十歲了。奕?潦親詈笠晃惶?弊油醯?彩巧??畛艫奶?弊油醯?917年他病死時,清朝早已滅亡五年了,這頂鐵帽子已經無法按照世襲罔替的祖規往下傳了。
事實上,僧格林沁的爵位是蒙古科爾沁親王,按照規定,蒙古王公貴族的爵位也是可以世襲罔替的,但並不屬於鐵帽子王,因為他不是清朝的皇室宗親。
F.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哪八個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8人,皆以有定鼎軍功獲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
(6)怎麼不提鐵帽子王了擴展閱讀
1、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2、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4、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5、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6、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7、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
8、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第二子。
G. 這個清朝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寧可當人力車夫,也不投降日本人
清朝的王爺裡面,「鐵帽子王」不多,其中一個名叫克勤郡王。
別看只是一個郡王爵位,然而來頭卻不小,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大貝勒代善長子,也就是說是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如果清朝當時也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那麼第一代克勤郡王說不定就能夠繼承皇位了。
第一代克勤郡王戰功赫赫,與其父大貝勒代善一起掌管正紅旗、鑲紅旗,曾經帶領一支清軍入關,攻下六十餘座城,一直攻破濟南城。
所以克勤郡王這一支得以「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到了清朝末年,克勤郡王的傳承依然沒有斷絕,1910年,清朝滅亡前兩年,一個名叫晏森的十幾歲孩子繼承了克勤郡王爵,成為末代克勤郡王。
於是,北京市民給這位末代王爺一個「車王」的綽號。
後來,消息傳到了溥儀那裡,當時溥儀已經在偽滿洲國當了傀儡,專門派人請晏森來東北,不要在北京繼續丟愛新覺羅家的「臉面」了。
然而,晏森到了東北,發現溥儀做了漢奸,便堅決不做偽滿洲國的官,堅決不投降日本人當漢奸,很快便回到了北京。
溥儀也無可奈何,給了他一筆賞賜,送他回去,又很快被他花光,繼續拉洋車。
有人覺得他是丟了清朝皇室的臉,有人說他不當漢奸是有氣節,有人說不管怎樣他都是敗家子,還有人說他自食其力挺好的,真是復雜的人啊。
H.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么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8)怎麼不提鐵帽子王了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范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網路
I. 《雍正王朝》中,胤祥並未聽從鄔思道辭去鐵帽子王的建議,為何卻安然無恙
“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這個鐵帽子王你一定要拚死辭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這是鄔思道在離京前給十三阿哥胤祥的臨別贈言。雍正繼位當晚返回潛邸,智近於妖的鄔思道當即提出歸隱之請,擺脫被新君“清算”的厄運。胤祥雖未聽從鄔思道的話去辭掉鐵帽子王,但他聽從了“收斂鋒芒”的建議。鄔思道離京後,胤祥變得沉默寡言,嚴守君臣分際,恪遵臣子之道。下圍棋時,素有“國手”之稱的胤祥原本可以秒殺雍正這個“臭棋簍子”,但他卻只敢持黑子,步步退讓,刻意營造出和局。寧肯遭雍正的斥責,也絕不逞一時之勇,逾越為人臣子的本份。
對胤祥來說,鄔思道讓他辭掉鐵帽子王,其實是告訴他不要驕傲自滿,恃功驕主。漫說他立下的僅僅是從龍護駕之功,即便是那些開國功臣而被皇帝誅殺者也是史不絕書。胤祥雖然沒有辭掉鐵帽子王,卻已經領會了話外之音:擺正自己臣子的位置,別把自己還當成皇帝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