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和官員的帽子是什麼詞語
❶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1)古代宦官和官員的帽子是什麼詞語擴展閱讀: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❷ 形容戴帽的詞語
【褒衣危冠】: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鞭絲帽影】:馬鞭和帽子。借指出遊。
【柴車幅巾】:柴車:粗劣的車;幅巾:用一幅絹束頭發。坐著柴車,不戴帽子,用絹束著頭發。形容作風儉朴。
【朝衣朝冠】:舊時高級官員上朝的時候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戴高帽兒】:吹捧、恭維別人。同「戴高帽子」。
【戴雞佩豚】: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彈冠相慶】: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准備做官。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❸ 太監戴的帽子叫什麼
巧士冠 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
❹ 宦官帶烏紗帽嗎.!
不一定吧,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不同人的身份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服飾。宦官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楚漢傳奇》記,宦官(huànguān),是中國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時期開始,均為被閹割失去性能力的人。宦官,也稱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官、內侍、中官、中涓、內豎、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❺ 為什麼秦漢時期宦官戴的帽子為高祖冠
關於太監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專家考證,甲
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歷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太監:「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
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為什麼這樣說呢?唐甄解釋道:
他們長得臃腫,彎曲,好似長了癭結,鼻子里呼呼作響,如同牛和豬
一樣,因此不像人的身體;他們長著男人的頰骨卻不是男人,沒有胡
須卻不是女人,雖然面如美玉卻沒有一點生氣,因此不像人的面容;
他們的聲音好像兒童一樣稚細卻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樣尖細卻不柔媚,
你說它嘶啞但又能成聲,你說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語,因此不像人的
聲音;他們可以很愛人,也能下毒手害人,當他們憐憫你時流涕而語,
而當他們憎惡你時,則斬殺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變態必然導致心理的變態,魯迅在《墳·寡婦主義》中說:
「中國歷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在那被賈元
春稱為「見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監們肆意發泄著他們變態的性慾、
權力欲、貪欲。僅以貪污而論,據明人趙士錦在《甲申記事》中載,
明末李自成進京前,偌大一個明帝國的國庫存銀竟不到四千兩!而魏
忠賢被抄時,居然抄出白銀千萬兩,珍寶無算,以致崇禎多次痛心疾
首地怒斥太監們:「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一
空。」
崇禎的「痛心疾首」既讓人同情,又不讓人同情。讓人同情,是
因為他貴為天子,卻拿太監沒辦法;不讓人同情,是因為他自己就是
太監頭子,他是棵大樹,太監是在樹上築巢的鳥,倘若同情皇帝,誰
來同情太監呢?
然而,君主們依然堅持太監制。既然自詡為「天子」,就得龜縮
在宮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離——讓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
的凡人,那還了得!迷宮一樣的宮廷內便需要「絕對安全」的奴僕,
怕戴綠帽子的皇帝便與不能人事的太監「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共
同成為龐大的帝國大廈中的兩塊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裡,太監理論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公元十世
紀,正逢五代十國亂哄哄,南方有一個小朝廷史稱南漢。那是唐末封
州刺史劉岩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建都廣州,稱興王府。他有一套神
奇的治國理論,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
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只有太監最
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傳位到他的孫子南漢王劉倀,更
下了一紙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進士還是狀元出身,
一律要閹割,達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化境之態,方能當官。劉
氏父子的思維方式與船山先生截然相反,於是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
太監王朝產生了。王船山反復渲染太監的可憐可悲,這卻是他的書生
之見。羨慕太監的人比羨慕他這位大學問家的多著呢。
然而,太監得勢的時代,民間往往相應掀起「自宮潮」,許多小
康之家的兒子也忍痛自宮,以圖仕進,這確實是一條終南捷徑:讀書
須受十年寒窗苦,自宮卻是一時痛終身富貴。據《?山堂別集·中官
考十》記載:「南海戶凈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一個小村子,
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宮。整個國家呢?天啟三年,徵募宦官缺額
3000人,結果應征者多達2萬人。政府竟想不到會有如此多人,一時無
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
如此,收容所也容納不下這么多人,許多人不得不淪為乞丐和偷盜者。
下有自宮之風,上有體制的膨脹,有明一朝,太監機構的編制不斷擴
大,太監們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人們贊美太和殿的精美絕倫,其實,太和殿與凈身房相比,只是
小巫見大巫,一座紙扎的房子而已。在皇城中,凈身房的地位遠遠比
太和殿重要。對於萬曆這樣的皇帝來說,在位數十年,在太和殿舉行
的朝會不過數次而已,有沒有太和殿並不重要,沒有凈身房就了不得
了——皇帝沒有太監的服侍,就連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沒辦法維持。
所以,凈身房才是紫禁城的精髓所在。紫禁城是建立在凈身房之上的,
正如帝王制是建立在太監制基礎上的。
閹割是一種古典之極。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司馬遷只不過幫李陵說
了幾句話,就被皇帝將卵蛋刨了去了,英明神武的「皇上」的價值觀
可能跟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所估計的相同。狄德羅在評價法國波旁王朝
時說:「在宮廷,『狂歡的工具』從來與政治媲美。」那麼犯了政治
錯誤的司馬遷一生豈非只好以失去「狂歡的工具」,悲苦恥辱而告終?
不然,他完成了《史記》。
中國不愧為文明古國,漢朝人將處宮刑的地方稱為「蠶室。」一
個詩意十足的名字,一個醜陋的蠶變作美麗的蝴蝶的地方。閹割是文
化的死敵,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閹割侵蝕著文化、吞咽著文化、改造
著文化,當閹割內化為文化的本質的時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閹割的焦
慮,而在特別的快感之中陶醉。正如黃永玉先生所說:「一部文化史
幾乎就是無數身體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為史,是由閹割與被閹割
兩種不同性質的快感寫成的。」
從被閹到自宮只有一步之遙,從身體的殘疾到心靈的殘疾也只有
一步之遙。當「去勢」成為奴隸們的義務時,那麼口口聲聲說「連受
之於父母的毛發也不應該損傷」的聖人們只好裝作沒看見。裝在瓶子
里的太監們的「命根子」是保證皇帝的妻妾們的貞操的「證件」;而
大大小小的聖人們對「命根子」的沉默,則是保證皇帝們的權力暢通
❻ 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根據意思寫成語
現也用來形容來來往往的人多.(絡繹不絕)
2.集中精力仔細聽.(傾聽)
❼ 漢代人帶什麼帽子
今天來說說男人,說說男人頭上的東西——帽子。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é)。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這里根據《中國服飾畫史》一書,一一列出漢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讓大家開個眼界,「學習」一下。記熟了,再看秦漢時期影視作品時心中就有譜,如果導演、服飾顧問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你輕易就能辨識出來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雲,「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聽偏信。 長冠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於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 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於禮冠。委貌冠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製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華冠樂人參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方山冠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通天冠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於秦,終於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游冠諸侯、官員外出遊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閑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進賢冠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法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術氏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鶡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樊噲冠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聽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卻敵冠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從上面列出的一頂頂帽子來看,漢代的帽子是不能亂戴的,規制很多。劉 邦定下的規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謁者、僕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賁、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戴武冠,衛士戴卻敵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漢朝,戴的應該是哪頂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頂不適合你,一頂是通天冠,另一頂是十二旒,還有巧士冠。前兩頂可能每個人都想選,但只有一人能戴,選了也戴不上;第三頂與前兩頂相反,可能每個人都不想選,選了也不戴,也沒有一人能戴——現在太監絕種啦,弄「巧」成拙不得。
❽ 大太監二品宦官,頂戴花翎是官的帽子嗎反正有第二種
太監到頭是四品
❾ 古代的宦官是什麼意思
宦官(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人。又稱寺人、奄(閹)人、俺人、奄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宦官,也稱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官、內侍、中官、中涓、內豎、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中國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太監:「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廷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以往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去勢的男性作為內待,中東國家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監,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太監,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
❿ 為什麼太監要戴帽子
太監戴的帽名為巧士冠,是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
而帽子上的並不是紅色流蘇,而是是頂戴花翎上面的紅色帽緯。
太監的服飾是清代宮廷中的制度。太監所穿戴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著亦不相同。一般來說,賞有太監頂戴的稱為老爺;無頂戴的稱為師傅。太監頭目,都收徒弟。下班後,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為。大小太監,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鉤黑帶。
(10)古代宦官和官員的帽子是什麼詞語擴展閱讀:
太監隸屬內務府管轄,擔當掃灑傳膳雜役,各領頭太監都按制授予品級。太監不得越四品,凡系人員,非奉差遣不得出皇城,職事之外不得干預一事。
太監按等級分為: 大總管 副總管 帶班首領 御前太監 殿上太監 小太監
而歷史上有名的太監有:趙高 高力士 李輔國 董貫 張讓 王振 魏忠賢 李蓮英等。
參考資料鏈接:中國古代宦官制度-網路
參考資料鏈接:清朝宦官-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