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帽子是什麼意思
① 《湘行散記》中正文:湘行散記從第一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向後每章概括50~100字
一、《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記錄了沈老一個充滿「野味」的友人。他有著渾話囂罵的說話方式,罵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辭典;他愛收藏字畫,能鑒別一二;他稱呼沈老「牯子老弟」,也在不經意間誇耀他「文章魁首」。文章中的朋友講著最不中聽的話,但卻有著最中肯的情誼,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二、《桃源與沅州》
敘述桃源城裡的風雅軼事,嫖客的風流和妓女的辛酸,煙草貿易和各地五花八門的特產,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辭賦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門上的血跡和當年那場守城兵與請願青年的沖突。本文篇幅不算太長,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
從桃源的總體印象,具體到桃源的特產、生意往來、交通工具,以及人們的生存現狀和人生奮斗的過程,再講到桃源的花草,最後到桃源人的精神氣質等等,有詳有略,作者盡可能地在簡潔的語言里包容了豐富的內容,讓人們充分地了解桃源的風土人情。
三、《鴨窠圍的夜》
文章記寫了作者旅途中夜宿鴨窠圍時一夜間的見聞和思緒,描寫了湘西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獨異的人生形態, 寫夜色,寫夜聲,寫夜店裡和夜船上的人,讓人想到西伯利亞的夜,遙遠而模糊。抒發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四、《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本文描繪了作者坐船經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時所見的風物和所懷的心境。作者夾敘夾議,不時地透露出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的反芻與思考。其實,除了有關沅陵地方特徵的一般介紹外,主要有三方面內容:長灘船隻遇險、一位拉纖老人的固執倔強、河邊村寨的聲音和影像。
其中,有近景,有遠景,有特定人物的特寫,也有村寨風情的寫意,且無論敘事寫景,都虛實相間。然而,行文雖富有變化,卻只是散文常見的表現手法,所敘人事,也不過是沅水流域司空見慣的人生悲歡。
五、《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
本文寫的是水手牛保的故事。牛保因與吊腳樓上的多情女子纏綿,一再延誤啟程時間,使同伴由催促而至辱罵,這讓「我」對牛保充滿了好奇。
機緣湊巧,牛保回船時從我」船邊經過,「我」冒昧地招呼他,他竟笑著舉起滿滿當當的棕衣口袋要請我吃核桃,且告訴「我」從吊腳樓得來的那口袋裡還有栗子、干魚等許多好吃的。
為感謝牛保贈以核桃,「我」回饋他四個煙台大蘋果。沒想到牛保拿著那四個蘋果飛奔而去,又上了吊腳樓,導致他的同伴那天罵啞了嗓子…文中有那貪戀著香粉和暖被的牛保,那吊腳樓人家窗口鬢發散亂的年輕婦人,那罵罵咧咧野話連篇的水手,還有那打扮得像個觀音的夭夭。
六、《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寫的就是給作者劃船的三位水手,老的五十三,船齡三十七年;壯的三十一,船齡五年,卻有五年兵齡和十一個月的土匪經歷;小的十五六,那隻會傻笑或說幾句狠話可憐兒。「我們」在船上漂泊了十二天,在這十二天的相處中,「我」了解到水手的工資極低。
「我」請他們喝酒,給攔頭的水手錢,讓他上岸去,結果他卻給「我」買回了橘子,體現了人性的善良。還寫了碼頭的從繁榮到衰敗,突出了社會經濟蕭索,人們生活貧困。
七、《箱子岩》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作者15年間兩次到箱子岩的見聞及感受,它以湘西的歷史、現實、未來的發展為中心,通過對政治、經濟和人的精神狀態的聯系,從一個側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
文中有那在寒風中縮頸斂手修補漁網的幾個老漁婆,那臉上刻著兵油子的油氣與驕氣跛腳年輕人。
八、《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
這篇文章寫了一個礦工於七年前的一個深夜,殺了一名哨兵沉屍煤井,然後落草為寇做了土匪。在防軍與土匪對峙的時候,五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軍官,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氣,用計捕捉了礦工出身的土匪頭子。
而最後這個土匪頭子謊稱自己還有槍械在礦井旁,邀他們隨自己去取。趁著大家翻找槍支的時候,土匪頭子便縱身躍進煤井中自盡。那正是當年他奪槍殺人後拋屍的井口。
九、《老伴》
跨度十七年,寫一個補充兵與一個絨線鋪女孩的愛情傳奇故事。十七年前十三名補充兵中的趙姓少年發誓將來作了副官,一定要回來討那女孩做媳婦。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去那絨線鋪買白棉線草鞋帶子,可是他連一雙多餘的草鞋都沒有。
十七年後「我」重回故地,發現那女孩還是那女孩,只是發辮上多了一綹白絨線。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那女孩的父親正是當年那位發誓要做副官的少年,只是眼前這個鴉片鬼已經認不得「我」了。
可見十七年前那個女孩後來真的成了少年的「俘虜」,隨後就成了現在這個女孩的母親,至於再後來她是怎麼死的,不得而知。更沒想到後來她自己又成了《邊城》裡面那個翠翠的原型。
十、《虎雛再遇記》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虎雛,「我」叫他祖送。虎雛原是一個小豹子一般的鄉下孩子。他不主動招惹人家,一旦受到別人欺侮他便睚眥必報。幾次致人死地卻能輕易脫身,逍遙法外。真是人如其名。本文主要寫「我」為了路上平安,向哥哥借了他送「我」的事情。
在路上,他熱情地幫助水手們幹活,還跳進水中幫著去扛船。路上遇到一個軍官要搭船,他和顏悅色地勸其另找一條船,軍官的挑釁讓他後來禁不住去揍了那傢伙一頓。文章刻畫出虎雛熱情樂於助人、嫉惡如仇、處事圓滑的特點。
十一、《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
在這篇文章中,「我」通過三件事來敘寫這個愛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第一件事是踢球,寫出了他對踢球的痴迷喜愛;第二件事是言志,他認為自己長這個鼻子是有福氣的,甚至可以做皇帝;第三件事就是在過渡時賴賬。
通過這三件事寫出他極度愛護自己的鼻子,刻畫了一個樂觀、自我而又幽默的形象。
十二、《滕回生堂的今昔》
這篇文章寫了「我」小時候由於身體的原因,認了一個乾爹,他聰明能幹,有著武學精神。但是當「我」後來回到闊別十八年的地方,才發現乾爹死了,他的孩子生活也很貧困。橋頭的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情況,戰爭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② 湘行散記人物形象介紹有哪些
湘行散記人物形象介紹:
1、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這個朋友的言語行為皆粗中有細且帶點嫵媚,可算是個妙人;是個愛好古玩字畫的「風雅」人;為)性情隨和又不馬虎,是一個活鮮鮮的人。他熱情大方、真摯誠懇、幽默風趣、愛憎分明、豪放灑脫、隨和認真。
2、七老
他年輕力壯且經驗豐富。他脾氣暴躁,但細心大膽,親切和善,不向惡勢力屈服。
3、儺右
伶俐勇敢、質朴善良,有追求抱負、堅持自我,後來卻蒼老而消沉。
4、虎雛
虎雛性格能屈能伸,每到一個新環境都能等待、把握機會,面對趕差軍人的侮辱,他隱忍並找准時機還擊。他有勇有謀、敏捷勇敢、待人和善、樂於助人、善良大方、懂得忍耐。
《湘行散記》賞析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種民間活潑潑的味道。1934年,沈從文返回故里,眼見滿目瘡痍,美麗鄉村變成一片凋零景象,悲從中來,一路寫下這些文字,抒發他「無言的哀戚」。
書中,作者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遠行中船頭水邊的見聞。其間散落數十封才子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往來情書。該書文筆自然淳樸,有如行雲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質朴的風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湘行散記》中的人物,商販、妓女、水手、兵士、農人、礦工皆圍繞大河展開種種生活,而妓女和水手正是因河道而繁榮的職業。那些人兒有情有義,在苦難中頑強的活著,和命運、自然做著抗爭。簡單而樸素的描繪,使讀者看來,儼然是一幅湘西版的清明上河圖。
《湘行散記》中刻畫了許多處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他們的生活,對現今的我們而言,是極其陌生的。因此必得「沉」入字里行間,跟隨作者的筆觸,去真切感受他們的呼吸,體悟他們的情感,感知他們的悲歡離合,感嘆這些「小人物」與大時代息息相關的浮沉命運。
③ 湘行散記 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什麼意思
沈從文的《湘行散記》,說明文中這個朋友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說野話的幽默的人。
④ 湘行散記好詞好句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其好詞好句摘抄如下:
沈從文湘行散記好句摘抄
(1) 這時真靜,我為了這靜,好像讀一首怕人的詩。這真是詩。不同處就是任何好詩所引起的情緒,還不能那麼動人罷了。這時心裡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無間。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我真帶點兒驚訝,當我默讀到生活某一章時,我不止驚訝。我稱量我的幸運,且計算它,但這無法使我弄清楚一點點。你佔去了我的感情全部。為了這點幸福的自覺,我嘆息了。
(2)倒茶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白臉長身頭發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兩粒水晶球兒,見人只是轉個不停 。
(3) 他那言語比喻豐富處,真像是大河流水,永無窮盡。
(4) 船是只新船,油得黃黃的,干凈得可以作為教堂的神龕。我卧的地方較低一些,可聽得出水在船底流過的細碎聲音。前艙用板隔斷,故我可以不被風吹。我坐的是後面,凡為船後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5)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個部隊的馬夫,姓賀名龍,一菜刀切下了一個兵士的頭顱,二十年後就得驚動三省集中十萬軍隊來解決這個馬夫。誰個人會注意這小小節目,誰個人想像得到人類歷史使用什麼寫成的!
(4)湘行散記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歷程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
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了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
語言特點
散文集。沈從文作。1936年出版。收散文十一篇。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湘西時作的游記。展現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自發的抗爭。語言清麗,風格雋永,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
書簡一方面擁有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的矛盾苦悶;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災六難中保存下來的書信,更是對歷史以及作者所創作的小說、散文的一個有力佐證。
包含散記
本書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⑤ 湘行散記一個帶水賴皮帽子的朋友,性格特徵是什麼
一個戴水賴皮帽子的朋友的性格特點是樂於助人,並且善於為別人考慮,在一定程度上呢,覺得友誼是十分有必要,並且是十分好客的朋友
⑥ 湘行散記第一章一個帶水賴皮帽子的朋友 讀後感
《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講述了他的一個老朋友的瑣事。這個朋友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戴著一頂價值「48元的水獺皮帽子」。在這頂帽子下,是一個被認為是英雄亦是壞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他有著兵痞的豪氣與匪氣,25歲便有40多個女人的胸膛被他親過,十幾年後依然還去看「更好的冊頁」;他語言粗蠻卻精妙豐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對於湘西的社會,他比縣衙里的「包打聽」知道的還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卻對字畫「風雅」有加,於是特別喜歡「我」來辨別字畫的真假……
沈從文的散文歷來被譽為是湘西人文風景最好的描述和記錄者。在這篇散文里,他以樸拙、濃厚的筆調,再現了那個時代湘西的社會風情。常德等地「吃四方飯」的娘們、沅水上裝軍服的船、真假字畫的倒賣、人們關心的沿岸碼頭的稅收、煙價、妓女、桐油、硃砂的行價以及碼頭上管事的頭目,酒麴鋪子、吊腳樓、河上的小船、岸上的新式黃色公交車,一一展現了特定年代裡湘西的風物和人情。他或濃墨重彩或簡約白描,營造了一個濃厚的氛圍,沉穩的敘述,讓人看到一個小人物的生存狀態,感受在其身上折射出的混亂與寂靜的時代。
刻畫這個人物,作者在簡筆勾勒他的特點之餘,把重點放在了對這個人物語言的描述上,通過人物的語言刻畫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許是沈從文對於這樣一個與文人不搭界的人物新鮮的感受,許是這個人物豐富的語言正是沈從文刻畫湘西最需要的鮮活資料,所以作者在這方面著筆頗多。其實,這個老朋友與「我」並不合拍,話多打岔,與「我」所思所想常常不搭界,但是他諢話、野話妙趣百出,比喻豐富,永無窮盡。從作者從他在公交車上誇耀窗外的風景開始,寫到他對繪畫的評價,再寫到他在旅館里對不守規矩之人的呵斥,一直寫到他尋妓女的前後反復的搪塞。語言是人物的靈魂,語言特色是人物命運的反映。沈從文從其特殊的語言風格上揭示了人物35年來的生存方式:年少善斗,30歲後謙和,讀書不多,卻善於用書,面對不同的人性格也迥異。這種樸拙的描述,淳樸得如同緩緩流過的沅水,水深流緩,深沉雋永。
讀沈從文的散文,最深切的感受,除了同他一起去看、去感受湘西的風物,更重要的是感受他的那一份沉穩與大氣。他的文字沒有浮華,沒有做作,亦沒有急功近利的倉促與諂媚。單純而又樸拙的文字如同一塊巨大的磁鐵,瞬間就可以把讀者從各種喧囂和浮躁里撈出來,剝去所有的虛妄與功利。在今天看來,似乎有種強制的凈化力量。所以,今天再讀沈從文,透過文字的厚重回歸心靈的沉靜,似乎別有意義。
⑦ 湘行散記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概括
《湘行散記》中的《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概括:記錄了沈老一個充滿「野味」的友人。他有著渾話囂罵的說話方式,罵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辭典;他愛收藏字畫,能鑒別一二;他稱呼沈老「牯子老弟」,也在不經意間誇耀他「文章魁首」。文章中的朋友講著最不中聽的話,但卻有著最中肯的情誼,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庄嚴。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
⑧ 《湘行散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種民間活潑潑的味道。
1934年,沈從文返回故里,眼見滿目瘡夷,美麗鄉村變成一片凋零景象,悲從中來,一路寫下這些文字,抒發他「無言的哀戚」。
書中,作者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遠行中船頭水邊的見聞。其間散落數十封才子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往來情書。該書文筆自然淳樸,有如行雲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質朴的風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8)湘行散記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
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了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庄嚴。
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復合關系,《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里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
《虎雛再遇記》、《箱子岩》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
本書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
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⑨ 湘行散記的主要內容
《湘行散記》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了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
(9)湘行散記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書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見所聞,感悟等。書中對於湘西河道景色描寫,確實精彩,本地人粗話的收錄也很寫實,沈從文對於底層人民生活的關照,也符合如今的價值觀。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庄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