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帽子怎麼做
1. 《上三峽》:漫漫流放路上心情極度苦悶的李白,你可知道嗎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詩人一個人本來就心情郁悶,現在看見這走也走不出去的黃牛嶺,更加煩悶,頭發都要急白了。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巫峽兩岸高山聳立,連綿不盡,仰起頭來,只看見一點點藍天。江水迂迴曲折,洶涌澎湃,好像很快就要流完了,可這青天,怎麼就還是這么一點點呢?怎麼就走不出去呢?連著三個早上一睜眼看見黃牛嶺,走了三天,每個傍晚,那個黃牛嶺還在那裡。怎麼這么慢啊!我的頭發都要愁白了。
2. 李白的畫像怎麼畫簡單一點
工具/原料
筆
紙
首先畫出李白的帽子,往下呼出李白的頭部輪廓後,再將面部的五官補充畫出來。
初學者建議先用鉛筆來畫,畫錯的地方方便修改,畫好後再用中性筆來描一遍。注畫圖畫的比例要協調
方法/步驟
注意事項
3. 李白詩人怎麼畫
首先,我們從李白的帽子畫起。古代的帽子和現在不一樣,一定要注意帽子的細節。
4. 李白的詩浪得虛名 這句歇後語是誰說的
說李白「浪得虛名」,豈是我輩敢冒昧為之!我說的浪得虛名,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浪」——浪漫、浪盪、浪子、浪跡,這是李白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的印象;第二,「虛名」,重點就在「虛名」這個詞上,這里的「虛名」並非指李白名不副實,虛有其名,李白在中國文學史上築下的豐碑毋庸置疑,而是不該戴在李白頭上的帽子;第三,李白是因為「浪」的天性與氣質,才「得」了後面的「虛名」,而這個「得」字,應該說不是主觀主動意義上的得,而是被動客觀上的,它具有「外來物」或「附加物」的色彩,是個副產品.這就是「浪得虛名」四個字在本文特殊的大概的含義.
先說李白的「浪」.傳統教科書及各路方家的給李白的第一個定位就是「浪漫主義」,有時還要加上「積極」二字,即所謂「積極浪漫主義」.這種說法部分正確,部分偏頗,正確的是浪漫(或積極浪漫),偏頗的是主義.對於浪漫,不用多說,李白那斗酒詩篇、處世風格無不詮釋著何為浪漫,「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等等,極盡想像,窮盡游思.還有他戲弄高力士,也曾寫詩得罪過楊貴妃,這些詩作和「犯科」均體現了李白浪漫不羈的性格;而偏頗在「主義」二字,因為李白太特殊,他太獨一無二,太「另當別論」,而主義一詞,在它本身具備的「排他性」之外,又有很強的「聚合性」,如果冠一物以「主義」,勢必就將其與另外的事物分割開來,如此,便主義生主義,李白永遠無法掉出那個被人強行劃歸在裡面的陣營,掉不出,就不會有驚人的力量,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被「和諧」,很容易被「模子」——沒有了根本的特殊性,又何來真正的李白?
5. 李白的"一天須飲三百杯"全詩和解釋,急!
《襄陽歌》
李白
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籬花下迷。
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
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翁醉似泥。
鸕鶿杓,鸚鵡杯。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
此江若變作春酒,壘麹便築糟丘台。
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車傍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
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
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剝落生莓苔。
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鐺,與爾同死生。
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
是不是這個?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從巴蜀東下。十五年,在湖北安陸和退休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襄陽離安陸不遠,這首詩可能寫在這一時期。它是李白的醉歌,詩中用醉漢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圍世界,實際上是用更帶有詩意的眼光來看待一切,思索一切。
詩一開始用了晉朝山簡的典故。山簡鎮守襄陽時,喜歡去習家花園喝酒,常常大醉騎馬而回。當時的歌謠說他:「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能騎駿馬,倒著白接�。」接�(lí離),一種白色帽子。李白在這里是說自己象當年的山簡一樣,日暮歸來,爛醉如泥,被兒童攔住拍手唱歌,引起滿街的喧笑。
可是李白毫不在乎,說什麼人生百年,一共三萬六千日,每天都應該往肚裡倒上三百杯酒。此時,他酒意正濃,醉眼朦朧地朝四方看,遠遠看見襄陽城外碧綠的漢水,幻覺中就好象剛釀好的葡萄酒一樣。啊,這漢江若能變作春酒,那麼單是用來釀酒的酒麴,便能壘成一座糟丘台了。詩人醉騎在駿馬雕鞍上,唱著《梅花落》的曲調,後面還跟著車子,車上掛著酒壺,載著樂隊,奏著勸酒的樂曲。他洋洋自得,忽然覺得自己的縱酒生活,連歷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不是被秦二世殺掉嗎,臨刑時對他兒子說:「吾欲與若(你)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鄉)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還有晉朝的羊祜,鎮守襄陽時常游峴山,曾對人說:「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沒無聞,使人悲傷。」祜死後,襄陽人在峴山立碑紀念。見到碑的人往往流淚,名為「墮淚碑」。但這碑到了今天又有什麼意義呢?如今碑也已剝落,再無人為之墮淚了!一個生前即未得善終,一個身後雖有人為之立碑,但也難免逐漸湮沒,哪有「月下傾金罍」這般快樂而現實呢!那清風朗月可以不花一錢盡情享用,酒醉之後,象玉山一樣倒在風月中,該是何等瀟灑、適意!
詩的尾聲,詩人再次宣揚縱酒行樂,強調即使尊貴到能與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為子虛烏有,不及與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鐺(chēng稱)同生共死更有樂趣。
這首詩為人們所愛讀。因為詩人表現的生活作風雖然很放誕,但並不頹廢,支配全詩的,是對他自己所過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賞和陶醉。詩人用直率的筆調,給自己勾勒出一個天真爛漫的醉漢形象。詩里生活場景的描寫非常生動而富有強烈戲劇色彩,達到了繪聲繪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中生動活潑的一面。
這首詩一方面讓我們從李白的醉酒,從李白飛揚的神采和無拘無束的風度中,領受到一種精神舒展與解放的樂趣;另一方面,它通過圍繞李白所展開的那種活躍的生活場面,能啟發人想像生活還可能以另一種帶喜劇的色彩出現,從而能加深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全篇語言奔放,充分表現出富有個性的詩風。... ...
6. 古人的「帽子」有多重要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男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舉行冠禮,既然名為冠禮,這儀式主要內容就是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舉行冠禮,意味著這個人已經成人了,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要是一個人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著他要自絕於社會了。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發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而且,這帽子也不是隨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 (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頭,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員有官員的戴法,在什麼場合什麼人戴什麼帽子,被國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一旦違背,後果難以預計,輕則受頓訓斥,重點罷官免職,再重點要是被扣上藐視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來說,唐朝官員的衣服分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場合穿著。每種服色也有相應的帽子。閑居所穿常服,帽子為平巾幘,日常辦公或是一般覲見皇帝所穿公服,帽子為弁冠,也就是俗稱的烏紗帽;重要典禮所穿為朝服,帽子為進賢冠(王爺為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為法冠,近臣為高山冠);重大祭祀場合所穿為祭服,帽子為冕冠.
在古代,大臣們上朝或是有重大典禮的時候,都要穿著公服。貞觀年間,徐茂公是三品官,理應帶七琪之弁冠。可是,他居然不戴帽子,反而身後的大臣,一位戴著弁冠,一位戴著通天冠,看到這樣的穿著,真不知道這是什麼場合了。
7. 如何畫好李白
李白的簡筆畫
大家是不是對古人的畫像很感興趣呢,小編今天教大家如何在電腦上簡單畫出李白的頭像吧。
李白的簡筆畫
打開WPS軟體,打開一張李白的'圖片如圖所示
然後繪制李白的帽子,用多邊形的形狀來繪制
然後用S形來繪制帽子的邊緣,填充為黑色,輪廓設置為無
然後繪制它的頭和眼睛,用多邊形工具調整編輯頂點,然後輪廓設置為粗3磅
然後繼續畫李白的領子,輪廓設置為黑色,如圖所示
基本上李白的整個人就畫好了,衣服和邊緣主要是用多邊形工具來調整直角頂點,如圖
然後用矩形工具填充為藍色,填充的不透明度為百分之50
繪制藝術字文字,就可以了,李白的圖像基本繪制完成
相信很多網友都見過不少美術生的畫作吧,很多美術生都超級喜歡手繪一些動漫或者游戲中的人物。王者榮耀作為一款大火的手游,很多美術生都喜歡把王者榮耀中的英雄作為自己畫畫的題材。李白作為王者榮耀中超級受歡迎的一位英雄,很多美術生都喜歡把李白作為自己畫畫的題材、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美術生手繪李白,而且還是拿水筆畫的,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呢?
可以看到美術生用水筆畫李白的時候,筆觸真的相當流暢,李白的頭發這么復雜,美術生卻能用水筆描繪出每一根發絲。看到美術生用水筆畫的畫作,估計橡皮都要失去了夢想了吧!
這時候美術生正在畫李白衣服上面的花紋,看得出來,美術生這時候畫的李白是李白的鳳求凰皮膚。這件皮膚本身就相當帥氣,簡直是大神專屬了,而美術生用水筆手繪出來的黑白鳳求凰,看起來真的別有意趣,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帥氣感覺。
這就是美術生用水筆手繪出來的李白鳳求凰的成畫了,看起來是不是完美還原呢?就連衣服上面的細節,都簡直一模一樣!有網友看到了美術生手繪的李白,不由得大呼:我雙手奉上人頭!你覺得美術生手繪的李白怎麼樣呢?
8. 李白戴的帽子是什麼帽
李白 唐朝帽子叫 「襆頭」,
9. 39、為什麼稱丟了官兒叫丟了烏紗帽烏紗帽是什麼樣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數民族地區或者沒有開化的地方人們頭上所戴的東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 。漢族文化區稱頭部佩戴物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時,上層社會人士和下層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為時尚,人們製作了各種各樣款式奇特的帽子,烏紗帽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 ,京邑翕然相尚」 。這種帽子的形狀是頂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為方形,並粘有烏紗。它的樣式十分特別,以至被一些人視為「服妖」 。除了劉休仁製作的烏紗帽,當時還有許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書·禮儀志》記載:「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長耳。」可見當時的天子戴的是白紗帽,其他人戴烏紗帽,帽子或者像捲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兩個長長的「耳朵」。 隋朝統一中國以後,烏紗帽就風行天下了。當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愛烏紗帽。為了顯示出官職的大小,不同等級的官員還會在帽子上掛不同數目的玉飾。一品官掛九塊玉飾,二品掛八塊,三品掛七塊,四品掛六塊,五品掛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佩帶玉飾了。到了唐代,襆頭是最常見的頭部佩戴品,但烏紗帽還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睞。《唐書·輿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可見當時的烏紗帽既是一種公服,又是一種常服。此外,民間還有贈送烏紗帽的習慣,李白的《答友人贈烏紗帽》說:「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之。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到了宋代,大小官員都著襆頭上朝。一開始,宋代的襆頭內襯木骨,用藤草編成內里,外面罩上漆紗。後來索性不用藤草,專襯木骨,這樣顯得更加平整美觀。這種襆頭與後世的官帽——烏紗帽——已經十分相似了。據說,宋太祖趙匡胤還對這種官帽的樣式進行了改革。原來在上朝議事的時候,一些大臣喜歡交頭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雜。於是宋太祖規定,帽子的兩邊必須各加一根一尺多長的鐵翅。這樣以來,大臣們想要說悄悄話就不那麼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丟人了,由此大殿的紀律好了很多。由此看來,現代影視作品中皇帝臨朝時秩序井然、庄嚴肅靜的場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趙匡胤就在整頓朝議紀律上動了不少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