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古代帽子用卡子怎麼做

古代帽子用卡子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2-04-26 16:02:18

Ⅰ 手工卡紙怎麼做帽子

准備材料:粉紅色的紙、綠色長方形的紙、裝飾的小花朵、剪刀、固體膠、訂回書機。

步驟一、准備好材料。如下圖所示:

Ⅱ 如何要卡紙做宋代帽子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紙做帽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毛線、絲紗,這樣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紙與絲紗相纏,後將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線將其與後帽檐固定,記住,這樣可以省膠水;但後帽檐一定要長。當然,你也可以參照一些現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現代化一點,比如,風雪帽、牛仔帽、大禮帽、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現代化一點,當然,那樣做可能會減少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格,建議你可以適當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與竹斗笠相結合。
看你是怎樣想的了,希望我的意見能夠被採納,我的意見比較大眾化,但是也很有新意,希望各位給我的評價好一點,多給我一點積分,我想當一位熱心網友。

Ⅲ 古代皇帝帽子怎麼做

工具/原料:正方格紙。

1、准備一張方格紙,如下圖所示。

Ⅳ 古代皇上的帽子怎麼做有哪些步驟

純手工製作
:免從冕省去冃,冃是冠上面的部份,「冠冕」同屬冃部。脫去冃,本義脫帽。冕從冃從人,人頭上加冠,去除人之後剩餘部份象冠型。參閱「冕冠」等字。
[編輯本段]同本義
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
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莊子·胠篋》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術訓》
服冕乘軒。——《左傳·哀公十五年》
又如: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喻指像冕的事物【hat-likething】。如:日冕
冕旒
miǎnliú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
冕(corona):恆星大氣的最外層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編輯本段]天文中的冕
天文學中,恆星大氣的稀薄外層。太陽的冕在日食時明亮圓面被月球擋住的情況下最便與觀測。它向外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處,然後逐漸消失在行星際空間。

Ⅳ 卡紙帽子如何做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紙做帽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毛線、絲紗,這樣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紙與絲紗相纏,後將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線將其與後帽檐固定,記住,這樣可以省膠水;但後帽檐一定要長。當然,你也可以參照一些現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現代化一點,比如,風雪帽、牛仔帽、大禮帽、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現代化一點,當然,那樣做可能會減少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格,建議你可以適當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與竹斗笠相結合。
看你是怎樣想的了,希望我的意見能夠被採納,我的意見比較大眾化,但是也很有新意,希望各位給我的評價好一點,多給我一點積分,我想當一位熱心網友。

Ⅵ 怎麼用硬卡紙做一頂帽子出來啊

1,首先准備做帽子的材料:黑色卡紙,黑絲帶、剪刀、膠槍、筆。

Ⅶ 格格帽(旗頭)怎樣做.謝謝了(跪求)

中國陶瓷│中國絲綢│東周圖說│風雲遼代│民族│印刷│園林│建築│

民族館> 風情篇> 滿族

民族概述
中華英才
各族人口
民族分布
自治地方

其他民族 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 傣 族 侗 族 德昂族 獨龍族 東鄉族 達斡爾族 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 仡佬族 高山族 漢 族 回 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赫哲族 京 族 基諾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黎 族 珞巴族 拉祜族 僳僳族 滿 族 苗 族 門巴族 蒙古族 仫佬族 毛南族 怒 族 納西族 普米族 羌 族 畲 族 水 族 撒拉族 土 族 土家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佤 族 維吾爾族 烏茲別克族 錫伯族 瑤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壯 族

滿族

「旗袍」與「馬褂兒」
「發冠」與「旗鞋」
「六合一統」瓜皮帽
「滿洲餑餑」與「滿漢全席」
救駕傳說與敬狗崇烏鴉
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
尊祖敬宗修家譜
原始多神的薩滿教
「雪地走」與「采珍珠」

「發冠」與「旗鞋」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發冠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同男孩一樣,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顱後發,編成辮子垂於腦後,一直到成年方蓄發留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發冠了。

旗頭

發冠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上一頁〕 〔下一頁〕

關於我們 站點地圖 版權聲明 幫助信息
--------------------------------------------------------------------------------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10-58812506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5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2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1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30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9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