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貂穿上為什麼帽子往後撤

貂穿上為什麼帽子往後撤

發布時間: 2022-04-27 06:15:05

❶ 貂皮帶帽子還是不戴帽子好呢

貂皮的衣服勝在貴氣。如果帶了帽子,走休閑風路線,反失去了這種華貴的氣質。所以不要帶帽子。

❷ 我的貂皮底絨挺厚就是特別輕,帽子和後背中間有一條縫穿著感覺也不是很保暖是不是拼貂

貂皮衣服都是有很多張貂皮拼接而成,所謂的拼貂是指貂皮衣服製作工程生剩下的邊角料來拼接製作成衣服。後背和帽子中間是因為毛的方向會出現一道拼接縫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你的衣服肯定不是拼接而且製作也沒有任何問題。你不用去擔心懷疑的。

❸ 狗尾續貂使用時注意什麼

從前人們用狗尾續貂的意思來諷刺封爵太濫,後來比喻用不好的東西續在好東西後面。該成語故事中「續」就是接續,加接。貂在此指貂尾,古代皇帝的侍從官員用以作帽子上的裝飾。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諷刺封官太濫,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巴來代替 。
該詞為貶義詞,也可作謙詞使用,切忌貶義褒用。

❹ 穿貂配什麼樣的帽子好看

你好! 穿貂宜配同色的絨帽子好看!
帽子與服裝的搭配法則:
1、對比的色彩組合是流行時尚的搭配,能突出衣服和帽子的色彩,刮目相看。但是,帽子與衣服色差較大時,有可能會顯身材矮小。
2、帽子與衣服同色系,色彩協調,可給人造成修長印象。
3、帽子的色彩要看臉色修正,臉色偏黃不適合黃綠色調,可選灰粉等色,也不適合強烈對比色;膚色黑或白的人選色餘地就比較大。
4、戴帽子時,注意帽子的邊緣不應寬於肩膀,要與臉和身材成比例。

❺ 丹麥水貂被埋後擠出地面後,當地政府的後續處理為何會引起民眾熱議

在丹麥西部的一處水貂埋葬現場,成千上萬只被埋水貂的屍體近日冒出了地面。對此,丹麥獸醫和食品管理局表示,在水貂屍體腐爛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氣體,導致屍體膨脹,屍體被擠出地面是一種自然現象。丹麥首相弗雷德里克森訪問科林一水貂農場時向水貂養殖戶含淚道歉,但她同時堅稱,為了公眾健康撲殺所有養殖水貂是必要的。但是很多丹麥民眾並不買賬,並稱之為鱷魚的眼淚。

希望其他國家的政府吸取丹麥政府的錯誤做法,總結經驗,早日恢復國內經濟,度過此次新冠疫情危機。

❻ 有些人穿貂後真的會倒霉嗎

不會倒霉的,如果說有多少冤魂,那想想每個人一生要吃多少頭豬身上的肉,穿貂很多人是因為保暖,零下30度不是什麼羽絨服棉服能抗住的,我只能說我們運氣差了點生在很冷的地方。貂很貴的一件頂很多件羽絨服呢,掙錢多不容易,珍惜就好

❼ 2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裡著急,就把自己田裡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里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一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裡看見一隻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麼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8、無能為力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要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訴他,有個叫燭之武的官員能夠勸說秦國退軍。國君立即召見了燭之武。燭之武對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年紀大了,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9、如釋重負

春秋時,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個家族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魯昭公為奪回權利,派兵去攻打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知道後,立刻前來救援。三家聯合起來,把昭公的軍隊打得大敗,昭公只得逃亡齊國。因為他原來已經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覺像放下沉重的負擔。

10、安居樂業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11、出類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麒麟和一般走獸是同類,鳳凰和普通飛禽是同類,聖人和百姓也是同類;而孔子作為聖人,遠遠超越同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了。」

12、從容不迫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莊子,在一次與另一位哲學家惠子辯論時,指著水中的魚說:「它從容不迫地游來游去,多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那條魚,怎麼知道?」莊子說:「魚快不快樂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快樂,所以可以認為水裡的魚同樣非常快樂。」

13、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國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兒子石厚,卻幫助衛庄公的兒子州吁殺害了衛桓公,篡奪了國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憤。石碏對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憤恨。他設計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與陳桓公商量好,將兩人處決。人們稱贊他的行為是「大義滅親」。

14、趾高氣揚

春秋時,楚武王派大將屈瑕帶兵去攻打羅國。大臣斗伯比為他送行時,看到他走路時把腳抬得高高的,回來就對楚王說:屈瑕太驕傲了,他必敗無疑。楚王趕緊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輕敵,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屈瑕已經兵敗鄢水。由於羞愧,一個人跑到山谷中上吊自殺了。

15、退避三舍

春秋時,晉國內亂。公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待他很好。當問及如何報答時,重耳說:「如我當上國君,要是兩國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謝恩。」後來,重耳成了晉國國君,稱晉文公。不久,楚晉兩國發生了戰爭,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16、卧薪嘗膽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勾踐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被釋放回國後,他發誓要報仇血恨。為激勵鬥志,他睡在柴草上,還在旁邊掛了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准備,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17、螳螂捕蟬

春秋時,一個侍衛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決定,就拿著一把彈弓在花園里走來走去。吳王問他在干什麼。他說:「一隻蟬在叫,它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黃雀要啄食它。黃雀呢,更沒想到我用彈弓在瞄準它。它們沒考慮身後的危險啊!」吳王聽後,撤回了決定。

18、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貴族,自稱葉公。他對別人說:「我最喜歡龍。」他把家裡的廳堂、屋樑、房柱、門窗及牆壁上,全都刻畫上龍的形象。天上真龍聽說了,非常高興就從天而降,來到葉公家裡。葉公看見了真龍,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狼狽逃竄而去。

19、一鼓作氣

春秋時,魯國與齊國發生戰爭。齊軍連續兩次擂響戰鼓發起沖鋒,魯軍都按兵不動。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進攻,將軍曹劌才下令:「擊鼓,進攻!」結果魯軍大勝。曹劌告訴魯庄公,敵軍擂鼓三遍時士兵已乏力,而我軍一鼓作氣,所以能取勝。

20、邯鄲學步

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呢,什麼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❽ 活里兒貂毛內襯穿時往上竄什麼情況

內襯往上竄可能和你穿的打底有關。如果你的打底衣服,面料不光滑。兩件衣服互相摩擦就會往上竄。

❾ 貂皮大衣下擺有拼接處算拼貂嗎

不算拼貂。

每一塊皮塊拼縫橫向得條距離很近,3-5cm,每塊都是這樣的,這個才是拼貂,整貂有的豎線(豎斜也有)拼縫很近0.5cm的那種叫穿刀工藝,不算拼貂。

貂皮素有裘中之王之稱,貂皮屬於細皮毛裘皮,皮板優良,輕柔結實,毛絨豐厚,色澤光潤,用它製成的皮草服裝,雍容華貴,是理想的裘皮製品。

貂皮大衣選購技巧:

1、毛桿是否挺直,毛面是否平齊,顏色是否勻稱,光澤是否明亮,光澤差、毛面凌亂的毛桿往往較脆易斷,毛面發現凹點,可用手扒開毛絨,檢查有無光板,用手在毛面上順毛輕輕推幾下,看看有無掉毛現象,還要注意拼縫處有無漏縫等。

2、用手揉搓一下皮料,檢查是否柔軟如果揉搓時發出響聲,或手感僵硬,說明皮料模透度較差,對裘皮大衣牢度和穿著舒適感均有影響。

3、要求染色均勻,有光澤,鬆散靈活,毛路相遂,克毛平順,用白紙擦毛數次無掉毛現象,無灰塵、無油污、無異味、無脫毛、無溜針。

4、試穿:經過上述挑選之後,還應把裘皮大衣穿在身上試一試,要注意尺碼大小是否合體,彈簧扣是否牢固,領子和門襟是否平服,內外門襟有無長短,袖子是否對稱等。

(9)貂穿上為什麼帽子往後撤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使用寬肩型大衣架,掛置皮草。

2、不要使用膠帶衣套,罩住貂皮大衣,最好使用真絲衣套覆罩存放,棉質帶透氣的衣套也很好。

3、皮草若被雨水或霜雪打濕,先用干毛巾擦試,把水吸干,然後掛在陰涼通風處,自然風干,切不可加熱烘烤或在陽光下爆曬,皮草陰干後,輕輕揉搓皮板,以免皮板變硬。

4、切勿擅自修改或用一般梳子刷毛,要用梳理皮毛專用梳子。

5、切勿用普通方法清洗皮草,應定期到專業皮草店清洗,保持光潔美麗,一般兩年一次。

6、切勿往皮草上噴射香水和觸及到化妝品,也不要往防塵罩裡面放樟腦丸和香味劑,因為皮毛已經過防蟲、防蛀處理過的,以免產生化學反應,影響毛皮質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貂皮大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拼貂

❿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

http://www.hxox.com/thread-57012-1-1.html

列舉2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成語解釋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辦,不徇私情

作者出處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成語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變而來,鑒於《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是趙國名將.他做徵收租稅的田部吏時,平原君家不交稅,他依法殺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擬殺趙奢.趙奢毫不畏縮,理直氣壯地說:"如果你能為民表率,舉國上下人人會奉公如法,法立則國強,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證."平原君聽了這話,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向趙惠王推薦重用他.

原文: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 ,國 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2.利令智昏

成語解釋 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不幾天就攻佔了韓國的野王,斷絕了上黨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佔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麼辦,於是召集大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並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於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可是沒有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佔領了,轉而來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應戰,結果打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虎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

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後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3.口若懸河

成語解釋 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作者出處 《晉書.郭象傳》

成語典故

源於《晉書 郭象傳》.晉代的郭象是一個著名的清談家.他幼年非常好學,善於思考問題,對於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他總喜歡探個究竟.成年後,在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都推辭不就,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當成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因為他專心讀書,所以知識非常淵博.講解問題時能夠把事情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喜歡發揮自己的見解.當時的太尉王衍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後來,人們就用"口若懸河"來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4.畫虎類犬 :::

成語解釋 比喻學習技能而學得不像的人.

作者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

成語典故

東漢馬援為國帶兵打仗,屢建奇功,光武帝劉秀封他為伏波將軍.他不僅治兵嚴謹,打仗有方,還非常重視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們走上邪道.有一天,他聽說侄兒馬嚴和馬敦結交俠客,認為這樣下去會耽誤學業,就寫信勸告他們說:希望你們聽到別人說壞話,就要像聽見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盡管別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著去叫.龍伯高這個人厚重謹慎,謙遜廉儉,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們學習他.杜季良豪俠行義,能為人解憂,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們學習他,因為你們很難學到.學龍伯高不成功,還不失為一個謹慎忠厚的人,這就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學杜季良不成,就會成為輕薄之徒,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狗".因為"狗"在古代也稱作"犬",所以人們把"畫虎不成反類狗"寫成畫虎類犬,用來比喻學習技能而學得不像的人.

5.沆瀣一氣 :::

成語解釋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作者出處 宋代錢易的《南部新書.戊集》.

成語典故

唐代有一個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讀終於一朝及第,考中進士後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他辦事認真,一絲不苟,考試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等放出金榜時,其中有個名叫崔瀣的老生被錄取了.旁觀者看了後都忍不住大笑起來,因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間放屁的一種別稱.本來兩人的名字連在一起完全是一種巧合,沒有可笑之處,但是由於二人一個是主考官,另一個是考生,所以人們就譏笑他們是"座主門生,沆瀣一氣",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後來,人們引用"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6.含沙射影 :::

成語解釋 比喻用心險惡,手段卑劣的人暗中進行造謠誣蔑,打擊或者陷害別人的行為.

作者出處 白居易《讀史》

成語典故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讀史》詩,它的內容如下:"含沙射影,雖病人不知,巧言構人罪,至死人不疑."這首詩里的"含沙射人影"源於一個傳說.

相傳古時候水裡有一種蟲,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時也稱作射衛或射影.它的頭上長有角,背上長有甲,沒有眼睛,長有三隻腳,有翅膀,能夠在水面上飛翔,嘴裡長著像弩一樣的東西,形狀像鱉,耳朵非常靈敏.當它在水邊時,如果聽見有人,畜從它身邊經過,就會從嘴裡噴出一種氣體,直射向人體,人畜如果中了這種氣體就會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時,如果聽見有人的腳步聲走近,就會用嘴含著細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裡的影子噴射,人體或人影被射中後,也會生病不起.後來,人們把它改為"含沙射影",用來比喻用心險惡,手段卑劣的人暗中進行造謠誣蔑,打擊或者陷害別人的行為.

7.狗尾續貂

成語解釋 表示續作不佳.

作者出處 《晉書.趙王倫傳》

成語典故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後手裡,賈後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後,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

後來,人們用"狗尾續貂"表示續作不佳.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里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後,張慚尾續之貂."

8.病入膏肓

成語解釋 形容人的病情極為嚴重,到了無葯可治的程度,並引申形容某種情勢或問題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出處 《左傳.成公十年》

成語典故

源於《左傳 成公十年》.晉景公生了重病,經過許多醫生醫治,都不見好轉.後來,他聽說秦國有個名醫的醫術非常高明,於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請.在醫生還沒有到來之前,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兩個小孩子站在他身邊說話.一個說:"你知道嗎 秦國要來個名醫,恐怕要傷害我們."另一個滿不在乎地說:"你怕什麼!我們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沒法對付咱們的."不久,名醫到達晉國,立刻給晉景公診病,醫生對晉景公說:"你的病非常危險,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也無濟無事."晉景公想起自己做過的夢,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罷,讓人送給醫生一份厚禮,讓他回秦國去了.後來,人們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極為嚴重,到了無葯可治的程度,並引申形容某種情勢或問題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9.杯弓蛇影 :::

成語解釋 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作者出處 漢代應劭《風俗通》,又見於《晉書.樂廣傳》

成語典故

源於漢代應劭《風俗通》,又見於《晉書 樂廣傳》.相傳晉國有個名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邀請一位朋友到家裡喝酒.當這個朋友舉起酒杯卻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條小蛇,可是已經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後這人就生起病來,他認為是蛇作怪.樂廣聽說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給他說起得病的原因.樂廣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麼會有蛇呢 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後回到家裡,突然看到牆上掛著一張弓,他心裡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第二天,樂廣又邀請那個朋友在原地飲酒,斟滿了一杯酒,恭敬地請朋友喝.朋友一看連忙說:"杯里有蛇,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牆上掛著的弓讓朋友仔細看,那位朋友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沒幾天,他的病就好了.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10.作壁上觀

成語解釋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作者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項羽與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推舉楚懷王之孫為楚王,軍威大震.已被秦朝滅亡的趙,魏,燕,韓諸國,也伺機復國,與楚王結盟反秦.

項梁率軍接連取勝,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將章邯統領大軍鎮壓.定陶一戰,楚軍大敗,項梁戰死.章邯遂揮師攻趙,圍困趙王於巨鹿.趙王向楚王緊急求救.楚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師援趙.

宋義力圖避開秦軍鋒芒,保存實力.楚軍開抵安陽,竟一駐四十六天,只待秦趙廝殺兩敗俱傷,才揮戈出擊.這就急煞項羽.他幾番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宋義甚至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劃策,則你不如我."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號令全軍,並報告楚王.楚王命項羽為主將.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發三天干糧,與秦軍決一死戰.

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已有來自各地的十幾支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各路援軍都在自己的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

楚軍大捷,項羽從此成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11.重如泰山

成語解釋 泰山:喻極重.像泰山那樣重.比喻意義重大.

作者出處 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成語典故

司馬遷,字子長,漢夏陽人.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令.他自幼受父親影響,十歲便開始閱讀古文經典,從二十歲起漫遊全國,擴展了胸襟和視界,為日後的寫作積累了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司馬談去世後三年,司馬遷繼承父志,擔任太史令,有機會博覽皇家圖書典籍.經過四五年的准備,四十二那年,他正式寫作《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之際,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領兵五千抗擊匈奴,不料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在殺傷敵軍一萬多人之後,糧盡援絕,被俘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為李陵有功於漢,投降出於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國家.正好漢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漢武帝一聽大怒,以為這是為李陵辯護,還有諷刺國舅李廣利率領大軍正面拒敵而怯懦無功的意味.司馬遷因此獲罪,翌年被處"腐刑",受到極大的摧殘和侮辱.

司馬遷想到了死.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比鴻毛還輕.想到著述還沒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周文王被拘禁而寫《周易》,孔子一生困頓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賦《離騷》,左丘失明而有《國語》傳世等先賢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出獄後,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成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2.月下老人

成語解釋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後泛指媒人.簡稱"月老".

作者出處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

成語典故

唐朝時候,有一位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裡.

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裡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

韋固很好奇地過去問他說:"老伯,請問你在看什麼書呀!"

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

韋固聽了以後更加好奇,就再問他:"那你袋子里的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

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是仇人還是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並且結成夫妻."

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在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裡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將來的妻子."

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立刻跑了.當韋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帳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已經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麼她的眉間有疤痕呢 "

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陳氏抱著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韋固聽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地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僕人刺殺的那個小女孩 於是便很緊張地追問說:"那保姆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 "

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意,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 "

韋固得到證實之後,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後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盤說出.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並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婦兩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

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由於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後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13.與狐謀皮 :::

成語解釋 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作者出處 《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

成語典故

周朝的時候,有個人想辦一場非常豐盛的羊肉宴請大家吃,可是他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羊肉.他想了很久:"羊肉長在羊身上,當然是去請羊群幫忙才對!"他走到羊群前面,很客氣地向他們借羊肉,羊群一聽,全都嚇得躲到森林裡面不敢出來.這個人失望而歸.第二次,他又想做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皮大衣,可是去哪裡找狐狸皮呢 他想:"當然是去找狐狸要呀,狐皮長在狐狸身上!"於是,他連夜跑到山上去找狐狸,結果狐狸聽了他的話後也掉頭就跑,只留下這個人一臉懊惱地說:"我這么客氣地請你們幫忙,怎麼都沒人肯幫我!"

14.一字千金

成語解釋 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

作者出處 《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成語典故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的公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威望太淺,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於是就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更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他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就寫出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成語便留傳至今.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5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2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0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30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91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