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帽子里有層膜是什麼
『壹』 干香菇里有塑料紙怎麼回事
有幾種可能會。1、香菇存放時間比較長了。2、香菇有潮濕後在太陽下暴曬。3、你買的香菇在製作時有問題。
『貳』 帽子裡面有一層布,叫什麼名字
這個我覺得應該叫里襯吧。它主要起到一個支撐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這個里襯的話,那麼這個帽子。她是急既軟又沒有型兒的。
『叄』 如何挑選香菇圖解法
第1點看香菇的個頭,一般個頭比較大的香菇,他的肉非常多,吃起來也是比較爽口,有些香菇的個頭非常小,個頭小的香菇肉相對來說也是非常少的,口感吃起來也是比較差勁。
第2點看香菇的菌柄與菌蓋的生長狀態,一般品質比較好的香菇,這個地方都是非常均勻的,不會出現歪瓜裂棗的狀態,所以我們在購買香鍋的時候一定要看一下這個地方,如果長得很不均勻的話,我們就不要購買,這樣的口感吃起來不好吃。
第3點看香菇菌蓋的邊緣,新鮮的香菇,它的菌蓋是往裡面彎曲的,如果我們在購買的時候看到菌蓋往外面翹,這樣的香菇已經不新鮮了,說不定是存放了很長時間的,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4點,聞香菇的味道,香菇就猶如他的名字一樣,聞起來也是帶有淡淡的香味兒,不過這種香味兒非常清新,要是我們在購買香菇的時候,聞到一股腐爛味道的話,說明已經不新鮮就不要購買,買了也是浪費錢~
『肆』 蘑菇有哪些重要特徵
蘑菇通常與平菇、草菇和香菇一起並稱為對人體有益的常用「四大食用 菌」。蘑菇以菌直徑2到4厘米,尚未開傘,菌柄短粗,長約2到4厘米,橫徑1.5 到2厘米時,肉厚脆嫩,香味濃郁,品質 最佳。人工栽培最多,其肉質肥嫩、鮮美 可口。此外,還有曼陀羅(山茄子)、毛茛(猴蒜)、天南星(蛇玉米)、紅心灰菜(落黎)、牛舌棵子、石蒜(野大蒜)等。
毒蘑菇常見識別特徵有:形狀奇怪,顏色鮮艷。菌蓋上生有刺疣、鱗片等;菌柄上同時有菌托。嗅有臭味,無菌香味;味道辛辣、極苦。菌體受傷後傷口變色,汁液渾濁。菌柄不生蛆,不生蟲,鳥獸不食。生於陰暗、潮濕、污穢的地方。與蔥、蒜、大米、銀器等共煮呈烏黑色。
上述只是經驗感覺的毒蘑菇特徵,關鍵的問題是品種鑒別。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和試驗可以告訴人們哪種蘑菇是可吃,哪種有毒。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只憑靠不住的、也無直接關系的感官來判斷,這確實危險。比較可靠的辦法就是只吃那些你認識的或能確定科學名稱的野生蘑菇。
『伍』 香菇 看上去發紅 還能吃么
香菇看上去發紅,有兩種情況:
1.香菇有紅一點的和黑一點的,這個紅就沒事的.放心吃好了;
2.如果放的時間長了,變質而紅的,那就不能吃的、
『陸』 反季節香菇袋料地埋覆土栽培,具體該怎麼操作
反季節香菇袋料地埋覆土栽培,具體該怎麼操作?
一般接種後要就地培養,減少污染的概率。應該以的形狀放置,堆疊高度應取決於溫度。裝袋後通風34小時去除水分,溫度控制在2225之間。10天內不要移動袋子,以促進菌絲定植和快速生長。當接種口的菌絲長到2厘米時,同時堆積穿刺;長4厘米、1/2厘米時,分別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傾倒,有污染及時隔離。菌絲滿袋10天後,應再次穿孔,孔深應為袋的半徑。脫袋出菇後4050天營養生長達到高峰,菌絲大量積累,可進入生殖期。此時再次在散射光下培養1020天,總培養時間達到5070天。袋間逐漸形成菌膜,隨後腫物膨大,開始分泌黃褐色色素,此時菌絲基本成熟。
秋冬出菇後,春菇管理棒含水量下降。為了提高產量,需要補水,補水的方法有兩種:浸泡法和注水法。補水後蓋上薄膜,控制溫度發芽,每天換氣。幾天後開始出現芽,菇潮明顯,子實體分布均勻。當溫度上升到23以上時,原基形成受到抑制,所以早上噴冷水降溫,產生蘑菇。後期由於溫度的升高,菌棒內所剩營養物質的缺乏,菌絲的衰弱可以告訴菌棒培養的結束。
『柒』 香菇菌絲生長期管理很重要,香菇菌絲生長期該怎麼管理
蘑菇菌絲生長的適宜條件為溫度22℃-26℃,空氣濕度60%-65%,通風良好,黑暗或弱光。接種後1-6天是菌絲萌發和定植期。由於菌絲生長微弱,菌袋溫度比室溫低1℃-3℃。為了給菌絲提供合適的溫度,室溫應調節到28℃-29℃,並應每天測量室溫、堆溫和袋溫。此時不宜搬動袋子,以防雜菌感染。3天內不通氣或少通氣。接種後7-10天,菌絲擴散到材料中,袋溫逐漸升高,室溫控制在25℃-27℃。7天後翻堆,然後每7-10天翻堆一次。翻堆時,逐袋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和雜菌感染情況。如發現漏接接種袋或接種點無細菌,可集中在其他地方,挖出霉斑,用5%-10%石灰水塗抹患處,培養室每天通風1-2次,每次30分鍾左右。
子實體根據其生長模式分為三種:獨居型、集群型和群居型。就菌蓋而言,相當於傘頂,一般挺突,肉質肥碩,直徑100mm左右,生長初期,帽邊向內捲曲,看起來像半球形。毛膜是連接帽緣和莖的橋梁。當帽子逐漸長大時,它會膨脹形成一把小雨傘。真菌褶皺,也稱為蘑菇葉和蘑菇分離,呈放射狀排列在真菌覆蓋層下。它們通常被成形為單一的白色薄片,這些薄片被均勻地排列並結合在一起。這些真菌褶皺上還有另一種微小的生殖器官,即載體;最後,它下降到柄部,柄部生長在帽下,通常是圓柱形或扁平而寬的。它是香菇生長發育輸送營養物質的重要器官和通道,也能起到輔助作用。香菇出土時,莖上有小絨毛。隨著香菇的生長,被稱為菌環的細菌性疾病的白色絨毛逐漸消失。
『捌』 做袋料香菇的外面的一層薄膜是什麼材料啊。
這種膠袋種完香菇以後就都破了呀~~
你可以找種香菇的地方的私人或者工廠來收購
『玖』 香菇袋料栽培(以木屑為例)的技術要點是什麼
(1)工藝流程
配方→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培養→脫袋排場→轉色管理→促蕾→出菇→採收
(2)培養料的配製
先把木屑用2~3目的篩子過篩,剔除硬物以防刺破塑料袋。後將麩皮或米糠、石膏等加入,堆成山狀,先干拌三遍;再將可溶於水的尿素、糖、過磷酸鈣等溶於水後,加入培養料,反復混合均勻。准確控制含水量是拌料的關鍵,一般用手緊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跡(含水量60%左右)為宜。晴天高溫水要偏多一些;甘蔗渣、玉米芯、棉籽殼等原料顆粒松、易吸水,應適當增加含水量。培養料拌勻後,堆放片刻,待原料吸水稍軟後再裝袋。pH6左右為宜。
(3)裝袋、滅菌
根據生產目的與需要,自行選用聚乙烯栽培袋規格;裝袋時松緊度要適宜,以手托裝好的袋中央沒有松軟感,料袋兩端不下垂為度,太緊太松都會影響培養料氣相、液相和固相的結構。原料要在4~6小時內裝完,並隨即上鍋滅菌,防止發酵變酸。
滅菌原則是「攻頭、保尾、控中間」,即在3~4小時內使鍋中下部溫度上升至100℃,然後維持10~12小時,快結束時,大火猛攻一陣,再燜一段時間出鍋。降溫後運往冷卻室或接種室,晾乾料袋錶面的水分,待袋內溫度下降到28℃時接種。
(4)接種、培養
接種最好選擇在低溫時間(最好夜間)快速完成,動作要快,1000袋力求要在3~4小時內完成。接種時3~5人1組,1人搬袋並排放到操作台上,1人在接種處擦酒精並用錐形棒打穴(3穴/袋),1人將菌種掰成長錐形快速填入穴中(菌種高出料袋),並貼上膠布。
一般接種後就地培養,減少污染機率,以「#」字形擺放,堆高視溫度情況而定。排袋結束後通風3~4小時排濕,並調控溫度在22~25℃之間,10天內不要搬動菌袋,促使菌絲定植並快速生長。當接種口菌絲長到2厘米時進行倒堆,同時扎孔;長至4厘米、長滿1/2時分別進行第2、3次倒堆,若有污染及時隔離。菌絲滿袋10天時,再扎一次孔,孔深以菌袋半徑為宜。
(5)脫袋、排場
菌袋發菌40~50天時營養生長達到高峰,菌絲蘊量豐富,即可進入生殖階段,這時給予散射光照再培養10~20天,總培養時間達50~70天,料袋間逐漸形成菌膜,接著隆起瘤狀物並開始分泌黃褐色色素,這時菌絲已基本成熟。當隆起瘤狀物達50%時就可脫袋、排場(圖4-14)。
圖4-14 香菇排場
脫料時最好選擇陰天無乾熱風的天氣進行,菌袋兩頭各留一點薄膜作「帽子」,以免排場時觸地感染雜菌。排場時棒距5厘米,與地面成70°~80°角,用塑料膜蓋嚴畦床,暫不起拱,排場後3~5天,不要掀膜。
(6)轉色、促蕾
排場後,在光線增強,氧氣充足,溫度、濕度差增大的條件下,4~7天菌棒表面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並倒伏形成菌膜,開始轉色。促其轉色的方法是:溫度調整在23℃左右,不高於28℃,每天揭膜通風20~30分鍾,創造干濕差,加強光照,經過14~15天,菌棒轉色結束,此時菌袋錶面形成一層具有韌性的菌膜,具有阻止水分散發和雜菌污染的作用。菌膜偏薄,水分易散發;過厚,推遲出菇並影響產量。
轉色完畢,再給予一定的干濕差、溫差和光照的刺激,迫使菌絲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
(7)出菇管理
①秋菇管理 秋季空氣乾燥,氣溫逐漸下降,管理以保濕、保溫為主。白天蓋膜增溫,凌晨掀膜換氣並噴水降溫,形成溫差和濕差,利於提高菌絲活力和子實體的質量。當第一批菇長至7~8成熟時及時採收。採收後通風降濕,養菌5~7天,當采菇部位發白時,再在干濕交替的環境中培養3~5天後,第二批菇蕾形成。
②冬菇管理 秋季出菇後,菌棒養分、水分消耗很大,入冬後溫度下降快,要做好保溫、噴水(用貯備水)工作,一般不要揭膜通風。為保溫每天換氣應在中午進行,換氣後蓋膜保濕,畦床乾燥時可噴輕水。
③春菇管理 菌棒經過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減少,為提高產量,需進行補水,補水方法有浸水法和注水法兩種。補水後蓋上薄膜,控制溫度發菌,每天換氣,幾天後開始現蕾且菇潮明顯,子實體分布均勻,當溫度升到23℃以上時原基形成受到抑制,要在早上噴冷水降溫出菇。後期,由於溫度升高加之菌棒養分所剩無幾,菌絲衰弱可告菌棒栽培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