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放什麼帽子
Ⅰ 帽筒什麼時候才有的,有人說是嘉慶時才有的,請教高人,乾隆時期有沒有帽筒啊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04
Ⅱ 清朝瓷器六角帽筒
帽筒,顧名思義,是清代中期官員放置官帽的器物。後來它的用途發生了變化,多成了擱置雞毛撣、小畫軸的器物,更成了婦女陪嫁的必備之物和眾多家庭的陳設品。它創造於清代嘉慶年間,鼎盛於晚清乃至民國時期。但以嘉慶、道光時期的粉彩黃地雲龍紋帽筒、青花釉里紅牡丹花鳥紋帽筒、黃釉仿竹帽筒為最佳。
帽筒的形制是多樣的,有圓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藝有鏤孔、堆塑等。裝飾工藝也較繁復,有青花、粉彩、礬紅、金彩、色釉、淺絳等,圖案有山水、人物、花鳥、八寶博古圖等。
對於帽筒,大多數瓷器收藏愛好者都因其數量眾多、精品較缺、時代又近而不予關注。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升溫,隨著收藏群體的日見壯大,人們已開始重視帽筒的收藏與研究,相關的專業圖錄也已出版發行,這確實是一件好事情。現在要想收藏到一對品相完好、成雙成對的帽筒亦非易事了。
切不要小看帽筒,它同樣也有極品、精品、官窯器。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所出,帥茨平、周曉亞編著《中國清代瓷器鑒賞圖錄》下卷316頁就刊出一件清代嘉慶官款粉彩黃地雲龍紋帽筒,器內施松石綠釉,器外黃釉地上飾6條粉彩穿雲趕珠龍,器腹開有6個海棠式鏤孔,其圖案精美、製作精細,是一件帽筒極品。
「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得到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後來被民間廣泛接受,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後期到民國初期,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普及。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清末以降,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百餘年來,膠東民間集散著大量帽筒,而威海又是膠東民間集藏帽筒最多的地區,這就為威海「中國首家帽筒館」的成立奠定了藏品基礎。
清代帽筒品種繁多,畫面精美,色彩濃郁強烈,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五彩、粉彩、單色釉等。造型有圓形、四方形、六棱形。紋飾題材也很豐富,常見紋飾主要有人物、山水、動物、水果、花鳥魚蟲等。同治時期畫面濃艷而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變形蓮瓣等紋飾,光緒時期紋飾施彩較薄,含粉質較少。
清代晚期開始出現一種「淺絳彩」繪畫方法,用淺淡的綠色、藍色、赭色等,在瓷器上繪畫,用來描繪山水、人物、花鳥,清新淡雅,與當時的國畫繪畫風格相同,且流行於同治時期的邊飾也已消失。清末以降,至解放前這一時期,帽筒一般都有款識,仿清款和人名款等,還出現了大量貼花帽筒,有的全部貼花,有的則一部分貼花,一部分為繪畫,這種紋飾比手工彩繪的細膩,用於撫摸釉面平滑,沒有手繪凹凸不平的筆痕,圖案很精美。
帽筒的紋飾取材非常廣泛,種類很多。其中人物紋飾有:三國故事、紅樓人物、竹林七賢、麒麟送子、孟母擇鄰、東方朔偷桃、庭院樹下、仕女嬰戲圖等。動物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如:鹿鶴同春、鹿上封侯,色彩也很豐富,有紅獅子、藍獅子、綠獅子、黑獅子等。山水紋飾以自然風光為題材,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垂柳樹木、渡船垂釣、遠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徑。花鳥紋有喜上眉梢,一路蓮生,竹報平安,富貴白頭等。
Ⅲ 帽筒,是獨具時代特色的民間瓷器藝術,它是怎麼來的
顧名思義,帽筒是清代中期官方放置官帽的人工製品。後來改變了用途,它成為放置雞毛撣子、畫軸的設備,成為許多家庭的嫁妝和傢具的必需品。它創建於清朝清朝,在清末甚至中華民國盛行。但是,在嘉慶和道光時期,藍牡丹或者紅牡丹花鳥帽管和黃釉竹帽管是最好的。
3.帽筒的特色
在清末,「淺絳彩」繪畫方法開始出現,以淺綠色,藍色和微弱的顏色塗在瓷器上,並在當時用來描繪風景,人物,花鳥,典雅風格和中國畫。同種風格的同治時代流行的側裝消失了。在清末,直到解放,帽筒通常是大量的貼花,一些貼紙,一些貼圖,以及貼上知識,金錢和一個人的名字。圖案變得更精緻,用於軟化釉料,並且沒有手繪的不均勻筆痕,圖案非常漂亮。
Ⅳ 帽筒的帽筒
「帽筒」是什麼?「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註:(早期的帽筒並不是圓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窯是把官帽放在一個圓形類似香熏的上面,這是帽筒最初的雛形。筒狀帽筒出現的時期大體為乾隆晚期左右,隨著工藝的簡化最終形成圓柱形無孔帽筒。並不是只有咸豐時期才出現的帽筒)雨前稻香
Ⅳ 一種叫冒筒的瓷器是干什麼用的
帽筒顧名思義就是放帽子的,古代的帽子布料多為粗布質地比較軟隨意放置容易變形!套在帽筒上有利於塑形。
Ⅵ 我有一對民國時期的帽筒,落款是江西新興瓷社。請問大概值多少錢
帽筒
中文名帽筒
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
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
用 途用於置放帽子
歷史至今已有150餘 年歷史
屬於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收起
帽筒
「帽筒」是什麼?「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餘 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註:(早期的帽筒並不是圓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窯是把官帽放在一個圓形類似香熏的上面,這是帽筒最初的雛形。筒狀帽筒出現的時期大體為乾隆晚期左右,隨著工藝的簡化最終形成圓柱形無孔帽筒。並不是只有咸豐時期才出現的帽筒)雨前稻香
龍泉窯帽筒
高24cm 口徑12.8cm 底徑12cm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得到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後來被民間廣泛接受,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後期到民國初期,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
龍泉窯帽筒形狀
此帽筒為傳統樣制,直口,筒腹、口略大於底,中空,外壁上端飾雙線邊紋兩道,兩道邊紋間斜劃網格紋,筒壁飾六個等距、上下相交錯的海棠花式鏤孔,這是為了便於散去帽里的汗氣,同時也可用於熏香除臭。筒腹花紋一面為出水芙蓉,刻法細膩,生動活潑,線條舒暢優美,頗有「風荷正舉」之意境。另一面淺劃折枝牡丹一朵,刀法則較隨意。近底端刻雙線邊紋一道。胎壁上薄下厚,這一處理顯然是為了增加穩固性,彌補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穩。此器內外均著青色釉,雖因釉薄而缺乏玉質感,但釉色溫潤亮麗,晶亮剔透,光澤度較好,積釉處尤其青瑩可愛。足底無釉,呈火石紅色。
如果參照帽筒這一器型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此帽筒應屬早期帽筒,也是龍泉窯帽筒中的精品,同時也很好地證明了龍泉窯在清代中後期仍有燒造。
Ⅶ 帽筒源於何時
「帽筒」是什麼?「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得到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後來被民間廣泛接受,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後期到民國初期,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
Ⅷ 帽筒是干什麼的
帽筒,顧名思義,是用於放置帽子的。它始見於清代的嘉慶年間,在道光以後開始流行。其用途也漸漸由使用器轉變成為觀賞器和陳列器。它是瓷器中的一朵奇葩。由於它器型較大,畫面豐富,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極富觀賞性,所以深受古瓷器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Ⅸ 誰知道以前的帽桶是怎麼用的
帽筒的由來當然是放置帽子。古人其實是很講究禮節的,素有「冠不落地,鞋不上桌」之說。即帽子是戴在頭上的,有關人的尊嚴,所以不可能隨便置,尤其不能放在地上,其實更是因為很多時候冠、帽象徵一個人的功名,於「落地」是非常有忌諱的。
帽筒還有一個功能是,暗示這家的男主人是否在家。因過去男女授受不親,輕易不能隨便搭訕。如果鄰人或友人過來,進門後先看帽筒上是否有帽子,如果有,說明男主人在家,如果沒有,則是男主人不在家。
Ⅹ 六方帽筒開始於那個朝代
六方帽筒出現在清代
一開始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員們常把官帽放在一個圓形的帽架上面,這是帽筒最初的雛形。筒狀帽筒出現的時期大體為乾隆晚期左右,隨著工藝的簡化最終形成圓柱形無孔帽筒。帽筒開始流行的時代現在一致認為是從嘉慶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