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鐵帽子是什麼
㈠ 清朝時期的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職
鐵帽子王並不是官職,而是世襲罔替的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12位鐵帽子王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元勛,其餘4位也是立有大功才能獲得鐵帽子王的“黃金爵位”。
綜上所述,鐵帽子王並非官職,而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爵位。
㈡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么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2)地上的鐵帽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范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網路
㈢ 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職位和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呢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官方的名稱是八旗旗主。大清王朝就是靠著八旗兵打通了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八旗兵曾經是大清王朝最強悍的戰鬥力,是大清王朝最倚重的軍事力量,八旗制度也貫穿清王朝整個軍事制度,八旗旗主就是八旗制度最高的軍事長官。他們都是皇親國戚,在朝廷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和身份,而且每個人在戰場上都有著不可一世的軍功,這八個人可以說是大清王朝除了君王之外最有權力的人。
大清王朝統治者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君王不斷蠶食八大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最後八大鐵帽子王也只是一個榮譽稱號。
㈣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指的是世襲罔替,子子孫孫繼承爵位,不受升降,不受歷任皇帝的影響,永遠享受爵位特權與福利。可以說,這個爵位的傳承類似於皇帝的代代傳承。所以,鐵帽子王是清朝皇族至高無上的榮耀。
清朝建立三百年後,只有十二位鐵帽王。其中八件是皇太極的作品
清朝中葉以後,雍正皇帝和咸豐皇帝先後頒授了另外四個勛章。
世襲貴族不必受降職的限制。後代可以享有與祖先相同的頭銜。而且,除非他們犯了叛國罪和叛國罪,否則頭銜不會被降職或剝奪,幾代人以後頭銜會恢復。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用和碩王子代替好人
十二代王子的儀式已經傳了十代了。世襲失敗是鐵帽子王享有的第一特權,也是這個名字的來源。
鐵帽子王的第二個特權是有很高的職位。在普通人的家裡,如果有一個學者能夠升遷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那就足以自誇了。范進升職後鄰居們和岳父的態度變化,足以說明他名氣的價值。
如果你有一個高階的官員,這將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榮耀我們的祖先和後代。因為一個級別的官員有很高的等級和高貴的地位,我們通常使用“一個人和一個部長的極端”這個詞。然而,即使他是一個等級官員,他的等級也低於一個鐵帽子王。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根據清朝官府軼事制度,鐵帽王的頭銜屬於特級軍銜,遠遠高於一級軍銜。高階公爵不如鐵帽子王高貴。鐵帽王基本上是滿洲八旗的旗主,他們的地位在旗中也是最高的。
《鐵牙銅牙紀曉嵐》中有一段描寫,生動地表達了鐵帽子王的地位。何健與金泰的煙袋有裂痕,於是拿出滿洲紅旗的背景,想揍金達的煙袋。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我從來沒有想到,金大燕寶的祖先是正紅旗的旗主,也就是和碩里岱山太子的世系。鶴壁甚至可以說是正紅旗鐵帽王的旗奴。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當時,已經是軍機大臣正一品的何丹和一等忠心的相公,不得不下跪向金泰保敬禮。即使他在街上乞討,當他認出他時,他還是會跪下來。雖然這是虛構的,但鐵帽王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
鐵帽子王享有的第三項特權是遠遠超過普通官員的終身工資。鐵帽子王的年薪可達一萬兩銀子和一萬塊盧米石。
按照康熙61年的平均米價,鐵帽子王的工資可以換算成2.5萬石大米,相當於現在的35.5萬斤大米。如果說大米的平均價格是3元,那麼今天它的價值就超過了1000萬元。清代高官的年薪是銀182兩,魯米90擔。
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但是一個鐵帽王的薪水是一個高級官員的十倍多。
㈤ 鐵帽子王竟然也是個爵位,到底有多大官職
在電視劇里提到「鐵帽子王」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但實際上,鐵帽子王竟然也是個爵位,那麼,他是多大的官呢?
「鐵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夠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權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要是真的有能力,當然是沒有問題的;若是沒有能力,就是一個閑差罷了。就如同我們國家在國企改革之前就有很多人吃空餉,一樣的道理。現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也說明我們國家的進步。
鐵帽子王的待遇是不錯的,畢竟是一個爵位,但是,沒有能力的話,就是一個碌碌無為之人,你知道還有誰當過鐵帽子王?
㈥ 清朝鐵帽子王是一種怎樣的爵位擁有什麼權利
清朝最初的八位鐵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這些鐵帽子王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鐵帽子王還是非常有權力的,雖然鐵帽子王都是王爺。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鐵帽子王其實是清朝對對宗室的嚴格管理,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㈦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個什麼官銜有多大權力
清朝的“鐵帽子王”並不是一個官銜,只是對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的一種尊稱而已,雖然“鐵帽子王”的稱呼看似非常霸氣,但實際上“鐵帽子王”並不能帶來什麼權力,只不過能讓擁有“鐵帽子王”的親王能夠享受到比普通親王更優厚的生活待遇而已。在清朝的十幾位“鐵帽子王”中,早期的七八位”鐵帽子王“確實擁有很大的權力,但那是他們用開國時期立下的汗馬功勞贏來的,並不是因為得封“鐵帽子王”才有了很大的權力。
簡而言之,”鐵帽子王“只不過仍是擁有更高生活待遇的親王而已,段位比親王高了許多,但對皇帝來說,依然只是一個比親王高級些的奴才而已,擁有”鐵帽子王“並不代表擁有了權力。
㈧ 古時候為什麼盜墓的人要帶鐵帽子
盜墓人帶鐵帽子是為了防止頂上的土、石頭等砸下來傷到頭,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中國古代的盜墓賊,從地區上分,有南派和北派兩類,以長江為界限。北派中還分出了洛陽幫和關中幫等派別,南派中分出了長沙幫和廣東幫等,各幫派都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幫外的人很難進來。一般情況下,各幫派之間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對於北派來說,是以其「功力」見長,比如盜洞打在何處,是棺前還是棺尾,挖掘時要挖成什麼形狀,是方洞還是園洞都十分講究和詭異。方口形的盜洞是北派所創,在陝西關中地區的黃土地上比較多見,圈內多稱為「關中式盜洞」。北派的盜墓賊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講究,比如洛陽鏟就是北派盜墓賊發明的。
一邊是盜墓,一邊是防盜。一邊是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盜墓技術不斷精益求精;另一邊是為了防盜,費盡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難辨、機關重重。
㈨ 蘭台說史·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主要是指在清代可以
世襲罔替的王爵
也就是王 叫做鐵帽子王
區別於非鐵帽子王就是
可以世襲罔替 在傳位的時候不用降爵
㈩ 「八大鐵帽子王」指的是哪八大
清朝時期世襲的親王郡王 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