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戴的帽子叫什麼
❶ 歷史上真的有香妃這個人物嗎
有的,其原型是容妃。
容妃,和卓氏,維吾爾族人,傳說中的香妃形象的原型。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容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
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稱為和卓,所以容妃又叫和卓氏。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貴族首領)阿里和卓。
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准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
不料兩年以後,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
此後,圖爾都台吉等不願歸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五年,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
封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賜封為和貴人。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容嬪;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冊封為容妃;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薨;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葬於裕陵妃園寢。
(1)香妃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
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後賜死。
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然而傳說再引人入勝,也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歷史上的香妃(容妃)其實是被霍集占休棄的妻子。
香妃的傳說故事:
從前,在我國新疆地區,有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並且身上有一股奇異的香味兒,人們都管她叫香妃。
這事兒被清朝皇帝乾隆知道了,就叫下邊兒人把香妃給搶到了北京。家仇鄉恨,香妃滿腔悲憤,身上暗藏了鋒利的刀子,想尋短見。
被「選」進北京以後,要不是乾隆叫人看得嚴,香妃早就自殺身亡了。要叫她給乾隆做妃子,是誰說也不從,誰勸也不依。
乾隆眼巴巴地看著這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兒,也沒辦法,不敢接近她,知道她身上藏著刀子,怕她自殺了,但又不死心,就把香妃安置在中南海住下了。
乾隆皇帝為這件事很犯了愁。維吾爾族多信奉伊斯蘭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回教。為了討好香妃,他命令宮人說,香妃的起居飲食,一定要按照回教的風俗習慣去安排。
宮人也都照辦了。這雖說博得了香妃的歡心,但仍然消除不了香妃想家的念頭。乾隆心裡又琢磨開了:怎麼才能給香妃消愁解悶兒呢?
他想來想去,有了,回民住的地方不是都有做禮拜的地方嗎?我照著她家鄉的禮拜寺給她蓋一個,她一想家,就叫她看一看,不就好像到了家鄉一樣嗎?
就這么辦啦!皇帝有的是錢,說干就干。命令一下,很快就在寶月樓(就是現在西長安街中南海的新華門樓)的對面兒,仿照香妃家鄉的禮拜寺。
修了一座庄嚴肅穆的伊斯蘭禮拜寺樓,有兩三丈高,樓基上有兩層樓閣。在這座建築的後邊兒住著的是隨香妃來北京的回教人。
每當香妃思念家鄉心切的時候,就叫宮女陪著,登上寶月樓,向南眺望對面的這座仿照她家鄉樣式蓋的伊斯蘭教樓;看見了自己家鄉的教樓。
看見了頭戴回民帽子、出來進去的家鄉同胞,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鄉一樣,她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於是這座樓便被叫做瞭望家樓。
但是香妃還是想家,不跟乾隆過日子。乾隆的母親皇太後很替兒子著急。她想,怎麼哄,香妃也不從,一年一年老這樣下去也不行啊!她就打定了旨意。
有一天,趁著乾隆出宮不在,她就把香妃叫到了跟前,問香妃:「你到底是從還是不從?」香妃還是不從。皇太後下旨:「不從,就叫你死!」
香妃笑著說:「我被你們搶來就沒打算活著!」於是皇太後就「賜白綾」並把其絞死。後來望家樓從歷史上抹去了,寶月樓改叫了新華門。
但是現今西長安街附近還住著一些回族同胞。北京人心裡還一直記念著香妃,一代一代地傳說著關於香妃和望家樓的故事。
❷ 古代女子頭上戴的那個帽子叫什麼呢 就是帽子周圍還有白紗的那種 更像刺客戴的那種
那是帷帽,又叫席帽,是在笠帽周圍上紗,用於遮擋風沙,是從西域粟特人那裡傳過來的
❸ 舊版的還珠格格中香妃帶的是什麼帽子
維吾爾族花帽
❹ 清朝時宮里的格格和妃子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那是一種發髻,大概演變流程
辮長盤髻 髻 清入關前。 小兩把頭 清初。高髻、平頭 髻清中期。一字頭清晚期
清初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 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 頭 」 。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 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 美飾的審美型發展。到了乾隆盛世的黃金時 代,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 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 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 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 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 足之處。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 應運而生,而發式也隨之有了改變。——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這 時 候 高 髻 開 始 流 行 了。隨後又開始流行平頭,謂 之「平三套」或「蘇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 發型,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簡單的說,「大拉 翅」就是一頂華麗的假發。 《清宮詞》形容道:「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 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慈 禧 頭 帶 大 拉 翅
《還珠格格》裡面帶的都是 典型的大拉翅
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
❺ 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是代表什麼意思啊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5)香妃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
❻ 香妃頭上戴的是什麼
香妃頭上戴的是 禾
❼ 對於經歷過90年代的人來說,哪一件物品能立馬把記憶拉回90年代
斜杠的大自行車肯定是很多經歷過90年代的人的回憶,因為那可能承載著他們的童年或者整個青春。那個時候還不像現在一樣,每家都有電動車和小自行車,那個時候誰家有一輛大的自行車都是能被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以前小孩子學騎自行車都是把腿叉在斜杠的下面,因為腿太短如果坐在座椅上根本挨不著地,所以只能那樣別扭的騎,因為不太會騎有的還只能蹬半圈,但是家長也不管,所以小孩子們總是像小大人一樣騎著車子到處亂晃。
還有扔沙包也是那個時候的娛樂項目之一,不管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爭著玩,有時候男孩子玩兒還可能會被女孩嘲笑,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回憶,讓人忘不了也讓人感到溫暖。
❽ 古代皇帝皇後戴的帽子是叫什麼
皇帝:冕旒,古代漢族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頂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見《周禮.夏官.弁師》。
皇後: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鳳冠造型莊重,製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隻,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餘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製作也不少。最後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於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
❾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