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帽子是什麼意思
⑴ 宇航員的配套服裝有哪些
宇航員是用配套服裝裝備起來的,其中包括:襯衣、飛行服、保溫服和帽子、海上救生服、毛皮襪、絲襪和針織手套。襯衣和飛行服供座艙內溫度在20℃下的正常飛行條件下使用。溫度降低時可穿上保溫服,保溫服平時存放在攜帶型用品箱里。應急條件下,為防備寒風雨雪的侵襲可將海上救生服罩在飛行服和保溫服外邊。極端的低溫下必須利用手邊的一切手段禦寒(降落傘傘衣、用雪做的掩蔽部、篝火等等)。
⑵ 航天員為什麼要戴帽子
這個還是為了安全,上太空風險還是很大的。必要的安全措施還是要做足的。
⑶ 太空人是什麼意思
太空人指駕駛、維修和管理航天器並在航天過程中從事科研、生產和軍事等活動的人員。一般作為對宇航員的俗稱。
進入太空第一人:
原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了108分鍾後安全返回地面。加加林的名字,連同他那迷人的微笑,從此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美國也不甘示弱,就在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3周後,美國宇航員阿蘭·謝潑德乘坐水星3號飛船在地球亞軌道飛行了15分鍾。受此鼓舞,美國總統肯尼迪20天後下令美國要在10年內實現載人登月。
進入地球軌道第一人:
美國宇航員約翰·格倫。
他透過水星6號飛船的舷窗,拍下了第一批從太空看地球的照片。那是1962年2月,人類於是看到了一個大部分是藍色的小圓球的照片。
進入太空的女性第一人:
蘇聯宇航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
1963年6月,原駕駛東方6號飛船升空,蘇聯宇航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
太空行走第一人:
原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1965年3月,原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號飛船進行了12分鍾的人類首次太空行走,由於宇航服的膨脹,他險些沒能爬回艙內。
登月第一人:
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地降落在地球的衛星——月球上。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涼而沉寂的土地,並說出了此後在無數場合常被引用的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華裔太空第一人:
美籍華裔科學家王贛駿
1985年4月29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升空,美籍華裔科學家王贛駿和6名美國宇航員一起參加了這次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王贛駿是一名物理學家,1982年他作為科學家被美國國家航天局選為宇航員,經過兩年的嚴格訓練之後,乘太空梭進入太空從事一項航天科學實驗工作。這項實驗稱作「零重力液體狀態實驗」,即用他自製的一種液滴動力測定儀,在太空無地心引力和無容器的條件下,對液體的各種狀態進行研究。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共有4位美籍華人宇航員進入太空。除開王贛駿之外,還有張福林、焦立中和盧傑。其中,王贛駿祖籍是江蘇省鹽城市,張福林生於哥斯大黎加,他們後來都赴美並加入美國國籍。焦立中和盧傑都生於美國。這4位美籍華人宇航員都先後進入美國宇航局工作。
太空遊客第一人:
美國人蒂托
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遊客、美國人蒂托快樂地進入國際空間站,開始了他為期一周的太空觀光生活。太空旅遊的開辟使得普通人也能夠像宇航員一樣暢遊星際之間。據統計,全世界迄今共有400多名宇航員完成了太空飛行,其中一大半來自美國和俄羅斯(包括原蘇聯)。
⑷ 太空人是什麼意思
太空人是指宇航員。
宇航員,或稱航天員,全稱宇宙航天員,則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准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
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里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
(4)太空人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約定俗成的,被俄羅斯航空及航天局僱傭的宇航員或前蘇聯的宇航員都被稱為「космонавт」,其英文版本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單詞「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員」)。
事實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義相同,選擇所使用詞語的原則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宇航員諾曼·薩伽德成為首位乘坐俄羅斯發射的航天器上太空的美國人,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他成為首位美國「cosmonaut」。
據稱,馬來西亞的趙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詞,並首先在某個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
⑸ 宇航員的救生裝備是什麼
宇航員的應急救生裝備包括漂浮裝置、海上救生服(抗浸服)、配套服裝、通訊及信號裝置、營具。下面簡單介紹下它們各自的功用:
應急救生漂浮裝置
漂浮裝置的用途是在水上支撐人體,使之能按要求的方式游去。
統計數據表明,對落水者來說,最致命之處莫過於冷卻。水的導熱率為空氣導熱率的25倍。直接接觸水時,人體散發的熱量迅速地傳給環境介質。在10℃的水中穿著濕工作服的人,其保持工作能力的時間為一小時。若水溫為4℃,則安全時間為10~20分鍾;而水溫在0℃上下時,則幾分鍾後人就可能喪失意識。各國的研究人員依據實驗數據認為,主動運動可在一定時間內補償機體熱耗損。但應想到,這會把人弄得筋疲力盡。
充氣式救生船
人在水中的姿態(人體以垂直、水平或傾斜狀態漂浮)也很重要。體位垂直時,身體下部比上部承受更大水壓,致血液循環惡化,導致機體更快地過冷。令人體處於水平狀態則會使裝置結構更為復雜。現有漂浮裝置均系使人體保持傾斜姿態——傾角約45°。
充氣式浮漂(腋下救生器):整套裝置由兩個浮漂、固定帶及吊救繩索組成。
浮漂不工作時置封包內,占體積較小。應急使用時牽拉封包繩,封包一打開,浮漂即可充氣。可用二氧化碳氣瓶自動充氣,也可用嘴吹氣,帶單向活門(吹氣嘴)的橡膠吹氣管即為此而設。
氣瓶牽拉起動(充氣)拉繩時,頂桿壓在撞針桿上,撞針刺穿封口薄膜,為氣體打開通向浮漂內部的通路。瓶內裝二氧化碳約28克,浮漂充滿時間為20~30秒。
浮漂通常用用橘紅色雙面塗膠布製造。兩個浮漂提供的正浮力約24千克。其工作壓力為10千帕(0.1千克力/平方厘米)。系統總重量為1.5千克。
海上救生服充氣式救生船:用於濺落時拯救宇航員,以塗膠綢料製成,充以二氧化碳或空氣。氣瓶放在船體上的專用袋子里,其容積為0.4升。為了便於容納落水者及增加穩定性,船尾直徑較船頭大,同時也寬敞一些。
左舷備有手風箱,必要時可用它補氣。風箱借橡膠管裝在船體上,不能取下來。為了使救生船穩定,船尾下面粘有壓艙水袋。船體外廓為1890毫米×960毫米×255毫米,質量3.5千克,載重100千克。船體充滿時間為3分鍾。工作壓力不大於15.5千帕(0.15千克力/平方厘米)。
海上救生服
海上救生服用於拯救遭遇事故而被迫離機漂浮的乘員。
海上救生服應保證在海浪(4~6級)中能保持方便而穩定的仰卧體姿,同時頭部略微露出海面。其正浮力不低於25~35千克。
救生服衣料在海水及±50℃范圍內變溫的作用下能保持穩定性。救生服通常在腕部及頸部密封。由於密封不嚴而進入衣內的水量不得超過0.8~1.2升。
海上救生服
而衣內只要存在不大的余壓即可提高其熱防護性能。用吹氣嘴周期性地補氣可使余壓值達1~1.5千帕(100~150毫米水柱)。
漂浮者身上衣服的表面溫度很快就與環境溫度拉平。故水溫為0℃,皮溫為32℃的情況下,溫差將為32℃。
前蘇聯宇航員採用的海上救生服,其基本組成部分為:防水衣體(連身式工作服)、軟帽、密封手套、漂浮氣領、毛皮襪。
防水衣體由雙層塗膠綢料製成。褲管上連有橡膠鞋,頸部密封藉助橡膠簾實現。衣上有穿脫衣襟,借掩襟密封。軟帽用3毫米厚的海綿橡膠製造。可脫式三指密封手套系塗膠針織品製成。
漂浮氣領(枕頭及浮漂兩個)粘在衣體上。充滿時約可提供浮力300牛;衣體損壞時浮力不少於100牛。衣體入水後,水壓將其中空氣擠入氣領,使之充滿空氣。必要時可用吹氣嘴補氣。
海上救生服質量約為3千克(防水衣體及信號設備2.5千克,三指密封手套0.4千克,鞋墊0.1千克)。腕套及橡膠簾12小時允許進水總量不得超過一升。
蘇制海上救生服穿在現有成套裝備(襯衣、飛行服、保溫服)的外面。裝備的熱阻約為0.4平方米·開/瓦。
事實上,全壓服也可當海上救生服使用。全壓服衣體是氣密而不透水的,全壓服上的附件均有防水措施。
配套服裝
製造出在-50~+50℃溫度范圍內能保證人類最起碼生存條件的萬能服裝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宇航員是用配套服裝裝備起來的,其中包括襯衣、飛行服、保溫服和帽子、海上救生服、毛皮襪、絲襪和針織手套。
襯衣和飛行服供座艙內溫度在20℃上下的正常飛行條件下使用。溫度降低時可穿上保溫服,保溫服平時存放在攜帶型用品箱里。應急條件下,為防備寒風雨雪的侵襲可將海上救生服罩在飛行服和保溫服外邊。
而一旦遇到極端的低溫,必須利用手邊的一切手段禦寒(降落傘傘衣、用雪做的掩蔽部、篝火等)。
通訊及信號設備
宿營裝具中的防風火柴
在通常情況下,通訊設備為無線電台和伸縮天線,用來與營救飛機聯系和發出遇難信號。電台由兩部分組成——收發報機和電源,二者以電纜相連。電台以單一的固定頻率與飛機上的電台聯系。飛機在一千米高度飛行時,覆蓋范圍不少於15千米。整套設備總質量為3.5~4千克。
信號設備包括:光信號鏡、哨子、熒光染色劑(用於海水和積雪染色)。
宿營裝具
宇航員的應急宿營裝具含固體燃料、防風火柴、罐頭起子、防蚊頭網、海水淡化劑、太陽能蒸餾器、帶套水瓶、漁具、手槍和子彈、燈具、備用葯品和鋼鋸。
知識點
應急救生水儲備
已經測定,即使在靜息狀態,每人每晝夜仍須飲水2~3升。航天飛行器落在沙漠或大海時,飲水問題顯得尤其重要。為了長期儲存,將特殊加工的飲水氣密封裝在容量為0.3~0.5升的水罐內。這種「飲水罐頭」可存放好幾個月。
⑹ 宇航員的太空帽作用
必死無疑,一個是沒有氧氣來源,一個是壓強太大,但是人類要想踏上火星還需要很漫長的探索,所以這個問題只能從有限的資料來回答
⑺ 太空人是什麼意思
ET
⑻ 宇航員的帽子叫什麼
宇航員的帽子叫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