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戴帽子是什麼含義
① 中元節上墳可以戴紅帽子嗎
不管是什麼節日上墳都不能戴紅帽子,是對祖先的不尊重,
② 古人是如何過中元節的和現在比有什麼區別呢
中元節始於古代,沿襲至今,中元節普度是現在最主要的過節方式。那麼,古代的人們是怎麼過中元節的呢,是比現在更加隆重呢還是儀式等更少一點?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古代的人是怎麼過中元節的,和現在相比會怎樣。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清代的中元節也非常熱鬧,不僅家家焚燒紙錢香燭祭祀、放焰口,人們還會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舞獅子。福建一帶則流行一種名為「爬孤棚」的游戲。該游戲源於飢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濟災民,為了公平,在祭壇旁邊搭建起一座擺放食物的棚子,讓飢民自由爬上棚頂爭食。後來演變成了一種中元節的民俗游戲。游戲時,豎立起四根十多米高的長桿,桿上到處塗抹油脂,游戲者分為四隊,以先爬上桿頂者為勝。TW地區的一些鄉鎮,至今依然保留此俗。
中國中元節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祭祖、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③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有什麼說法或需要做什麼嗎
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④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這天做什麼最好
我國舊俗以陰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系。「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贊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各地習俗.
〔河北省〕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省〕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省〕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台灣的中元節
台灣的中元節也有拜祖先的習俗。清朝初年的中元習俗,據高拱乾《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的記載,祭祖先時要「以楮作五色綺綉之狀焚之,雲為泉下作衣裳」。同時舉辦盂蘭盆會,延請一名和尚主持,黃昏後登壇說法,並向壇下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
到了道光年間,中元祭祀的規模,較諸以往更為盛大。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一八四六)卷十一就記載了如下的盛況:
十五日城庄陳金報旗幟,迎神進香,或搬人物。男婦有祈禱者,著紙枷隨之。凡一月之間,家家普度,即盂蘭盆也。不獨中元一日耳。俗傳七月初一日為開地獄,三十日為閉地獄,延僧登壇施食,以祭無祀之魂。寺廟亦建醮兩三日不等。惟先一日放水燈,各給小燈,編姓為隊,弦歌喧填,燭光如晝,陳設相耀,演劇殆無虛夕。例集一所,牲醴饌具,積如山陵,植竹高戀。……
除了放水燈與普度外,有些地方也盛行「搶孤」的習俗,所謂「搶孤」,就是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檯子,上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辦人一聲令下,所有的人便蜂湧而上搶奪祭品。《澎湖廳志》(一八九三)卷九描述這項習俗:「其強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相爭斗毆,在台上跌下,有傷亡者,實為惡風」。由於七月普度時鬼魂群集,為了怕他們流連忘返,便有人發明了搶孤這個辦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的人搶奪祭品時,會被嚇得離開。不過,搶孤的場面過於激烈,動輒造成傷亡,所以劉銘傳任巡撫時(一八八四)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時代仍偶有所聞,以後才漸漸消失。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宜蘭頭城在停辦了四十年以後,再度舉辦搶孤的活動。主辦單位仍沿襲舊制架設雙棚,大者稱「孤棚」,離地卅九台尺、長卅二台尺、寬廿四台尺,約有四層樓房那麼高,上面擺設十三盞食物及純金牌。小者稱「飯棚」,以往是專供乞丐搶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參加的隊伍以五人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聲令下,選手們便奮不顧身的往棚上攀登。由於這是有游戲規則的競賽,沒有混亂搶奪的場面,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
台灣人重視普度,到了「糜錢巨萬、牢不可破」的程度(連橫,《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即使在日治時期,官方打壓民俗活動的壓力下,仍堅持每年舉辦普度。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編就詳細記載了日治時期台灣中元普度的習俗。
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時普度孤魂就稱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還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
所謂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議,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規定的日子輪流舉行。往年鹿港還流行一首「普度謠」,足以證明這種普度的盛況: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塗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廿後寮仔、甘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無聊。
舉行普度當天的下午,家家戶戶紛紛在門口擺上豐盛的飯菜,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細心一點的人家還會准備香煙、檳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據說如果供品太少,或是作的菜飯太壞,就會遭到好兄弟的報復,或讓家人生病,或是所養的家禽家畜暴斃等等,所以家家戶戶莫不竭盡所能的准備豐盛的飯菜。
而佛教徒戒殺生,所以盂蘭盆會多採用素食,不像民間祭拜用大魚大肉。雖然如此,兩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要普度眾生,廣施甘露。
所謂「公普」,又稱「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主祭人為當地的富豪或寺廟主事者。在舉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來領受普度,就得在廟前「樹燈篙」,以便招魂。所謂燈篙,就是一根高幾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頂端吊起燈籠,入夜後點亮。民間相信,燈篙樹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為了避免餓鬼太多無法應付,平時只豎起兩、三丈高左右的燈篙,只有在大普度的時候,才樹五丈以上的燈篙。此外,在普度期間,中南部民間會在自宅門口掛起「普度公燈」,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
至於溺斃的鬼,則利用「放水燈」來通知。水燈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之一為圓形燈籠,上書「某寺慶贊中元」,另有一種作成房屋形狀的水燈,俗稱「紙厝」。水燈排則以木材為原料,紮成長四、五丈,寬丈余的筏形,分為數千格或數百格,每格懸一盞燈。放水燈的遊行行列還以樂隊為前導,又有男女兒童裝扮成魚蝦水族之類參加遊行,巡迴市街一周後到達河岸。河岸上放一張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誦經致祭後,再將屋形的水燈放入水中。水燈由各大姓昃供,上面註明其姓氏。相傳水燈流得愈快愈遠,表示該字姓人家當年的運氣愈好。
公普的費用,由廟方負責祭典的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稱「捐題緣金」,捐錢的人家就在門口吊起一盞燈籠,上書「慶贊中元」。
廟普當日,於廟庭設祭壇,稱為「普度壇」,上書「盂蘭盆會」四大字或懸掛三官大帝像。壇上置有三個斗燈。斗燈即在米斗內盛上白米,再放入鏡子、古劍、小秤、剪刀、尺、紙傘、油燈等避邪物品。壇前則設一列長桌,供民眾擺設祭品之用。廟前左右擺設紙扎的人像,左側為山神騎獅,右側為土地騎虎,另有一作呈舌狀的大士爺。大士爺俗稱「鬼王」,傳說他本是十分惡鬼的頭目,常常率領手下出來危害人間,幸得觀音菩薩予以收伏,因此頭上頂著一尊觀音。
普度期間鬼魂眾多,恐怕他們作怪,所以請來山神、土地及大士爺稍加約束。此外,還有紙紮成屋形的兩種孤棚,其一為寒林所(翰林院),為鬼魂中的公候將相等享祿位者之牌位,其二為同歸所,為一般鬼魂的牌位。也有人以性別為區分,設立「男堂」、「女室」等孤棚。
除普度壇外,另需架設孤棚,以供置牲禮、粿、飯等祭品。每樣祭品上都要插一面三角旗,上面寫著「慶贊中元」或「敬奉陰光」,下首書善男信女之名。供品中必有全豬、全羊。飼主們認為豬公養得愈肥,表示心愈虔誠,所以大家都要互競大小。獻祭的豬公需口含鳳梨、柑橘等甜果,據說是為了怕它到神明前喊冤告狀。
還有一種「看牲」,目的只在觀賞。以雞鴨魚肉及麵粉捏塑成飛禽走獸乃至歷史人物的花樣,置於孤棚之上。祭品之中又以雞鴨居多,所以俗語說:「七月半鴨,不知死活」。又以木板搭建一祭壇,分層陳設供品,稱為「肉山」。盡管祭品十分的豐盛,大家還是怕不夠孤魂野鬼享用,所以還得增請僧道來「化食」,藉著念經把這些供品增加好幾倍。還得搭建戲台,演戲給好兄弟看。民間多於此日宴請親友,熱鬧非凡。
普度結束後,寺廟還得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跳鍾馗」。藉著鍾馗的法刀來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跳鍾馗時,一般民眾怕被煞氣沖到,都不敢在現場逼留,跳鍾馗後,廟普就算圓滿達成。但是由於俗傳八月初一下午才關鬼門,所以七月的後半個月,仍有各行業繼續進行私普。
目前台灣的中元節,以基隆中元祭最具特色。清代中葉,漳、泉兩地移民大量涌進台灣。由於早期移民的祖籍觀念較強烈,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又因土地界限及灌溉的問題發生沖突,雙方常有械鬥發生。基隆地區,在咸豐年間一次激烈的械鬥中,死者約百餘人。後由雙方有力人士出面調解,處理埋葬事宜,並約定農歷七月舉行普度。由於這種特殊的歷史因素,再加上地方人士有意識的推動,雞籠中元祭已成為一相當具規模及特色的觀光活動。
新竹的中元節,則因為有台灣地區地位最高的「威靈公都城隍」駐守,每年中元節的城隍爺出巡遶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於七月鬼門關大開,為恐眾鬼在陽間滋事,必得請出城隍爺來遶境鎮撫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時,照例要請附近大小廟宇的神明共襄盛舉。遊行隊伍的主角是城隍爺的神轎。隨行的還包括各子弟團所出的陣頭、藝閣,以及相貌猙獰恐布的七爺、八爺(即范、謝將軍)。七爺、八爺項間懸掛一串「孤餅」,婦女多會乞求回去給幼小的子女吃,據說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長大。
城隍遶境的路線還包括新竹的鄭氏家廟。鄭氏家廟是開台進士鄭用錫一族之家廟。早年城隍甫翻修重建時,曾仰賴鄭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節城隍爺都會到鄭氏家廟去表達感謝之意。
台灣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義民廟公普為代表。義民廟的由來,可溯至康熙六○年(一七二二)的朱一貴叛變,及乾隆五一年(一七八二)的林爽文之亂。當時各地響應而起的民兵流竄全省,打家劫舍。新竹地區的客家人為了捍衛鄉土,就自組衛隊與他們交戰,前後戰死者達數百人。當地鄉紳乃將他們的遺骨合葬於現在的義民廟,每年七月廿日舉行普度,乾隆皇帝並御賜「褒忠亭」匾額以為嘉獎。
義民廟普度的特色之一,就是自清朝以來,每年都舉辦的神豬、神羊比賽。前五名的神豬重量一定都超出一千台斤。神羊的選拔則是以角的長短來比賽。一九七六年枋寮村曾出現角長兩台尺八寸的羊。為使神豬、神羊更引人注目,飼主們還會為他們搭建美侖美奐的展示棚,並為神豬、神羊戴上眼鏡、帽子,打扮成紳士的模樣,十分可愛。
普度的典禮自農歷七月十八日迎斗燈揭開序幕。十九日恭迎義民爺遶境,晚上並有水燈、陣頭、大旗、鑼鼓表演等活動。七月廿日上午十時公祭,十二時午供,下午普施。十七時凈孤筵,二十三時收孤。廟方並演出三天平安戲,供應麻糬、糖粥給諸信士食用。施糖粥是義民廟的傳統習之一。早期義民廟偶爾要接濟一些貧困百姓,所以煮糖粥給貧民充飢。中斷多年後,在一九八八年慶祝建廟二百周年時,又再度熬煮糖粥供信士食用。
⑤ 中元節的來歷
最佳答案 - 由提問者1年前選出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一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被打入輪回中的餓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蓮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歷 7/15時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為母親贖罪,使母親能夠超渡。後來每到7/15這一天,佛家們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
中元節的習俗
(一)普渡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二)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台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三)搶孤
台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⑥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有哪些古老的傳說故事
我國舊俗以陰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南宋孝宗年間曾任宰相的梁克家,在著作《淳熙三山志》中記敘了家鄉福建的一些中元節習俗。北宋時,人們喜歡在中元節這天到神光寺遊玩,該寺熱鬧若墟市,當時的太守王逵還作有《中元燕百丈小樓》詩記載其盛況:「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雲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到了南宋,人們又覺得此舉沒有什麼意思,遂將此俗廢止。
明代,福建地區的中元節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冥衣紙錢,寫上先人名號,然後焚燒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過世的父母,還要在紙衣、紙錢上面籠上薄紗焚燒,以示區別,謂之「紗箱」。在莆田一帶,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清晨,將供品准備周全,然後全家打扮齊整,出門往空中作揖禮讓,意為將祖先的亡靈請入家中。祭祀完畢,又畢恭畢敬地將亡靈送出家門。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備好齋飯、餛飩、紙錢,請巫師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給無人祭祀的野鬼。由於所費頗高,一些青黃不接的窮人家,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有時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雖為鬼節,但由來也是非凡的。
⑦ 中元節的來歷與習俗
中元節的來歷
農歷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中元節 荷葉燈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游盪,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各地習俗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省: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復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列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⑧ 中元節 來歷
鬼節也稱作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里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⑨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都是如何過的中元節
中元節始於古代,沿襲至今,中元節普度是現在最主要的過節方式。
宋初的時候,中元節與元宵節一樣,也要四處張燈,以顯示節日之隆,此習俗在宋太宗登基後被廢止。到了南宋,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店肆就開始售賣紙制的鞋靴、頭巾帽子、五綵衣服,供人們焚燒獻給亡靈。享祀時,人們用桑葉來鋪襯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兒系在桌子腳上,寓意為用收成來敬告祖先。
明代年間,福建地區的中元節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冥衣紙錢,寫上先人名號,然後焚燒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過世的父母,還要在紙衣、紙錢上面籠上薄紗焚燒,以示區別,謂之「紗箱」。
在莆田一帶,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清晨將供品准備周全,然後全家打扮齊整,出門往空中作揖禮讓,意為將祖先的亡靈請入家中。祭祀完畢,又畢恭畢敬地將亡靈送出家門。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備好齋飯、餛飩、紙錢,請巫師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給無人祭祀的野鬼。由於所費頗高,一些青黃不接的窮人家,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有時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⑩ 鬼節為什麼又叫中元節
「鬼節」的正式名稱應該叫「中元節」,它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三大信仰體系集中展示的中國傳統節日。
《歲華紀麗》裡面寫道,中原地區,「釋氏盂蘭盆盛於此日」。唐代宗非常好佛,王縉當宰相的時候,曾經在七月十五於宮內道場設盂蘭盆,裝飾的都是珍貴的黃金翠玉,耗資數十萬,又設置高祖以下的七個皇帝的神座,備有幡節龍傘衣裳之制,上面分別書各個皇帝的名號在幡上,從宮中抬往寺院陳列,排開儀仗,百僚分官階,排列於光順門等候。幡花鼓舞,近呼道路,成為每年中元節的一大景觀。
到了宋代,「中元節」正式定型,成為糅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以及民間信仰等多種因素,以祭祀祖先,追薦亡靈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的中元節,在節日前幾日,市井就開始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等等以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商品。「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目連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者增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記載:「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組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今人以是日祀祖,通行南北」。
節日中,人們都以素食供養祖先,自己也多吃素食。《武林舊事》中記載,祭祀祖先依照慣例應該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彩緞、面棋,有的則要用「麻谷窠兒者」,寓意未報「秋成之意」;雞冠花供養祖先,稱之為「洗手花」。除了家祭祀祖先外,城外如果有新墳的人家,則照例要出城拜掃。
寺廟宮觀在這一天也要普作法事,設置道壇祭奠亡靈。有錢人還要請僧人到家裡,「於家設醮,飯僧薦悼」。寺廟設「盂蘭盆會」時,也要舉行放燈,以照亮陰間,度出幽冥深處的鬼魂。宮廷也舉行放燈活動,同時政府也對僧侶放鬆管制。此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同圓之日』。自解制後,禪教僧尼,從便給假起單,或行腳、或歸受業,皆所不拘」。
明清時期,「中元節」一如前朝,寺廟照樣舉行「盂蘭盆會」,普通百姓則祭祖上墳。《帝京景物略》中寫道京師,「上墳如清明時」,人們「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不過南北風俗還是有些許不同,在南方,中元節除了祭祖以外,還要祭祀孤魂野鬼。謝肇浙的《五雜俎》中寫道:「閩人最重中元節,家設先人牌位,祭而燎楮陌。女傢具父母衣冠祀笏之類,籠之紗,謂之紗箱,送父母家,是夜具齋餛飩楮錢,延坐於市,祝祀捂住鬼神,謂之施食。」
除了祭祖,另一項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便是放河燈。此時的放燈比宋代更有娛樂氣息,少了鬼氣,多了人氣。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中記載:「中元節前,上家如清明,各寺設盂蘭盆會,以長椿寺為盛。晦日,謂是地藏佛誕,供香燭於地,積水潭,泡子湖各有水燈。」《帝京景物略》中記述中元節:「歲中元夜,盂蘭盆會,寺寺僧集,放燈蓮花中,謂燈花,謂花燈。酒人水嬉,漫煙火作鳧雁龜魚,水火激射,至萎花焦葉。是夕,梵吹鼓鐃,與燕歌弦管,沉沉昧旦。」
中元節的時間,正好是一年中暑氣未能全消,秋風乍起的時節,當經過一天的悶熱,夕陽西下,城內外的各處水面上亮起一盞盞隨波盪漾的荷花燈,千盞萬盞,燦爛如群星,使得明清的北京城少了庄嚴肅穆,多了親民可愛,雖然祭祖依然是主要活動,宗教中超度地獄亡靈還在照例舉行,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講,已經沒有恐怖的死亡氣息,而是聚會玩樂的生活景象。甚至連飲食上都有各種寓意。譬如廣州,「以龍眼花果相饋遺,曰『結緣』。而在北京,則是「吃鰣魚,為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