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延伸出什麼
『壹』 哪種類型的帽子能瞬間提升人的氣質
大家帶的比較少的,類似貝雷帽,大帽檐的帽子,讓整個人的氣場和氣質提升一大步,因為帽子要搭配對應的服裝,因此,服裝穿著上也是稍微比較講究的,大氣氣質類型。
『貳』 幼兒園大班詩歌帽子教案
活動目標: 了解不同帽子的特徵及用途,知道帽子和職業之間的關系,體驗我們周圍不同職業人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同伴間在區角中已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帽子特徵及用途 2、材料准備:圖片(各種職業的人)、黑板、ppt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發探索帽子的興趣 1、說說自己帶來的帽子 小結:有的帽子可以用來防曬的、可以保暖、有的帽子防雨、有的帽子保護頭部的安全。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作用。 過渡語:帽子還會「說話」,你們信不信? 二、特殊帽子——了解帽子與職業之間的關系。 1、出示圖片三頂帽子: 重點提問:認識這些帽子嗎?這些帽子會是做什麼工作的人戴的? 這些人是做什麼工作的?他們在工作時應該戴什麼帽子呢? 2、幼兒操作,並說出理由 重點提問:為什麼給他們戴上這樣的帽子?(廚師、餐廳服務員、建築工人、賽車手、警察) 3、出示ppt,師生驗證 小結:帽子會「說話」,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職業,它能告訴我們「做什麼工作的」。每天接觸飯菜、食品的工作人員需要戴衛生、干凈的白帽子;在有危險的環境中的工作人需要帶安全帽;而警察有專門的警察帽。 設疑:那從事同一種職業的人戴的帽子說的話一樣嗎? 4、觀看錄像,不同的廚師帽: 重點提問:錄像中廚師的帽子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廚師為什麼他們戴的帽子的高低卻不一樣呢? 小結:原來相同職業的人戴的的帽子也會說不一樣的話,廚師帽的高低就和他們燒菜的本領、級別有關,帽子越高,燒菜的水平也越好!想不想長大做廚師啊?而且要努力做級別最高的那種。 三、延伸——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不同帽子與不同職業的關系。 出示圖片:不同職業的人戴著不同的帽子,引發後續探究的興趣。
『叄』 高中學生會帽子的含義
活動開始前我認為計劃書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一個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一份計劃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所以,在活動開始前一個月我就已經開始著手准備計劃書。我仔細研讀並對比了先前老部長留下的計劃書資料,吸取寶貴經驗,學習DIY活動的舉辦模式和活動特點。因為之前並未有過畫帽子的經驗,所以在活動前我先購買了幾頂帽子,自己繪制,這樣算是模擬選手參賽同時也掌握畫帽子的特點,從而能夠知道選手們需要小號和中號的畫筆和極細的毛筆等繪畫工具,還總結出了使用顏料和繪制帽子的一些注意事項。在比賽現場可以提醒選手。作為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我認為讓每位部員掌握活動的具體流程很有必要,於是在例會時我給每位部員都詳細講解了活動的流程,以及人事安排,提前讓大家「進入角色」了解自己在宣傳和活動當天的任務和職責,這樣在宣傳和活動時就不會出現人員利用率和效率不高的問題,分工明確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在編排人員工作的同時,我盡量把彩噴組和海報組的人員進行混搭,這樣增加彩噴組和海報組人員交流和熟識的機會,同時也能了解大家不同的辦事風格。
這次活動的宣傳我們仍然採用畫布,彩噴,傳單,和有聲宣傳的模式。海報組在畫布繪制過程中創意獨特,和往年的DIY風格截然不同,素材選取了時下流行在校內里的圈人游戲的圖標,這樣更和同學們的生活貼近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好的創意能夠得到更好的宣傳效果!繪制過程中吸取第一張畫布背景顏色沒有塗滿全布的教訓,這次背景全部上滿了顏色,同時大家對畫布的創作更為熟練了。這次活動,我們讓部員繪制了兩款不同的傳單,這樣能加大宣傳效果,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我提前已經讓部員寫好廣播稿,在宣傳當天大家第一天宣傳有些放不開。於是我讓大家一起站在畫布前大喊我們的活動名稱和宣傳語,這樣慢慢的大家由羞澀變得越來越放得開,積極的發傳單和招攬同學們報名。在發傳單的過程中,我發現部員總喜歡扎堆發,於是我讓他們分散開來發放,這樣宣傳的效果會好。我發現這屆新幹事大家思維都很靈活,總有些好點子,比如把廣播稿編成一問一答形式,一人問,然後多人一起回答,這樣更有氣勢更能招攬同學,再加上豐富的獎品,報名當天同學們非常踴躍。甚至在報名的截止時間過後,還有很多同學聯系我們報名。
宣傳工作結束後,我們立即統計了帽子及顏料需要的數量,在網上訂購。由於之前定樣品帽子時,已和商家講好發票,價格及運送等問題,這樣大大減少了運貨時間。
『肆』 有個古裝劇帽子兩邊有兩個長東西
來源: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作用:
大臣上朝,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延伸: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伍』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陸』 卓別林戴的是什麼樣的帽子
如果單單從卓別林的帽子本身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就是一定非常普通的黑色的圓頂硬禮帽。這種類型的帽子是在1850年的時候出現的,設計它的人是一個來自英國的人,名字叫做詹姆斯·寇克。當時研究和設計這個類型的帽子的時候,主要是想要利用比較硬的材質製作成帽子後用來保護頭部。在倫敦地區這樣的禮帽曾經代表著紳士和有文化,直到1960年左右才逐漸退出了潮流圈,同時這樣的帽子也是著名人物墨索里尼的最愛之一。同樣的帽子到了卓別林的身上就變得完全不同,卓別林也賦予了它特殊的使命。在最開始的時候卓別林的帽子和他那一小撮鬍子一樣,都是他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設計出來的,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和他的成功,這頂帽子已經成為他表演的一部分,是他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人們想起他的時候就會想到這頂帽子,同樣看到這個類型的帽子的時候也會想到表演大師卓別林。
『柒』 什麼樣的臉型適合帶什麼樣的帽子,適合什麼樣的發型
* 瓜子臉的女孩子戴鴨嘴帽是很好看的,不過臉會顯得更小,那樣只會讓你更小家碧玉啦,要想給自己的氣質加分則可嘗試款式另類一些的牛仔帽或無額的針織帽。
今年帽子款式呈兩大趨勢:一種是帽檐規則的時裝型,製作精良,側重於美觀,佩戴者多為時尚青年;另一種是帽檐下不規則的實用型,其中有前面帽檐大,後面小或無帽檐,還有波浪形帽檐的,適合於經常出外跑動或外出旅遊者,也適合於騎車者,避免了「風吹帽飛」的尷尬事,尤其是可折疊的質地柔軟的帽子更是很受歡迎。以往中老年戴帽者居多,而且也不怎麼講究美觀,現在不少時尚青年一頂嫌少,兩頂不多,不同場合戴不同帽子,不同心情戴不同帽子,真正體現出帽子的個性化潮流。白色、米黃、牛仔藍、紅色、黑色是今年帽子的主色調,童帽中色彩明亮、造型活潑的米奇、巴布豆系列頗得寵,讓人愛不釋手。
毛線帽毛線帽是冬季的主流,以純羊毛為首選。巧手的女性可自己動手編織,無論花樣還是配色都可隨自己的喜好來設計,能充分顯示與眾不同的個性和氣質。細羊毛編織的毛線帽,精緻典雅,適合氣質優雅、不事張揚的職業女性,顏色以經典的褐色、灰色、黑色、酒紅為主打,以搭配短款或長款的羊絨大衣為最佳,帽子的顏色最好與大衣的顏色相一致,以體現典雅莊重的氣質。中粗羊毛編織的毛線帽,適合活潑的女孩子,顏色可選擇明亮的紅、黃、藍、紫等,顏色要乾乾凈凈的那種,搭配同色或白色的風雪衣,俏麗可愛。
禮帽禮帽以呢帽為主,比毛線帽來得隆重和正式,適合搭配正裝,出席比較正式的場合。今冬禮帽的顏色主要有酒紅、駝色、深藍等,帽檐處大多以絹花或絲帶做點綴,表現女性嫵媚可愛的風情。禮帽對著裝的要求比較講究。當然,貴族氣十足的禮帽是很挑人的,氣質及身材欠佳的人最好不要嘗試,否則,整個人會越發顯得黯淡。
時裝帽各種俏麗的時裝帽是愛美女孩的寵愛。面料有薄呢、絲絨、燈心絨等,從款式到花色都有多種選擇,俏而不貴,可以根據衣櫥里的衣服多備幾頂,進行不同的搭配。豹紋和方格圖案是流行風中長盛不衰的經典。
美帽物語巧扮小貼士與臉形搭配買帽最掃興的,就是明明看中某個款,戴在頭上卻變了樣,只怪與自己臉形不襯。不想失望,就要按臉形選帽。
臉長———應該選擇帽子較大的款式,大且向橫的帽子形態可平衡長臉,像漁夫帽就比較適合。
臉圓———最好不要太貼頭形,這會讓你的臉看起來更圓,選賊仔帽會比較好,斜斜地戴上有助於臉形更有立體感。
臉方———可以試試西瓜帽,因帽型大而圓,戴上後令臉部看起來圓一些,線條不會太硬。
身材高大的人,不宜戴高筒帽,帽型不宜小;身材矮小的人,帽型宜小不宜大、更不宜戴平頂寬檐帽或絨毛長的皮帽。帽子與衣服同質同料,可以延伸視線,增加視覺高度;而帽子與衣服色差較大則可使個子顯矮些。與發型搭配
再時髦再流行的帽子,若不注意與發式的搭配以及與臉形的協調,而是隨隨便便往頭上一套,最終很可能就變成了一個難看的「萬花筒」。
特別提醒挑選帽子還要注意兩點:看款式
帽子款式應與你平常穿衣的風格有關。若喜歡休閑打扮,冷帽、賊仔帽、漁夫帽就很相稱。如果衣著比較女性化,就戴有細節的紳士帽、寬邊漁夫帽。看顏色
最穩當的是與服裝相稱,亂撞顏色只會弄巧成拙。一般選土色系列最容易與冬天的服裝製造和諧的感覺。如果喜歡顏色繽紛的帽子的話,衣著則不宜太搶眼,簡單沉色的衣服較合適。而帽子與服裝的搭配法則就是:
A.對比的色彩組合是流行的關鍵,帽子與衣服色差較大時,有可能顯身材矮;
B.帽子與衣服同色系,可給人修長印象;
C.帽子的色彩要看臉色來決定,臉色偏黃不適合今年流行的黃綠色調,可選灰粉等色,也不適合強烈對比色;膚色黑或白的人選色餘地就比較大。
帽子代表著文化,但各個時代的帽子文化卻有不同。演化到現在,帽子變成了實際的需要或在重要的場合才會顯山露水。其實不管你是否無視它的文化存在,是否淡漠過它的搭配驚艷瞬間,是否……不管任何的理由,帽子已經從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變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人們對帽子這種很表面化的配飾一直很迷戀。據說在20世紀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猶如向人宣稱「我是不正經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時尚潮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1917年,鍾形帽問世,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風靡一時,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時髦從眉毛開始」一說。
到了1930年,超現實主義與帽子糾纏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轉擱在頭頂的誇張設計,都是當時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物資貧乏,帽子的款式趨向實用而缺乏創意,但到了1947年,迪奧的天才大手筆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時尚系列又叫「花冠線條」,以一朵向上的花朵為基礎勾勒成而得名,細腰大擺裙再加一頂燈罩式寬帽成為那個年代最經典和有品位的裝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現,使寬檐軟邊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現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的出現,使無邊平頂小筒形帽成為上世紀50年代的時尚寵兒,而後,帶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一股懷舊熱潮下,亦風行一時。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漸衰退,帽子很快成為正式場合或有實際需要時才使用的飾物,霸權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數像英國王太後和黛安娜王妃,一直對帽子情有獨鍾。
『捌』 宋代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翅這帽子又是誰發明出來的呢
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官員上朝的劇情,每個朝代官員所穿的衣服都是不同的,因為統治者的思想和喜好不同,所以講究的習慣也就不同,但是在這么多朝代中,只有宋朝官員的帽子最特別,他們的帽子兩邊都有一根長翅延伸出來,這種帽子叫做長翅帽,其實在官員日常生活中是不會穿戴的。
據說這種帽子的由來還要追溯到趙匡胤時期,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朝廷上的氛圍是十分嚴肅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皇帝也會有鎮不住場的時候,畢竟這么多人在同一個地方,還都會有自己想要說的話,因此朝堂紀律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但正因為趙匡胤輕視武官,後來的皇帝都不敢違背先帝的命令。才導致朝中不滿聲漸大,發生了後來的"靖康之恥",外族入侵,朝中卻毫無招架之力,甚至連皇帝都被擄走,這便是趙匡胤只顧及拉攏文官的後果,或許唐朝藩鎮之亂是一個極端,但趙匡胤的做法完全是走了另一個極端,不過真正能做到深謀遠慮、顧全大局的皇帝,在歷史上又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