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喪事外甥帽子戴什麼桃

喪事外甥帽子戴什麼桃

發布時間: 2022-05-02 00:37:12

㈠ 死了人出喪死了人,重孫子帶什麼帽子

白色喪帽,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習俗把!我們這邊的話就是直系清楚都要披麻戴孝,披麻戴孝古人的披麻意思就是披一塊白色的麻布,不股票現代就不用了,都是白色的斗篷和襯衫居多。戴孝就是帶著頂白色的高尖帽!內里是草帽外面是塊白布。一般來說直系親屬都需要帶。比如兒女、孫兒、曾孫、重孫,都要帶。至於外孫有心的話也是要帶的,也可不用。至於這個原因追根揭底也就是重男輕女的來源。

㈡ 白事戴孝帽,第五輩戴紅孝帽,第六輩戴什麼

子侄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白色孝帶;孫輩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藍色孝帶;重孫輩為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紅色孝帶、孝帽挑紅纓;曾孫輩為白色孝服、全紅孝帽,孝服扎紅色孝帶;玄孫為一身紅,即孝服、孝帽、扎帶全部為紅色;再往下數的小輩的就是不穿孝了!以上是親自經歷的!!!

㈢ 老人過世晚輩戴孝有哪些講究

據傳統,服喪孝服有輩份之分,不應弄錯:
白布——死者同輩、外親
麻布——子女兒媳;
萱布——孫侄甥
淺布——曾孫輩
黃布——玄孫輩
紅布——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隱含笑喪之義)
成年人頭配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狀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為男配左腕孝球,女結於發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藍、青、黃四色,待除靈後依次換色,古時稱為「換孝」。及至現今,一切已從簡。主要看各地風俗不同,一般分為三天,七天,百天.

孝服尺寸規則每個地方風俗不大相同:
兒子兒媳的孝是一樣的,閨女的孝是一樣的,其餘的親人是一樣的
兒子兒媳的孝:頭戴孝冒,頭系著6尺白布包頭,包頭從後邊向前繞,把扣子系在腦門上,兩邊自然下垂;身上披14尺白布,用繩子繫上。腿上系白布條。
閨女的孝:不戴孝冒,白布包頭也是六尺,直接系在頭上活扣系在右邊,身上披14尺白布,用繩子繫上。腿上系白布條。
其餘親人的孝:男的頭戴孝冒,白布包頭六尺活扣系在左邊,身上一樣,腿上不系白布;女的不戴孝冒,直接系白布包頭,和閨女一樣,但是褲腿不系白布。

㈣ 漢族葬禮上孝子戴的帽子的樣式怎麼做

沒有固定樣式,但是要用粗麻布或者葛布。

  1. 臨終

    過去民間習俗認為,凡享有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

  2. 裝裹

    壽衣,當地俗稱「裝老衣」。

    人在臨終時候,親屬為其剃頭、洗腳、穿戴「裝老衣」(壽衣)等,俗稱「裝裹」、「裝穿」。

  3. 安床

    人死氣絕後,不能老讓亡者躺在原來的炕上,否則叫「背炕板子」,對生者不利。

    必須要從自家的門上卸下一塊門扇或者是壽材的上蓋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門板或材蓋上,叫「停屍」。

  4. 訃告

    訃告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大門外掛通天紙;一種是張貼書面訃告。

合 葬:

  1. 合(gé)葬,當地人讀如「隔葬」。是指一方早亡入土後,另一方死後下葬時要與之合葬一墓,但因有棺材相隔,因此在下葬時陰陽用一些物件把兩棺相連,以達到兩個鬼魂互相勾通、互相來往。

  2. 就是用紅紙或紅布把緊挨的兩具棺材蓋苫起來,稱為墳蓋紙或墳蓋布,上面再放置一個鏡子和一把梳子,然後用紅線拴二枚銅錢壓在上面,孝子持笤帚作掃狀,左右各繞三圈,然後下土,合葬儀式完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族葬禮

㈤ 第六代子孫在喪禮上戴什麼顏色的帽子

黑色顯得肅穆莊重,是對故去人的懷念與尊重.表達親朋的悲傷心情其實只要穿深色的、嚴肅的、莊重的就可以了。 裙子到無所謂,只不過沒袖的不太好。可以戴一副黑色或深色的長筒手套;實在不行就披一件薄點的黑色或深色的披肩吧!

㈥ 姥姥去世,外甥帶什麼帽子

應該是外孫,外甥是針對舅舅而言的。我這里一般孫子輩不用戴帽子,只有親生兒子女兒要戴白帽子。你那邊的風俗很難說,你可以詢問老年紀的人,或者乾脆問葬儀公司。

㈦ 在大連白事如何操辦,有哪些講究

大連地區漢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時,都要在街門旁邊掛串燒紙,稱為「歲頭紙」。為什麼叫歲頭紙呢?因為它是根據死者的年齡做的,所以叫歲頭紙。
它的做法是一歲一張紙,按序夾在一條繩子上,再按男左女右的規矩掛在街門旁邊。
親鄰看見了歲頭紙,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還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歲數。於是就拿燒紙等祭品到死者家裡去弔唁慰問。
子女給逝世老人掛歲頭紙,除表示衷心哀悼外,還能對親鄰起個訃告作用。
歲頭紙在老人咽氣後就掛出去,出殯時摘下來放在哭喪盆里燒掉。
掛歲頭紙這個習俗,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不詳,直至今日,有的人家辦喪事時還在掛它。
老人咽氣後,穿好壽衣,在正間屋裡架起板床,鋪好穀草和褥子,將屍體頭南腳北的放在床上,手裡放根約二寸長的白面棒,稱為「打狗棒」(給死者到陰間過巴狗山村,好用它打狗時用),然後用紅布單將屍體蓋好。古禮規定父死停屍堂屋裡,稱為「壽終正寢」,女死停屍卧室里,稱為「壽終內寢」。民國以後,父母死後都在堂屋裡停屍,不再分停了。屍體床下放個裝滿五穀雜糧的小草囤,在囤里點個油燈碗,稱為「照屍燈」。
屍體頭前放張矮桌,擺上香碗和蠟台等供器和供品,桌前還放個泥瓦盆,長子要在盆里給死者燒三個包袱(包袱紙上要寫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這個行動稱為「燒倒頭包袱」。接著就拿起擀麵杖敲打正屋的門框說:「一打天門開,二打地門開,三打廟門開」。射門的用意是讓死者的靈魂好到那裡去。接著幫忙人(幫著處理喪事的人,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擔當),提著燈籠,拿著香紙和鎖頭,攙扶長子到村頭山神廟(有時土地廟前)去,讓他站在廟門口把鎖頭打開,讓死者的靈魂進廟,等待上西天極樂世界去。
開鎖回來,幫忙人立即組織長子帶領家人到山神廟去,給死者報「倒頭廟」。
回來後,全家人按照長幼輩份穿戴孝服和孝帽(都用白布做),兒子、孫子、女婿、外甥、親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戴口袋式的孝帽子,還用紅布包綹青麻縫在帽頂上,帽外還要扎條白帶子,腰間捆條麻繩子,鞋幫鞔上白布,趿拉鞋走路;兒媳、姑娘、孫女、外甥、親侄媳、侄女頭上都扎白布帶(稱為孝扎頭),外罩尖式孝帽,帽夾上也縫綹青麻,腰間捆麻繩,鞔白鞋趿拉走。這樣做是表示給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未結婚的兒媳婦和未結婚的女婿來服孝時,都要內穿紅孝衫外罩白孝衫,鞋幫要鞔紅白二色布,區別於結婚者。
本族男女來服孝時,孝帽孝服都自帶,幫忙人不管男女,死者家裡都得給孝戴,給孝帽、孝帶或孝布都行。
死者咽氣後,就請人到遠處親鄰家裡去報喪。親鄰知信後都來吊喪,有的送香紙,有的給現金,以表哀悼之意。
老人死後,一般在家停屍三天,然後才能出殯入土。例如死者在二十三點以後逝世,也按停屍一天計算。
停屍期間,早晚三餐,都要到村頭山神廟去,給死者的靈魂送飯吃,這個行動稱為「報廟」。報廟的行進隊伍排列是:幫忙人提著燈籠,拐著漿水桶在前面帶路,吹鼓手在後邊吹大喇叭奏哀樂,接著是長子在幫忙人的攙扶下扛著引魂幡,拖著哭喪棒(高糧桔桿纏上白紙穗頭),次子、侄子、孫子等男性親屬跟在後邊。長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摻扶下,懷抱漿水罐,拖著哭喪棒帶領著次子媳、姑娘、侄媳婦、孫女、外甥女等女性親屬,來到村頭山神廟前跪下。長子媳用線香挑塊小紙片伸到廟門里去,一邊搖動一邊說:「爹(媽)你扯住紙錢……」紙片能貼在廟門的磚牆上,就認為死者的靈魂還在廟里(這是迷信),把漿水罐里的飯拔到廟里去。幫忙人帶來的漿水都潑到廟的周圍去,給那些無家無後的野鬼吃。燒完香紙,孝子孝婦們叩頭起來,就在哀樂聲中一直哭到家裡。
辦喪事時,都要在院里搭個靈棚,棚分前後兩室,前室行祭,後室停靈。死者使用的棺材規格不同,底厚一寸,幫厚二寸,蓋厚三寸的稱為么二三棺材。經濟條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
死後的第二天,將棺材抬進靈棚里,棺里鋪好穀草和褥子後,就將屍體從堂屋裡抬出來放進去,孝子孝婦在哀樂聲中為死者整容裝棺,木匠師傅釘好棺材蓋,孝子孝婦就開始哭靈,這個行動稱為「入殮」。
第二天的午後,舉行接旌儀式。旌是用紅緞子布做的,寬一幅布,長約六尺多,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畫個起脊樓蓋,兩側分別畫韓鍾離(拿芭蕉扇)、呂洞賓(背寶劍)、張國老(拿竽鼓)、鐵拐李(背葫蘆)、曹國舅(吹笛子)、欒采和(拿陰陽板)、韓湘子(拿花籃)、何仙姑(拿荷花)八個神仙,稱為「陰八仙」。只畫扇子等工具不畫神像的稱為「暗八仙」。旌的中間部分,只寫死者的姓名和年齡,再無其它文字。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錢買,兒子負責全部喪葬費。
接旌的行進隊伍是這們排列的:前頭有兩人鳴鑼開道,接著是四個扛紅彩旗的,旗後是拿幡的。幡的種類很多,有條幡、扇子幡、葫蘆幡等,一般家都扎四對,扎六對的也有但是為數不多。幡的後邊是吹喇叭的音樂隊,抬供桌和抬旌樓子的。旌樓子是在高桌的寬面上綁兩根細木桿,頂部用高糧秸扎個樓蓋,蒙上包袱皮,兩桿的中間用白布編成花格,樓的兩側用白布或白紙扎花做飄帶。孝子孝婦和親友等走在旌樓的後邊,在管弦樂聲中來到街頭廣場。這時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出來觀禮。
隊伍停住後,孝子和孝婦齊跪旌樓前,長子頭頂銘旌來到旌樓前,幫忙人將旌掛在旌樓上,讓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經去世,亨壽多少年。孝子孝婦和親友都向銘旌叩頭,奏樂放鞭炮。回家後,將旌掛在靈棚里的隔壁上,孝子孝婦分別在靈的左右兩側。女婿親友齊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頭。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禮,具體做法是在旌桌的前邊,再放張高桌,行禮者先在第一張桌前作個揖叩三頭,起來到旌桌前作個揖叩三個頭,然後轉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頭。不會行三拜九叩禮的,在旌前作揖叩頭就行了。客人叩頭時,孝子孝婦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頭表示謝意。
接旌這天的上午,靈棚、房門、街門都要貼上白紙對聯。由於年齡等原因,對聯的詞句也不同,如高壽老人去世時,橫批可寫「吊者大悅」、「老成凋謝」等,對聯一般都寫「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惟望白雲飛」等。有的親友在接旌這天要給死者送帳子或額子,就是用金紙或銀紙做字,寫的是「駕鶴西遊」、「勞績常存」等歌頌詞,縫在約六七尺長的綢緞布上掛在靈棚里,向死者表示哀悼。
接旌儀式結束後,姑娘和女婿要給吹鼓手、抬旌樓、打旌、拿幡的人賞錢,錢數多少當眾宣布,受賞者要喊出謝字。
接旌這天晚間,死者家裡要設宴招待親友和幫忙的等全體人員。
飯後,在靈前放口鐵鍋,孝子孝婦等,都要給死者在鍋里燒夜紙,還要搞夜祭,請廚師給死者上祭菜給賞錢。同時還要請人讀祭文,歌頌死者一生的功績和美德。沒條件的人家,也要由姑娘或媳婦在哭訴中,把死者養兒育女等優良美德說出來給兒孫和親友們聽。
燒完夜紙就給死者送「盤纏」(路費),參加接旌時的全體人員,在哀樂聲中抬著紙人和紙車馬來到山神廟,將車馬面向西方向擺好,周圍撒滿燒紙,在車的旁邊放張矮桌,將燒夜紙時剩在鍋里的紙灰撒在桌面上。長子媳拿香挑塊紙片,從廟里把死者的靈魂引出來,附在死者的紅紙牌位上,由長子頂著送到車里去,看桌面的紙灰上有腳印時,就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上車了。這時還要當眾宣讀,復州城隍爺發給死者往西去的「路引」(就是通行證)。封建社會出版的老《黃歷》上,每年都有登載「路引」的寫法,讓老百姓照辦。讀完「路引」就燒車馬,孝子孝婦們向西南方向,一邊叩頭一邊喊「爹(媽)要走好,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話。燒完車馬停止奏樂,全體人員離廟回家,不準回頭說話。
一般人家能給父親送「盤纏」,都扎一個侍者一個車夫,兩匹白馬一輛轎車。母親去世時,除上述幾件外,姑娘還要給媽媽扎條老黃牛,到陰間去好幫媽媽喝生前積贊下來的臟水。
第三天早晨,幫忙人搭好棺材架子,就攙扶長子一人在哀樂聲中到山神廟去「辭廟」(就是給死者幾天來的住廟錢)。
辭廟的同時,幫忙人要打掃死者生前住的炕,將他用過的枕頭等遺物拿到村頭燒掉。
從廟回來就起靈,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綁好,長子還要摸下四個棺材角,稱為「穩靈」。然後與全體男性服孝人跪在靈前,婦女站在靈後,幫忙人將燒過倒頭包袱的泥瓦盆,放在長子頭上擱一下就摔在地上。若是沒摔碎,死者家人就把它當成「聚寶盆」收藏起來。抬靈人看見摔喪盆這個信號,就在鞭炮和哀樂聲中起靈。送殯隊伍與接旌時相同,只多一口棺材。
出殯時,女婿拐大筐,內裝照死燈的草囤,長子媳上廟時拿的漿水罐,還有棗樹枝、苞米面發糕等陪喪品,走在隊伍的前邊,邊走邊撒紙錢稱為買路錢,給死者買道走。
棺材抬到墓地,首先由風水先生放羅盤,測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接著陰陽先生(亦稱除黑先生,這個行當都是廟里的伏居道士乾的)掐破公雞冠子,用雞血在钁頭板上畫符,口念咒語。在風水先生測定的墓穴處創出三個坑,抬靈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長子在坑裡壘起兩道小土崗,放上棗樹枝和發糕等,是希望保佑子孫早發家的意思。
棺材入土後,把旌鋪在棺蓋上,把女婿拐來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頭部,最後用葦席把棺材蓋好,抬靈人就在哀樂和鞭炮聲中把棺材埋好,壘起墳墓和墳頭。新採的墓地,還要壘個山神廟,讓山神保衛死者。
帶來的引魂幡、條幡,旌樓架子和哭喪棒以及死者降生時在門上掛的布郎當等都在墓前燒掉,孝子和親屬以及來賓,在墓前上香燒紙叩頭後,哀樂停止,殯葬儀式結束。
婦女送殯只到村頭,將哭喪棒扔在燒死者遺物的火堆上燒掉就回家。這時有位幫忙的老婦人,拿張飯桌放在街門口,桌上放盆清水,水裡放些銅錢,還有一碗干飯、木梳、竹蓖子、斧頭和菜刀。送殯的孝子和孝婦進家時,都要洗手梳頭,拿起斧頭和菜刀在盆沿上各盪幾下,從水盆里撈銅錢,含口乾飯進屋吐在死者生前住過的炕席底下(三日後送到墓地去),銅錢也扔在那裡。
陽陰先生進屋後,口念咒語,還用桃樹枝把公雞打得直蹦亂叫,同時還向屋裡各處撒黑豆和鏵鐵,有的還在牆壁上貼符,驅除惡鬼保佑平安,這個行動稱為「靜宅」。
出殯這天的午後,還要設宴招待親友,孝子們在管樂中挨桌給親友叩頭謝孝。
飯後,鼓樂班送走客人就和風水先生以及陰陽先生領取工資和賞錢就走了。抬棺材的分請、雇兩種,請的不給報酬,雇的得給工錢。
出殯的第三天,兒子、侄子、孫子、姑娘、媳婦、孫女以及親屬等,要到墓地去給死者「圓墳」,用高糧秸折個方架,中間拴個帶銅錢的紅布朗當,插在墓的上邊,表示給死者上樑蓋房的意思,然後修整墳墓燒紙叩頭,圓墳儀式就結束了。
出殯後,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寫個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飯,如生前一樣的侍候,直到燒百日時,才將牌位燒掉結束祭拜。
死者入土後,每隔七天,孝子孝婦和親屬都到墓前去燒香紙擺供品,稱為「燒七」。一般都燒七次為止。此外還要燒個「百日」和三個「周年」,每次親友們都來參加儀式,送香紙和饅頭等祭品。送饅頭有規矩,兩位老人都去世的,送十個饅頭,稱為「半份供」。本族人送來的饅頭祭祀完了都帶走,親友送來的最少給他帶走一個,稱為「壓包袱」。
燒百日和周年,死者家裡都要設宴招待客人。
死者去世的當年,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譜上去,過年時享受子孫們的祭祀和參拜。古禮規定子女要為父母服孝三年,服孝期間,過年時家裡不能懸燈結綵貼紅對聯(可貼紫色對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之意。
燒完三周年,服孝期滿,子女脫孝,恢復以往的正常生活。

㈧ 參加親人的葬禮,穿喪服的時候還要在白色的鞋子上帶上紅色的毛球球,那種球球叫什麼名字,為什麼要帶!

一般是輩分的區別 孫輩用紅色 曾孫輩就是藍色 講究的就用紅球 簡潔的直接用紅布條代替 下面是五服孝衣的區別:成服 即喪禮大殮後,死者親屬按同死者關系的親疏,穿著應持的喪服,叫「成服」。古代為亡者服喪的喪服分五等,稱「五服」。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之內的親屬稱「五屬」,五服之外,就不再是親屬關系。「斬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級,服喪最重,最低的一級是「緦麻」,服喪最輕。由於等級不同,守孝期和喪服不同。「斬衰」守孝三年,「齊衰」守孝一年。隨著社會的變革,到了清末以後,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種(l) 「重孝」:子女為父母、妻為夫、承重孫(子亡,長孫按子成服)為祖父母,著素服、束麻繩、頭戴孝箍,女頂白長巾,服穿麻邊白鞋。停靈、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頂白布短手巾,孫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為舅父母,侄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頂白布手巾,停靈期服孝,其後則除。(3) 「全破孝」:內外親弔客,每人一條白布手巾,葬後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絨紮成的圓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布一條;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扎一白布寬頻,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絨球一個,鞋同孫男,這三個絨球稱「纓兒」。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孫、外孫女服孝時也要帶纓,紅線球按男左女右,綴於孝帽和封鞋的偏側,裕稱「歪纓」。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紅線球出售,則紅線球就改為麻制紅線球。建國後又改孝服為佩帶黑紗,紅絨球則綴在黑紗上。

㈨ 奶奶去世,有人說子孫要戴帽子,有什麼講究嗎

每個民族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有人說你們子孫要戴帽子,那是你們那裡的風俗。至於講究,無非是對亡者哀思的一種體現。

㈩ 守孝期不得穿紅衣服、戴紅帽子的習俗從何而來

從祖輩傳承而來,但最早的情況恐怕無人知道,不過紅色代表喜慶所以不可出現在白事中這的歷史是很久遠的事情了。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守靈期間,要男不剃頭,女不梳發,寢苫枕塊,喝粥吃素,日夜守侍靈前,以盡孝道。要不斷地焚香、燒紙、添油,保證香不斷、燈不滅。要嚴禁狗、貓從靈前走過,以防死者「起屍」。要隨時陪伴前來弔孝的人一起慟哭,磕頭謝孝。民間傳說,如果父母死後子女不哭,後代就會出現啞巴。受此俗影響,許多子女在父母生前並不孝順,卻在其死後哭得像模像樣。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4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20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0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29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8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