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傳統帽子叫什麼
Ⅰ 印度衣服頭飾的由來
印度人的頭巾有很多種,最明顯的錫克人的頭巾是宗教規定,相傳,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只能穆斯林包頭巾而不允許其他印度包,勇敢自尊的錫克人為了表示抗議,號召所有錫克男人統統包頭巾以示威,,,有意思的是,現在的穆斯林已經不包頭巾了,而倔強的錫克人反倒把這個行為延續下來了。
印度的RAJASTHAN邦的人因為生活在沙漠中也有普遍的包頭巾的習慣,頭在大多印度人觀念中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有些地區認為摸小孩頭部是不吉利的,,,也許包上頭布也一種保護,,,,另外印度人在結婚等喜慶時刻也要包頭巾,新郎包白色或紅色的,而親朋好友包粉色的,,,,,在一些節日中也要包,總之包頭布是印度很多民族的傳統裝扮習俗,,日常生活和節日都可以包。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披頭巾,不戴頭箍,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Ⅱ 印度陸軍軍帽形狀的來由
印度軍隊中有些部隊是以部族或者說是各個民族單獨成軍的,因為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所以有著不同的軍帽。像圖片上包頭的是錫克族士兵,因為信錫克教的緣故,所以必須包頭,因此錫克男人參軍後繼續保留原有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參軍也不用戴制式軍帽,只要在包頭巾上別上軍徽就行,那個紙扇帽子應該是閱兵才戴的,裝飾品而已,
Ⅲ 各個國家的服飾特點都是什麼
1、中國
漢服,即中國國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唐服。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Ⅳ 印度人頭上戴的打叉的像帽子一樣的東東是什麼
是一種裹在頭上的頭巾,是一條長布。印度人習慣纏頭代替帽子。
Ⅳ 印度的服裝文化,男人的裙子和帽子有何涵義
在印度,紗麗統治了女人的服飾(穆斯林婦女會稍有變化)。對於女性來說,服飾的變化不如裝飾的變化大而男性的服飾則沒有統一的樣式。
印度教徒纏頭巾比較靈活,不願意纏也可以隨時摘下來。而錫克教徒纏頭是強制性的,也就是說你看到一個不纏頭錫克男人的機會,基本上和彩票中大獎的機會持平。
Ⅵ 菩薩受眾人尊重愛戴,她戴的帽子是什麼
菩薩戴的帽子叫:毗盧帽,又稱天冠,上有五方五佛,如天冠米勒,地藏菩薩等。
放焰口時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種綉有毗盧佛像的帽子,泛指僧帽。毗盧帽有多重性質,也稱為」蓮花帽「,」蓮花法師帽「等,老版《西遊記》唐僧曾經戴過這種帽子。
放焰口,一種佛教儀式,為一種根據救撥焰口惡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施食惡鬼的法事。
(6)印度傳統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基本解釋
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
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
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賢、千手觀音Samantabhadra 、觀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Ⅶ 印度有哪些文化習俗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它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社交習俗:印度人在日常相見,往往雙手合十,表示問候。根據與對方長幼、級別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對長者,指尖應與前額齊平。平輩相見,手在下頜與胸口之間。對於晚輩,手還可以再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握手禮在一般場合也很盛行。與印度人握手時,應避免用左手,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象徵。服裝習俗:印度婦女的服裝一般是由色調相稱的緊身短上衣和「莎麗」組成。「莎麗」是用五、六米長的布料、紗或絲綢包頭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傳統女裝。莎麗里穿同長的襯裙,多為白色。現代婦女更喜歡穿旁遮普式套裝,由細長褲和半長或長袍組成,並配上2.5米長類似圍巾的披肩。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圍褲,稱為「陀地」(這是一塊用來包裹身體下部股、腿,直至膝蓋的白色料子)、「古爾達」(長襯衣)、「格米茲」(襯衣),有時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蘭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瑪」(長褲)、「吉爾達」並戴帽。印度錫克教徒頭上通常纏著各色包頭巾。現代男子普遍喜歡穿方便的襯衣和褲子。正式場合則穿西服,系領帶。飲食習俗: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餅、蔬菜、豆類、牛奶、酸奶和乳酪。葷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雞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蘭教徒吃牛肉,忌食豬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飯、面餅和菜和在一起食用。喪葬習俗:按印度教風俗,人死後,由家屬給屍體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後,將屍體放上柴堆,覆蓋乾柴,澆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揮下,死者直系男親屬高舉火把,繞柴堆轉多圈後,點火將屍體焚化。火葬後第四天,死者家屬到火葬場取死者骨灰,並盛放在一個金屬罐里,後投到聖河裡。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規,實行土葬,葬禮由阿訇或牧師主持。當地禁忌: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Ⅷ 阿拉法特戴的那帽子叫什麼本拉登戴的帽子又叫啥和印度人戴的一樣嗎
本拉登戴是阿拉伯頭巾,有時候也戴園頂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