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元世祖忽必烈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元世祖忽必烈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2-05-03 15:36:32

❶ 「深檐胡帽」是元朝鐵騎中常帶的東西,這東西有什麼含義



2、帽笠的淡出與夷夏意識的消長

明朝成立後,面對著元代舊部的威脅,相出的解決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舉「華夷之辯」的旗幟,明朝認為必須革除蒙元服飾,便發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飾,同時也出現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漸淡出。幾十年之後,明朝人對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麗關系確立後,高麗也向明朝表示「慕華向華」之心,革除蒙元服飾。帽笠也隨之淡出。

可以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蒙古族文化因為明朝的「華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當初橫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後也大大削弱。從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麼這一小小方面,我們可得知,夷夏意識強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結論:

從小小的帽笠物件卻反應出來了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來起源於女真,元代時期帽笠變化多種多樣,並傳到了亞洲。新建元朝時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風」。直到蒙古帝國的崩潰,也表示著多種文化融合並存的時代結束,明朝成立後,更是摒棄蒙元文化,並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觀念也隨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見證了蒙元時代前後的盛衰與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因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都是我們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護並傳播於世界各地,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




❷ 涮羊肉是起源於什麼時候

涮羊肉起源的三種傳說

忽必烈、拔都、康熙誰發明了涮羊肉———

流行最廣的說法,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成吉思汗孫子發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術赤,拔都是術赤的兒子。

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術赤的權力,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發現大塊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後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很適合於行軍打仗。

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據說《馬可波羅游記》里寫到,他在元大都皇宮里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朋友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涮羊肉來自清宮「千叟宴」?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❸ 元朝人戴的是什麼帽子啊感覺和越南人的那種帽子很像有什麼來歷嗎

叫笠子帽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❹ 忽必烈是元太祖還是元世祖

不是
忽必烈 是成吉思汗孫子
是鐵木真的特定稱謂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生於1162年,卒於1227年。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成吉思汗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征服活動,克服了當時東西方陸路交通的人為障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東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弭平了中國大陸自唐朝以後形成的數個政權分立對峙的局面,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因此,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詞作《沁園春·雪》中,將成吉思汗的與漢民族武功卓著的帝王秦朝始皇帝、漢朝武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並列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創建者(1260~1294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年9月23日)生於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響,尚武喜文,「思大有為於天下」(《元史·世祖紀一》)。初為藩王,廣交漢族儒士,論治軍理政之道。蒙哥汗元年(1251), 受命掌管漠南漢地軍國事務,設府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改革弊政,整頓軍紀,屯田積糧,加強兵備。二年,向蒙哥汗建策進兵大理國(今雲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迴攻宋,被採納,遂與將領兀良合台率軍10萬南下。三年,兵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為三路,過大渡河、金沙江, 襲取大理城(今雲南大理)。四年初,令兀良合台繼續攻取未附諸部,自率一部將士班師。分兵招撫部分吐蕃部落,進而控制西南地區。九年,率東路軍十餘萬,配合蒙哥進攻南宋。他持重用兵,戰撫兼施,經大勝關(今湖北大悟東北)、黃陂,占據陽邏堡(今武漢東北)要塞。旋乘風雨破宋水師,橫渡長江,進圍鄂州(今武漢武昌)。時蒙哥汗卒於四川,弟阿里不哥謀奪汗位,鄂州又一時難以攻克,遂接受謀臣郝經建議,與宋丞相賈似道議和,輕車簡從,返鎮燕京(今北京)。次年三月,於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登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統,設中書省,立十路宣撫司。組建武衛親軍,推行正綱紀、安反側、任賢能、頒俸秩等治軍理政安民之法。時阿里不哥亦於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稱汗,並發兵兩路南攻,忽必烈親率大軍北征,屢戰獲勝,迫其退往謙州(位於葉尼塞河上游)。中統二年(1261),再次親征,命丞相史天澤、線真等率兵分路合擊,自領諸軍追殺,敗阿里不哥於昔木土腦兒(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三年二月,得知山東漢將李璮反叛,以一部兵防備阿里不哥的同時,急發蒙古、漢軍及臨近各路守軍前往征討。五月,又派史天澤節制諸軍,圍攻濟南,於七月平定李璮之亂。後藉此事件,削弱漢人世侯權力,實行軍民分治,初立樞密院統領軍隊,加強中央集權。至元元年(1264),將都城移至燕京,稱中都(今北京),下詔斷絕對漠北的物資供給,迫阿里不哥窮蹙請降。忽必烈在鞏固汗位的同時,積蓄力量,准備攻宋。他採納謀臣、將領建策,改變先前全線出擊或主攻四川的方略,於五年命征南都元帥阿術、劉整領軍進圍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欲突破南宋中部防線,沿江東下。後不斷增兵,發展水師,督造回回炮,奪宋軍之長。八年,定國號大元。次年,改京師中都名大都。十年春,元軍攻佔襄、樊後,接受謀臣徒單公履獻策,確定乘勢繼續攻宋。十一年初,詔將帥議授方略,命丞相伯顏為主帥,領軍20萬進攻,並令其戰撫兼施,禁止妄殺。三月,命忻都為都元帥、洪茶丘為副都元帥率軍2.5萬、船900艘攻日本,因指揮失當,後援不濟,又遭暴風襲擊,敗回。六月,動員全軍加速攻宋。九月,命伯顏率軍循漢江水、陸進軍,同時遣軍分別進攻淮西、四川,以牽制宋軍。十二年春,元軍佔領建康(今南京),忽必烈命建行中書省加強統一指揮,又令平章政事阿術分兵進駐瓜洲(今江蘇儀征東),斷兩淮宋軍南援。為避暑期進軍之弊,詔示攻宋主力就地休整,伺機南攻。時西北諸王謀叛,形勢危急,乃分遣將帥巡邊,並召伯顏返京,面商進取大計。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水陸並進,直趨宋都臨安(今杭州),迫宋廷於十三年初投降。十五年,忽必烈遣都元帥張弘范、李恆及行省平章政事阿裏海牙分別自江浙、江西、湖南追擊宋軍余部,於次年厓山之戰中將其全殲,統一全國。忽必烈令元軍分兵鎮戍,並在各地大興屯田,設立驛站,以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十八年,以忻都、洪茶丘和範文虎為征東行省右丞,李庭為左丞,率領水、陸軍十餘萬分路攻日本,七月,因遇颶風翻船,又遭守軍襲擊,敗還。次年,派水、陸軍遠攻佔城(今越南南部)。二十一年,發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計與攻佔城元軍配合,南、北夾擊守軍,損兵折將還師。二十四年,以東北宗王乃顏集兵反叛,欲聯絡海都從東、西兩線夾攻元軍,忽必烈急派兵加強漠北要地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的防務,自率大軍往征乃顏,以漢軍步兵列前沖殺、蒙古騎兵隨後圍擊之法,大破叛軍,擒殺乃顏。次年,派兵破乃顏余部,平定東北諸王之亂。二十六年,聞海都率兵攻佔和林,不顧年邁,再次親征,迫海都西走。後又數次遣軍擊敗海都,留兵鎮戍,鞏固了西北邊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興等率軍2萬、戰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亦遭守軍抗擊,傷亡甚多,次年撤還。晚年,數次下詔,命屯田備餉,在邊地建立都元帥府,以保證軍隊供給和國家統一。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廿二(1294年2月18日),病卒於大都,年80歲。葬漠北起輦谷(在今克魯倫河上游肯特山南麓)。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視建軍治軍,維護國家統一。他主張政治與軍事並用,戰撫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兩線作戰;善於運用遠程奔襲、迂迴、圍殲以及步兵、騎兵、炮兵、水兵聯合作戰等戰法,奪取勝利,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見忽必烈的軍事思想)

❺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對元朝貴族服飾設計有什麼影響

以蒙古袍為代表的蒙古族傳統服飾
寬大嚴實,封閉性強,是蒙古袍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領子高,不僅可以抵擋嚴寒,保護脖頸,而且能夠預防風吹沙灌;大襟長,且帶里襟,扣子錯開頂釘,撩起來不影響幹活,放下來暖肚防寒;袖長裉肥,騎馬不凍手,套馬胳臂可以任意揮動;下擺修長寬松,騎馬既不凍膝蓋,又能防止蚊蟲叮咬。在特殊情況下,如輕裝行進不帶行李時,蒙古袍還是一件能鋪能蓋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具,「袖子是枕頭,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前襟是簸箕,後襟是斗篷,懷里是口袋,馬蹄袖是手套」。
最初的蒙古袍是就地取材,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蒙古人稱之為「答忽」,意為「皮袍」、「襖子」。據義大利人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出使蒙古記》記載,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常穿的皮袍(襖),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禦冬天的風雪嚴寒;毛朝里的皮袍由於相對薄些,也柔軟些,一般常在帳幕等室內穿。那時候蒙古袍的製作樣式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差不多,即袖子窄,腰身緊,在右邊扣扣子(右衽)。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為聯絡王罕與他一起興兵為父報仇,曾送給王罕一件名貴的黑貂鼠皮做的皮袍當見面禮。王罕收到袍子後說了一大堆感謝的話,大意是:別的且不說,就為這黑貂鼠皮袍我也得出兵幫你打敗敵人,因為它不僅能保護我的腰(「腎之底」)免受風寒,而且能讓我的心胸(「腔之膈」)常葆溫暖。由此可見,蒙古人愛用動物特別是用珍奇動物的皮毛製作袍服,既不是因為其可以就地取材,也不是因為其珍貴罕見,主要在於它們具有特殊的保暖防寒養生作用。其實,當時大多數蒙古人的「答忽」系羊皮製成,用貂鼠、銀鼠、銀狐等珍貴獸皮製作的蒙古袍,只有少數貴族才能經常穿戴。隨著蒙古人走向世界、入主中原,蒙古人製作袍服的材料日益繁多,所以南宋官員彭大雅、徐霆在其編著的《黑韃事略》中記載曰:「舊以氈、毳、革,新以紵、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日、月、龍、鳳」。盡管大量使用絲織品、棉製品制衣,但從禦寒的需要出發,皮毛制服裝依然繼續使用並流行。
關於蒙古袍樣式設計的由來,布里亞特有一則傳說,一對蒙古老人為如花似玉的女兒出嫁做新衣沒有現成的樣子犯愁時,老太太突然靈機一動,伸出自己的手掌說:「樣子就在這里。」她先照著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畫了衣服的左邊(穿者的右邊)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畫了衣服的右邊的袖子,拇指的第二關節部分相當於袖子的寬處,第一關節部分相當於袖子的窄處;接著她又用手掌生命紋和感情紋中間寬大的部分,做了腰身,一個蒙古袍的雛形就這樣設計出來了。雖然是一個傳說,卻形象地說明了蒙古服裝簡潔實用、色彩絢麗等製作樣式和特點的形成,是人與自然渾成一體的必然所得。
就像天氣隨著時序的不同而冷暖各異那樣,蒙古袍的款式也視男女老幼胖瘦而有所不同。如:男袍寬而長,女袍細而短;身體高的人,常穿肥一些的袍子,身體矮的人,袍子反而要瘦一些。此外,蒙古人著裝講究配合,即「身若著袍,足必踏靴,腰必束帶」。這種搭配並非只是出於對美的追求,更主要是為了養生。因為足處在人體的最下端,血液迴流不暢,容易發生凍傷,所以需要一雙防寒、結實的高筒靴和蒙古袍搭配增加保暖的系數。更何況穿靴子騎馬還能防止腿和鐙皮的摩擦,上馬蹬鐙快捷、阻力小等特點。而束腰帶不僅可以將一個蒙古袍分割成兩個獨立的空間,通過隔絕空氣的流動,增強其保暖作用;還可以保證騎馬時腰肋骨的穩定垂直,具有減輕疲勞,預防胃下垂發生等作用。此外,蒙古人腰帶上還可以懸掛刀、火鐮、煙盒等日常必需品。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特別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後,雖然一度制定了受漢文化影響明顯的宮廷和官吏的統一著裝服飾,但卻依舊保持了本民族傳統的服飾風格。歐陽玄《漁家傲南詞》中的「漢女姝娥金搭腦,國人姬侍金貂帽」雖然描繪的是大都城過春節時拜年人群不同的裝束,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蒙古人與漢人不同著裝的歷史事實。
嚴峻而豪邁的草原生活不僅成就了蒙古族傳統服飾防寒保暖、簡練明快、結實耐用等特點;而且促使蒙古人在崇尚白色的同時,不局一格地追求衣著色彩的絢麗鮮艷,從而使蒙古族傳統服飾既具象徵意義又不乏實用價值。
在蒙古人的眼裡,白不僅代表著純潔、美好、神聖,還代表著健康和長壽。大雪是白的,沒有冬天的白雪就沒有春天的青草;乳汁和奶製品是白的,羊毛、羊絨是白的,離開了它們就沒有了蒙古人的衣裝食物。關於蒙古人自古以來服飾顏色崇尚白色,中外人士多有記述。一位名叫張德輝的南宋官員,曾親眼目睹了貴由汗時代蒙古帝國君臣上下全著白色衣裘,歡慶春節的場景:「比歲除日,輒遷帳易地以為賀正之所,日大晏(宴)所部於帳前,自王以下皆衣純白裘」。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大年節,也是蒙古族的主要節日之一,由於蒙古族崇尚白色,春節時穿著白色的衣物慶賀節日,所以,蒙古語中春節也稱為「白節」。
張德輝見到的蒙古官員節慶時所穿的統一著裝,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元朝「質孫服」。「質孫」是蒙語顏色的音譯,又寫作「只孫」、「濟遜」等,亦稱「詐馬」(波斯語音譯,意為衣服、外衣)。所謂「質孫服」,其實就是一色的衣服。蒙古人所穿的「質孫服」除了一色白外,還有一色紅、一色黃、一色藍等。如果一個節慶延續幾天,參加慶典或飲宴的蒙古官員所穿的質孫服就會一天換一種顏色。蒙古袍製作在顏色上與質孫服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集多種絢麗鮮艷的色彩於一體。甚至將本屬女裝綉花鑲邊的專利,在製作蒙古袍時也勻給了男人。
蒙古族傳統服飾色彩絢麗鮮艷,既是和大草原萬紫千紅的一種協調,也是對游牧生活單一空曠的一種補充,更是對馬背游牧、征戰容易發生意外的一種預防。因為絢麗鮮艷的服裝色彩,不僅容易將人和獵物分開,避免和減少誤傷的發生,而且還可以在牧人或戰士一旦負傷或失蹤時方便搜尋和救護。
蒙古族傳統服裝設計第一人
除了袍服外,蒙古人穿的服裝還有「攙察」(蒙語的音譯,是上衣的統稱)、「比甲」等。據《出使蒙古記》一書記載,蒙元帝國時期的蒙古族婦女身著的蒙古袍外面常系有兩塊天藍色的綢帶,一塊系在腰間,另一塊束在胸前。前者是變相的腰帶,後者是乳罩之先聲。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蒙古人在著裝時,是很注意調攝養護身體的健康的。因此,有利於保健養生最晚從元朝開始就已經成為蒙古人服裝設計時優先的考慮。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早在元代蒙古人就有了自己聞名世界的服裝設計大師。這個服裝設計大師的名字叫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
察必設計的蒙古族傳統服裝估計不會很少,但留在史籍記載中的只有兩件。一件是帶檐的帽子,另一件是類似現在坎肩與斗篷相結合的「比甲」。
據《元史》、《出使蒙古記》、《黑韃事略》、《草木子》等史籍記載,蒙元時期的蒙古人「官民皆戴帽」,男子「冬帽而夏笠」,「婦人頂故姑」。通過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實物,以及故宮南薰殿所藏的歷代帝後像,人們對當時人的穿戴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那時候蒙古男子常戴的帽子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帽,帽頂為半球形,下有寬檐,很像現在士兵的鋼盔頂部。方形帽又名「瓦棱帽」,帽身用四個上小下大的梯形氈片縫合而成,然後加一個方形的帽頂。據《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一》記載,這些帽子的帽檐都是經察必改革設計後才成為定製的,「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為式」。給帽子增加了一個前檐,不僅射箭、視物不受陽光刺眼的干擾,而且可以保護眼睛的安全和健康。
關於察必發明「比甲」的經過《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一》記載的亦很簡單,只說察必發明這種比甲是為了方便弓馬騎射,該設計「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這種無領無袖,前不開襟,後身比前胸寬長都大一倍,並配有兩條腰帶的新式服裝不僅流行於當時,而且保存至今,濃縮於現在牧區蒙古婦女常穿的烏吉(坎肩)的製作設計之中。
在故宮博物院南薰殿所藏的歷代帝後像中,有一幅察必皇後頭戴罟罟冠的畫像。罟罟譯自蒙古語,有不同的寫法,如顧姑、罟姑等。意思都是指已婚婦女所戴的冠帽。察必皇後畫像上所戴的罟罟冠,下部是一個圓形的帽箍,上面是一個筒狀的高頂,頂部變大,形成一個倒錐體。帽子用紅、黑兩色織錦包在外面,頂上綴滿珍珠。聳起的高冠上鑲嵌有珠寶做的花飾。左右兩側,還掛有大粒珍珠編串的飾串。其實,罟罟冠的流行歷史比元朝的建立要早得多。1974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在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的王梁古墓中發掘出幾個完整的罟罟冠原物。這些罟罟冠用樺樹皮圍成,呈長筒狀,外麵包有花綢,綴以各種珠子。有的頂端還插有藍孔雀羽毛。考慮到蒙古人的帽子不僅為了防寒、防風,而且還代表著身份與地位,所以察必皇後戴的那種華貴的綴滿了珠寶的「超豪華型」罟罟冠,很可能是後來察必皇後個人的創造。據《元史》記載,身為「國母」的察必,雖然設計了許多引導時裝新潮流的精美服裝,但她本人卻衣著樸素,不僅經常在後宮織布,還將宣政院丟棄的羊皮揀來縫制地毯。
雖然元朝時候人們還不可能提出「專利權」的概念,但元成宗鐵穆耳在一位工匠為他做了一頂黑細花斜皮帽子後,於大德元年(1297年)特別下了一道聖旨:「今後這皮帽樣子休做與人者,與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戴的人交扎撒里人去者。」這頂黑細花斜皮帽成了鐵穆耳的專利,私做者、仿製者和敢於穿戴者一律交司法機關懲處。

❻ 蒙古族的哈達顏色都代表什麼

哈達的顏色為藍、白、紅、綠、黃,藍色喻為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綠色象徵江河水,紅色象徵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

蒙古民族崇尚的哈達是藍色的,這與其民族宗教信仰有關。白色和黃色哈達原本不屬於蒙古民族。後來,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全面滲透,白色哈達和黃色哈達也隨之出現在蒙古草原。

但是,因為幾種哈達的使命和寓意不同,在使用方面有著根本的區別,白色哈達僅限於在喪葬場合使用,黃色哈達只是拜佛時使用,這兩種外來的哈達無法取代固有的藍色哈達。

鄂爾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銀灰、白、黃、藍等顏色的哈達的習慣。

(6)元世祖忽必烈的帽子是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哈達的種類和尺寸

方誌《蒙古·二卷》中雲所謂哈達者,帛也。或以綢、或以白、或藍,長短不一,長約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兩端有拔絲,約半寸許,其長短視受者分級而定。

一般而言哈達可分為四種:

1、第一種哈達叫佐達尼莫德勒或納庫哈達

而納庫哈達又分為「吉祥八瑞」、「有寂安樂」、「巴(化)日呈祥」、「長壽哈達」等四種。

其中「化日呈祥」哈達中央織有隱花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幛、寶瓶和金魚等八祥瑞圖,上下兩端為二龍戲珠;左右兩邊為相互連接,象徵堅固不摧,永恆在萬字元號和藏文偈句「白晝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願得三寶賜吉祥」字樣。

這種哈達的規格為300厘米或600厘米長,66厘米寬左右。這種特製哈達一般敬獻給活佛和喇嘛等高僧。

2、第二種哈達叫阿喜哈達

長100~200厘米,上織有吉祥八瑞或菱形圖案,這種哈達一般敬獻給長輩、先生和父母。

3、第三種哈達叫素喜哈達

長66~99厘米,寬40厘米,哈達的兩端印織有吉祥字樣,一般在親朋好友互贈時用。

4、第四種哈達叫素達哈達

長99~132厘米,寬24厘米左右,質地不太好,紡得稀疏如網,用在大眾場合互相認識或交際時用。

❼ 元朝皇帝的服裝是什麼樣的啊

元元代皇帝和皇帝親屬穿纏身大龍紋的龍袍,當時民間街市也有這種龍袍出賣,元世祖發現後,立即下令禁止民間私自織綉這種龍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輿服志中,說龍是指五爪兩角,這就使龍和蟒有了區分的標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據《元典章》記載,凡皇帝戴過的帽子樣式,別人就不許再做再戴。否則,製作工人就要處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個黑羔細花兒斜皮帽,責令監司官承直傳話,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個金翅雕樣皮帽頂兒,傳令別人不許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給驗馬做的皮帽樣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許戴,縫帽子的也要治罪。民間還禁止穿赭黃、柳芳綠、紅白閃色、迎霜色(褐色)、雞頭紫、梔子紅、胭脂紅等顏色。帽笠不許飾金玉,靴不得制花樣。因此,民間服飾只好向灰褐色系發展,《南村輟耕錄》卷十一寫像秘訣中,記述了服飾顏色,羅列的褐色名目,就有磚褐、荊褐、艾褐、鷹背褐、銀褐、珠子褐、藕絲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蔥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白褐、丁香褐等等名稱,說明褐色在當時是很重要的服裝色彩。 天子質孫服,冬服十一等,有金錦暖帽、七寶重頂冠、紅金答子暖帽、白金答子暖帽、銀鼠暖帽等。夏服十五等,有寶頂金鳳鈸笠、珠子卷雲冠、珠緣邊鈸笠、白藤寶貝帽、金鳳頂笠、金鳳頂漆紗冠、黃雅庫特寶貝帶後檐帽、七寶漆紗帶後檐帽等。都是鑲珠嵌寶的貴重冠帽。冬服所用紫貂、銀鼠、白狐、玄狐、獵猁皮毛和金錦等,材料也極珍貴。據虞集《道園學古錄》所記,金錦系鏤皮敷金為織文者。指的為羊皮金,即將金子捶成金箔,膠貼於羊皮上,然後切鏤織成金錦。但據實物分析,實際上多數系將金箔貼於紙上鏤成細條,用以織錦,這種用法,宋代稱為「銷金」。金世宗時,因忌諱銷字,改稱「明金」。也有將金鏤捻卷於絲線外層,捻成捻金線織錦的,稱為捻金錦。元代稱金錦為「納石矢」。納石矢也作衣服或棚帳等用。南薰殿舊藏元世祖忽必烈像,穿白衣,戴銀鼠暖帽,照例這種帽應與銀鼠袍、銀鼠比肩配套來穿,是帝皇大朝會質孫冬服中最重要的服裝。 元代皇室的帽子鑲寶石。《南村輟耕錄》卷七回回石條說,大德年間,有商人賣官府一塊重一兩三錢的紅剌(寶石叫作剌子,又叫回回石頭),價值中統鈔十四萬錠。紅剌即紅寶石,紅寶石有四種,即刺、避者達、昔剌泥、古木蘭。綠寶石有三種,即助把避、助木剌、撒卜泥。貓睛石有貓睛、走水石兩種。綠松石稱作甸子,回回甸子稱你舍卜的,河西甸子稱乞里馬泥,襄陽變色的稱荊州石。還有一種名叫鴉鶻的寶石,有紅亞姑、馬思艮底、青亞姑、你蘭、屋撲你蘭、黃亞姑、白亞姑等七種。元代蒙古族征服歐亞廣大地區,寶石來源除購買之外,還來自掠奪和貢獻。

❽ 蒙古帽是什麼樣的元朝皇帝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這就是蒙古帽啊

❾ 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忽必烈,是哪件事打死他也不做的

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王位後引起了大蒙古國的分裂。四大汗國相繼脫離忽必烈的統治范圍,而後忽必烈繼續南征北戰,最終於公元1279年,在南宋政權最後一位小皇帝跳海自盡後,元朝統一中原全境。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做了不少改革,但有一個習慣始終保持未變,那件東西他也絕對不敢碰,那就是殺狗吃狗肉。


可是現在狗肉火鍋比比皆是,很多人爭著搶著吃狗肉,吃的不亦樂乎,甚至有的人偷別人家養的狗來吃。忽必烈不敢碰的事情,現在很多人卻經常做。

❿ 元世祖忽必烈有什麼故事

孛兒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хаан,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是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藍答兒等在關中設鉤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餘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這年十二月,又親自去朝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4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20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0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29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8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