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回族葬禮白帽子怎麼處理
⑴ 請問一下,參加親人去世的葬禮所用的白色的孝布,用過後該怎麼處置呢能直接扔了嗎
也不一定扔,過去國民窮困之時,用過的孝布就留下來做布料襯底了;
現在人們生活有了改善,也不在乎幾尺布,願意扔的就扔了(也得看扔到哪裡?)
再說,各地風俗不同,可以向本地老人請教。
⑵ 參加回族老人葬禮時戴過的白帽子怎麼辦
那是「禮拜帽」,不僅僅是參加葬禮時才戴的,一般禮拜時也需要戴,平時也可以戴。不想戴的話就妥善收起來保管好
⑶ 參加葬禮的白布和煙怎麼處理
參加葬禮的白布和煙可以直接丟棄在喪葬附近的垃圾桶里,一般不講究帶回家繼續使用,而與逝者關系較近的親屬,葬禮的白布要保留到一百天之後的,過了百天祭日或直接燒毀。
參加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及姻緣連帶關系的葬禮,其孝布是不可以保留的,一般對於這種情況,孝房家屬都會單獨准備,譬如在遺體告別之後,或是喪宴開席之前,都會有專門的人進行收管,然後集體焚化。
如遇孝房家屬沒有準備的,那麼去參加喪宴的在散席之後,直接丟棄在喪宴門口處即可,切記不可帶回家中,以免招惹白煞,沖撞霉運。如果不便在喪宴門口丟棄的,那麼在走出喪宴後的第一個路口處,最好是十/丁字路口處丟棄即可。
葬禮白布的使用須知
在殯儀館舉辦停靈葬禮的家眷,一定要佩戴好白布(孝布)。在墳地燒掉,發喪出殯後,孝子賢孫、親朋好友會攜帶著花圈和靈房隨同抬棺材的金剛一道前往墳地,在下葬壘好墳塋後,花圈擺放在墳前或者墳頭上,之後就要燒靈房。可以把孝布扔進去燒掉,這樣也不會對亡故者和孝家不敬。
葬禮白布還可以留在孝家,在下葬後,送葬隊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應取下孝布,要麼在墳地燒掉,要麼取下來疊好帶回去,反正不能戴在頭上回到孝家。家備有酒席,這餐在刺楸這邊屬於喪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稱為發喪酒。
⑷ 回族回族葬禮上所發的白帽子有何講究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
⑸ 回族的葬禮怎麼辦的呀
回族的喪葬禮,是人一生結束後由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儀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作為在世的人,對於亡人不論其貴賤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都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葬禮,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死者的信仰性質。 回族喪葬習俗隨著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回族的喪葬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上上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上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族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叵族實行土葬, 並且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回族為什麼忌火葬呢?因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死後受刑的地方。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死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人死後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死,下午埋,晚上死,次日早上埋,最多不能超過三天。個別特殊情況的,也有第四天埋的。
第三,從儉節約。由於受伊斯蘭教 「葬必從儉」的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儉省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有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所以,現在回族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纏身。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縛節;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弊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意女等紙涪。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典。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呀呀學語的幼兒,均無貧富貴賤之分,大小之區別,一律平等。都是在阿匐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別的民族人往裡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不信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
在臨終前,一般都注意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請阿訇給病人念「討白」,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仟悔和反省自己。
二是要「口喚」,即病人平時接觸的鄰里鄉親、朋友,與病人如果發生過口角、矛盾,甚至結下仇恨的,這時要主動向病人說「色倆目」要「口喚」,講明原情,消除誤會與隔閡,以期互相原諒,了結往軋
三是病危時,要求周圍肅靜,不亂哭亂喊,嘻笑吵鬧,少在病人跟前行走。除了病人的親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自或在群眾中德高望重並懂得伊斯蘭教教規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稱「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毛提」是波斯語,也即逝世之意。「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去世的稱法。回族無論怎麼稱呼逝世。但部忌說 「死」這個詞。為什麼呢?這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因為伊斯蘭教把死當作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它理解為嘎來布(即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歸結。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當中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忌說「死了」
⑹ 朋友家辦喪事。發帽子怎麼處理
拿一火盆,統一在裡面燒,這是我們當地習俗,一般戴孝穿的壽衣在辦完喪後也要燒,然後帶叫魂線(也就是黑線)男的滿百天(滿100天)的時候燒叫魂線,女的滿五七(滿57天)的時候燒叫魂線。
⑺ 漢族參加回族葬禮應注意什麼
注意回族的風俗。
回族在飲食習慣、服飾裝飾、誕生命名、成年儀式、婚姻和喪葬、節日等習俗上,都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回族忌說「死」,將「逝世」一般稱為「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葬禮要經過停屍、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殯禮(站者那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
(7)參加回族葬禮白帽子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回族實行土葬,提倡快葬、薄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屍最多不超過三天。入殮前要念經,「著水」,用白布裹身,移入抬屍木架,由死者親友抬至清真寺履行葬禮後,即抬往墳地埋葬。
回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大爾吉」(即肉孜節)、「小爾吉」(即古爾邦節)和聖紀節。聖紀節在回歷三月十二日,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屆時,信教虔誠的回族群眾和宗教人士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禮拜,「誦經贊聖」。回族人民除過本民族的節日外,一般也過漢族的節日。
⑻ 出殯後孝帽子怎麼處理
下葬時,孝子孝女的麻套都扔到墓穴里,當然包括孝帽一起埋掉。但是黑紗要等到五七以後才摘,隨紙貨一起燒掉。
喪葬孝服孝帽的規定:
一、兒子兒媳(干兒媳)閨女孝衫八尺,白褲一條,男孝帽一尺半道布五尺,媳婦含干兒媳 ,頭孝五尺(布一破二)閨女同。
二、親叔伯,親侄,侄女,孝衫七尺半,道布四尺半,孝帽一尺四寸,女的頭孝四尺半,一破三。
三、親叔伯,男孝衣七尺,道布四尺,孝帽一尺。
二、頭孝一破三,女的三尺八寸。
四 親孫、親孫女,孝衣帽同親侄一樣。
五 不出五服的男 孝帽一尺三,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六 曾孫帶黃帽,玄孫紅帽
七 親戚,女婿,妻侄,外甥都有孝帽,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九寸寬,娘家人的孝不分輩,男女都有頭孝。
1、兒子的道布五尺,凡父母有一方健在的,應一邊長一邊短。父母雙亡的道布兩邊一樣長。有父左短右長,有母左長右短。
2、親戚的頭孝,均由長媳發給,發一人磕頭一個,客多者就跪到地上發了。但男孝由長子發,也是發給誰給誰磕頭。
3、另給大兒媳撕五尺長布,一破二,束腰,背饜食罐用,布歸大兒媳。
4、出殯當天媳婦娘家在禮桌上放禮布一塊(100尺)兩口分開各半,披到身上50尺,事後可做為兩條被子里用
⑼ 回族人在參加漢族人的葬禮時可不可以戴禮拜帽,我就是回族,我媽媽是漢族我姥爺去世了,問問大家,謝謝!
我遇到和你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問題啊,我爺爺昨天去世了,我爸爸家都是漢族人,我媽也不信教,我長大後自己信教了,不過我是女的。
我覺得沒必要戴禮拜帽,去火葬場戴禮拜帽影響不太好……你姥爺的親戚會不滿意,覺得你顯擺,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你是來故意顯示什麼的;或者覺得,你看,回族人不也上火葬場了,這樣可能會給別的回族兄弟姐妹帶來麻煩,人家不想參加漢族葬禮的時候,有人就會說,我在火葬場還見過戴白帽的呢!
我的原則是我可以出席葬禮,不過燒紙,上貢品那些事情我不會靠前,我也不戴孝布,我爺爺明天火化,我准備遺體告別的時候也不鞠躬
求安拉饒恕我們!給我們容易!!!!生長在回漢通婚家庭里的孩子太不容易了!一邊是教門,一邊是親情,堅持信仰要頂住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不然人家說我們穆斯林不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