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帽子為什麼帶簾子
Ⅰ 為什麼皇帝頭上都有一「門簾」,這有什麼寓意
皇帝頭上都有一“門簾”,在古代的時候叫做冕旒,古代的君王作為一國之君,肯定需要公平公正,萬事都有洞察的能力,不可以對任何人進行包庇。而且有了珠簾以後,君王只要有一點大動作,珠簾就會擺動起來發出聲響,但是君王本來就要端正有禮,只要是重要的場合,就要有君王的樣子。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君王最害怕的也是大臣們拍馬屁,會讓自己迷失。如果一代君王真的沉迷於大臣的追捧之中的話,那麼在處理政事的時候肯定是不公平的,那麼這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肯定是不好的事情,君王要公平公正才能夠更好的治理好國家。小小的一頂帽子背後卻有很深的寓意。
Ⅱ 皇帝頭上的帽子為什麼有簾子
它在皇帝的行為中起著規范的作用。
皇帝戴著頭飾,走路要穩,否則頭飾會左右搖擺,撞到皇帝的臉。然而,當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必須坐直,否則「門簾」會貼在皇帝的臉上或者擋住他的視線,從而影響君主的形象。因此,戴「門簾」帽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皇帝的行走和坐姿,使其看起來更加優雅莊重,展現一個國家君主的風采。
(2)皇帝帽子為什麼帶簾子擴展閱讀:
在古代,皇帝登基的時候一般都叫「加冕」,而皇帝戴的帽子就叫做「冕」,而「冕」的前後的「門簾」叫做「旒」。冕旒是古代禮冠中最為貴重的一種,只有當朝的皇帝、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佩戴。他們在參加大型的祭祀活動或重要場合時都要戴這種帽子。皇帝所戴的冕旒前後各有12根彩色繽紛的繩子,每一根繩子上都系著12顆五彩繽紛的玉珠。
Ⅲ 古代皇帝的冠帽上,為什麼要「掛珠簾」
這是為了擋住皇帝面貌,因為皇帝是天之子,皇帝的威嚴不可侵犯,所以才掛上珠簾,讓大臣看不到皇帝的臉,保持皇帝的威嚴。
Ⅳ 為何古代君主帽子前有一道「門簾」他們不怕打臉嗎
古代中國傳說是黃帝制訂了冠服禮制,從此之後,中國歷代上至統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歲要行冠禮,由長輩等給帶上冠,以示成年古代,為何帝王冠冕都會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門簾,為何要加上這東西呢?
其實,皇帝冠冕上的這一排排垂珠有個官方名稱,叫做「旒」,置於冠冕之上,稱為「冕旒」,這種帽子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皇帝的冕頂部前圓後方的板狀叫做「延」,通常是前圓後方,代表著天圓地方,一般為黑色,表示莊重和威嚴。延板前後垂掛旒,旒的數量也有講究,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玉珠的料必須是白玉,綖板前後各自有垂珠,表示帝王目不斜視,是非分明。而且旒冕左右耳邊也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走路時珠玉在後邊搖晃,提醒帝王勿信讒言,成語「充耳不聞」也是由此而來。
同時旒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提醒帝王儀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顧右盼,那麼旒就會盪來盪去,起到提醒作用,讓帝王保持威嚴,同時臣子們也無法隔著冕旒直視帝王。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image.png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由此可見,冕旒的顆數和旒數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並成為了禮法。
天子的垂珠為12串,稱十二旒,依次往下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頭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數越多,清朝詩人黃遵憲曾在《西鄉星歌》里寫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所以垂旒的玉珠對於皇帝來說非常重要。
Ⅳ 古時候的帝冠為啥非要掛珠簾呢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禮儀之邦,在服飾禮儀方面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體系,而頭飾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在古代時候人們都會頭戴帽子,但每個人戴的帽子都不一樣,其中皇帝頭戴的帝冠最為華麗,並且帝冠前面還要懸掛著十二串珠簾。帝冠之所以要懸掛珠簾不僅是為了裝飾,更是為了讓帝王保持嚴正莊重,是皇帝尊貴身份的象徵。
最後,帝冠是象徵著帝王顯赫身份的飾品,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才可以戴的帽子,其背後也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內涵。
Ⅵ 為什麼皇帝的帽子上有珠子串成的「門簾」,這是做什麼用的
皇帝的帽子叫做冕,而用珠子串成的「門簾」叫做「藻」「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的,那為什麼還要掛呢?
「藻」「旒」還是帝王為了端正和約束自己用的,前後各有12條,上朝的時候如果看見自己頭上的珠簾抖動的厲害就能迅速察覺自己的失態而端正坐姿。從皇帝到庶民都有,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像這樣的帽子皇帝一般也就是會在朝會和登基大典上穿著,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在大場面穿著,是為了讓皇帝時刻注重禮儀。
Ⅶ 為何皇帝的帽子上要掛簾子寧可打臉都要掛的秘密是什麼
經常看電視的人應該知道,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前面有簾子,實際上這種簾子是一種禮儀。在古代被稱為“冕旒制度”,只有地位崇高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規格。那些全部都是用線穿好的玉石,可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簾子。古代人是非常注重禮儀的,他們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很大的講究。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不過古代非常推崇禮制,很多皇帝為了穩定自己的江山,都會拿周禮出來說事。這樣的做法會讓他人以為,皇帝是個講禮儀的人,可以為百姓謀福利。
Ⅷ 古代君王帽子前面懸掛著一個「門簾」,是干什麼用的
這個“門簾”叫做冕旒,它的作用就是提醒皇帝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威嚴。在一些重要的正式場合,皇帝如果總是咋咋呼呼大驚小怪,難免會讓人覺得有失體面。因此,皇帝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冕旒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皇帝只要有一點小動作,分量極重的冕旒就會隨之晃動而打在皇帝臉上,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打臉場景,皇帝自然而然就會端正身姿,穩重下來了。
相傳冕旒之制在上古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不過此時的制度規則還不大完善,直到周朝禮制的確定之後,冕旒制度才被完善。根據規定,君主、諸侯和卿大夫參加祭祀時需要佩戴禮冠,而在禮冠之中,冕旒是最高級別的,為君主所戴。旒指的就是從冕上垂下來的細穗,均為12寸長的五彩細繩,旒上的玉珠依照朱、白、蒼、黃、玄的顏色順序所綴,及漢朝時旒上所綴已皆為白玉珠了。
Ⅸ 中國古代帝冠為什麼要「掛珠簾」呢
古代帝王的帽子前後都有一排珠簾,代表著皇帝是九五之尊。這個簾子其實是有很大作用的。首先,這個珠簾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帝王可以端端正正,如果皇帝坐姿比較不端正,珠簾就會傾斜,很容易打到眼睛,同時王公大臣們也很輕易的看出皇帝在開小差。所以,這就可以時時刻刻提醒皇帝要站如松坐如鍾,端正身體,上朝時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其實,皇帝的「掛珠簾」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皇帝可以看見大臣,而大臣卻看不清皇帝的臉,可以保持一種神秘感,提升威懾力。在商議國家大事的時候,皇帝也可以很好的掩藏自己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部分大臣過度揣測聖意,單純看眼色行事,有利於民主決策。
Ⅹ 電視劇里,皇帝戴的帽子上的珠簾是幹嘛用的
這個珠簾叫做冕旒,以前皇帝參加祭祀、大典等重大的活動時,都必須要戴上冕旒。這是從很早時期開始就流傳下來的禮樂制度,到了周超就更加完善了。冕旒看起來雖然有些累贅,但是其實大有用途。
第一,冕旒能夠端正皇帝的姿態。
大家在電視劇里都看到過,冕旒就是由很多的珠簾組成的。如果走路不夠端莊,或者是姿勢不好看的話,那麼珠簾就會大力地搖擺,很容易就會打到皇帝的臉上。
所以,為了保證珠簾不亂晃,皇帝就必須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的端莊。時間久了,皇帝的威嚴自然而然就出來了。文武百官也可以通過珠簾的晃動來監督皇帝的步履和儀態。
所以,加上了冕旒之後,也能夠擋住皇上的聖面,避免百姓、大臣和皇帝四目相對。冕旒從周朝開始成為了貴族階級使用的禮冠,到了秦朝時期就成為了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
冕旒在秦朝時期的利用率也是達到了巔峰,而到了宋朝之後就開始漸漸沒落了。到了清朝因為和他們的審美不合,所以就退出了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