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新娘為什麼要戴帽子
Ⅰ 在日本婚禮上,新娘為什麼要戴白帽
在日本的傳統婚禮上,新娘為什麼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婚禮上和服的選擇又有哪些要求?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日本婚禮上,關於新娘穿搭的那些事兒。
除此之外,在選擇和服時,特別是在喜宴上穿著的和服,還要考慮到周邊環境的顏色、和服的花紋、穿著的比例等小因素。
為了在婚禮上突出新娘,應該要提前考慮這些,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縱觀來看,日本人的婚禮十分講究。
即便日本社會不斷進步,西方特色的元素不斷涌進,但他們依然保留著本國傳統婚禮的特色,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一個禮儀嚴謹,處處充滿豐富寓意的具有亞洲人特色的婚禮。
保留自國文化,維護推崇傳統,並將之發揚光大,這可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Ⅱ 惠安新娘「長住娘家」有什麼故事
在福建省東部沿海的惠安縣,至今為止在輞川、塗寨、東嶺、凈峰、山霞、崇武等沿海農、漁村尚可見到一種特異的婚俗——婦女婚後長住娘家不歸夫家。20世紀50年代初期,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曾深入當地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婦女在婚後第三天即返回娘家長住,直到懷孕臨產方才回歸夫家落戶,而這一長住娘家的時間由於當地相沿成俗,而變得十分長久,新中國建國以前一般都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長達一二十年,最長的有30年,幾乎一輩子長住在娘家。
關於這一習俗,在我國壯、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可以找到類似的「不落夫家」現象,但惠安地區女子「長住娘家」期間不與男子(包括丈夫)交往,多視貞操如生命;而後者則不盡相同,男女交往較自由。
作為在漢族居住區流存的這一習俗,不但在福建省內僅此一例,而且在國內其他地區也是罕見的。因此,近幾十年來,福建惠安婦女「長住娘家」的婚俗愈來愈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和興趣,人們對它的來源、屬族、流傳原因都做了種種推測、考證和研究,但是由於缺乏有力的實物證據,兼之流傳久遠,內涵有所變化,因此至目前為止對於這一奇異婚俗尚不能有一個完全令人滿意的解答。
關於其來源問題,當地群眾有的認為是鄉村之間勞動力缺乏,為了留住婚嫁的女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成文的鄉規民約,即女子婚後必須長住娘家,要想在夫家落戶須待懷孕臨產。另有的人認為,這一習俗傳自明代周德興的軍隊,據說明代江夏侯周德興率大批軍隊在福建沿海建立衛所,惠安這一習俗就是這些士兵傳入後而流傳至今。
林惠祥先生等人不同意這些說法,他們從民族學的角度考證分析,認為這類習俗後世雖因地因人而有所變化,但溯其根源,他們都應源自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歷史階段。國內外許多類似的民族學資料以及與此類同的「搶婚」、「產翁」等婚俗都反復證明了這一事實。明代周德興率部成員據《明史》載多「楚卒」,當時楚地並無此類習俗,而至於鄉規民約,實為流傳至今原因之一,而並非產生之根源。
關於其屬族問題,至今流傳地區絕大多數居民都是漢族,因此許多人從現狀看認為其屬漢人之俗。
林惠祥、林蔚文等人認為其應屬於古越族。理由如下:一、福建等地土著居民是古代越族及其原始先民,他們在這里長期生活並完全形成本民族獨特的文化。二、古代越人留存著「不落夫家」等婚俗,這也為其後裔民族如壯、布依、黎、高山族等流傳至今的同類習俗所證實。三、古越人在漢代以後漸為中原漢族人民及其先進文化所融合,但在某一地區因某些特殊的歷史原因及社會條件,一個古老的民族消失了,但其某一習俗仍可紮根流傳於新住民族之中,這在世界許多民族中不乏其例,惠安此俗當屬此列。
關於流傳至今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林蔚文在經過調查後,基本歸納有以下幾種。
一、惠安此俗是在內涵發生某些變化後才在漢族地區得以流傳的。變化的主要內容是拋棄了原始古樸的男女交往自由等為封建道德所不容許的東西,代之而來的是男女絕交、保護貞操等符合封建道德標準的內容。由於有了這一關鍵的改變,這一習俗才能苟延殘喘。二、爭奪勞動力。惠安是僑鄉,又是石匠之鄉,明清前後,許多男子就大多相沿成俗浪跡異國或異鄉經商謀生,長久以來當地農事全由婦女包攬。已婚年輕女子的留住,當然有利於娘家,因此「長住娘家」習俗受到歡迎。三、早婚。當地長期流傳早婚習俗,對於十一二歲甚至更小的少年男女們,結婚只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這些童心未泯的少男少女們婚後都還需要各自父母的照顧,因此古老的「長住娘家」婚俗也恰好迎合了他們的胃口而得以流傳。四、當地婦女傳統的思想意識的需求。如當地已婚婦女珍視貞操,大多不願或懾於「社會輿論」而不敢與丈夫交往,新中國建國以前曾出現聯合抵制男性的「長住娘家婦女會」乃至夫妻相遇不相識的種種怪現象。
為了保護自己和不與男性交往,「長住娘家」婚俗則是她們最好的保護傘。此外,一些人還認為當地女子出嫁聘金少,婦女長住娘家可使娘家經濟得到補償等等,當然這些僅是次要的原因了。
與國內外類似的婚俗一樣,惠安地區殘存的「長住娘家」習俗對研究人類婚姻進化史及民族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是迄今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冥婚之謎
冥婚又叫鬼婚,是指未婚死人之間結為夫妻,後來發展到活人與死人結為夫妻。這一婚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周禮·媒氏》載:「禁遷葬與嫁殤者。」
說明先秦時期就有讓雙方合葬成婚和嫁死人的風俗。三國曹操想讓死去的愛子曹沖娶邴原的亡女,遭到拒絕後,又為曹沖娶甄氏亡女合葬成婚。到了宋代,冥婚大行,凡是未婚男女死了,父母都要托媒說親,媒人稱作「鬼媒人」。元、明時的冥婚更加荒唐和慘無人道。
《元史·列女傳》載,東平楊氏,其夫死後,夫家准備找亡女骨合葬以成冥婚,楊氏竟自殺與夫合葬。
明代形成了旌揚貞節烈婦的制度和風俗,《明史·列女傳》記載了許多未婚、已婚女子,因男方死了,自殺以成冥婚的事例。據《儒林外史》描繪,這種冥婚相當殘忍。有一14歲女孩,未婚夫死了,父親把她鎖在屋內,欲活活餓死她。
女孩餓得苦苦哀求,父親含淚勸解鼓勵。母親不忍心,要送給女兒毒葯吃。父親說,不行,死後官府要驗屍,不是餓死的不行。在這里,封建的禮教已將人間的親情扭曲為:親手毒死親生女兒,也表現了一種母愛。
清代則出現納采(六禮的第一步,剛剛提親,詳見婚禮)後,男方夭折,女方或自殺合葬,或者仍抱著未婚夫的木主(靈牌)拜堂成親,然後為未婚夫守節的風俗。
其中後者,稱作「空夫婚」。解放前,廣東的冥婚和空夫婚相當盛行。男方死或者在南洋不能回家,仍將媳婦娶回家,抱著木主或公雞拜堂。
60年代的電影《紅色娘子軍》,描寫吳瓊花參軍路上碰到一個婦女,丈夫是個躺在床上的木頭人。這不是編劇憑空虛構,解放前確實存在過這種滅絕人性的婚姻。
Ⅲ 中式婚禮新郎著裝會戴帽子嗎
會的,中式婚禮以紅色為主,以古典為主,所以都會戴帽子的。
Ⅳ 塔吉克女人沒結婚前是不是要戴帽子
塔吉克族女生非常喜歡戴帽子,不論是冬季的還是夏季的時候,都會戴一頂帽子。當地的女子是未婚,還是已婚看服飾就能夠分辨出來,塔吉克女生沒結婚前,喜歡戴帽子,一種傳統打扮裝束。結婚和未婚從發辮和裝束顏色可以區分開來。
Ⅳ 結婚新郎要帶帽子嗎
我們這邊的風俗,結婚的時候,新郎和新娘都是不需要戴帽子的。況且新娘做了發型,把帽子戴上,那就不好看了。
Ⅵ 戴帽子有什麼禮節
⑴在通常情況下,進入教堂、劇院等公共場合時都應該注意戴帽子的禮儀,如果需要脫掉帽子,該場所應該有存放帽子的地方,取帽子的時候,不要忘記向管理員說聲「謝謝」或給些小費,感謝他們的工作。
⑵在公共場所,如火車站、飛機場、銀行、郵局等,或在百貨公司,或商店內、電梯內,或在辦公大廈門口或入口處,或在街道上行走時,戴頂帽子都不算失禮。
⑶禮帽也是女士服飾搭配之主要配件,所以在下列情形,男士就需脫帽致意,但女士可不脫帽。如進入教堂、劇院、宴會場所、住宅室內、電影院內、唱國歌、升降旗、葬儀行列等,男士都需脫帽,代表致敬意。
⑷被介紹給他人或與人道別時,與朋友打招呼時,與女士、長輩、上級談話時,男士也要脫帽。
⑸對陌生女士致歉、陌生女士對你道謝、陌生人對與你同行的女士致歉時,與朋友同行而遇到他所認識的女士時,向他人問路或請教時,可以舉帽或輕拍帽子示禮。
⑹對女士來說,穿晚禮服時是不戴帽子的,連新娘也不例外。因為,最能配合晚禮服的,應該是在燈光下閃亮的頭飾,而不是帽子。
Ⅶ 論證漢族惠安女的服飾為什麼能長久的保持下來
惠安女服飾是極具特色的婦女服飾之一,它以黃斗笠、銀腰帶、藍上衣、寬黑褲為主要特點,展示女人身材曲線美和阿娜多姿的神態 ,令人百看不厭,領略無窮的美感,成為許多人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成為當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有個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有人說她們是少數民族,有人說她們是漢族。這一帶的7個鄉村總共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卻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她們的形象隨著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走上了銀幕,書刊、報紙和五線譜,一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人們把她們的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戲稱為「封建頭,節約衫,民主肚,浪費褲。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凈峰兩個類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後者斗笠較細、薄、輕、小。後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還留有劉海。惠安女頭戴的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禦寒保暖和保護發型等作用。 每天在崇武做導游的惠安女謝聰慧都這樣打扮自己,盡管她不太清楚這種服飾是誰傳承下來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視其為美,她也就穿上這種約定俗成的服裝了。這種服飾是哪個民族的呢?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與樣式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們戴上斗笠,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們短小的上衣,特別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發式,因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圖騰,那麼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麼關系呢?人們眾說紛紜。確實是有人這樣說,這種根據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在這個地區從1951之後的十幾年間,發現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發現一處所謂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里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 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當時的褲管就很寬大,和現在的褲樣相似,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穿這種漢族人常穿的褲子,那時婦女的頭上沒有戴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這種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 出門時蒙上黑紗的,是新婚和沒有生育的婦女,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擺,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那是在1949年之後,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據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鳥壇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習其它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景線。 時刻不離身的斗笠里藏著女人家的許多秘密。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 尤其是在惠東半島的海灣,有時颳起海風特別冷,可是為什麼惠安女的上衣卻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觸時,我們發現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間的綵帶和已婚女人的銀腰帶就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據說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能展示家庭財富的多少。也許這就是節約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臍的原因吧!對於惠安女服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鄭文偉,這位曾經在大學擔任過教授的縣委書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20世紀50年代後,惠安女的結婚頭飾不再是沉重的金屬飾品和黑布,而是用綢布製作的紅綉球,美觀又輕巧。在不同的時代,她們的結婚服飾也不盡相同。 惠安女的結婚服飾隨著時代不同, 其樣式也不同,婚俗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惠安女有一個長住娘家的習俗,她們結婚三天以後就要回娘家長住,一年裡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後,長住到丈夫家。 這種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的長住娘家的習俗。長住娘家的習俗,過去給許多惠安女帶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有了許多變化。 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娘家的祖屋, 是惠安女傳統婚俗的一個程序。據說,紅色的火焰預示著新婚的生活紅紅火火。像傳統的習俗一樣,新娘通常都會梳著非常奇特的頭飾。只有在結婚的大喜日子裡,惠安女才能梳這樣漂亮的頭飾。它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為什麼這些婦女要給新娘梳成這樣難以整理的頭飾呢?這里存在著什麼奧秘呢?原來,在過去長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對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監督的作用。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後回娘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發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為了保持發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下身穿的褲子, 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製成。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為三十厘米,既美觀又便於勞動。 此外,年長的惠安女還有在門牙兩側各鑲一顆金牙做裝飾的習俗,現已不再盛行。 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種田地、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謂全能媳婦。惠安女因美麗、勤勞、賢惠和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不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獨特民俗景觀,更為崇武古城增添了難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Ⅷ 結婚的時候新郎為什麼要戴帽子
結婚的時候新郎為什麼要戴帽子,其實是各地的風俗不一樣而已吧,新郎在結婚時都要戴一頂帽子這也是其中的一種傳統禮儀。在以前的婚姻當中新娘都是需要戴帽子的,這個也是為什麼以前的婚禮跟現在的婚禮不一樣,而且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樣的風俗而已,但是現在在中國很多地方新郎結婚都不戴帽子了,所以戴帽子這個習俗呢,是按照各地方來的,不是每個地方結婚的新郎都需要戴帽子,但是如果是中國本土的唐裝婚禮的話是需要戴帽子,如果新郎是穿著西裝的話一半是不戴帽子的,
Ⅸ 泉州惠安結婚風俗
傳統的閩南婚俗是極其復雜的,現在已經省去許多,只能算大概的吧,因為詳細的各家各戶都不盡相同。所謂「十里不同俗」,甚至隔壁鄰居也有可能不同。
先是訂婚,我所知道的是這天男方要來下聘金,給首飾。女方家裡要請客,一般只請親戚。訂婚在閩南是很重要的,訂完婚再退婚聘金就很難退回來了。我講這樣一件真人真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小學的校長,和一個有錢人家訂婚之後。一次到醫院檢查身體,醫生說聲帶有問題。結果和她同去的人聽成生育有問題。這件事傳開之後,男方強烈要求退婚。由於是男方提出的,聘金沒有退。後來這位女主人公再嫁,陪嫁很多(包括原來沒有退的聘金),她老公從此被人戲稱「鄭百萬」(她老公姓「鄭」)。
再接著就是擇日子結婚拉。擇日子有很多忌諱,我很暈怎麼也沒弄懂就不多說了。選完日子就要開始准備嫁妝了。大家可能都知道晉江這一帶陪嫁都是翻倍地陪。比如說男方下了8萬元聘金,女方至少要陪16萬元。有錢人家可能還不只這個數,陪上百萬,再加賓士、寶馬的現在也很多。這還僅僅是現金,實際陪嫁遠不只這些。因為所有的傢具(床除外),電器都是由女方家購買,這裡面也有好幾萬啊。那沒錢人家怎辦呢?沒錢人家除了要購買這些家電之外,最最不濟的也要將聘金原封不動返還。****正嫁女兒花錢是一定的拉。還有一個很誇張的是,女方的陪嫁,一般是銀行存摺,要列印出來放大,用鏡框鑲好擱新房裡讓人看。所以,去喝喜酒的人第一眼看新娘,第二眼就是看這張存摺拉。
嫁妝准備完還不算完,還有很多其他必備品。我所知道的有七桶(臉盆,水桶,便盆和將來孩子的澡盆等****七件,還要在這裡面壓糖和錢),鉛,茶葉梗和竹葉(將這些剪碎新娘上婚車時灑在新娘身上。鉛在閩南和「緣」同音,新娘出嫁那天穿的衣服從內到外都要用紅線縫上圓鉛片),兩個箱子(新娘至少要准備7套衣服,結婚7天內每天都要換新,箱底還要放壓箱錢),還有化妝品、香水等等零散的東西。
結婚前兩三天就開始忙碌了。因為還要准備盤擔,盤擔無非就是糖果、餅干、糕點、魚肉之類的要一擔一擔裝好要分給親朋好友。根據關系的親疏決定盤擔的多少。一般最大份的盤擔是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其次是舅舅,姑姑,姨姨;接著是遠親和朋友。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一百多份。第二天還要到村裡的家家戶戶去分糖果餅干。真是麻煩呀。
終於到了請客的日子拉。這還得從結婚前一天說起,結婚前一天女方家要先請客。結婚當天男方家請,結婚第二天新娘子回門同時還要再請女婿。相當於女方家要辦兩次酒席。
說了這么多終於說到結婚了。那天新郎帶著一幫人接近中午才來,女方要給他們每人煮一碗甜雞蛋。同時新娘開始穿衣打扮,戴金首飾。這些漂亮的黃金手飾估計也是閩南的一大特色,像排鏈、黃金手套、金冠,其他地方估計很少人會帶,甚至聽都沒聽說過。這里的新娘可是多多益善,尤其是脖子和手臂都是帶的沉甸甸的。
接下來新娘要出門了。剛結婚的新娘有貴氣,不能隨便見人的哦。所以新娘是蒙著臉出來的。
然後要摸蔥、摸蒜、摸蘿卜。再由兄弟在其頭上蓋上黑紗。兄在前,弟在後。過火盆,出門必須撐紅傘,往新娘身上灑鹽、茶葉梗和竹葉。
然後新娘才被接走。同時小舅子、弟弟或哥哥也要一塊陪同去。到了男方家,新郎的親人都要迴避(這叫避親,可以避免日後發生口角)。和女方家出門時相****,在男方家進門時是先過火盆,再摸蔥摸蒜,然後直接進入新房。新娘在喜宴時是不能上桌吃的,而由女方家派人送飯。
直到喜宴結束。新娘該出來上茶了。由媒人一一介紹新郎家的親人,然後新娘上茶並送上見面禮,同時對方也要回贈見面禮。這些見面禮一般是首飾、紅包,以前也有送襯衣的。到了晚上也有很多風俗,比如新郎新娘要挑水繞屋走一圈,新郎新娘交換衣服穿等等,不過現在基本上都省了。有一點要切記哦,晚上睡覺時要記得把你的衣服壓在老公衣服上,以後老公才會怕你被你管。嘿嘿。
還沒完呢。第二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新郎則在午飯過後才來新娘家。這天照例要請客,只請新郎和新娘家的親戚,一般都要鬧到天黑新郎才帶新娘回家。娘家要准備兩跟甘蔗和兩只帶路雞(一公一母)讓新人帶回去。聽說回去之後要把帶路雞放到床底,公雞先跑出來就生男孩,母雞跑出來就生女的,有意思吧。
到此,我們該忙的事情都忙完了。新郎新娘可還有得累,鬧洞房可以鬧七天,七天之內任何人都可以對新郎新娘沒大沒小,新娘委屈了也不能生氣哦。
終於完了,大家是不是看暈了啊。但是閩南婚俗確實是這么復雜和累人,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還沒寫呢。呵呵。估計大家看都看累了吧。
祝你們婚姻幸福,希望對你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