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上有燈的叫什麼燈
① 礦工帽子上的是什麼燈
礦工帽子上的燈,這個叫戴維燈,這個燈是在下井的時候照亮前方的,就是採煤的時候,因為井下是特別黑的地方。
因為它使人們有可能在更深更大的礦井中工作,因而大大地增加了易罹危險的工人人數。戴維拒絕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因為他的『唯一目的是為人道事業服務』。
他的發明的主要作用是使老闆們更加富裕,並使得更多的人到礦里工作,而且使他們處於種種危險之中,碳化氫不過是其中一種危險而已。所以戴維燈作為一種經濟學上的手段的重要性要比它作為安全手段的重要性為大。
(1)帽子上有燈的叫什麼燈擴展閱讀:
發展背景
戴維先到礦井進行實地考察。他察看了礦井的形狀、大小、通氣情況等,向礦工們了解瓦斯爆炸的原因。十幾天的調查,使戴維確認了爆炸的原因。同時,礦工們介紹的瓦斯爆炸時的悲慘情景,以及他們的強烈願望,堅定了戴維發明一種安全燈的決心。
戴維又想到:銅、鐵等金屬的導熱性很好,它們能夠將熱很快地從一處傳到另一處。如果在燈火的外面罩一個金屬網,這樣火焰燃燒的熱量不斷地被傳導、散發掉,罩子與外界接觸面的溫度就不會很高,低於瓦斯的著火點,瓦斯也就燒不著了。
② 請問一下圖上肩膀上和頭盔周圍的這種戰術燈叫什麼名字哪裡可以買到這種德國戰術燈
摘要 您好,我正在幫您查詢相關的信息,馬上回復您。
③ 孔明燈的由來是什麼
一、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二、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明算準風向,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
一個個小小的燈籠升起,營內的士兵高呼著:「諸葛先生坐著天燈突圍啦!」。司馬懿竟然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的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3)帽子上有燈的叫什麼燈擴展閱讀: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
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
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④ 安全帽 頭燈
這種帶頭燈的安全帽和頭燈一般是配套的。安全帽上前面帶有卡頭燈的金屬卡槽,頭燈燈頭後面帶個插入卡槽的金屬卡片。佩戴安裝時把頭燈的金屬卡片對准安全帽的金屬卡槽卡牢固,固定好頭燈的電池(一般固定在腰帶上),並整理好電源線即可。
使用時也可根據需要隨時取下頭燈進行檢查,用後再卡在安全帽上。
⑤ 什麼是草帽燈
草帽燈:就是採用防靜電PVC型材底座,有效地防止PCB焊點與金屬字殼的接觸而產生短路的直插式小功率LED。
特點:
角度120-180度,顏色均勻,亮度高.
採用網狀恆流電路設計,具有超強的防靜電功能,確保模組的穩定性。
採用防靜電PVC型材底座,有效地防止PCB焊點與金屬字殼的接觸而產生短路。
採用I型,Y型和X型連接線,安裝模組方便快捷;帶有自鎖的連接頭,連接更加
自由。
低功耗、顏色純正;壽命長,穩定性高。連接方便,每個模塊都含有插頭、插座線方便連接。重量輕,結構緊湊,安裝方便。備有各種大小規格,適合任何大小字體。採用低電壓供電,安全可靠。
廣泛應用與玩具
目前不適宜應用於燈具(照明需要更大的功率,草帽系列很顯然不可以勝任)
不需要灰度表現,普遍使用功率較小,即便使用74HC595不恆流也不會造成LED損壞。
缺點
草帽燈散熱本身不是特別好,因為其通過兩個引腳來散熱,散熱不好就會帶來其它影響(光衰,壽命).其次草帽燈體積也
比較大,對於現在的要求也不是很符合.草帽燈系列好的千小時衰減到90%,如果我們照明按每天6小時時間使用,1年要使用2190小時。LED基本衰減到
70%亮度我們認為是壽命的終止,這樣來看不到1年就失去使用的價值。
⑥ 什麼是孔明燈
問:什麼是孔明燈?
答:之所以叫孔明燈,一來是做出來後的天燈有點像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二來傳說當年孔明被司馬懿圍困,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妙計一出,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個天燈,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一個個小小的天燈升起,加上營內的人咋呼著:「諸葛先生坐著天燈突圍啦!」,司馬懿竟然信以為真,被蒙騙了過去。此計救了諸葛先生一命。
問:孔明燈是用來干什麼的?
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所以也叫許願燈或天燈!民間已有許多地方的風俗在結婚生子的時候都要放燈以求平安!天燈可適用於組織春遊聚會、婚慶、生辰、節日、年輕人約會示愛及廣告宣傳等方面。
問:這燈為什麼會飛上天?
答:孔明燈是與現代熱氣球的原理一樣,燈內部經燃燒使空氣受熱膨脹而升空。然而為何熱空氣會飄浮呢?我們可用阿基米德原理來解釋它:當物體與空氣同體積,而重量(密度)比空氣小時就可飛起,此與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將球內之空氣加熱,球內之一部份空氣會因空氣受熱膨脹而從球體流出,使內部空氣密度比外部空氣小,因此充滿熱空氣之球體就會飛起來
⑦ 煤礦工人採煤時戴的帽子是什麼燈
冷光燈,用的是發光二極體,產生的熱量很少,不然會爆的。
⑧ 孔明燈是什麼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 孔明燈
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燈的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2部份,主體大都以竹篦編成,次用棉紙或紙糊成燈罩,底部的支架則以竹削成的篦組成。孔明燈可大可小,可圓形也可長方形。一般的孔明燈是用竹片架成圓桶形,外面以薄白紙密密包圍而開口朝下。 欲點燈升空時,在底部的支架中間綁上一塊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油點燃,燈內的火燃燒一陣後產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煤油燒完後孔明燈會自動下降。
孔明燈「會飛」原因是: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託了起來。 由浮沉條件可知,只有滿足: F浮>G總=G熱空氣+G燈 即:G燈<F浮-G熱空氣 時它才能上升,由此可知它的自重(包括外壺燃料的重力)要很輕才能起飛,輕到什麼程度呢? G燈<F浮-G熱空氣=ρ空氣gV排-ρ熱空氣gV, G燈<(ρ空氣-ρ熱空氣)gV排, m燈<(ρ空氣-ρ熱空氣)V排, (1) 空氣的密度可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出。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可見其能否起飛由燈質量和氣溫、熱空氣溫度和孔明燈容積共同決定。 具體數據估算如下: 設當天氣溫:T空氣=300K(27℃);大氣壓強:1標准大氣壓,p=1.01325×105Pa;孔明燈容積:V容=V排=0.2m×0.25m×0.4m=2×10-2m3;加熱後的空氣溫度:T熱空氣=500K(227℃);ρ空氣=0.029kg/mol.代入(3)式得: 在上述條件下孔明燈總質量在9.44g時,當熱空氣溫度升到227℃時上升。 假設在上述條件下把孔明燈質量減輕成m燈=4g=4×10-3kg,由(3)式變形並代入數據得: 即熱空氣溫度只要升高到88℃,孔明燈即可上升。 仍按上述條件,若孔明燈質量 即m燈≥23.56g,則無論熱空氣溫度升到多高也飛不起來。 由上面分析可知孔明燈要起飛,它的質量不能超過一定值,而且質量越小所需熱空氣溫度越低,也就越容易起飛。
⑨ 礦工帽子上的是什麼燈
礦工帽子上的是冷光燈;
冷光燈是採用21世紀未來主要光源材料冷光板。冷光(EL)全稱電激發光(Electro Luminescent),它是一種轉換電能為光能的現象,結合多種物質來產生光源,它在運轉的過程中不會發熱的低溫光源。由於它功率小、照度高、色溫好、發光時基本不產生熱能,人們還從節能與健康的角度,給它冠之以愛稱:「綠色照明燈」。在現代它以極快的速度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並進入千家萬戶。
工作原理
三基色節能型熒光燈,其工作原理與普通熒光燈相似,即可配用電感型鎮流器(要配有啟輝器),也可配用電子鎮流器(不配用啟輝器)。
暖色光 :暖色光的色溫在3300K以下,暖色光與白熾燈相近,紅光成分較多,能給人溫暖、健康、舒適的感覺。適用於家庭、住宅、宿舍、賓館等場所或溫度較低的地方。
冷白色光 :又叫中性色,它的色溫在3300K~5300K之間,中性色由於光線柔和,使人有愉快、舒適、安詳的感覺。適用於商店、醫院、辦公室、飯店、餐廳、候車室等場所。
冷色光 :又叫日光色,它的色溫在5300K以上,光源接近自然光,有明亮的感覺,使人精力集中。適用於辦公室、會議室、教室、繪圖室、設計室、圖書館的閱覽室、展覽櫥窗等場所。
⑩ 孔明燈是是什麼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 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