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
⑵ 高一英語必修4卓別林那課文的翻譯,18頁的(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無聲的幽默的大師
維克多?雨果曾經說過:「笑容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關於這一點,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比查理?卓別林做的更好。在兩次世界大戰及中間艱苦的歲月里,他給美國和英國人民帶來了快樂。在人們感到沮喪的時候,查理使人們開懷大笑,於是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更加滿足。
然而查理自己的生活也並不容易。他生於1889年,出身貧寒。他的父母都是音樂廳里貧窮的演員。你可能會感到驚奇,查理剛會說話時大人就教他唱歌,他剛會走路時大人就教他跳舞了。這樣的訓練在當時演員家庭中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家庭收入經常不穩定的時候。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去世了,使得他的家庭更加艱難,所以查理在童年時期就要照顧生病的母親和弟弟。在十多歲的時候,憑借著自己的幽默,查理已經在英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童星之一。他能夠不說話而僅靠動作來模仿傻子做日常的工作。看他的表演沒有人會感到無聊——他巧妙的表演使得一切都那麼滑稽可笑。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拍電影。他塑造的可愛的「小流浪漢」角色開始聞名於世,而查理越來越受歡迎。這個窮苦的無家可歸的小流浪漢,留著小鬍子,穿著大褲子、破鞋子,頭頂著黑色的小圓帽。他手裡拿著一根手杖邁著僵硬的步伐四處走動。這個角色是個社會生活中的失敗者,但他樂觀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決心使他受到人們的喜愛。面對並不善待他的人,這個弱者依然保持友善的態度。
然而這個小流浪漢是如何把悲涼的遭遇變得滑稽可笑的呢?這里有一個例子,來自於他最著名的電影之一《淘金記》。19世紀中葉,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金子。像其他很多人一樣,小流浪漢和他的朋友也湧向那裡去淘金,但卻沒有成功。相反,他們被暴風雪困在山邊的一個小木屋中,沒有任何東西可吃。他們餓極了,只好煮了一雙皮鞋來充飢。查理首先挑出鞋帶來吃,像吃義大利面條一樣。然後他把皮鞋上端的皮子切下來,就像切下一塊最好的牛排。最後他試著把鞋底割下來嚼著吃。他每一口都嚼得津津有味。查理的表演是那麼有說服力,以至於你會相信這頓飯是他所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
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製他主演的電影。1972年他被授予奧斯卡特別獎,以表彰他在電影界的傑出工作。他生活在英國和美國,卻在瑞士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並於1977年安葬在那裡。人們熱愛和懷念這位偉大的演員,因為他鼓舞人們並增強他們的信心。
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去山區野營。他們在山區一塊露天的地上躺了下來,頭上頂著星星。夏洛克?福爾摩斯仰望著星空,輕聲地說道:「華生,當你望著美麗的天空時,你想到了什麼?」華生回答說:「我想到生命是如此的短促,而宇宙卻是如此的漫長。」「不,不對,華生!」福爾摩斯說,「你到底想到了什麼?」於是華生又試著回答:「我想到我是如此的渺
小,而天空是如此的廣闊。」「再回答一次,華生!」福爾摩斯說。華生試著第三次回答了:「我想到宇宙是如此的寒冷,而人們睡在床上是如此的暖和。福爾摩斯說:「華生,你這個傻瓜!你應該想到有人把我們的帳篷偷走
⑶ 找卓別林的道具
大佬 你買西服 買個○黑帽 鞋就是黑皮鞋 拐杖....登山杖 你別說 你這些東西買不來
⑷ 哪裡有卓別林的介紹
http://club.lanyue.com/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1324518
查理·卓別林(簡介)
(Charlie Chaplin 1889—1977)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編劇和電影作曲家。生於倫敦。父母系音樂廳藝人。1歲時,父母分居,幼年時即隨母四處周遊並登台表演。5歲時,因母親嗓子沙啞,結束了演出生涯,遂獨自登台從藝,不久父親去世,母親病倒,查利和同母異父哥哥西德尼只好流落街頭賣藝、乞討,後為一孤兒院收養。查利8歲時,靠母親的關系進入蘭開夏八童伶劇團,其時雖年幼,但已有豐富的專業表演經驗,不久即登上倫敦舞台,出演《彼得·潘》。17歲時加入弗雷德·卡爾諾劇團,藝術生涯從此獲得轉機,不僅從卡爾諾學到了奠定其以後表演風格的喜劇技巧,而且隨團巡迴演出。1910年隨團到美國,1912年再次赴美演出,因在《倫敦音樂廳的一個夜晚》一劇中的出色表演,被開司東影片公司老闆麥克·塞納特看中,遂於1913年2月進入開司東公司,在《謀生》一片中,以一個頭戴高帽子、身穿禮服大衣、嘴上留著小鬍子的形象出現於銀幕。這一形象雖在後來成了整整一代電影的某種藝術象徵,但當時卻使塞納特非常失望。初僅作為配角演員,但所配戲的大都是當時的一流喜劇明星,如福特·斯特林、切斯特·康克林、「胖子」阿巴克爾及梅布爾·諾饅德等。三個月後,協助梅布爾執導影片並自導影片,開始受到觀眾歡迎,逐漸形成並完善其天真可愛的「流浪漢查利」形象。在開司東公司的一年即完成了35部影片,大部分為自編、自導、自演,從而到當年年底已成為頗受歡迎的喜劇演員。1915年主演了其第一部重要影片《流浪漢》,片中以傑出的表演天才奠定了其喜劇明星的地位,薪金也從 195年初的每周175美元外加1萬津貼升為1916年的每周1萬美元外加15萬的津貼,這一數目在當時確實令人難以置信。1916年進入互助影片公司,之後拍攝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優秀影片,如《溜冰場》、《安樂街》、《移民》、《冒險家》等,在片中憑其傳神的手勢、大膽熟練的動作以及如同芭蕾舞演員般的優美舞姿,或者令人捧腹大笑,或者催人淚下。1918年同第一國家影片公司簽約拍攝八部兩本片,薪金100萬美元。其間所完成的故事片《尋子通仙記》獲得巨大成功,創造了僅次於格里菲思執導的名片《一個國家的誕生》一片的票房收人,一舉成為國際影壇名人。1919年,同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D·W·格里菲思共同創建了聯美影片公司。三年後,周遊歐洲,受到熱烈歡迎。返回美國後於1923年執導了影片《巴黎一婦人》,該片受到好評,但票房價值不高.次年攝制了被不少人視為其最優秀的傑作《淘金記》。1928年的《馬戲團》一片使他達到了其無聲片時代的藝術頂峰,並因其在該片的「編寫、表演、導演和製片中所表現出的多才多藝的藝術天才」獲得首屆奧斯卡獎的特別獎(他從未獲得正式的奧斯卡獎)。有聲片問世後,其影片雖受到某些影響,但他在片中加進聲響和音樂並自任指揮,從而較為順利地過渡到有聲片時代。此後拍攝的影片不僅在藝術上更加成熟,而且在更深更廣的方面加人了社會內容,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作為一個天才的電影藝術大師和一個極富有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的普通公民,卓別林幾乎在其藝術生涯一開始就受到全世界的尊崇與愛戴,但他在個人生活中卻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其沒有返回歐洲服役而受到攻擊,後自願服役卻又因健康原因未被接納。1918年同16歲的電影臨時演員米爾德麗德·哈里斯結婚,兩年後離婚。1924年同16歲的美人洛莉塔·麥克默里(後進入影界更藝名為莉塔·格雷)結婚,生有兩個兒子小查爾斯和西德厄,經過漫長的離婚訴訟,最後以卓別林付出100萬美元告終。1933年(一說 1936年)當其44歲時,同19歲的電影女演員波莉特·戈達德在海上秘密結婚,後幾經折騰,1942年兩人婚姻破裂。1943年同劇作家尤金·桑尼爾之女、18歲的奧娜·奧尼爾結婚,受到新娘父親的反對。在政治上,其受到的周折更大。盡管他在美國居住了42年,但因其影片《摩登時代》和《凡爾杜先生》的主題被當局認為是對美國社會的諷刺而一直被拒絕加入美國國籍。不僅如此,其還因言傳系人而受到美國國會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追逐調查。在給國會的證詞中,卓別林的一段話代表了其政治觀點:「我不是人;我一生中從未參加過任何政黨和政治組織。然而,我卻是你們所稱之為的『和平販子』」。1952年,就當他同奧娜從大西洋返回倫敦的中途時,美國當局還向移民局下令,除非卓別林接受調查質詢,否則拒絕發給他再次入境簽證。但他發誓再也不回到這個給他帶來了財富、名聲和不幸的國家。此後同奧娜和兩人的八個孩子定居於瑞士的沃韋。1957年在英國攝制的《一個國王在紐約》即是他在美國辛酸經歷的真實寫照。1954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國際和平獎。1972年由於他「在把電影變成本世紀的一門藝術方面所作出的無與倫比的貢獻」而再次被授予奧斯卡特別獎。卓別林遂赴美領獎,所到之處受到人們的狂熱歡迎。1975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1977年在沃韋去世,幾個月後,其屍體不翼而飛,但後來又被發現。縱觀其整個藝術生涯,後期作品雖然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喜劇大師,被肖伯納稱為「電影藝術中絕無僅有的天才」也許並不過分。其描寫個人生活的傳記《我的自傳》出版於1964年。
作品有
作為演員
1914:謀生、威尼斯賽車記、梅布爾的奇怪境遇、陣雨之間、紛亂探戈舞、大權在握的梅布爾、20分鍾的愛情、蒂莉被揭穿的艷事
作為演員、導演和原作
1914:在歌廳被捕、雨中被捕、忙碌的一天、梅布爾的婚後生活、笑氣、酒吧間地板上的面孔、化裝舞會、他的新職業、他的音樂生涯、相識、夜出、冠軍、在公園里、流浪漢、在海邊、工作、一個女人、銀行、拐騙、演出的一夜
1916:卡門、警察、巡視員、消防隊員、一個上午、法庭、當鋪、銀幕後面
1917:安樂街、移民、冒險家
1918:狗的生涯、夏爾洛從軍記
1919:向陽的地方、一天的歡樂
1921:尋子遇仙記、有閑階級
1922:發薪日
1923:移民、巴黎一婦人(兼製片、僅飾小角色)
1925:淘金記(兼製片)
作為演員、導演、原作、製片和作曲
1928:馬戲團
1931:城市之光
1936:摩登時代
1940:大獨裁者
1947:凡爾杜先生
1952:舞台生涯
1957:一個國王在紐約(在英國攝制)
1967:香港女伯爵(在英國攝制;僅飾小角色)
⑸ 一部部名片是怎樣誕生的
1909年,卓別林隨團到法國演出。這時候,他已經是劇團的主要演員了。他的表演引起轟動。
1910年秋天,卓別林隨團到美國演出。當他坐船進入紐約港,見到那尊自由女神像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揮舞起帽子,大聲說:
「美國,你小心,我是來征服你的!」
果然,他作為劇團第一主演,表演的《啞鳥》等劇,征服了美國觀眾。他的喜劇受到了性情開朗的美國人的歡迎。卓別林的名字從此在美國傳開了。
1913年,卡爾諾劇團再次赴美演出。卓別林利用演出的閑暇(xiá),在自己租的屋子裡,大讀各種名著,以豐富自己的知識。他要為以後的發展作準備。
這天,他正學習得起勁兒,突然有客來訪。來人自稱是一家事務所的律師,聽說他是卡爾諾劇團的,想向他打聽戲班中的一人。
「您請說吧,我也許幫得上忙。」
「你們戲班裡有沒有一個叫卓福英或類似發音的人啊?」
「『卓福英』,沒有。據我所知,與它相似的,也就只有我這個『卓別林』了。」
律師一聽,趕忙問到:「那麼您在兩年前,是否曾在第42街美國音樂廳扮演過一個醉鬼呢?」
「對呀,不錯。我是那個演員,怎麼啦?」卓別林被問得一頭霧水了。
「啊!請您原諒。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那律師如釋重負如釋重負:像放下重擔子一樣,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松愉快。地說:「我是受啟斯東影片公司之託,來找您的。那兒在製片人塞納特先生想邀您過去做電影演員。而他又沒有您的具體聯系方式,只是兩年前,在音樂廳看過您演的戲。所以,我才如此冒昧地來拜訪您,請不要見怪……」
那律師後面說的什麼,卓別林已經聽不到了。啊!演電影,這條路自己以前怎麼沒想到呢?電影這門新興藝術可以使自己的才華得到更大的發揮。
9月上旬,卓別林與卡爾諾劇團合同期滿,戲班返回英國,他卻趕到電影公司的所在地——洛杉(shān)磯。
製片人塞納特對卓別林很友好,可那個導演亨利卻不喜歡他。在一個新片中,他讓卓別林演一個騙子。實拍時,卓別林幽默滑稽、渾身笑料,演得非常好,但奇怪的是片子製成後,簡直面目全非,所有有「笑」果的鏡頭都不見了。卓別林找到亨利理論:
「我辛苦努力,費盡心思,想拍一些逗樂觀眾的好影片出來。我不想這樣被動地讓你們趕來追去,然後舒舒服服地每周拿150美元,這不是我的理想!」
「什麼理想不理想!你他媽的懂什麼!這行我幹了十多年了。還不如你這個毛孩子!」亨利氣壞了。
更令卓別林失望的是,這次連塞納特先生也不理解他:
「大夥都說沒辦法同你合作,這樣,你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我可不能讓公司去喝西北風,是吧?」
卓別林為了他的事業,只有另尋解決的辦法了。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去洗印間、剪接室留心觀察剪輯師如何剪接片子,導演如何處理拍好的鏡頭,從中摸索製片技術。他很快掌握了剪片方法,知道出場、進場的鏡頭不好剪掉,便把招笑的動作,幽默的表演安排在這幾處。所以,盡管導演、剪輯師無情地刪(shān)剪他的表演,但卓別林仍然在他最初的5部片子里,展現了自己表演的獨到之處。單憑僅有的幾個鏡頭,就讓慧眼識真的觀眾們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喜劇天才,電影公司滑稽(jī)片的發行量直線上升。
這天,卓別林因為拍片兒的事又得罪了瑪蓓爾小姐,她可是影片公司的當家花旦,塞納特先生面前的紅人兒。可卓別林卻罷了她的工:
「對不起,瑪蓓爾小姐,我根本看不出您的安排是好笑呢,還是有趣。我覺得您當演員沒的說;可就導演來說,我不相信您能指導我。」
他說完,就走到一邊坐下。從沒受過如此冷遇的瑪蓓爾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回到製片廠的塞納特一聽此事。馬上怒氣沖沖地闖入卓別林的化妝室:
「你他媽的,是怎麼回事兒?」
卓別林試圖解釋,惱怒的塞納特堅持他的老一套:「叫你怎樣演,你就怎樣演,不演就請給我出去!」
卓別林也決心已定:「塞納特先生,我到哪兒干都是為了吃飯,如果你要辭退我,就請便吧!但要講清楚,我是認真工作的,我同你一樣著急,想拍出一部好片子。」
塞納特摔門而出,製片廠內「烽(fēnɡ)煙」驟(zhòu)起。
當晚回到住地,卓別林把此事告訴製片廠的一個朋友,那人嘆息道:
「本來幹得好好的,這下可完了!」
卓別林心裡也有一些著急,因為他已經愛上拍電影這一行了。他笑著掩飾自己的心情,問友人:
「你看,他會辭退我嗎?」
「那毫無疑問,我看塞納特從你化妝室出來時,簡直要瘋了。」
卓別林想,真要辭也沒辦法,反正拍了十幾周,已掙了1500美元,除掉回國路費,還會剩不少,也值了。
第二天早上,他來到製片廠聽消息。塞納特卻要同他和解:
「查理,昨天我脾氣不好,別見怪。其實,你是位很優秀的演員。我和瑪蓓爾小姐都希望你能同我們繼續合作下去,瑪蓓爾還年輕,做導演不太有資格,你可以隨時提醒她。」
卓別林不明白塞納特今天為什麼來個180度大轉彎兒,但他也不肯就這么讓步:
「如果您讓我自己當導演,就不會再有麻煩了。」
外來演員提出這要求,在電影公司還是第一次,塞納特沉思一下,認真地追問:「如果你導演的片子不能掙錢,這筆攝制費誰付?」
「由我自己付,」卓別林說,「我這兒有1500美元,如果片子不能上映,這錢歸你們。」
「你有準備好的故事嗎?」
「要多少有多少。」
「那好,就這么說定了!」
………
其實,那天塞納特原想辭掉這個多事的演員的,但就在早上收到紐約來的電報,說各大影院都急於上映卓別林演的影片,要求公司多拍幾部。塞納特立即清楚地認識到卓別林的價值,是市場決定了卓別林的命運。
這天是個好天氣,一大早製片廠里就忙碌起來。3個場地同時在拍戲。塞納特站在一個場地上,打量著一個旅館休息室的布景,想著情節動作的安排,總覺得缺點兒什麼。突然他看到邊兒上站著的卓別林。
「過來,過來,現在我們還缺一點笑料,你來扮個丑角好嗎?什麼樣的都可以。」他對穿著一身新聞記者衣服的卓別林說。
卓別林不知應該扮什麼丑角好,總之他不喜歡身上的這套服裝。
在去化妝室的路上,他想了又想。突然有了一個形象。於是,在化妝室里,他穿起一條鬆鬆垮垮的褲子,一雙大皮鞋,戴一頂圓頂禮帽,拿一根小手仗,這一身是那麼地不協調:褲子肥肥大大的,上衣卻緊綳綳的,禮帽小小的,皮鞋卻是大大尖尖的!至於年齡他先有點猶豫,不知是扮得小一些還是老成一些。後來,卓別林覺得塞納特應該喜歡老成點兒的,便又在鼻子下面貼了一小撮(cuō)鬍子。好啦!一個滑稽的小丑出現了!
卓別林覺得眼前鏡子里的這個人物是真實、鮮活的,好像這副妝扮的人物早就存在了,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他就是他,一個活生生的小丑!
當卓別林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塞納特面前,還不時地揮動著那根小手杖的時候,這個流浪小丑引得他哈哈大笑。
卓別林受到了鼓舞,上前一步,指著自己說:
「你瞧!這個傢伙的個性是多方面的:他是一個流浪漢,一個紳士,一個詩人,一個夢想者;他同樣會感到孤獨,永遠想過浪漫的生活,他又喜歡做冒險的事情。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一個科學家,一個音樂家,一個公爵(jué)。然而,他只會拾拾煙頭或者餓極了搶孩子們的糖果。當然,如果看準了機會,他也敢對著太太小姐的屁股狠狠踹(chuài)那麼一腳——但是是在受她們的侮辱、他非常憤怒時才會那麼干!」
卓別林邊說邊津津有味地表演著,竟持續了十多分鍾。塞納特笑得全身直抖:
「好,好,好,你現在就上場去,照你的名堂玩下去吧!」
卓別林並不清楚當時那場戲的情節,只知事情發生在旅館休息室里,他扮演的是在其中穿插逗樂的小丑。
這個流浪漢冒充客人進入休息室。他很疲倦了,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一不小心絆倒在一位太太的腳上;他趕忙站起身,轉過頭,向太太抬了抬禮帽,表示歉意。然後,扭轉身繼續朝前走,可是又絆倒了。於是他又站起身,轉過頭,習慣性地抬抬帽子,顯示他的紳(shēn)士風度。但定睛一看,絆倒他的只是一隻痰盂(yú)……
演到這兒,攝影機後面都傳出笑聲。其他場子上演員,工作人員都跑過來了,這個滑稽的小丑又演什麼呢?不一會兒,大夥兒又是一陣歡笑……
卓別林把這個穿插的鏡頭演得過長了。因此,塞納特和亨利討論是不是該刪去一些,多事的卓別林插上一句:
「既然能逗笑,長一點短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
於是這個鏡頭便照原樣搬上了銀幕,觀眾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戴禮帽,拿小手仗的小丑。在法語中流浪漢叫「夏爾洛」,那麼就叫這小丑「夏爾洛」吧!於是自1914年春季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查理·卓別林每次在銀幕上出現時,總是留著小鬍子,帶著小手杖,穿著過大的尖皮鞋,走著像鴨子一樣的步伐。後來,他拍了《夏爾洛跳舞》、《夏爾洛當牙醫》、《夏爾洛當畫家》、《夏爾洛當看門人》等一系列影片,觀眾們總是關注著夏爾洛的一舉一動,查理·卓別林也就越來越出名了。
後來,卓別林加盟埃山奈公司,合作是令人滿意的。幾年之中,卓別林共為該公司拍了15部片子。當時美國的報紙報道,卓別林每拍攝一部新片,聲望名氣便隨之提高一級,影片的市價也上漲一位數。在紐約這個世界最大的城市裡,幾乎所有的百貨公司、商場甚至葯店,都開始出售模仿卓別林扮演的角色製作的玩具、肖像。一些歌舞團的姑娘們也不怕難堪,貼小胡須,穿上肥大的褲子和皮鞋,唱那首《那雙查理·卓別林的腳》。
1919年秋天,卓別林有時去戲院看看戲劇、舞蹈等演出。就這樣,他發現了4歲的小賈克。那天他父親照例跳完舞,謝了幕,卻又帶小賈克出來。他跟著父親向觀眾鞠躬後,突然跳了幾個有趣的舞步,又懂事地向觀眾們擺擺手,跑回後台去。包括卓別林在內的許多觀眾都被他逗樂了,一個勁兒地為他喝彩。
一周後,當卓別林與一班演員坐在攝影場上搜索枯腸下一部影片該拍些什麼時,他想起了小賈克。於是,為了調節氣氛,他便講起了小賈克謝幕的情形,這時一個助手說:
「怪不得呢,今天早上我看晨報,上面說賈克·柯根被人邀去簽了合同拍片子。當時我還奇怪這個人是誰呢,沒想到這么小一點兒,就這么有才氣,難怪被人看上了。」
卓別林一聽就如觸了電:「哎呀!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接著他思路豁然開朗:
「你們可曾想到過讓小孩子與流浪漢在一起生活,流浪漢是賣玻璃的,為了生活,就讓小孩子到街上砸人家的窗戶,接著流浪漢會及時出現,然後被叫去裝玻璃,這樣一配合,錢就賺到手了。這情節可以串出好多離奇的事情啊!多麼好的一個構想啊!」卓別林興奮極了。
旁邊的演員嘆氣道:「人家都同別人簽合同了!構想再好也沒有用啊!」
卓別林這才從興奮中清醒過來;「啊!是啊!他都簽合同了。沒准僱主與我的想法一樣呢!唉!瞧我多笨,知道他有才,卻壓根兒沒想到要拉他來拍電影!」
到中午,廠里一個工作人員氣喘吁吁地趕到攝影場,離得老遠就激動地沖著小伙兒喊:
「跟人訂合同的不是小賈克·柯根,而是老賈克·柯根!」
卓別林高興得從椅子上跳起來:「快!打電話給他父親,馬上要他到這兒來,這事非常重要!」「慢著,電話里不要提他兒子,只說有重要事找他就好了!」
卓別林怕若有人知道了消息,會捷足先登把小賈克要去。
後來,老賈克來到製片廠,卓別林跟他講了半天,他這才明白大導演找他是為了小賈克。
「啊,您說這孩子呀!您盡管把這個小壞蛋留下來好啦!」
一聽這話,製片廠上上下下一片歡騰(ténɡ)。
1920年春天,《尋子遇仙記》製作完畢。影片的片頭字幕是「一部笑中也許含著淚的影片」:
一天,窮玻璃匠在垃圾箱旁發現了一個嬰兒,便把他撿回自己住的舊房子頂摟。他用舊麻袋改成嬰兒的吊床,在破茶壺壺嘴上套上橡皮奶頭,給嬰兒餵奶。又撿了一張舊藤椅,在座上挖一個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小棄兒跟著玻璃匠如何謀生:
他在街上遊逛,乘人不注意時,扔石頭砸碎人家的窗玻璃,然後飛快地跑掉。玻璃匠則背著玻璃架與工具適時出現,當然就會被倒霉的人家叫去裝玻璃……
《尋子遇仙記》1921年2月公映時,盛況空前盛況空前:盛大熱烈的狀況,每天都有贊揚它的簡報寄到卓別林的製片廠來,大意都是它已經被評為第一流的藝術作品。該片第一年的賣座,就使第一國家影片公司收入250萬美元。卓別林分得的純利超過100萬,小賈克·柯根正如卓別林第一天見到其父時所預言的那樣,一片走紅,他一舉成為好萊塢的童星,此後拍電影掙了400多萬。
有一天,卓別林應邀到一個朋友家中度周末。第二天早晨用過早餐後,他閑著沒事兒,便在房子里到處逛著。忽然,他在客廳里發現了一疊風景照片。那疊照片中有幾張是美國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克朗代克河流域的風景。這兩處地方在19世紀下葉都發現了金礦,當時淘金者聞風而至,趨之若鶩趨之若鶩(wù):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多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片里有一張拍的正是一長列尋找金礦的人們,在登攀一座冰凍的大山,越過一個雪山口。照片背面還有一段說明,說他們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克服各種困難的。
卓別林看到這里,又馬上聯想起一本愛爾蘭人寫的日記上的情景:1846年,一隊拓荒的隊伍迷路後被困在高山雪原上,160人中多數凍餓病死,生還者僅有十分之一。為了生存,那些人什麼都吃,最後為了活命,甚至連同伴的屍體也不放過……
這些信息立刻使卓別林的思維活躍起來。離奇的想像如泉水般噴涌而出,一些喜劇情節和可笑的動作呼之欲出。這些神奇的靈感火花造就了半年之後的偉大影片——《淘金記》:
在阿拉斯加形成瘋狂般的淘金熱潮時期,成千上萬的人從世界各個角落蜂擁而來。但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在艱苦、嚴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跡罕至的這塊地方,要經受多麼大的困難。等待他們的不只是那些黃澄澄的金子和未來奢糜的生活……
單身漢礦工查理(卓別林飾)和吉姆,被暴風雪圍困在一個小木屋裡。兩人已很久沒有東西可吃了。可此時的查理好像在靠窗口的爐子上煮著什麼東西。他用叉子試了試那東西的軟硬,頭歪了一下表示滿意。然後把鍋里的一個寵然大物,使勁挑起來放到盤子里,原來這竟是一隻破皮鞋。而查理的左腳卻只穿著襪子。
查理把桌上的鹽罐、小碟擺好,然後使勁拆皮鞋底。拆開後,先把鞋帶像繞面條似的繞在叉子上,送進嘴裡吃得津津有味。然後,他又吃鞋底,並示意坐在桌子邊的吉姆也來吃。吉姆皺著眉頭看著他吃,表情很不舒服。但由於太餓,又見查理吃得很香的樣子,忍不住扯下一塊鞋幫,怯生生地送進嘴裡,嚼了嚼,實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來。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幫吃下去,還像吃魚刺似的把鞋釘一根根啃得乾乾凈凈,再紳士般地吐在盤子外,同時又不住地笑著慫恿慫恿(sǒnɡyǒnɡ):鼓勵別人去做某事。吉姆趁熱吃。吉姆嘆著氣不停地搖頭……
肚子墊了底的查理,裹著毯子,拿起獵槍出去打獵,可是一無所獲。回到屋裡,他把包著破毯子的腳伸進火爐里去烤。一旁,早已餓得發昏的吉姆,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裹著毯子的腳:「那是一隻雞!」
查理覺得好笑,並沒多理睬他。可吉姆的眼神變得冷酷可怕,他情不自禁拔出刀,想殺死幻覺中的這只雞……查理嚇壞了,連忙跑出門去,吉姆又拿起槍追出去,查理在他眼中真的變成一隻「大雞」。他舉了起槍,「大雞」抖動翅膀彷彿在哀求他。忽然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拿槍對著的是查理,大吃一驚,跑過去向查理道歉:「請原諒,我有點發狂啦!」
兩人回到小木屋,查理把槍藏到屋檐下的雪中。兩人隔桌坐下,吉姆的幻覺又出現了,查理又成了他眼中的一隻「雞」。
………
後來,失戀的查理和失去記憶的吉姆又在小木屋中相逢了。就在他們酣(hān)然入夢時,暴風雪又起。一夜大風雪刮開木屋門,甚至颳得小木屋順著斜坡滑下去。他們卻不知發生的這一切……
暴風雪平息後,下滑的小木屋停在一座很高的懸崖上。從屋裡扯出來的一條原用於固定木屋的大繩,剛巧卡在岩縫里,小木屋一半在懸崖上,另一半懸空著,似乎隨時會掉下萬丈深淵。
查理醒來了,但還有些迷糊,看到屋子裡亂七八糟的,便想收拾一下。他往右邊吉姆那邊走去,卻覺得屋子竟也隨著他斜到右邊!這下吉姆也醒了,他起床往左邊走去,屋子便平衡了。他們以為是自己喝醉了,但若兩人都往右邊走,險情就又出現了,他們這才知道確實是屋子出了問題。可窗子上滿是冰凌,外面什麼也看不清,查理便運足力氣撞開後門,人也跟著沖了出去……
自然又經歷了一系列的驚險自救,兩人這才踏上懸崖邊;與此同時,大繩斷了,木屋掉下萬丈懸崖。這兩個可憐人夠倒霉的吧!卻偏偏又讓他們在懸崖邊發現了金礦!兩人轉眼間成了百萬富翁!
百萬富翁查理在回家的輪船上,又意外地遇見了心愛的姑娘……
《淘金記》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紅的影片。查理的煮吃皮鞋、查理與吉姆在小木屋裡的幾場戲,成了電影藝術史上的經典場面。
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前,是無聲電影一統天下。有聲電影與別的新鮮事物一樣,剛出世時還帶有許多不足。
但不久,有聲片的浪潮便席捲著全球的電影界,它使無聲片時代的喜劇大師幾乎無一倖免地消失,除了卓別林。因此,朋友們、專家們、影迷們都在注意他的動向,就連以前公開表示不喜歡有聲電影的朋友喬·申克也提醒卓別林:
「恐怕以後是它們的世界了,查理。」
但卓別林針對自己的情況,這樣說:「我不相信我的聲音會豐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劇片,相反的,我的聲音將會破壞我所希望創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個幽默的思想,一個喜劇性的抽象品。」
他決定再拍一部無聲電影,這引起了眾多報刊雜志的評論文章,表示對他的影片前景的擔心和懷疑。以往一聽說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地登門簽訂單的製片商,現在似乎也提不起興趣了。一位製片商明白地告訴卓別林:
「您還是改拍有聲片吧,保准很精彩。有幾部我要幾部。至於無聲片,我就無能為力了,總不能眼睜睜地把錢賠掉吧?」
卓別林幾經思考後,他想,既然不同類型的娛樂可以共存,那麼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應可以並存的。再則,他堅信自己的啞劇藝術是首屈一指的,為什麼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無聲片呢?
於是,他創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藝術片之一《城市之光》。這部影片後來在好萊塢慶祝它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獲得由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影評家評出的「十佳影片」稱號。
影片表現的是:當城市繁榮起來的時候,城市裡貧富懸殊的現象也更為明顯。卓別林通過流浪漢與賣花盲女、百萬富翁之間的關系,展開劇情。
卓別林幾經周折,找到一家從沒放過電影的戲院來進行《城市之光》的首映。
首映那天,正好愛因斯坦夫婦在洛杉磯,於是卓別林把他們請到自己的別墅共進晚餐,然後驅車去市內,他沒料到的是,那家戲院附近幾條街都是人。擁擠的觀眾把戲院附近商店櫥窗的玻璃都擠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車、救護車。卓別林和愛因斯坦夫婦在一隊警察的護衛下,才擠進了戲院的休息室
老闆還不懂放映電影,在有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電影開始了。第一個鏡頭終於出現,經歷了多少次大場面的卓別林,此時也禁不住急促(cù)地心跳……
觀眾們卻心情舒暢。開始笑出聲,後來大笑不止;卓別林聽到笑聲,看著影片卻只想哭,他贏得觀眾了!一切擔心和疑慮都煙消雲散。
放映到最後一場,當看到賣花姑娘終於認出衣衫襤褸襤褸:衣服破爛。的流浪漢時,卓別林看到愛因斯坦博士在拭眼角的淚花。
《城市之光》每周的收入是當時走紅的有聲片的兩部,並超過原訂放映8周的計劃,連映了12周。終於,那些大影院耗(hào)不住了,聯名要求那所戲院停映,用高價訂下了這部影片。
19世紀30年代初歐美,正值經濟危機。卓別林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情形:
霉爛變臭的食物在食品廠的牆外堆成小山,碼頭上成箱成箱的貨物沒有人動,而那些餓得皮包骨頭的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資本家們把它們放得變質霉(méi)爛,而得不到一丁點兒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一次聚餐時,一個記者問卓別林:
「卓別林先生,您是否認為我們當前的經濟危機已經無可挽救了呢?我覺得除非發現更多的黃金,否則人們得被迫拿體力與自動裝置競爭。」
卓別林說:「事情並非如此,自動化是好的,至於減少就業機會,也許是一個階段性問題。」
還有一個記者對他說:「好多農村的青年被大工業吸引到工廠里去,只要機器轉著,工人就不能停下來。只四五年時間,再回到家裡,那副可怕的樣子,連妻兒都不敢認了。其中還有好多患精神病的呢!機器害人啊!……」
於是,根據以往的記憶資料加上大膽的想像,以及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卓別林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巨片《摩登時代》。
夏天裡,卓別林第一次破例在製片廠舉行了記者招待會:
「今天,我邀請各位到此,為的是告知大家,歷經3年時間創作、拍攝的無聲影片《摩登時代》已經完成了……」
記者們來到卓別林的製片廠都覺得是回到了從前。在大型攝影棚遍布的好萊塢,惟有卓別林仍保留著17年前的,手工業式的矮小廠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個人在拍無聲片。
這世界上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到底如何?美國各大報刊的記者在1936年2月5日,從紐約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大批警察努力把埋伏在電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消除掉,因為上萬的影迷把百老匯大道擁塞住了……」
隨後,報道說,公映的第一周觀眾人數打破了記錄,再以後它風靡(mí)了全美,廣大觀眾很喜愛這部片子和卓別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個摩登的職業:大企業的機械工人。
影片詛咒了大資本家為榨取高額利潤,不斷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影片表現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正如影片片頭字幕所寫:
「《摩登時代》是有關工業和個人奮斗的故事——人類為追求幸福而戰斗。」
各界人士評說,卓別林以極其高明的藝術技巧和極其荒誕荒誕(dàn):極不真實,極不近情理。的藝術形式,揭露了大機器時代的荒謬與反常。具有很強的思想深度和認識價值。有的評論家說,可以從這部影片中,學習到「比聽哲學家的的演講更多的東西」,是藝術形式的《資本論》。
1933年,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對內迫害進步人士、猶太人,對外加緊擴軍備戰。
卓別林收到一位記者寄來的印有希特勒照片的明信片。上面全是希特勒演說的情景。
一張是希特勒在向人們大聲疾呼,手掌彎曲得像兩個爪子。
另一張,雙手在胸前緊握,像在抓舉啞鈴一樣。
還有一張,他在敬禮,右手向斜上方揮起。卓別林真想放一隻臟兮兮的盤子在上面。
更叫卓別林驚異的是,希特勒的模樣怪怪的:鼻子下留著一小撮牙刷似的鬍子,腦袋上豎起幾綹(liǔ)亂發。看上去簡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夏爾洛」,甚是滑稽可笑。
待到好友愛因斯坦夫婦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國時,卓別林便不再覺得他可笑,而認為他是一個瘋子!
隨著戰爭陰雲的逼近,卓別林決定寫一個反對戰爭,諷刺希特勒的劇本《大獨裁者》。這是一部有聲影片,他可以在戲中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以希特勒為原型的獨裁者興格爾,他可以當著觀眾胡說八道,另一個是依舊不開口的流浪漢猶太理發匠。
一些報刊發表了《大獨裁者》的初稿,德國為如此露骨地反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內容大為惱火,對這個卓別林恨之入骨。
一天,卓別林正在拍攝《大獨裁者》,一個臉色發白的工作人員,氣喘吁吁地沖進攝影棚,遞給卓別林一個厚厚的牛皮紙信封:
「查理,這是剛才在大門口撿到的。」
納粹分子在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語氣叫囂(xiāo):
如果你不停止拍攝這部電影的話,將來無論在哪個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們就要在哪裡放臭氣彈,向銀幕開槍!」
正當盛年的卓別林壓下滿腔怒火,把那些恫嚇恫嚇(dònɡ):威嚇。的信輕輕扔到廢紙簍里。他嘴角邊浮起一絲輕蔑的微笑,聳聳肩說:「沒什麼了不起,那就讓他們開槍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這就是我的回答,來,各部門准備,開拍!」
………
影片要放映了,卓別林卻又擔心起觀眾們的安全來。他找到一個工會會長,想請幾十位工人到時幫忙維持秩序。會長一聽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會鬧成那樣,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觀眾去對付那些壞蛋,只要有他們維持影院的秩序就夠了,何況納粹分子在美國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的!」
卓別林勇氣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轟動效應持續了幾年。先是紐約人如痴如狂地爭看,兩家影院一起連續放映了三個多月。然後,影片運到英國,盡管是在戰時,但觀看影片的盛況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結束之後,它陸續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和好評,給全世界人民增強了戰勝法西斯的信心與力量。
⑹ 扮卓別林需要哪些東西
小禮帽,小西裝,又大又肥褲子,一雙大很多碼的皮鞋,一支手杖,最主要的是氣質。你可以去看一部電影《卓別林傳》裡面把他的一生都講的很詳細
⑺ 周傑倫新專輯有首和卓別林有關的歌叫什麼
鞋子特大號
網路參考:「鞋子特大號」由周傑倫作詞作曲,傑倫要寫一首幽默的歌曲,讓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多點開心的元素。傑倫說:「這次特別寫了一首復古風的音樂『鞋子特大號』,是一首嘻哈饒舌的歌曲,歌詞非常豐富有趣,有卓別林式的幽默,希望大家聽我的歌可以越聽越開心!」他更以一種詼諧、頑童的口吻演唱,其中許多低沉嗓音的表現,是前所未有的新唱腔,和聲的安排細節之處更令人驚艷莞爾一笑。傑倫也是演唱會的製作人,在周董每張專輯中都有一首歌加入O.S.已成為慣例,這首「鞋子特大號」就有巨炮的O.S.作為開場,O.S.如同歌曲中與周董的電話對話一樣,巨炮就是打電話進錄音室錄的,相當具有臨場感與獨特的趣味。
卓別林是喜劇界的宗師,他的很多特色都具有「符號性」,像是寬大的鞋子、很窄的西裝、圓頂帽子、手杖…,這些已成為他幽默的標志,周傑倫說:「就像『雙截棍』之於李小龍,特大號的鞋子就是卓別林的個人風格之一,寫這首歌時把他的許多視覺元素放進去,希望這首幽默的歌曲,讓大家生活不那麼緊張,可以開心一點。」歌詞所寫「別什麼你都想要,快樂卻找不到,幽默是挫折中優雅的禮貌」;「若生活需要微笑請看著我就好,將壓力一股腦全部釋放掉」。卓別林用喜劇電影幽默生命的悲歌;周傑倫用他的音樂將世界詼諧成喜劇。首波主打「鞋子特大號」將於12月5日於Hit Fm全球大首播,讓大家搶先感受周氏幽默![1]
音樂人周傑倫創作專輯即將在12月26日推出,首波主打《鞋子特大號》以復古嘻哈饒舌的獨特曲風讓大家耳朵為之振奮,而MV的豐富精彩也不在話下,周傑倫執導的MV將許多巧思創意放了進去,這回大玩「錯位」的視覺效果,幽默的橋段成了他風格獨特的「周氏幽默」。MV里有黑白默片的感覺,再自然銜接繽紛色彩的畫面,其中啞劇老師的演出,為MV增添許多趣味。拍攝MV時租了三個大棚、搭了七個場景,幾乎把整個片場都包了下來。此外,道具的製作精細逼真及搭設的場景都在在讓人嘆為觀止。周傑倫以七個「時尚卓別麟」的造型拍攝了三天的時間,以最高規格,要給歌迷最棒的視聽享受。整支MV總計花費500萬元台幣(約100萬人民幣),看來周董不只「鞋子特大號」,MV的手筆也不小。[2]
⑻ 卓別林是怎麼開始喜劇表演的
查理·卓別林於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一個貧苦的喜劇演員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極端困苦。5歲時卓別林就登台表演,最後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喜劇大師、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卓別林一生創作了80多部影片,他是自己影片的編劇、總導演、主要演員,在多數場合又是剪輯導演。隨著有聲片的出現,他又成了自己影片的作曲家。這是電影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這個幾乎沒有受過學校正規教育的人,以他超人的才華和淵博的知識,解決了自己在影片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難題,從而使自己的影片獨樹一幟,達到高度的統一、精美和完整。
卓別林在1912年隨劇團到美國巡迴演出路經紐約時,被美國喜劇電影之父賽納特一眼看中,同他簽訂了去好萊塢的合同。到了好萊塢賽納特的啟斯東公司後,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謀生》並沒有給觀眾任何有關流浪漢即將出現的啟示。在拍攝第二部影片時,公司通知他洛杉磯正在舉行一場汽車比賽,要他設法搞一身滑稽打扮,扮演一個在現場拍攝影片的攝影師。接到通知的卓別林迅速沖到化妝間,隨手抓過以「畔哥」聞名的丑角的肥大褲子和他的假發假須。破皮鞋是在化妝間的角落裡撿到的,尺寸也明顯過大。禮帽、手杖和過於窄小的上衣也都是那天上午隨手撿到的。在拍攝的過程中,卓別林想起了倫敦街頭一個老攤販橫著走路的滑稽步伐,將此本能地借用了過來。這一切都完全不是出於事先的精心設計,而應當說是偶然的湊合,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不朽的流浪漢形象。
在啟斯東公司,卓別林大約拍了五部喜劇片後,覺得這些搞笑片不能表現他對幽默的理解,便要求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喜劇片。這部影片名叫《遇雨》,影片上映後,挺招人笑而且挺賣座。以後卓別林便自導自演自編自己的所有喜劇片。從此,影片上只要出現啟斯東公司的廣告,觀眾便一陣騷動和興奮,卓別林剛在影片上出現,觀眾就發出歡暢的笑聲。
合同期滿後,卓別林又到過愛塞耐公司、紐約互助公司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簽訂合同時,卓別林29歲,已是一個百萬富翁。在這里,卓別林拍攝了轟動全球的《狗的生涯》、《從軍記》、《尋子遇仙記》等。《尋子遇仙記》被評為一流的藝術品。這時的卓別林已紅遍美國,而且整個世界都在為他發狂。
在長期的拍片過程中,卓別林開始發現了他偶然創造的流浪漢形象的深刻意義。離開啟斯東公司後,流浪漢形象不再只是單純地挨打出醜,而是越來越表現出深沉的感情,越來越具有現實生活中無處不有的「小人物」共同的悲劇色彩。在觀看卓別林扮演的流浪漢影片時,觀眾發現,自己的笑聲幾次都突然被淚水噎住。
卓別林從1919年開始自行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從20年代到40年代,卓別林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淘金記》、《都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
眾所周知,卓別林一生中多次結婚,另外還有許多的女人,但卓別林把他所有的愛都給了他最後的妻子烏娜。烏娜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這位高貴的女人嫁給54歲的卓別林時只有18歲,他們一同生活了30多年,她為卓別林生了7個兒女。卓別林在烏娜嫁給他後寫道:「我們開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將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她。」1977年12月24日,卓別林在聖誕夜去世時,烏娜和他的7個兒女隨侍在側。
⑼ 怎樣疊卓別林
具體的說你可以做!~~~而不是疊!~~~~~~~你拿一張紙,做一個帽子,最好是O形的!~然後做個小人!~鬍子就用碎片弄吧!~拐杖就用粘膠法來做吧!~!~~~底下的褲子用紙做,最好弄個小洞,用嘴一吹,就膨脹起來,然後用膠條站住洞口,兩邊褲子的洞口最好一般,方向要最好一般!~然後就做成了
⑽ 高二物理 如圖是幽默大師卓別林一個常用的藝術造型,卓別林身子側傾,依靠手杖的支持使身軀平衡,
BC
手杖是傾斜的,在水平方向相對地面有運動趨勢,地面又是不光滑的,所以有摩擦力。
不管手杖與地面是如何角度的,它與地面之間的彈力都是垂直於接觸面的,即,垂直於地面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