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為他設計了什麼帽子
⑴ 元世祖忽必烈有幾位皇後,忽必烈的皇後及妃子列表
右大斡耳朵:大皇後帖古倫 察必皇後南必皇後,(?―1281年)。1273年納為皇後,姓弘吉剌氏(《新元史》作宏吉刺氏),名察必,濟寧忠武王弘吉剌·按陳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中統初年立為皇後。至元十年(1273年),上尊號「貞懿昭聖順天睿文光應皇後」。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去世,謚號「昭睿順聖皇後」。察必稟性聰明,善於把握事業成敗契機,在元朝建立之初,成為元世祖的左右助手。
右第二斡耳朵:塔剌海皇後 奴罕皇後
右第三斡耳朵:伯要兀真皇後 闊闊倫皇後
右第四斡耳朵 ;八八罕 妃子 撒不忽 妃子
⑵ 察必皇後身上有哪些良好品質她都為忽必烈提供了哪些幫助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少偉大戰績,是一個歷史英雄人物,影響著千萬炎黃子孫的後代,而察必皇後是忽必烈眾多妻子中的其中一個,但也是唯一一個最疼愛的。
察必皇後的動手能力很強,她能自己動手設計衣服,例如為防止忽必烈的耳朵凍傷,她設計可以包裹耳朵的帽子;再例如,察必皇後為了忽必烈大戰的時候可以更方便,騎馬射箭的時候不會被衣服影響,她設計一種沒有衣領、衣袖,附帶兩條捆綁的帶子,讓衣服看起來簡便但非常實用,她設計的衣服更是成為當時國民都爭先效仿的時尚。
察必皇後更是會在忽必烈得意忘形的時候及時提醒他不要掉以輕心,因為創業容易,守業難,同樣攻克一個國家容易,但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就是難事,察必時刻提醒忽必烈不能因為小勝利而忘了大事。
⑶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的關系及簡短介紹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祖父祖孫關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兒子孛兒只斤·拖雷的兒子。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3)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為他設計了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孛兒只斤·鐵木真人物經歷:
宋嘉泰三年(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
宋嘉泰四年(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其子桑昆身死異鄉。
孛兒只斤·忽必烈人物經歷:
蒙古憲宗二年(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准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
蒙古憲宗六年(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位於今河南焦作)封地。
⑷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對元朝貴族服飾設計有什麼影響
以蒙古袍為代表的蒙古族傳統服飾
寬大嚴實,封閉性強,是蒙古袍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領子高,不僅可以抵擋嚴寒,保護脖頸,而且能夠預防風吹沙灌;大襟長,且帶里襟,扣子錯開頂釘,撩起來不影響幹活,放下來暖肚防寒;袖長裉肥,騎馬不凍手,套馬胳臂可以任意揮動;下擺修長寬松,騎馬既不凍膝蓋,又能防止蚊蟲叮咬。在特殊情況下,如輕裝行進不帶行李時,蒙古袍還是一件能鋪能蓋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具,「袖子是枕頭,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前襟是簸箕,後襟是斗篷,懷里是口袋,馬蹄袖是手套」。
最初的蒙古袍是就地取材,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蒙古人稱之為「答忽」,意為「皮袍」、「襖子」。據義大利人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出使蒙古記》記載,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常穿的皮袍(襖),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禦冬天的風雪嚴寒;毛朝里的皮袍由於相對薄些,也柔軟些,一般常在帳幕等室內穿。那時候蒙古袍的製作樣式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差不多,即袖子窄,腰身緊,在右邊扣扣子(右衽)。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為聯絡王罕與他一起興兵為父報仇,曾送給王罕一件名貴的黑貂鼠皮做的皮袍當見面禮。王罕收到袍子後說了一大堆感謝的話,大意是:別的且不說,就為這黑貂鼠皮袍我也得出兵幫你打敗敵人,因為它不僅能保護我的腰(「腎之底」)免受風寒,而且能讓我的心胸(「腔之膈」)常葆溫暖。由此可見,蒙古人愛用動物特別是用珍奇動物的皮毛製作袍服,既不是因為其可以就地取材,也不是因為其珍貴罕見,主要在於它們具有特殊的保暖防寒養生作用。其實,當時大多數蒙古人的「答忽」系羊皮製成,用貂鼠、銀鼠、銀狐等珍貴獸皮製作的蒙古袍,只有少數貴族才能經常穿戴。隨著蒙古人走向世界、入主中原,蒙古人製作袍服的材料日益繁多,所以南宋官員彭大雅、徐霆在其編著的《黑韃事略》中記載曰:「舊以氈、毳、革,新以紵、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日、月、龍、鳳」。盡管大量使用絲織品、棉製品制衣,但從禦寒的需要出發,皮毛制服裝依然繼續使用並流行。
關於蒙古袍樣式設計的由來,布里亞特有一則傳說,一對蒙古老人為如花似玉的女兒出嫁做新衣沒有現成的樣子犯愁時,老太太突然靈機一動,伸出自己的手掌說:「樣子就在這里。」她先照著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畫了衣服的左邊(穿者的右邊)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畫了衣服的右邊的袖子,拇指的第二關節部分相當於袖子的寬處,第一關節部分相當於袖子的窄處;接著她又用手掌生命紋和感情紋中間寬大的部分,做了腰身,一個蒙古袍的雛形就這樣設計出來了。雖然是一個傳說,卻形象地說明了蒙古服裝簡潔實用、色彩絢麗等製作樣式和特點的形成,是人與自然渾成一體的必然所得。
就像天氣隨著時序的不同而冷暖各異那樣,蒙古袍的款式也視男女老幼胖瘦而有所不同。如:男袍寬而長,女袍細而短;身體高的人,常穿肥一些的袍子,身體矮的人,袍子反而要瘦一些。此外,蒙古人著裝講究配合,即「身若著袍,足必踏靴,腰必束帶」。這種搭配並非只是出於對美的追求,更主要是為了養生。因為足處在人體的最下端,血液迴流不暢,容易發生凍傷,所以需要一雙防寒、結實的高筒靴和蒙古袍搭配增加保暖的系數。更何況穿靴子騎馬還能防止腿和鐙皮的摩擦,上馬蹬鐙快捷、阻力小等特點。而束腰帶不僅可以將一個蒙古袍分割成兩個獨立的空間,通過隔絕空氣的流動,增強其保暖作用;還可以保證騎馬時腰肋骨的穩定垂直,具有減輕疲勞,預防胃下垂發生等作用。此外,蒙古人腰帶上還可以懸掛刀、火鐮、煙盒等日常必需品。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特別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後,雖然一度制定了受漢文化影響明顯的宮廷和官吏的統一著裝服飾,但卻依舊保持了本民族傳統的服飾風格。歐陽玄《漁家傲南詞》中的「漢女姝娥金搭腦,國人姬侍金貂帽」雖然描繪的是大都城過春節時拜年人群不同的裝束,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蒙古人與漢人不同著裝的歷史事實。
嚴峻而豪邁的草原生活不僅成就了蒙古族傳統服飾防寒保暖、簡練明快、結實耐用等特點;而且促使蒙古人在崇尚白色的同時,不局一格地追求衣著色彩的絢麗鮮艷,從而使蒙古族傳統服飾既具象徵意義又不乏實用價值。
在蒙古人的眼裡,白不僅代表著純潔、美好、神聖,還代表著健康和長壽。大雪是白的,沒有冬天的白雪就沒有春天的青草;乳汁和奶製品是白的,羊毛、羊絨是白的,離開了它們就沒有了蒙古人的衣裝食物。關於蒙古人自古以來服飾顏色崇尚白色,中外人士多有記述。一位名叫張德輝的南宋官員,曾親眼目睹了貴由汗時代蒙古帝國君臣上下全著白色衣裘,歡慶春節的場景:「比歲除日,輒遷帳易地以為賀正之所,日大晏(宴)所部於帳前,自王以下皆衣純白裘」。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大年節,也是蒙古族的主要節日之一,由於蒙古族崇尚白色,春節時穿著白色的衣物慶賀節日,所以,蒙古語中春節也稱為「白節」。
張德輝見到的蒙古官員節慶時所穿的統一著裝,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元朝「質孫服」。「質孫」是蒙語顏色的音譯,又寫作「只孫」、「濟遜」等,亦稱「詐馬」(波斯語音譯,意為衣服、外衣)。所謂「質孫服」,其實就是一色的衣服。蒙古人所穿的「質孫服」除了一色白外,還有一色紅、一色黃、一色藍等。如果一個節慶延續幾天,參加慶典或飲宴的蒙古官員所穿的質孫服就會一天換一種顏色。蒙古袍製作在顏色上與質孫服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集多種絢麗鮮艷的色彩於一體。甚至將本屬女裝綉花鑲邊的專利,在製作蒙古袍時也勻給了男人。
蒙古族傳統服飾色彩絢麗鮮艷,既是和大草原萬紫千紅的一種協調,也是對游牧生活單一空曠的一種補充,更是對馬背游牧、征戰容易發生意外的一種預防。因為絢麗鮮艷的服裝色彩,不僅容易將人和獵物分開,避免和減少誤傷的發生,而且還可以在牧人或戰士一旦負傷或失蹤時方便搜尋和救護。
蒙古族傳統服裝設計第一人
除了袍服外,蒙古人穿的服裝還有「攙察」(蒙語的音譯,是上衣的統稱)、「比甲」等。據《出使蒙古記》一書記載,蒙元帝國時期的蒙古族婦女身著的蒙古袍外面常系有兩塊天藍色的綢帶,一塊系在腰間,另一塊束在胸前。前者是變相的腰帶,後者是乳罩之先聲。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蒙古人在著裝時,是很注意調攝養護身體的健康的。因此,有利於保健養生最晚從元朝開始就已經成為蒙古人服裝設計時優先的考慮。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早在元代蒙古人就有了自己聞名世界的服裝設計大師。這個服裝設計大師的名字叫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
察必設計的蒙古族傳統服裝估計不會很少,但留在史籍記載中的只有兩件。一件是帶檐的帽子,另一件是類似現在坎肩與斗篷相結合的「比甲」。
據《元史》、《出使蒙古記》、《黑韃事略》、《草木子》等史籍記載,蒙元時期的蒙古人「官民皆戴帽」,男子「冬帽而夏笠」,「婦人頂故姑」。通過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實物,以及故宮南薰殿所藏的歷代帝後像,人們對當時人的穿戴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那時候蒙古男子常戴的帽子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帽,帽頂為半球形,下有寬檐,很像現在士兵的鋼盔頂部。方形帽又名「瓦棱帽」,帽身用四個上小下大的梯形氈片縫合而成,然後加一個方形的帽頂。據《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一》記載,這些帽子的帽檐都是經察必改革設計後才成為定製的,「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為式」。給帽子增加了一個前檐,不僅射箭、視物不受陽光刺眼的干擾,而且可以保護眼睛的安全和健康。
關於察必發明「比甲」的經過《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一》記載的亦很簡單,只說察必發明這種比甲是為了方便弓馬騎射,該設計「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這種無領無袖,前不開襟,後身比前胸寬長都大一倍,並配有兩條腰帶的新式服裝不僅流行於當時,而且保存至今,濃縮於現在牧區蒙古婦女常穿的烏吉(坎肩)的製作設計之中。
在故宮博物院南薰殿所藏的歷代帝後像中,有一幅察必皇後頭戴罟罟冠的畫像。罟罟譯自蒙古語,有不同的寫法,如顧姑、罟姑等。意思都是指已婚婦女所戴的冠帽。察必皇後畫像上所戴的罟罟冠,下部是一個圓形的帽箍,上面是一個筒狀的高頂,頂部變大,形成一個倒錐體。帽子用紅、黑兩色織錦包在外面,頂上綴滿珍珠。聳起的高冠上鑲嵌有珠寶做的花飾。左右兩側,還掛有大粒珍珠編串的飾串。其實,罟罟冠的流行歷史比元朝的建立要早得多。1974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在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的王梁古墓中發掘出幾個完整的罟罟冠原物。這些罟罟冠用樺樹皮圍成,呈長筒狀,外麵包有花綢,綴以各種珠子。有的頂端還插有藍孔雀羽毛。考慮到蒙古人的帽子不僅為了防寒、防風,而且還代表著身份與地位,所以察必皇後戴的那種華貴的綴滿了珠寶的「超豪華型」罟罟冠,很可能是後來察必皇後個人的創造。據《元史》記載,身為「國母」的察必,雖然設計了許多引導時裝新潮流的精美服裝,但她本人卻衣著樸素,不僅經常在後宮織布,還將宣政院丟棄的羊皮揀來縫制地毯。
雖然元朝時候人們還不可能提出「專利權」的概念,但元成宗鐵穆耳在一位工匠為他做了一頂黑細花斜皮帽子後,於大德元年(1297年)特別下了一道聖旨:「今後這皮帽樣子休做與人者,與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戴的人交扎撒里人去者。」這頂黑細花斜皮帽成了鐵穆耳的專利,私做者、仿製者和敢於穿戴者一律交司法機關懲處。
⑸ 察必助夫興國,但卻被歷史忽略,她都做了什麼
在忽必烈的身後助他建功立業的就是察必皇後了,她為忽必烈做很多事,帶著兒子一起去做人質,還報信給忽必烈助他當上可汗,勸諫忽必烈勝而不驕,甚至帶頭節儉宮中用度等。
其實察必還做很多的事,忽必烈的衣服和帽子也都是她自己設計製作的,於國事上,在大勝南宋時,當時是擺酒言歡,察必就勸諫,不能忘乎所以,應該明白創業難,而守業更難。所以說,歷史忽略了察必的許多事,她為忽必烈做的真的很多,你如果知道其他關於她的事,我們一起分享。
⑹ 忽必烈的皇後是誰
忽必烈一生有很多妃子,其中最為出名的皇後為察必皇後。察必皇後一生為了忽必烈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含金量最高的事情是,作為人質為忽必烈爭取時間。再就是阿里不哥反叛的時候及時報信,捍衛了忽必烈的皇權。
⑺ 元朝資料!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民族,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逐漸脫離金朝政權的統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即大蒙古帝國。建立大蒙古國後,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又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病逝。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徵服性質,為了減少蒙古軍隊的傷亡,加快戰爭的進度,蒙古軍隊在戰爭期間對敵人採取了殘酷而野蠻的政策。大量敢於英勇反抗的地區破城之後人口被屠殺和奴役,無數財產被掠奪損毀。戰爭的結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廣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影響力盛極一時的龐大帝國,基本實現了世界一統、天下大同的格局,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元朝的建立
蒙古帝國可汗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駕崩,享年52歲。其四弟忽必烈與七弟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1260年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爭。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結果導致其他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對,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並非完全今天意義上的中國)與蒙古高原地區,從此蒙古帝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這是蒙古帝國政權由世界性大一統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游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要佔領地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大元」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虜6歲的宋恭帝及謝太皇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陸秀夫背著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中國(南宋)滅亡。
之後,元軍曾進攻過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試圖征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學發現卻否定了這個原因。近期發表在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的一項考古新發現指出:為忽必烈建造戰艦的高麗人有意建造和設計質量極其低劣的船隻是導致忽必烈的蒙古艦隊葬身魚腹的主要原因。
[編輯本段]科學文化
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較高的成就。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科學家郭守敬於1276年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他還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其後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再加上濟州河、會通河等其它幾項重大工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涌現關漢卿等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碰撞,曾經激起過無數絢麗的火花,為中華文化綿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中國王朝序列中,盡管該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卻是極其重要的。
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13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先後消滅西夏、西遼、金朝、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夏夷」之說,強調「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礙。例如在史學領域極具影響的「正閏」說,主張「四夷不得正統」,將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與「竊國」、「篡國」者並列,納入非「正統」序列,事實上對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於元朝亦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為了確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轉這一傳統觀念。在編纂《遼》、《宋》、《金》史時,三史都總裁官、中書右丞相脫脫力排眾議,「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這一舉措結束了自遼朝滅亡後200多年的「正統」之辯,同時也在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總結的那樣:「這一決定確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則,它符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實際,也符合遼、金、宋三朝互不相屬的歷史狀況,因而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不能忽視。」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蒙古族文字產生於這一時期,並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復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並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涌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期,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對於元朝各種文化和諧並存的局面,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奇跡」。
由此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得到普遍認可,「四海為家」、「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一體格局在統一的環境里變為事實。兼容務實的文化政策推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
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發現元代人士因言論遭受不幸的實例。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僅是明清兩朝的幾十分之一;它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國都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在當時的整個歐亞大陸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
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
務實的精神推動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建立元朝的蒙古族處在封建社會上升階段,有著較為迫切的發展要求。因此與宋代相比較,元朝務實的文化精神是十分顯著的。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張「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惟以實惠」,強調「務施實德,不尚虛文」。據此,他提出了「科舉虛誕,朕所不取」,廢止了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元朝,中醫葯學有很大發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特別是中國與阿拉伯、波斯等地密切而頻繁的交往,不但大大促進了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及中醫葯知識廣泛向外傳播,而且使得當時處於領先水平的阿拉伯及波斯醫葯學典籍被帶來中國並翻譯成中文。阿拉伯式的芳香揮發劑、滴鼻劑、露酒劑、油劑與糖漿劑等已經普遍得到推廣應用。在元朝的秘書監中,保存了不少阿拉伯人關於醫葯學方面的著作。中國傳統醫葯學此時已經深受這些外來醫葯學的影響,特別是中葯學擴大了「中葯」的內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傳來的「海葯」。元朝政府在太醫院下面專門設置廣惠司,掌管回回醫葯事務;公元1291年先後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葯物院」。著名的「回回葯方」也是元朝時期從伊斯蘭國家傳來的。另外,元末杭州穆斯林已經開始設立比較正規的醫院為國人治病。元朝不但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巔峰,而且還是中國數學的最後一個黃金時期。中國人使用阿拉伯數字是從元朝開始的。這些美妙的數字是元朝時期來華穆斯林贈與我們的禮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遺址中,考古隊員發現五塊鑄有阿拉伯數字撤離形鐵塊,其中四塊出土時夾在鑿刻整齊的兩塊方石中。經研究,這是用阿拉伯數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縱、橫、對角線的數字之和為「111」。
元時的中國,醫葯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葯學知識的內容。
《回回葯方》(以下簡稱《葯方》)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葯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葯術語及漢語音譯。僅以少數殘存本目錄就可以看出,《葯方》是一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內容豐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葯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葯方》約有葯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古籍《外台秘要》相當。
開創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使13世紀之後的歐亞政治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東亞、中亞和西亞地區昔日林立的諸多政權頃刻間消失,歐洲的部分地區也納入蒙古汗國的統治之下。毫無疑問,殘酷的戰爭,劇烈的社會動盪,曾給歐亞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但是,征服戰爭以及隨之建立的蒙古政權,在客觀上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它使歐亞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壁壘被打破。蒙古族統治者鼓勵通商的開放政策,便利、安全的驛站交通,拉近了歐亞之間的距離,使各種文化之間的直接對話成為現實,縮短了歐亞大陸區域之間因發展不平衡以及由於地理空間和人為封閉造成的文明進程的差距。交流讓中國認識了世界,世界也認識了中國,東西方之間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從對外影響范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為國際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旅行家、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由陸路、海路來到中國,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德里蘇丹國、波蘭、匈牙利、羅斯公國、英格蘭、法蘭西、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了解更加清晰,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紹,不再局限於道聽途說,而大多是親身經歷。如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一書,所記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國史實「皆身所游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元上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榮
上都,又稱上京、灤京,地處中原與漠北的交界處。上都是蒙元帝國繼哈刺和林之後建立的第二個都城,也是標志著蒙元帝國走向輝煌的歷史名城。
1251年蒙哥汗即位後,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為了對刑州、河南、陝西關中等地進行治理,忽必烈由漠北南下,駐帳於桓州、撫州一帶,在灤河上游的沖擊平原——金蓮川廣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蓮川幕府」,形成了忽必烈總理中原軍國事務兼有文韜武略的人才庫、智囊團。確立了崇尚懦學的王道思想,興復「文治」,以「實天下太平之基」。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命劉秉忠「於嶺北灤河之陽,築城堡,營宮室」。北依龍崗,南臨灤河,放眼金蓮川,1259年建成開平城。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開平升為府,一躍為夏都,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1263年擴建開平府正式加號為上都,設上都總管府。當時的北平稱作燕京,1264年改為中都,八年後改為大都。
上都是蒙元大帝國走向全盛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忽必烈大汗的潛藩時期的領地,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業的發祥地。元世祖忽必烈繼成吉思汗、窩闊台汗之大成,馬上打天下,馬下治臣民,文韜武略,多有建樹。三代相繼,成為蒙元帝國的全盛期。
大元帝國先後有六個皇帝在上都登上大汗皇位。元王朝中期以來,發生的「南坡之變」、 「兩都之戰」、 「上都兵變」 等宮廷斗爭和流血沖突,都證明了上都極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的地位。
大元帝國的廣袤的地域和穩定的發展,極大地便利了多元文化的繁榮和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多外國使者、傳教土、商人、遊客等,都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見,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王惲《中堂事記》記載,中統二年(126t年),發郎國(歐洲)使者曾到開平朝見忽必烈, 「獻卉服諸物……上嘉其遠來,回賜金帛甚渥」。同年高麗王王植也派王子率高麗參知事李藏用等18人抵卉平。龐德四年(1300年)緬國木連城首領阿散哥遣其弟者蘇率91人的使團來中國。元成宗在元上都召見者蘇。至正二年(1342年)羅馬教皇的使者馬黎諾里一行到上都,在慈仁殿受到元順帝召見。
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被稱為「色目商賈」或「回回商人」。義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刺兄弟帶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禮遇。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17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向世界介紹了上都,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國外的科學家也來到上都工作,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波斯科學家扎馬剌丁曾受蒙哥汗委任籌建天文台,至元八年(1271年), 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稱北司天文台)。忽必烈汗賜封扎馬刺丁為提點,為元王朝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長。扎馬刺丁研製子多種大型天文儀器,並制定了「萬年歷」。曾任北司天文台少監的馮天章及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都曾受到扎馬刺丁的影響。
上都城有著眾多的佛寺、道宮、回回寺和文廟。除了蒙古薩滿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很活躍.著名的兩次佛道兩次大辯論影響深遠。佛道兩家爭辯,由朝庭下旨組織辯析.兩家相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發而為僧。 第一次,1255年在漠北哈刺和林,佛教代表少林寺長老福裕駁倒了全真教派的首領李志常。第二次1258年「蒙哥委託忽必烈在開平召集漢地佛道兩教代表人物進行第二次辯論。參加辯論的佛教僧侶300多人,道士200多人,達官顯貴和儒士200多人,吐蕃(土波) 人班彌恆、八思巴作為統領釋教的帝師和克什米爾僧人那摩等宗教首領也參加了辯論大會。各抒己見,不同思想文化爭鳴,轟動朝野。
上都由於是蒙元政治文化中心,又在世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所以通行著多種語言文字。官方通用蒙古文,其文字有畏兀字和八思巴新字。有漢文、藏文和亦思替非(古伊朗波斯)文。
孔廟、八思巴帝師寺地位崇高。懦學、蒙古字學、醫學、天文學都很興盛。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詔書大講「文治」. 「朕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 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此矣」.中統二年(1261年)世祖皇帝向全國頒發了一道詔書, 「宣聖廟及管內書院,有司歲有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至元四年(1267年)撥巨款重建孔廟。至順二年(1331年)和
至元二年(1336年)兩次頒發詔令,向上都孔廟賜碑。
有廟即有學。孔廟得到尊崇,儒學也廣為傳播。中華文化三大傳統,懦、道、佛都有了深入發展。懦家思想核心是「仁」, 「仁愛」。崇尚道德.道家以自然為法, 「道法自然」,崇尚無為的自然主義,主張「天人合一」,佛家從「解脫」坐標觀照人生,信奉「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為人們提供了解脫方法和途徑的精神依託。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人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三家融合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切。二是對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視心性修養。儒、道、佛得深入闡釋和東西方多種宗教與學說的廣泛發展都說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化與繁榮。
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蒙元時期文化和多元性和廣收兼容有著顯著的特點,這是和貫通歐亞的廣袤疆域與文化大視野和眾多民族的大一統大融合相一致的,這樣的歷史條件也是前所未有的。實際上中華文化也正是在不斷吸收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基礎形成的。
令世人矚目的是在元王朝近百年的發展中,文化藝術特別是元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元雜劇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多種詞曲和技藝的發展成果,達到一個鼎盛的階段,在中華文化史上與唐詩、宋詞相媲美。著名的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成為名傳千古之人。 《竇娥冤》、 《西廂記》等一大批佳作,在戲劇和文學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對後來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雜劇留存下來的作品有150種左右,成為人類戲劇和文學藝術的瑰寶。
詩歌、書畫也有了高水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書畫和詩歌大家。趙孟頫書法師承王羲之。圓轉遒麗,人稱趙體。詩畫俱佳。元好問多有傳世之作,是有名的詩人和詩評家。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中華大文化中佔有顯著的地位。蒙元時期中華版圖橫跨歐亞的廣袤地域和眾多民族的大一統局面使得文化的發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厚寬廣的內涵。中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蒙古本地文化和中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大交匯,大融合,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高的時空。上都作為元王朝的夏都和蒙古大汗的發祥地有著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與大都相比,上都視為「蒙古人的故土」。與大都相比,同樣作為蒙元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上都文化更多體出了蒙古文化的本色。多了薩滿教、質孫宴、馬奶宴、白翎雀歌舞,品茗芍葯等草原特色。元世祖忽必烈潛藩之際即在上都所在的金蓮川建立幕府,為元王朝的建立作了思想、文化、理論、人才等多方面的准備。從36歲的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苦心經營十年,46歲時(1260年)在上都登上大汗皇位。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道國學古錄》卷十)上都距原蒙古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哈刺和林較近,是溝通南北東西的重要樞紐。對聯絡、控制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親貴族,在政治、軍事上約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化上同樣成為蒙古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是融匯蒙古草原文化與漢族農耕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集大成之地,是蒙元時期無可爭議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說,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作為元王朝的主流文化對社會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強國,也對世界的文化發展和人類的文明產生了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網路
⑻ 察必皇後身上有哪些良好品質她的結局如何
忽必烈是中國在歷史上著名的戰略家和思想家,他也是元朝的開國帝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在1206年成吉思汗創建了大蒙古國,然後他就逐漸向周邊擴張國土面積,並對外展開了很多次的征戰,成吉思汗為大蒙古國奠定了一大片河山,因此他也期望今後的繼承人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蒙古人從古至今一直推行的全是一夫多妻制,為了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繼承人作為下一任可汗,領著蒙古走向未來,在歷史上的成吉思汗不僅以其強勁的國防工作能力而出名,他還迷戀美色,後宮嬪妃也是不計其數,作為他的孫子,忽必烈也跟隨成吉思汗學,身邊女性成千上萬,在其中有一個最廣為人知的媳婦便是察必皇後。
忽必烈很喜歡這類式樣的遮陽帽,此後以後就變成了蒙古帽的圍棋定式。察必還為忽必烈縫紉了一件沒有前襟,沒有衣領,沒有衣袖。後長前短,有兩條綁帶,有利於騎馬射箭名曰「比甲」的衣服褲子。那時候的大家爭相仿效,迅速大多數就逐漸興起。
察必的小故事一直在民俗廣為流傳,在其中有一則關於她改革衣服帽子的趣事。蒙古帽原本是沒有帽邊的,忽必烈經常會感覺陽光刺眼。察必了解之後就在蒙古帽邊沿再加上前檐。
⑼ 元世祖忽必烈一生征戰殺戮無數,為何對察必皇後聽之任之溫柔以待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一生中,有兩個女人對他的影響很大。第一個是他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她不僅幫助忽必烈獲得了邢州的封地,使忽必烈邁出了他踏上仕途的第一步,她任用儒士的政治觀點也影響了她的兒子們。而另一位就是忽必烈的察必皇後。
察必皇後姓弘吉剌氏,《元史》中對她的評價是「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像大多數存在於史籍中的女性一樣,記載她的文字並不多,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零星的資料看到她的性格,和她在忽必烈身邊所起的作用。
察必無愧是忽必烈的賢內助。在前邊我們提到過,正是察必的通知促使忽必烈及時趕回了開平,為他與阿里不哥的爭奪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忽必烈處理日常政務的時候,察必也提供了不少幫助。
一次,蒙古的朝臣上奏要將京城近郊的農田割地變成牧場,以便牧養宮中的馬匹,忽必烈聽後欣然應允了這個計劃。而察必皇後聽說後馬上來見忽必烈。正好她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太保劉秉忠,馬上生氣地責備他說:「你是個聰明的漢人,皇帝對你的意見總是非常重視,如果你的意見正確,說了陛下就會聽取,而你又明知道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勸阻呢?」接著察必皇後進一步說:「我們剛到這里時並不主張農耕,割地牧馬還講得過去,現在天下已定,郊外的田地也各有其主,百姓安居樂業,這種情況下把良田變為牧場,可以嗎?」忽必烈站在旁邊聽了察必的話,感到言之有理,於是取消了割地放牧的計劃。
察必皇後有時也會做錯一些事情,不過知錯能改。有一天,察必皇後向太府監支取了一些絲綢布料。事後讓忽必烈知道了,他對察必皇後說:「這些布料不是私家物品,都是供軍用的,怎麼可以擅自索取呢?」察必皇後聽後知道自己做錯了,從此,她帶領宮女紡紗織布,還利用舊的弓弦織成衣服,衣服的韌度比當時的綾綺還好。後來察必皇後看到宣徽院有許多羊皮被扔掉不用,她又把這些廢棄的羊皮搜集起來,縫製成地毯,在宮中倡導勤儉的風氣。
察必皇後是一個虔誠的吐蕃佛教信徒。她的第一個兒子朵兒赤的名字就來自藏文。察必皇後是一個仁慈的皇後,不過有時候這種仁慈又讓她的思維過於女性化。南宋投降的消息報知忽必烈後,忽必烈十分高興,在上都大擺宴席,君臣無不喜笑顏開,只有皇後察必一人若有所思,悶悶不樂。世祖看到後便問察必皇後:「現在江南已經平定,從此不必再大動干戈,大家都高高興興舉杯慶賀,為什麼你一人面無喜色呢?」察必皇後跪在地上回答:「我聽說從古到今不曾有過一個朝代能千年相傳,但願我們的子孫不會蒙受亡國的厄運。」忽必烈聽後,為察必能夠居安思危大為感慨。
後來,忽必烈把從宋朝國庫繳獲的各種珍寶搬到殿庭上,陪同察必皇後一起賞玩,察必皇後反顯得漫不經心。世祖感到納悶,等察必回到寢殿後,派人去問她看中了什麼東西。察必皇後面色憂郁地說:「宋人珍藏這么多寶物打算留給趙家後代,可是他們的不肖子孫卻無法守住這些珍寶,現在都歸我們所有,我怎麼忍心從中挑一件物品呢?」忽必烈再次感慨地說:「講得多好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還是皇後有遠見。」
但在對待被俘的宋朝皇室成員上,忽必烈與察必皇後卻產生了分歧。察必皇後發現宋太後全氏在北方水土不服,仁慈的她就三次上奏忽必烈,請求將全氏遣歸江南。忽必烈毫不客氣地對她說:「你這個婦人太沒有遠見了,如讓她南歸,那些南方的宋朝人一定會利用她蠱惑人心,到時候就不只是她會死,她的家族也會被牽連,這可不是在愛憐她啊。你要是真關心她,就時常多去照顧她們一些,讓她們安心地在這里生活。」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察必皇後只是一個有一定政治頭腦的賢妻良母,離政治家還有相當的距離啊!
⑽ 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發明了什麼
據說下面9種東西是蒙古人發明的:
1、奶粉
根據義大利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的記述,蒙元時期的蒙古騎兵曾攜帶過一種奶粉食品,是蒙古大將慧元對它進行了巧妙的乾燥處理,做成了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作為軍需物資。
長途行軍時,奶粉便於攜帶。食用時取半鎊左右放入隨身攜帶的皮囊中,加入水掛在馬背上通過馬奔跑時產生的震動,使其溶解成粥狀從而食用,在作戰時在馬背上能迅速補充體力,所以蒙古騎兵才那樣強悍,使敵人聞風喪膽。
在長途行軍和沙漠作戰缺少糧草時,依靠這種方法能生存長達幾個月之久。
2、冰淇淋
早在元代忽必烈時期,蒙古人發明了最初的冰激凌。馬可波羅回國時,忽必烈把冰激凌製作工藝當作禮物傳給了他,後來這種珍品的製作方法在西方逐漸普及開來,並成為了舉世流行的夏季冷飲佳品。
3、酸奶,4、乳酪
游牧民族將鮮牛奶存放在牛皮背囊中,但往往幾天後牛奶就發酵變酸。形成了酸奶。
後來發現,變酸的牛奶在涼爽濕潤的氣候下經過數日,會結成塊狀,味香而鮮,變成極好吃的乳酪,於是這種保存牛奶的方法得以流傳。乳酪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
5、帽檐
以前的帽子是沒有帽檐的,忽必烈時期,因每年要到上都避暑狩獵,隨行的察必皇後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看不清獵物,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檐,使之能夠遮蔽陽光。
6、刷羊肉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
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
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7、黃油
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味道獨特純香,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里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因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兩斤左右的黃油,足見其珍貴。
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黃油裝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內。黃油具有增添熱力、延年益壽之功能。寒冬季節人畜受寒凍僵時,常用罐飲黃油茶、黃油酒來解救。
時至八月,人們把黃油裝進羊小肚子將其保存起來,待食用時開啟,由於不與空氣接觸,所以一塵不染,依然是新鮮滋潤、綿甜可口。
8、靴子
靴子是游牧民族在勞動時的必備品,並且男人穿的很多,這又是因為,男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要從事狩獵,放牧等活動,而靴子的作用除了保暖禦寒,還有保護腳踝和腿部的作用,這是男人從事劇烈運動(如騎馬)所要求的。
9、胭脂
胭脂原產於焉支山(今甘肅境內),蒙古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
註:蒙古之前,中國北方就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上面所述9種東西,個人猜測,可能蒙古之前就有存在。只是蒙古更「享譽世界「,廣而告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