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扣帽子用什麼成語表達
A. 謎面《亂扣帽子》的迷底是什麼成語
【成語】: 張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釋】: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出處】: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舉例造句】: 但老船夫卻作錯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張冠李戴」了。 ★沈從文《邊城》十四�
【拼音代碼】: zgld
【近義詞】: 破綻百出、似是而非
【反義詞】: 無可非議、毫釐不爽
【歇後語】: 張三的帽子給李四
【燈謎】: 亂扣帽子;錯把李逵當張順
【用法】: 作謂語、狀語;指弄錯了對象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B. 與帽有關的成語
【鞭絲帽影】馬鞭和帽子。借指出遊。
【穿靴帶帽】原指官員的打扮。現也比喻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生硬地加上公式化的套話。
【穿靴戴帽】穿著衣服鞋帽的方式或習慣。比喻在寫文章或講話的前後硬加進一些例行的政治說教。
【戴大帽子】比喻給人加上誇大了的罪名。
【戴高帽兒】吹捧、恭維別人。同「戴高帽子」。
【戴高帽子】吹捧、恭維別人。
【丟帽落鞋】形容緊急匆忙的樣子。
【戴綠帽子】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
【好戴高帽】比喻喜歡別人吹捧,喜歡聽奉承討好的話。
【扣帽子】把不好的名目硬加在人頭上。
【孟嘉落帽】孟嘉:東晉時大將軍恆溫的參軍。形容才思敏捷,灑脫有風度。
【亂扣帽子】指隨意給別人定性。
【龍山落帽】在龍山上被風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氣度恢宏,臨亂不驚。
【青衣烏帽】青衣:自漢以後即為卑賤者之服;烏帽:烏紗帽,本為官帽,隋唐以後流行於民間。平民的衣著。
【脫帽露頂】古代指不受禮儀的約束。
【烏帽紅裙】泛指男女。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比喻官位。
【雨巾風帽】遮蔽風雨的頭巾和帽子。常借指浪遊之客。
C. 帶帽的成語有哪些
帽的成語有哪些:
:
穿靴戴帽、
孟嘉落帽、
雨巾風帽、
烏帽紅裙、
戴高帽子、
青衣烏帽、
謝郎著帽、
重陽落帽、
好戴高帽、
鞭絲帽影、
亂扣帽子
D. 關於帽子的成語
褒衣危冠 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倒冠落佩 冠:帽子;佩:佩玉。這里指官服。脫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辭官還鄉。
峨冠博帶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高冠博帶 冠:帽子;博:大;帶:衣帶。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著禮服。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走過瓜田,不要彎下身子提鞋;經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掛冠歸去 冠:帽子,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回家。
冠袍帶履 帽子、袍子、帶子、鞋子。泛指隨身的必須用品。
華冠麗服 冠:帽子。形容衣著華麗。
沐猴而冠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
怒發沖冠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彈冠相慶 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准備做官。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以冠補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補鞋。比喻以貴重物品配賤物。
張冠李戴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鞭絲帽影 馬鞭和帽子。借指出遊。
戴高帽兒 吹捧、恭維別人。同「戴高帽子」。
戴雞佩豚 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冠山戴粒 冠山:把山當帽子,比喻大。戴粒:用頭頂粒,比喻小。形容大小雖異,但各適其適。
虎而冠 冠:把帽子戴在頭上。比喻生性殘虐的人。
毀冠裂裳 毀壞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徹底決裂的意思。
科頭箕踞 科頭:不戴帽子;箕踞:兩腿分開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適的隱居生活。
E. 扣帽子、敲邊鼓、碰釘子、穿小鞋各是什麼意思
1、扣帽子
扣帽子(英語:name-calling或labelling)又名貼標簽、咒罵法或斗臭法,是一種非常基礎的政治宣傳與修辭手法;其也是一種典型的人身攻擊,讓閱聽人在還無法深入了解、思考之前就被負面的標簽所影響、產生負面的情緒與認知,並產生抗拒,同時這種宣傳也使攻擊對象深受打擊。
現代漢語詞典對其釋義為: 對人或事不經過調查研究,仔細分析,就輕率地加上現成的不好的名目,如『落後分子』、『官僚主義』等。
2、敲邊鼓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這話須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們旁人只能敲敲邊鼓。」
比喻從旁幫腔,從旁助勢.幫講話的人向聽者傳達思想.(暗帶些許貶義)也說:打邊鼓。
青年男女初次約會,對方往往因為怕羞,會帶上一位閨蜜(或發小)幫腔。也稱「電燈泡」。
引申成語:旁敲側擊。
3、碰釘子
「碰釘子」其由來有兩種:一是說封建時代的衙門、官宦人家宅邸的大門上都有「門釘」,老百姓常在這地方受制於人,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被卻之門外,謂之「碰了釘子,或說「碰了一鼻子灰」。元雜劇《西廂記·寺警》一折:「我撞釘子,將賊兵探知。」可見元代時已有「撞釘子」此語。
4、穿小鞋
穿小鞋多指類似打小報告、公報私仇、私底下報復等行為。
典故
相傳北宋時,有一個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後娘要將她許配給一個又丑又啞的有錢人,巧玉堅決不從。後娘也沒有辦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
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說給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後母卻在背地裡剪了一雙很小的鞋樣子,讓媒婆帶給男方。 巧玉出嫁那天,這雙鞋怎麼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轎。她又羞,又惱,又急,一氣之下便上吊自盡了。人們非常惋惜。
後來,人們將此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用來專指那些在背後使壞點子整人,或利用某種職權尋機置人於困境的人為「給人穿小鞋」。也指上級對下級或人與人之間進行打擊報復,都稱為「穿小鞋」。
(5)給自己扣帽子用什麼成語表達擴展閱讀
所謂「小鞋」,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給小孩子們穿的娃娃鞋,而是舊時代纏了小腳的婦女們穿的一種綉著花的「小鞋」。
這種小鞋,是1000多年前,南唐後主李煜發明的「專利」。他別出心裁地命令宮女用很長的白布纏足,把腳纏成又小又尖的彎彎「月牙兒」,站在畫有荷花的金蓮台上跳舞,讓自己觀賞享樂,所以這種腳又叫「三寸金蓮」。後來全國便興起了婦女纏足的風氣。纏足後,腳小了,當然只能穿小鞋了。
從那時起,封建時代1000年來,漢族婦女一直保持著這種纏足陋習。
舊時男女婚姻自己作不了主,全憑媒人之言,父母包辦。媒婆們說媒時,都會提出要女方的鞋樣子,為的是向男方提供女方纏足的證明哩!
男方如果同意了這樁婚事,就要按女方提供的鞋樣大小,做一雙綉花鞋,連同訂婚禮品,送至女方家中。結婚時,新娘就穿著這雙小鞋來到婆家。這樣的綉花鞋自然是合新娘的腳。
如果把這雙綉花鞋故意做得很小,讓新娘穿著難受,這不是故意整治她嗎?這就是「穿小鞋」的由來,它是出於宋代的一個故事:
相傳北宋時,有一個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後娘要將她許配給一個又丑又啞的有錢人,巧玉堅決不從。後娘也沒有辦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
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說給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後母卻在背地裡剪了一雙很小的鞋樣子,讓媒婆帶給男方。
巧玉出嫁那天,這雙鞋怎麼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轎。她又羞,又惱,又急,一氣之下便上吊自盡了。人們非常婉惜。
後來,人們便將這種背地裡打擊報復行為或是利用權勢讓人難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穿小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碰釘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敲邊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扣帽子
F. 扣子的四字成語
不折不扣 折、扣:出售商品時,按定價減去的成數。沒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扣槃捫燭 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扣人心弦 把心比作琴,撥動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七折八扣 比喻折扣很大,減掉了很多。
G. 關於扣的成語有哪些
扣楫中流、以莛扣鍾、局地扣天、七折八扣、扣心泣血、扣壺長吟、扣槃捫籥、環環相扣、攀轅扣馬、不折不扣、亂扣帽子、捫燭扣盤、絲絲入扣、扣人心弦
H. 扣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扣人心弦:扣:敲打。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扣槃捫籥: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同「扣槃捫燭」。
扣盤捫燭:扣:敲;捫:摸。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扣盤捫鑰: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同「扣盤捫燭」。
扣楫中流:猶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扣槃捫燭: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扣壺長吟:借指抒發壯懷或不平之氣。
不折不扣:沒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三環五扣:形容捆綁結實。
以莛扣鍾:比喻應答的雙方才學懸殊。
七折八扣:比喻折扣很大,減掉了很多。
亂扣帽子:指隨意給別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