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網女觀眾為什麼不能戴帽子
Ⅰ 請問四大網球公開賽之首是哪個啊
一般認為是溫網
[編輯本段]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簡介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錦標賽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整個賽事(大滿貫賽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場的)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如3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4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和35歲及以上的女子雙打比賽。比賽時間一般為六月底或七月初。
[編輯本段]●歷史
溫網於1877年首次於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溫布爾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塊場地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比賽。到了1884年,全英俱樂部增加了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比賽。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在1913年加入。錦標賽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場地。如同其他3項「大滿貫」賽事,溫布爾登在1968年網球公開時代到來之前,只對頂級的業余選手開放。英國人對錦標賽甚為驕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悶和幽默的來源:英國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Fred Perry)之後再未獲得過單打冠軍;而最近一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則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亞·韋德(Virginia Wade)。
[編輯本段]●球場
主要球場叫做「中心球場」(Centre Court),是舉行決賽的地方。由於比賽過程中倫敦天氣的不可預知性,球場配有可折疊的屋頂,預計到2009年完工。一號球場在1997年經過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鄰中心球場的原址搬到了一個新的可容納更多觀眾的專用場地。原來的一號球場據說擁有獨特的氛圍,是許多選手的心愛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對其移址感到悲傷。一號球場通常舉辦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賽,如單打的四分之一決賽,它還擁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這塊山坡上為沖擊冠軍的本土球員加油助威,但是遺憾的是,1936年之來,英國的球員再沒有舉起過冠軍獎杯。
二號球場擁有「冠軍墳墓」的稱號,因為在此地進行比賽的種子選手通常被排名較低的對手所淘汰。曾經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輪還差點將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編輯本段]●傳統
綠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在比賽中,球員的比賽服裝的顏色只能是白色。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2周。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但歷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舉行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
男子單打冠軍將獲得一座18英寸高的鍍金獎杯。女子單打的獎品一個為直徑約19英寸的銀盤,通常被稱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還有其他一些活動獎品。2005年比賽的獎金(雙打獎金將被平分)為:
☆男子單打:630,000英鎊
☆女子單打:600,000英鎊
☆男子雙打:218,500英鎊
☆女子雙打:203,250英鎊
☆混合雙打:90,000英鎊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獎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獎金則是相同的。但從2007年開始,男女單打實行同工同酬,當年女單冠軍大威廉姆斯與男單冠軍費德勒獲得了相同數量的獎金。
對於比賽觀眾,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眾著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眾依然不能穿著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眾的視線。
下雨也幾乎已經成為溫網的一項傳統:幾乎每年的溫網都必定會碰上雨天;而且由於是草地球場,一旦下雨必須由球童們拉起雨罩保護球場,這也成了一項年年上演的經典畫面(雖然在可折疊屋頂完工後,中央球場將不會再受下雨影響)。
[編輯本段]溫網獎金錶
列項 2007年(英鎊) 2008年(英鎊) 增長率
總獎金額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男雙冠軍 229,000 230,000 3.2%
男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女雙冠軍 222,900 230,000 3.2%
女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混雙冠軍 90,000 92,000 2.2%
混雙亞軍 45,000 46,000 2.2%
[編輯本段]歷屆男單冠軍
在賽會歷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過冠軍,而費德勒也六次捧起了銀質獎杯。這個獎杯從1887年開始沿用至今,杯上刻著「全英草地俱樂部單打冠軍」。
年度 冠軍 亞軍 比分
2009 費德勒(瑞士) 羅迪克 (美國) [3:2]
2008 納達爾(西班牙) 費德勒(瑞士) [3:2]
2007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3:2]
2006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3:1]
2005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3:0]
2004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3:1]
2003 費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亞) [3:0]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亞) 納爾班迪安 (阿根廷) [3:0]
2001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拉夫特(澳大利亞) [3:2]
2000 桑普拉斯(美國) 拉夫特(澳大利亞) [3:1]
1999 桑普拉斯(美國) 阿加西(美國) [3:0]
1998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3:2]
1997 桑普拉斯(美國) 皮奧林(法國) [3:0]
1996 克拉吉塞克(荷蘭) 華盛頓(美國) [3:0]
1995 桑普拉斯(美國) 貝克爾(德國) [3:1]
1994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3:0]
1993 桑普拉斯(美國) 考瑞爾(美國) [3:1]
1992 阿加西(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3:2]
1991 史蒂希(德國) 貝克爾(德國) [3:0]
1990 艾伯格(瑞典) 貝克爾(德國) [3:2]
1989 貝克爾(德國) 艾伯格(瑞典) [3:0]
1988 艾伯格 (瑞典) 貝克爾(德國) [3:1]
1987 卡什(澳大利亞) 倫德爾(捷克) [3:0]
1986 貝克爾(德國) 倫德爾(捷克) [3:0]
1985 貝克爾(德國) 庫蘭(愛沙尼亞) [3:1]
1984 麥肯羅(美國) 康諾斯(美國) [3:0]
1983 麥肯羅(美國) 劉易斯(紐西蘭)
1982 康諾斯(美國) 馬克安諾(美國)
1981 馬克安諾(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0 比約博格(瑞典) 馬克安諾(美國)
1979 比約博格(瑞典) 塔那(美國)
1978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7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6 比約博格(瑞典) 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阿什(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74 康諾斯(美國)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科德斯(捷克) 馬特維利(前蘇聯)
1972 史密斯(美國) 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紐康比(澳大利亞) 史密斯(美國)
1970 紐康比(澳大利亞)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拉沃爾(澳大利亞) 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拉沃爾(澳大利亞) 羅切(澳大利亞)
[編輯本段]歷屆女單冠軍
在賽會歷史上女金剛納夫拉蒂諾娃曾9度封後,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9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國)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國) 巴托麗 (法國)
2006 毛瑞斯莫(法國) 海寧(比利時)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2004 莎拉波娃(俄羅斯)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國) 海寧(比利時)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1999 達文波特(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98 諾沃特娜(捷克) 陶茲亞特(法國)
1997 辛吉斯(瑞士) 諾沃特娜(捷克)
1996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馬丁內茲(西班牙)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格拉芙(德國) 格拉芙(德國)
1992 格拉芙(德國) 塞萊斯(美國)
1991 格拉芙(德國) 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加里森(美國)
1989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86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4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3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安德里亞-耶格(美國)
1982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1 埃弗特(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古拉貢(澳大利亞) 埃弗特(美國)
1979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8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7 維德(英國) 康諾斯(美國)
1976 埃弗特(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埃弗特(美國) 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比利-簡-金(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2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古拉貢(澳大利亞)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比利-簡-金(美國)
1969 瓊斯((英國) 比利-簡-金(美國)
1968 比利-簡-金(美國) 特加特(澳大利亞)
Ⅱ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的傳統
綠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而參賽的選手須穿著「白色」的球衣,是四大滿貫賽中唯一有規定球員衣著顏色的。此外,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兩星期。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獎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獎金則是相同的。但從2007年開始,男女單打實行同工同酬,當年女單冠軍大威廉姆斯與男單冠軍費德勒獲得了相同數量的獎金。
對於比賽觀眾,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眾著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眾依然不能穿著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眾的視線。
英國鬱郁蔥蔥的草地是近代網球的發源地,136歲的溫布爾頓公開賽在四大滿貫中歷史最悠久。溫網的歷史讓她特別有厚重感,不過其他網球賽事比,溫網的特色非常明顯,這在很多人看來甚至是非常怪。
Ⅲ 網球運動員為什麼要戴帽子
遮陽。如果球員是面對太陽的,陽光對視線影響很大。可以看到網球隊員戴的都是長帽檐的帽子。目的就是遮陽,又不影響前面的視線。
Ⅳ 什麼是溫網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資料:
每年的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都於6月最後一周至7月初定期舉行,緊鄰法國網球公開賽。它是現代網球史上最早的比賽,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溫網是由全英俱樂部和英國草地網球協會於1877年創辦,首次正式比賽在該俱樂部位於倫敦西南的溫布爾登舉行,當時名為"全英草地網球錦標賽",後來根據賽地的名稱而改成了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1884年,大賽
組委會在僅有的男子單打比賽之外設立了女子單打、男子雙打,1899年又增加了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1901年開始溫網接受外國選手參賽,但是只限於英聯邦下屬國家參加,1905年溫網正式全面開放,包括美國、法國等國家的網球好手才有機會登陸大不列顛比賽。1968年國際網聯同意職業選手參加該項比賽。
雖然比賽是在英國本土舉行,但是英國選手在溫網的成績一直欠佳,他們一共獲得了11項冠軍,但是基本上全都集中在20世紀30年代。近代的英國網球好手亨曼雖然努力多次,但仍然沒有機會穩定男單冠軍,而本屆比賽,只有一位英國選手參賽,他就是小將穆雷,但是有傷在身的穆雷能夠走得多遠,連英國人自己都不看好。
在百年多的溫網歷史里,眾多的網球高手創造了很多驚人的記錄,1980年,瑞典球員博格成為第一個溫網五連冠的選手,1985年,17歲的德國球員貝克爾成為溫布爾登歷史上最年輕男單的冠軍,同時他也是第一個非種子選手冠軍和第一個德國籍男單冠軍。1987年,美國球員納芙拉蒂洛娃成為第一個女單六連冠的選手,1990年,她的紀錄達到了9次奪冠。1996年,瑞士的辛吉斯成為溫布爾登123年來最年輕的冠軍,她贏得女雙桂冠的時候才15歲零282天
溫網男單歷屆冠軍:費德勒四冠 桑天王七冠
2006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納達爾(西班牙)
2005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羅迪克(美國)
2004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羅迪克(美國)
2003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菲利普西斯(澳大利亞)
2002 冠軍:休伊特(澳大利亞) 亞軍:納爾班迪安(阿根廷)
2001 冠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亞軍:拉夫特(澳大利亞)
2000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拉夫特(澳大利亞)
1999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阿加西(美國)
1998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7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皮奧林(法國)
1996 冠軍:克拉吉塞克(荷蘭) 亞軍:華盛頓(美國)
1995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94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3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考瑞爾(美國)
1992 冠軍:阿加西(美國) 亞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1 冠軍:史蒂希(德國)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90 冠軍:艾伯格(瑞典)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89 冠軍:貝克爾(德國) 亞軍:艾伯格(瑞典)
1988 冠軍:艾伯格 (瑞典)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87 冠軍:卡什(澳大利亞) 亞軍:倫德爾(捷克)
1986 冠軍:貝克爾(德國) 亞軍:倫德爾(捷克)
1985 冠軍:貝克爾(德國) 亞軍:庫蘭(愛沙尼亞)
1984 冠軍:麥肯羅(美國)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83 冠軍:麥肯羅(美國) 亞軍:劉易斯(紐西蘭)
1982 冠軍:康諾斯(美國) 亞軍:馬克安諾(美國)
1981 冠軍:馬克安諾(美國) 亞軍:比約博格(瑞典)
1980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馬克安諾(美國)
1979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塔那(美國)
1978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77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76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冠軍:阿什(美國)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74 冠軍:康諾斯(美國) 亞軍: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冠軍:科德斯(捷克) 亞軍:馬特維利(俄羅斯)
1972 冠軍:史密斯(美國) 亞軍: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冠軍:紐康比(澳大利亞) 亞軍:史密斯(美國)
1970 冠軍:紐康比(澳大利亞) 亞軍: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冠軍:拉沃爾(澳大利亞) 亞軍: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冠軍:拉沃爾(澳大利亞) 亞軍:羅切(澳大利亞)
歷屆溫網女單冠軍:女金剛10問鼎笑傲群雄
2006 冠軍:毛瑞斯莫(法國) 亞軍:海寧(比利時)
2005 冠軍:大威(美國) 亞軍:達文波特(美國)
2004 冠軍:莎拉波娃(俄羅斯) 亞軍:小威(美國)
2003 冠軍:小威(美國) 亞軍:大威(美國)
2002 冠軍:小威(美國) 亞軍:大威(美國)
2001 冠軍:大威(美國) 亞軍:擊敗 海寧(比利時)
2000 冠軍:大威(美國) 亞軍:達文波特(美國)
1999 冠軍:達文波特(美國) 亞軍:格拉芙(德國)
1998 冠軍:諾沃特娜(捷克) 亞軍:陶茲亞特(法國)
1997 冠軍:辛吉斯(瑞士) 亞軍:諾沃特娜(捷克)
1996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維卡里奧(西班牙)
1995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維卡里奧(西班牙)
1994 冠軍:馬丁內茲(西班牙) 亞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納沃特娜(捷克)
1992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塞萊斯(美國)
1991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加里森(美國)
1989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格拉芙(德國)
1986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84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83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安德里亞-耶格(美國)
1982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81 冠軍:埃弗特(美國) 亞軍: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冠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9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8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7 冠軍:維德(英國) 亞軍:斯托弗(荷蘭)
1976 冠軍:埃弗特(美國) 亞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冠軍:埃弗特(美國) 亞軍: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2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冠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亞軍: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冠軍: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亞軍:比利-簡-金(美國)
1969 冠軍:瓊斯((英國) 亞軍:比利-簡-金(美國)
1968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特加特(澳大利亞)
Ⅳ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的特點
六大特點:
1、種子排位
和其他三項大滿貫不一樣,溫網可以不完全按照世界排名來定種子排位,因為這項賽事是由一個私人俱樂部在經營。從2001年開始,溫網的種子排位就由一個委員會決定。他們將參考這些球員過去幾年的草地表現,再根據其世界排名的高低排出種子位置。
也正是由於這個特殊性,2010年溫網開賽前當時世界排名跌至第二位的費德勒仍然可以力壓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納達爾成為頭號種子。小威在2011年世界排名一度跌至第26位,但仍以7號種子的身份征戰溫網。
2、雨
正如費德勒所說的"下雨已成為溫網的一部分",雨中的溫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在溫網121年的歷史上,曾經有30個比賽日因為下雨一場也打不成。1922年,溫網開始在教堂路的女王俱樂部舉行,此後有16屆比賽在兩周內未能完賽,只好拖延到第3周。
3、裸奔
溫網賽場上,一代代偉大的裸奔者一次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國佬的"特色幽默"。1996年溫網男單決賽,正當荷蘭人克拉吉塞克和美國人華盛頓為冠軍進行激戰時,一位美女球迷裸露全身跑入賽場,兩名選手立刻停下比賽,這是溫網"入侵史"上首位裸奔者。
4、另類動物觀眾
多年來,溫布爾登中央球場吸引了松鼠、鴿子和老鼠等一群群動物的光臨,這些"不速之客"們不受歡迎的入侵曾使很多緊張的比賽被迫中斷。
5、"幾乎全白"的網球服
溫網一直保留著一個傳統的規定:一律要求球員穿著白色網球服以表示對英國王室的尊重。
溫網組委會要求選手必須身穿"幾乎全白"的傳統運動服,這曾經讓很多前衛青年非常反感。前金滿貫得主阿加西就曾抵制過這一規定,但當他捧起溫網冠軍時,他仍然乖乖地穿上了白色運動服。
6、零廣告
和法網美網鋪天蓋地的廣告不同,除了幾大主要贊助商外,溫網的主賽場永遠都是一塵不染的,撇開它屋檐底下那些日漸先進的科技產品不談,從外觀來看,這里幾乎和一百多年前的溫布爾登一模一樣。
Ⅵ 為什麼戴帽子是不禮貌的
1.在嚴肅正規的場合,脫帽是一種禮儀。摘掉頭盔,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的脫帽禮,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同進到友人家中一樣友好。
2.20世紀50年代,西方最早的電梯禮儀准則里曾要求男人們要脫帽。升旗、掃墓、拜祭時,軍人都要脫帽,這是各國通行的一種基本禮貌和尊重。教室、會場等正式場合,一般也是不適合戴帽子的。
3.因為戴帽子會遮擋一部分臉面,在嚴肅正規的場合,要講究面部形象的完整、干凈、清爽,而不宜因為帽子的遮擋而使人有隔離、遮擋的感覺。我們常見在正式的會議場合,軍人會將軍帽統一整齊地擺放在面前的桌面上,就是一個例證。
4.課堂教學是莊重嚴肅的,一般也不要戴帽子,這也是對老師教學勞動的尊重。同時,其他一些公眾場合,比如在電影院、歌劇院等,帶帽子也是不禮貌的。
Ⅶ 為什麼電視劇里第一次見別人要把帽子取下來去別人家也不能戴帽子帽子怎麼了呀
這就像口罩一樣,見面的時候戴著口罩或者戴個帽子,對別人是沒有禮貌的行為。所以要把帽子拿下來
Ⅷ 網球中所說的溫網,什麼叫溫網,為什麼
溫網之所以叫溫網,是因為和澳網、法網、美網一樣,是因為舉辦地的原因,溫網在溫布爾登舉行,因此成為「溫網」。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是網球四大滿貫之一。溫網舉辦地在英國倫敦郊區的溫布爾登,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也是四大滿貫中唯一的草地比賽。整個賽事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
Ⅸ 哪些場合不適合戴帽子
在室內的交際場合不能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時,如戴著手套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向人致意時,應把帽子取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
在自己的家裡舉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著帽,自己也決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禮服時當然不能戴帽。
Ⅹ 溫布爾頓 網球公開賽的由來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簡介
[編輯本段]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錦標賽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整個賽事(大滿貫賽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場的)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如3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4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和35歲及以上的女子雙打比賽。
●歷史
[編輯本段]
溫網於1877年首次於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溫布爾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塊場地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比賽。到了1884年,全英俱樂部增加了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比賽。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在1913年加入。錦標賽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場地。如同其他3項「大滿貫」賽事,溫布爾登在1968年網球公開時代到來之前,只對頂級的業余選手開放。英國人對錦標賽甚為驕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悶和幽默的來源:英國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Fred Perry)之後再未獲得過單打冠軍;而最近一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則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亞·韋德(Virginia Wade)。
●球場
[編輯本段]
主要球場叫做「中心球場」(Centre Court),是舉行決賽的地方。由於比賽過程中倫敦天氣的不可預知性,球場配有可折疊的屋頂,預計到2009年完工。一號球場在1997年經過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鄰中心球場的原址搬到了一個新的可容納更多觀眾的專用場地。原來的一號球場據說擁有獨特的氛圍,是許多選手的心愛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對其移址感到悲傷。一號球場通常舉辦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賽,如單打的四分之一決賽,它還擁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這塊山坡上為沖擊冠軍的本土球員加油助威,但是遺憾的是,1936年之來,英國的球員再沒有舉起過冠軍獎杯。
二號球場擁有「冠軍墳墓」的稱號,因為在此地進行比賽的種子選手通常被排名較低的對手所淘汰。曾經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輪還差點將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傳統
[編輯本段]
綠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2周。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但歷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舉行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
男子單打冠軍將獲得一座18英寸高的鍍金獎杯。女子單打的獎品一個為直徑約19英寸的銀盤,通常被稱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還有其他一些活動獎品。2005年比賽的獎金(雙打獎金將被平分)為:
☆男子單打:630,000英鎊
☆女子單打:600,000英鎊
☆男子雙打:218,500英鎊
☆女子雙打:203,250英鎊
☆混合雙打:90,000英鎊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獎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獎金則是相同的。
對於比賽觀眾,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眾著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眾依然不能穿著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眾的視線。
下雨也幾乎已經成為溫網的一項傳統:幾乎每年的溫網都必定會碰上雨天;而且由於是草地球場,一旦下雨必須由球童們拉起雨罩保護球場,這也成了一項年年上演的經典畫面(雖然在可折疊屋頂完工後,中央球場將不會再受下雨影響)。
溫網獎金錶
[編輯本段]
列項 2007年(英鎊) 2008年(英鎊) 增長率
總獎金額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男雙冠軍 229,000 230,000 3.2%
男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女雙冠軍 222,900 230,000 3.2%
女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混雙冠軍 90,000 92,000 2.2%
混雙亞軍 45,000 46,000 2.2%
歷屆男單冠軍
[編輯本段]
在賽會歷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過冠軍,而費德勒也五次捧起了銀質獎杯。這個獎杯從1887年開始沿用至今,杯上刻著「全英草地俱樂部單打冠軍」。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8 納達爾(西班牙) 費德勒(瑞士)
2007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2006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2005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2004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2003 費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亞)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亞) 納爾班迪安 (阿根廷)
2001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拉夫特(澳大利亞)
2000 桑普拉斯(美國) 拉夫特(澳大利亞)
1999 桑普拉斯(美國) 阿加西(美國)
1998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7 桑普拉斯(美國) 皮奧林(法國)
1996 克拉吉塞克(荷蘭) 華盛頓(美國)
1995 桑普拉斯(美國) 貝克爾(德國)
1994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3 桑普拉斯(美國) 考瑞爾(美國)
1992 阿加西(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1 史蒂希(德國) 貝克爾(德國)
1990 艾伯格(瑞典) 貝克爾(德國)
1989 貝克爾(德國) 艾伯格(瑞典)
1988 艾伯格 (瑞典) 貝克爾(德國)
1987 卡什(澳大利亞) 倫德爾(捷克)
1986 貝克爾(德國) 倫德爾(捷克)
1985 貝克爾(德國) 庫蘭(愛沙尼亞)
1984 麥肯羅(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83 麥肯羅(美國) 劉易斯(紐西蘭)
1982 康諾斯(美國) 馬克安諾(美國)
1981 馬克安諾(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0 比約博格(瑞典) 馬克安諾(美國)
1979 比約博格(瑞典) 塔那(美國)
1978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7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6 比約博格(瑞典) 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阿什(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74 康諾斯(美國)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科德斯(捷克) 馬特維利(前蘇聯)
1972 史密斯(美國) 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紐康比(澳大利亞) 史密斯(美國)
1970 紐康比(澳大利亞)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拉沃爾(澳大利亞) 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拉沃爾(澳大利亞) 羅切(澳大利亞)
歷屆女單冠軍
[編輯本段]
在賽會歷史上女金剛納夫拉蒂諾娃曾9度封後,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國)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國) 巴托麗 (法國)
2006 毛瑞斯莫(法國) 海寧(比利時)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2004 莎拉波娃(俄羅斯)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國) 海寧(比利時)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1999 達文波特(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98 諾沃特娜(捷克) 陶茲亞特(法國)
1997 辛吉斯(瑞士) 諾沃特娜(捷克)
1996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馬丁內茲(西班牙)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格拉芙(德國) 格拉芙(德國)
1992 格拉芙(德國) 塞萊斯(美國)
1991 格拉芙(德國) 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加里森(美國)
1989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86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4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3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安德里亞-耶格(美國)
1982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1 埃弗特(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古拉貢(澳大利亞) 埃弗特(美國)
1979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8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7 維德(英國) 康諾斯(美國)
1976 埃弗特(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埃弗特(美國) 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比利-簡-金(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2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古拉貢(澳大利亞)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比利-簡-金(美國)
1969 瓊斯((英國) 比利-簡-金(美國)
1968 比利-簡-金(美國) 特加特(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