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車草帽子的帽頂怎麼縫合
① 明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冠,冕. (一)皇帝 1.袞冕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二)文武官員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聽了大喜,就讓眾戴之。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七修類稿》說明太祖到神樂觀,見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之,答是網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為道官,並取網巾頒告天下,使人無貴賤皆帶之。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檐,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棗林雜記》說,隆慶時,嘉善丁清做句容縣令,他的父親告誡他說:「你們這些戴紗帽的人說好,我不信,當差的說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藍衫)的讀書人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說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頂只許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這種帽子,材料用紗、緞、倭絨、羽綾,一般用絲絛結頂,講究的用金銀線結頂,也有用玉頂或紅珊瑚頂的。遇喪事,帽頂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民間仍有人戴的。從造型來看,與三國時曹操所創的恰帽一脈相承,曹因當時天下荒亂,資材匱乏,所以擬古皮弁式樣,裁縑帛以為恰,合於簡易隨時之義。瓜皮帽款式則稍有改進。 軟帽:為一塊圓形布帛作帽頂,下縫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後垂雙帶,廣州東山梅花村明戴縉墓曾出土此種軟帽。與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官帽,東晉宮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貴臣多穿黃色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後漸行於民間。唐代風行折上巾,烏紗帽漸廢。明朝采晚唐、明代襆頭形式制烏紗帽為百官公服,上海盧灣區明潘氏墓曾有烏紗帽實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萬曆皇帝所戴翼善冠,則是唐代烏紗折上巾的發展。 煙墩帽:直檐而頂稍細,上綴金蟒或珠玉帽頂。冬用鶴絨或紵絲、縐、紗製作,夏用馬尾結成,內臣所戴,四川陽城明墓有戴煙墩帽俑出土。 邊鼓帽:是一種長尖頂帶檐的圓帽,元代遺制,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僕役等常戴,明嘉靖時極流行,清代亦常見。 瓦楞帽: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奓(zhà音乍)檐帽:為圓帽頂,帽檐外奓如鈸笠,可以遮陽的帽子,《事物紺珠》說圓帽,是元世祖出獵時因日光射目,以樹葉置帽前,其後雍古剌拉氏用氈片置帽子前後,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樂圖、憲宗行樂圖畫帝王便服,也戴這種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須),用莎草皮編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大帽:明太祖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就賜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氈笠:帽形尖圓而有帽頂,卷帽檐前高後低,為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韃帽:用皮縫成瓜皮帽形,帽頂掛獸皮為飾,帽檐緣毛皮出鋒,此亦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方頂笠子:明代農民許戴笠子,多劈細竹篾作胎,外罩馬尾漆紗羅,元代笠子帽作方頂式,蒙古族中層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譜》所畫制墨工人都戴此種笠子。 明代巾帽種類繁多,官服冠帽,傳承唐宋遺制而形制更趨繁麗,一般巾帽則常保持元蒙狀貌,因其造型簡約而適用。
② 元寶針帽子怎麼收針
工具/原料:棒針、毛線。
1、 將帽子織到自己滿意的長度後按帽子的寬度留下2-3倍長度的線。(下圖僅以小樣為例,收針方法都是相同的)
(2)平車草帽子的帽頂怎麼縫合擴展閱讀
編織技法
編織工藝品中豐富多彩的圖案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圖案花紋。常見的編織技法有包纏、釘串、盤結等。
1、包纏。以某一原料為芯條,再以其他原料包、纏於芯條之上 ,編織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紋 。主要有纏扣、包纏、棒錘扣等。纏扣是玉米皮編常用的技法。它以麥秸等編織成辮子狀的芯條作為經繩,然後在外面以玉米皮纏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條上纏兩圈後而結扣,並通過結扣,將上下纏過的芯條連接成形。
2、釘串。釘,是以針線或其他原料將兩部分編織原料或半成品釘合成一體,構成器物;串,是將兩者攏合,並不連成一體。常用的技法有手釘、機釘、砌釘等。手釘是將麥秸辮、玉米皮辮等用手工縫紉釘連成片,製成茶墊、壁掛、地席等。機釘是以縫紉機將麥秸辮、玉米皮辮釘連成草帽、提籃等。
3、盤結。是經緯形式和包纏、結扣相結合的編織技法。常見的有馬蓮朵、套扣等。馬蓮朵又名打結,是以玉米皮包纏的芯條作為經緯,然後互相掩壓、盤結,組成有立體感的蓮花狀四方連續花紋。套扣也是打結,但形狀扁平,沒有立體感。
③ 棗形花帽子怎麼鉤帽頂
棗形花帽子的帽頂 ,不需要
鉤,需要把毛線,剪成長短
相等的一段段的,剪很多段,
排列整齊,從中間用毛線扎
緊,將這個毛絨絨的一團,
縫到帽子頂部,就可以了。
④ 帽子的各種織法 帽子怎麼織
將前後肩部縫合後,挑領子,盡量多挑些(120針左右,按花樣計算一下),挑針方法和門襟挑法一樣,先挑衣裡面,織4行;再從衣服正面挑針,織4行;然後並針織(前針上的一針和後針上的一針並)。開始織花樣,織到帽子夠長短後帽頂縫合。
帽子織好後,挑織左右門襟。這件衣服是扣子的。如果織按拉鏈的,門襟並織後織3-4行就可以了。這樣裝的拉鏈很好看。
⑤ 織帽子店需要的工具設備
加工針織帽子需要的機械設備和其他針織類如服裝一樣
做針織服裝,一般需要的機械有平縫機 、包縫機 、綳縫車 裁床、裁刀、蒸汽熨斗、調牌槍等。平縫機也叫平車,一般通稱為單針平縫機。
平縫機
平縫縫紉機主要是用一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通常分為薄料和厚料兩種用途,平縫縫紉機能縫制棉、麻、絲、毛、人造纖維等織物和皮革、塑料、紙張等製品,薄料一般用於針織,內衣,襯衫,制服等,厚料一般用於各類運動服,牛仔服,時裝,大衣,鞋帽,皮仔,箱包等,平縫機在縫紉設備是最基本的車種,在縫制中,是最簡單的線跡,縫制出的線跡整齊美觀、線跡均勻,平整牢固,縫紉速度快、操作簡便,使用簡單易懂.最高縫紉速度是4000-5000rpm .
全自動電腦平縫機精確的線跡控制提高了服裝的產品質量。此外,電腦平縫機還具有環保的優點,其使用時雜訊低、發熱量低,據服裝企業反映,用過電腦平縫機的縫紉工很難再接受普通平縫機。因此,電腦平縫機已成為服裝生產企業吸引工人的重要手段.目前使用較多的牌子型號有以下幾種:JUKI的DDL-8700-7/兄弟的S-7200,以及標準的GC6180款
主要的分類
1: JUKI的DDL-8700-7是一台擁有JUKI本質的中國產的平縫縫紉機。通過最新的3D-CAD設計的具有最佳平衡以及硬度的縫紉機頭。在低震動以及低噪音下工作人員能夠愉快地進行操作。· 通過徹底地對縫制進行研究,實現了低張力的縫制。可靈活對應多種多樣的面料,能夠得到優美且穩定的縫制質量
2:兄弟S-7200的電腦平縫機反應敏捷,縫紉舒適,沒有油污的清潔縫紉,簡單量懂,使用方便的操作控制盤,噪音低,振動小,縫紉機操作舒適.3:標準的GC-6180款主要功能是節約電能,降低了使用成本,前後加固針跡一致可調,低噪音,溫升小,改善工作環境.電機運轉可靠,使用壽命長,伺服控制系統。
包縫機
也稱打邊車,及骨車,一般分三線,四線,五線。主要功能一般是防止服裝的縫頭起毛。
包縫機裁與縫紉可同時進行,線跡如同網眼,也適用於彈性面料。
包縫機不僅能夠用於包邊,還能應用於縫合T恤、運動服、內衣,針織等面料。
包縫線跡知識
包縫線跡可分為單線、雙線、三線、四線、五線和六線等。
1、單線包縫為單針一線線跡,主要用來縫制毯子邊;
2、雙線包縫為單針雙線線跡,主要用來縫制彈性大的部位如彈力衫底邊的縫制;
3、三線包縫為單針三線線跡,是普通針織服裝常用線跡,特別是一些檔次不高的服裝衣片的縫合;
4、四線包縫是雙針四線線跡,比三線包縫增加了一根針線,強力有所提高,用於檔次較高服裝的衣片縫合或受拉伸較多,摩擦較強烈的部位如合肩合袖等,特別是外衣的縫制;
5、五線包縫是雙針五線線跡,其線跡的牢度和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彈性較四線包縫好,常用於外衣和補整內衣的縫制。
綳縫機
綳縫機亦稱為特種縫紉機,它縫制的線跡為鏈式縫紉線跡。該線跡多用於針織服裝的滾領、滾邊、摺邊、綳縫、拼接縫和飾邊等。近年來成衣的款式變化萬千,綳縫機亦常被應用於緝縫裝飾線跡的用途上,而且綳縫機縫制的線跡款式變化有多種,如三針四線綳縫(407號線跡)可變化為二針三線綳縫(406號線跡),亦可由二針三線綳縫變為二針四線綳縫或三針五線綳縫(602號線跡或605號線跡),為了更了解綳縫機的用途,下面從綳縫機的輸送動力、機頭的設計、線跡的變化等方面來研究,將充分發揮綳縫機的用途。
綳縫機的輸送動力系統
因為綳縫機多用於縫制針織面料,所以多是採用前後兩組送料牙輸送動力進行輸送縫料,此種輸送動力是兩組送料牙分別處於相對的獨立。可將前後兩組送料牙調整同步輸送動作,或有快、慢的分別。當縫制有彈性較強的針織面料和二層輕薄針織面料時,可以調整送料牙送料速度比差動牙送料速度快,或送料牙送料速度比差動牙送料速度慢,正確調整好送料牙與差動的送料速度,能使縫制後的衣料減輕拉長和皺縮變形,使之美觀。
⑥ 加工針織帽子用什麼機械設備
加工針織帽子需要的機械設備和其他針織類如服裝一樣
做針織服裝,一般需要的機械有平縫機 、包縫機 、綳縫車 裁床、裁刀、蒸汽熨斗、調牌槍等。平縫機也叫平車,一般通稱為單針平縫機。
平縫機
平縫縫紉機主要是用一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通常分為薄料和厚料兩種用途,平縫縫紉機能縫制棉、麻、絲、毛、人造纖維等織物和皮革、塑料、紙張等製品,薄料一般用於針織,內衣,襯衫,制服等,厚料一般用於各類運動服,牛仔服,時裝,大衣,鞋帽,皮仔,箱包等,平縫機在縫紉設備是最基本的車種,在縫制中,是最簡單的線跡,縫制出的線跡整齊美觀、線跡均勻,平整牢固,縫紉速度快、操作簡便,使用簡單易懂.最高縫紉速度是4000-5000rpm .
全自動電腦平縫機精確的線跡控制提高了服裝的產品質量。此外,電腦平縫機還具有環保的優點,其使用時雜訊低、發熱量低,據服裝企業反映,用過電腦平縫機的縫紉工很難再接受普通平縫機。因此,電腦平縫機已成為服裝生產企業吸引工人的重要手段.目前使用較多的牌子型號有以下幾種:JUKI的DDL-8700-7/兄弟的S-7200,以及標準的GC6180款
主要的分類
1: JUKI的DDL-8700-7是一台擁有JUKI本質的中國產的平縫縫紉機。通過最新的3D-CAD設計的具有最佳平衡以及硬度的縫紉機頭。在低震動以及低噪音下工作人員能夠愉快地進行操作。· 通過徹底地對縫制進行研究,實現了低張力的縫制。可靈活對應多種多樣的面料,能夠得到優美且穩定的縫制質量
2:兄弟S-7200的電腦平縫機反應敏捷,縫紉舒適,沒有油污的清潔縫紉,簡單量懂,使用方便的操作控制盤,噪音低,振動小,縫紉機操作舒適.3:標準的GC-6180款主要功能是節約電能,降低了使用成本,前後加固針跡一致可調,低噪音,溫升小,改善工作環境.電機運轉可靠,使用壽命長,伺服控制系統。
包縫機
也稱打邊車,及骨車,一般分三線,四線,五線。主要功能一般是防止服裝的縫頭起毛。
包縫機裁與縫紉可同時進行,線跡如同網眼,也適用於彈性面料。
包縫機不僅能夠用於包邊,還能應用於縫合T恤、運動服、內衣,針織等面料。
包縫線跡知識
包縫線跡可分為單線、雙線、三線、四線、五線和六線等。
1、單線包縫為單針一線線跡,主要用來縫制毯子邊;
2、雙線包縫為單針雙線線跡,主要用來縫制彈性大的部位如彈力衫底邊的縫制;
3、三線包縫為單針三線線跡,是普通針織服裝常用線跡,特別是一些檔次不高的服裝衣片的縫合;
4、四線包縫是雙針四線線跡,比三線包縫增加了一根針線,強力有所提高,用於檔次較高服裝的衣片縫合或受拉伸較多,摩擦較強烈的部位如合肩合袖等,特別是外衣的縫制;
5、五線包縫是雙針五線線跡,其線跡的牢度和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彈性較四線包縫好,常用於外衣和補整內衣的縫制。
綳縫機
綳縫機亦稱為特種縫紉機,它縫制的線跡為鏈式縫紉線跡。該線跡多用於針織服裝的滾領、滾邊、摺邊、綳縫、拼接縫和飾邊等。近年來成衣的款式變化萬千,綳縫機亦常被應用於緝縫裝飾線跡的用途上,而且綳縫機縫制的線跡款式變化有多種,如三針四線綳縫(407號線跡)可變化為二針三線綳縫(406號線跡),亦可由二針三線綳縫變為二針四線綳縫或三針五線綳縫(602號線跡或605號線跡),為了更了解綳縫機的用途,下面從綳縫機的輸送動力、機頭的設計、線跡的變化等方面來研究,將充分發揮綳縫機的用途。
綳縫機的輸送動力系統
因為綳縫機多用於縫制針織面料,所以多是採用前後兩組送料牙輸送動力進行輸送縫料,此種輸送動力是兩組送料牙分別處於相對的獨立。可將前後兩組送料牙調整同步輸送動作,或有快、慢的分別。當縫制有彈性較強的針織面料和二層輕薄針織面料時,可以調整送料牙送料速度比差動牙送料速度快,或送料牙送料速度比差動牙送料速度慢,正確調整好送料牙與差動的送料速度,能使縫制後的衣料減輕拉長和皺縮變形,使之美觀。
綳縫機在生產工序上的應用
(一)作滾邊車縫
利用捆條把裁片的毛邊包裹車縫,如果用光滾邊。縫口上的縫料層數太多、太厚,如是貼體裁剪的衣服穿著時可能不舒服,但如果應用綳縫機縫制的602(二針四線綳縫)或605(三針五線綳縫)線跡,把捆條的毛邊包縫,見圖7,則可以將縫口上的縫料層數由五層減至三層,也可以採用406(二針三線綳縫)或407(三針四線綳縫)線跡(把綳縫機的面覆蓋裝飾線去掉即可由602線跡變成406線跡)。可在綳縫機上安裝滾邊用的車縫輔助器操作,這樣既可減薄縫口的厚度又可提高操作效率。
(二)包縫後再綳縫
針織成衣在用包縫線跡縫合後,因縫口的縫份凸出不服貼,這時可以用綳縫線跡將縫份覆蓋平服。使凸出的縫份服貼,但這道工序的操作多配用特別的針板與壓腳以固定縫口使操作更易控制。
(三)緔花邊的縫制工序
由於綳縫線跡的兩針或三針之間的闊度,另有呈網狀的縫線可以覆蓋著花邊帶條直接駁縫在裁片上的縫口。而無需把裁片的邊緣摺入以防散邊,這樣可以減少縫口的厚度,穿著時比較舒服,如女裝針織內衣褲多用此方法縫制。
摺邊綳縫工序
(四)為了使摺邊縫口的厚度減薄,成衣的邊緣常是利用包縫線跡包縫後再作單摺緝縫或暗線挑腳處理,如裙下擺、褲腳、袖口等,這樣可以減少因彎位雙摺邊緝縫而常出現的扭邊現象,但這種處理方法需經包縫後再緝縫兩個工序完成,如果成衣的款式配合可以應用406(二針三線綳縫)線跡,將成衣單摺邊綳縫。把兩個工序合為一個工序完成,提高生產效率。
(五)彈性面料上的縫制
由於綳縫線跡伸縮力特強,所以特別適用於針織面料或其它彈性面料的縫制,如針織T恤、內衣褲多使用綳縫機。此外,綳縫線跡可在上面覆蓋有呈網狀的裝飾線,其除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外,針織/毛衣裝明貼袋的操作可用此綳縫線跡縫制,這樣可減少摺邊的厚度,而且操作容易,不需摺燙明貼袋邊緣的縫份而能直接把貼袋裁片縫上,可以節省操作工序及時間。
拷邊機
拷邊
「拷邊」又叫「鎖邊」,服裝行業術語,英文為「overlocking」。在生產服裝過程中,由於滌綸等所用的材料的一般是合成纖維,質地相對來說比較硬的剪裁後,剪開來的衣料邊縫處的絲線因為本身的硬度比較高會散開來,所以需要拷邊:在邊縫處用專用的拷邊機拷上一圈邊免得布料里的絲線散開來。這樣也起到美觀的作用。
由於拷邊的主要目的是讓裁片的紗線不致散脫,故對拷邊線的強力要求不高。為了節省成本,拷邊線一般用滌綸網路絲製成,不加捻,強力比縫紉線低。它與一般的縫紉線的不同就在於拷邊線用滌綸長絲做成,不加捻,而縫紉線用滌綸短纖維製成,加捻。英文為「overlocking sartorius」,是生產服裝過程中可以用來完成「拷邊」的一種縫紉機。目前(截至2008年1月9日)絕大多數拷邊機都是三針五線機和三針六線包縫機。後者因為可以改變針和線的數量,有時也被稱為「萬能縫紉機」。
鎖眼機
鎖眼機是服裝機械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設備,鎖眼機主要用於加工各類服飾中的鈕孔,分為平頭鎖眼機和圓頭鎖眼機,又分收尾和不收尾兩種。其中圓頭鎖眼機是一種專用於縫鎖中厚料服裝鈕孔的工業縫紉機。所謂「圓頭」是指縫鎖的鈕孔前端呈圓形。其特點是鈕孔形狀美觀,線跡均勻結實。鎖眼機一般採用擺動針桿,雙彎針,雙叉針鉤線,雙線包縫復合鏈式線跡。鎖眼機彈性壓腳結構自動適應不同織物厚度的夾緊。操作者能非常簡單地通過調換兩個凸輪來實現縫制各種形狀、大小的鈕孔。面線自動切割裝置,方便了操作,並留下適當的始縫所需的面線長度,確保鈕孔縫制。機器能很快地進行先切後縫和先縫後切的轉。
套結機
套結機縫紉機也叫打棗車和打結機,英文是Bartack,通常是用來加固線跡的,一般適合於服裝,針織,毛衫,西服,牛仔服等生產廠家使用,套結機起到服裝受力部位加固節縫制和圓頭紐孔縫尾加固及縫鎖傘頂圓的作用,在生產過程中裝訂上紐扣後,需要人工用縫紉線在紐扣脖後纏繞數道,以便加固紐扣的牢固度,套結機可以自動操作此道工序,縮短工作時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生產強度,節省人力.隨著技術革新,電子類套結機也應運而生, ,以新增低張力縫制技術與切線機構,穩定品質的保證深受生產廠家普遍認可,以下是在生產線上用得比較多的套結機的牌子和型號;
橡筋機
特色:
1、多種針位、多種車縫寬度的設備可供選擇。
2、配有拖輪,都可作為普通多針車使用。
3、適合多種多樣的面料:從薄料一直到中厚料,皮革等等。
4、多種抽皺效果、線跡選擇:
A、都可做普通平皺(使用普通線抽皺,無彈性效果)。
B、底線為橡筋線抽皺(雙鏈抽皺DTN系列)。
C、將橡筋線包在底線內抽皺(DTN、SS系列,雙鏈三線抽皺)。
D、面線為橡筋線而無底線抽皺(CTN系列。單鏈單線抽皺)。
E、鋪助送料(帶鏟)橡筋抽皺,適合厚料。(HS系列)
用途:
1、用於普通運動褲、便褲上松緊帶,上腰、襯衫門襟、裝飾條帶。
2、用於時裝、女裝、內衣、童裝窄的、寬的抽皺裝飾縫用。
裁床
主要構成 主要包括裁剪台、刀座,刀架、操作面板和真空吸氣裝置。 裁剪台 不會與檯面相碰,防止刀具和檯面損傷。 刀架 架設在裁剪台上由台緣傳動軸驅動作檯面x軸方向的移動。 刀座 安裝在刀架上,由刀架傳動軸驅動,作檯面y軸方向移動裁床的長度及寬度隨面料的幅度及生產品種的需要而定。常見的檯面寬度為1000~2400mm,檯面長度為2000mm左右。
燙台
燙台是通過離心電機高速旋轉產生強大的氣流向下流動,在熨燙的時候通過自吸風裝置生產的吸力防止面料隨熨斗移動把剛熨燙過的面料快速冷卻定型。自吸風燙台是蒸汽熨燙作業必不可少的專業設備之一。在熨燙作業時,通過自吸風裝置生產的吸力把剛熨燙過的面料快速冷卻定型,同時防止面料隨熨斗移動。
⑦ 清代男人與明代男人帽子有什麼區別
(一)皇帝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二)文武官員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聽了大喜,就讓眾戴之。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七修類稿》說明太祖到神樂觀,見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之,答是網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為道官,並取網巾頒告天下,使人無貴賤皆帶之。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檐,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棗林雜記》說,隆慶時,嘉善丁清做句容縣令,他的父親告誡他說:「你們這些戴紗帽的人說好,我不信,當差的說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藍衫)的讀書人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說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頂只許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這種帽子,材料用紗、緞、倭絨、羽綾,一般用絲絛結頂,講究的用金銀線結頂,也有用玉頂或紅珊瑚頂的。遇喪事,帽頂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民間仍有人戴的。從造型來看,與三國時曹操所創的恰帽一脈相承,曹因當時天下荒亂,資材匱乏,所以擬古皮弁式樣,裁縑帛以為恰,合於簡易隨時之義。瓜皮帽款式則稍有改進。
軟帽:為一塊圓形布帛作帽頂,下縫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後垂雙帶,廣州東山梅花村明戴縉墓曾出土此種軟帽。與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官帽,東晉宮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貴臣多穿黃色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後漸行於民間。唐代風行折上巾,烏紗帽漸廢。明朝采晚唐、明代襆頭形式制烏紗帽為百官公服,上海盧灣區明潘氏墓曾有烏紗帽實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萬曆皇帝所戴翼善冠,則是唐代烏紗折上巾的發展。
煙墩帽:直檐而頂稍細,上綴金蟒或珠玉帽頂。冬用鶴絨或紵絲、縐、紗製作,夏用馬尾結成,內臣所戴,四川陽城明墓有戴煙墩帽俑出土。
邊鼓帽:是一種長尖頂帶檐的圓帽,元代遺制,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僕役等常戴,明嘉靖時極流行,清代亦常見。
瓦楞帽: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奓(zhà音乍)檐帽:為圓帽頂,帽檐外奓如鈸笠,可以遮陽的帽子,《事物紺珠》說圓帽,是元世祖出獵時因日光射目,以樹葉置帽前,其後雍古剌拉氏用氈片置帽子前後,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樂圖、憲宗行樂圖畫帝王便服,也戴這種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須),用莎草皮編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大帽:明太祖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就賜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氈笠:帽形尖圓而有帽頂,卷帽檐前高後低,為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韃帽:用皮縫成瓜皮帽形,帽頂掛獸皮為飾,帽檐緣毛皮出鋒,此亦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方頂笠子:明代農民許戴笠子,多劈細竹篾作胎,外罩馬尾漆紗羅,元代笠子帽作方頂式,蒙古族中層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譜》所畫制墨工人都戴此種笠子。
明代巾帽種類繁多,官服冠帽,傳承唐宋遺制而形制更趨繁麗,一般巾帽則常保持元蒙狀貌,因其造型簡約而適用。
⑧ 孝帽子怎麼縫圖解,鉤針帽子圖解,帽子編織圖解
1,繞線起頭158針,全織下針,就是所謂的平針,來回都是平針。
2,11行平針改織反針,來回也是平針,織8行,就是想讓帽帶形成2道梗。
3,兩邊各留40針,共計80針,鎖邊,此時,針上還剩餘78針。
4,在78針的基礎上均勻加18針到96針,這就是帽身的針數。
5,開始織元寶針,大約28行後開始減針,兩邊各減一針。
6,大約6行兩邊各減一針,共減針4次。第5次開始減帽頂
7,兩針並一針,織3行。
8,再次兩針並一針,織3行。
9,再次兩針並一針後,剩餘的針數用另線串起來束緊,帽身結束。
10,縫合,從帽頂開始縫合,大約到第一次減針的位置結束。
11,帽頂縫個裝飾球即可。
⑨ 不封頂帽子的編織方法
…………你做出來的帽子分幾片的?一般都是給縫盤縫合的,給平車縫的也有,不過很少
⑩ 圓臉的女生,可以挑選帽頂稍微高的帽子嗎
隨著現在時尚圈的更新和快速變換,人們對圓臉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差了。現在最流行的是瓜子臉,而許多天生圓臉的妹子們,就只能在角落獨自哭泣,為什麼我是一個大圓臉,而不是天生的瓜子臉。
現在穿搭的力量簡直太強大了,所以,不管你在你的身材或者你的樣貌上面,有什麼不自信的地方,都不要自怨自艾。而是要站出來尋找讓自己變得更美的辦法,努力學習穿搭的技巧,你一定不會變成醜女人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