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皇冠帽子怎麼帶

皇冠帽子怎麼帶

發布時間: 2022-05-14 16:28:53

Ⅰ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1)皇冠帽子怎麼帶擴展閱讀: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Ⅱ 老版《三國演義》中,曹操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後,曹操居然戴了一頂類似皇冠的帽子,這合乎情理和禮儀嗎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國,是可以戴這種帽子的。況且他當時是軍政一把手,沒人管得了他。
東漢建安元年,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國。
秦地近西陲,與戎雜處,很難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裝的烙印。中原列國目之為戎狄,也並非僅囿於其軍政禮制上不與華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志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在的套褲,僅兩只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發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後漢書:輿服志》曰:「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所謂「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維護的是古代社會等級中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系統排列,身份地位異,則「冠履異,則衣袋異,則環佩異……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
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嚴,不得逾越。頒布各種服飾禁令,對下級官吏,特別對平民庶人的服飾做出種種限制 。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為貴也。
《說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從冃,免聲。古黃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冕兩旁,下系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銳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渾言之也。此雲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則士無冕可知矣。周禮。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戴先生曰。實六冕而曰五冕者,陳采就玉之數止於五也。亦以見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無旒也。槩舉諸侯又申之曰繅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數九。公侯伯子男無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纊。䆳,深遠也。延者,鄭雲冕之覆。周禮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謂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為之。故尙書,論語謂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傳作綖。垂瑬,詳玉部瑬下。紞纊,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懸瑱也。瑱亦謂之纊。詳糸部紞下。據許紞系於延左右。據周禮注。王後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是專謂後服也。然左傳。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從冃。免聲。亡辨切。按古音當在十三部。讀如問。許書無免字。而俛勉字皆免聲。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無免兔之分。俗強分別者,非也。冕之義取前俯。則與低頭之俛關通。古者黃帝初作冕。大平御覽引世本曰。黃帝作旃冕。宋衷注雲。通帛曰旃。應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大將軍官職最早見於戰國時代,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義,項羽,為指揮重大戰役的臨時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日後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設。
西漢直到漢武帝,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又設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官,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早期丞相的權力過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自漢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西漢末年,取消作為加官的大司馬,設立單獨的大司馬職位。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東漢末年,又開始設置大司馬作為掌武事最高官員,位在大將軍上。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等。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為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關內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數等。
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
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
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山述",即在梁與展簡之間,高起如山形者。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採用五行之色)。
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按遠游冠漢以後歷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廢。
《後漢書·輿服志下》:「遠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橫之於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
《晉書·輿服志》:「遠游冠,傅玄雲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青絲而已。」
《新五代史·劉鋹傳》:「 鋹於內殿設帳幄,陳寶貝, 鬍子冠遠游冠,衣紫霞裾,坐帳中宣禍福,呼鋹為太子皇帝,國事皆決於鬍子 。」亦省稱「 遠游 」。
三國 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若得辭遠游,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乃臣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Ⅲ 按照傳統歐洲王室女性,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戴王冠

王冠是歐洲王室女性所特有的裝飾物,也是地位和婚姻狀態的象徵,所以通常只有已婚的王室貴族女性才可以戴。而且王冠和帽子是兩種相輔相成的裝飾品。通常都是“白天戴帽子,晚上戴王冠”,王冠通常與華麗的禮服相配。

英劇《唐頓庄園》里的珠寶設計師 Andrew Prince 曾透露過戴王冠的規則,其中一條是關於王冠的位置:把你的大拇指放在下巴上,食指放在位於兩眼中間的、鼻樑的最低處,保持住這個長度,然後將大拇指移到剛才食指的位置,食指到達頭部的位置就是王冠該放置的最佳位置——這個位置讓你的眼睛處於臉的正中央。

王冠是地位和婚姻狀況的象徵,所以作為貴族的女士們美麗也是有付出許多努力的。

Ⅳ 中國古代皇帝上朝所戴的皇冠和諸侯王所戴的王冠的區別

這是一種禮節,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代表的是一種地位。
皇帝頭上戴的叫冠,冠上面要加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語;冕的上面有塊長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後沿都掛著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掛12串,諸侯掛10串。
有珠簾呢的原因是讓皇帝兼聽公正,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所以必須時時正身。那些珠簾就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體。同時,前後珍珠簾也是為了讓皇帝眼明,對待臣子要寬容。該閉一隻眼的時候就閉一隻眼,象隔著簾子看人一樣,不要總是明察秋毫。冕到耳朵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塊玉,是為了正音,不聽奸臣的話語,所以有「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成語。

Ⅳ 帽子在古代最開始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佩戴,其中帝王帽子的專屬名稱是什麼

帝王帽子的專屬名稱應該是皇冠吧。文武百官戴的帽子就是官帽。

Ⅵ 英國女王在什麼場合會戴帽子什麼場合會戴皇冠

一般的訪問,出席活動都帶帽子。特別的晚宴典禮戴王冠,在加冕典禮和每年議會開幕時代帝國王冠(最大的那頂,那不是一般的重)

Ⅶ 明朝帝王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

現代能夠看到皇帝的皇冠最多隻能到明朝,這得靠郭沫若同志挖了定陵,大家才對明朝皇帝的皇冠有直觀的認識,題目說的那種皇冠有個專用名稱——冕旒。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冠,裡面有很多的講究。

冕旒其實發源很早,據傳說可以追索到黃帝那裡去,至於原始社會或者奴隸社會的統治者是不是戴禮冠,戴什麼樣的禮冠,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畢竟沒有考古實物出土,也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

這就是禮數,皇帝的禮數就更多了,戴上冕旒這玩意,權威是權威,天子威嚴是表現出來了,你能透著珠簾子縫兒看群臣,群臣對你的臉看不清楚,所謂天威難測。

誰能保證冕旒上的珠子不動呢,這太難了,誰沒個頭晃,腦搖,打噴嚏的時候啊,難免冕旒上的珠簾子會動。皇帝也是人,皇帝不喜歡戴這玩意兒,但是不戴又不行,畢竟是皇權的象徵,那就盡量少戴吧。

明朝皇帝其實都很少戴冕旒,他們有自己的常用的皇冠,感謝郭沫若同志,他給我們挖出了明朝皇帝日常佩戴的皇冠,讓我們能夠直觀的看到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Ⅷ 什麼叫皇冠

皇冠是君主戴的象徵至高權力的帽子,一般由貴重金屬製作,鑲有寶石。

Ⅸ 小學生手工 帽子皇冠可以戴在頭上的那種怎麼做

紙做一個,像過生日時逮的那個頭飾就可以了三。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5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33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0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1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0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28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8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