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帽子為什麼有鐵帽
Ⅰ 很好奇為什麼二戰日本士兵帽子都有兩塊布
日本人侵華時穿的日本軍服,帽子上有兩塊不垂下這兩片布片,正規的名字叫「軍帽垂布」,有時也簡稱「帽垂」。對這種東西的用途有幾種說法:
一是說這做制式源於法國軍隊。主要用途是為了遮陽和防止蚊蟲等叮咬。據說,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在北非軍團中使用的。因北非地處沙漠地帶,為了防止兵士被陽光暴曬而灼傷皮膚,而在後頸處加了布片,這布片同時還可以防止蟲、蚊的叮咬。
近代日軍組建於明治時期,最早效仿的即是法國軍隊的服裝樣式。因此,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
二是說為了防止戰場上的炮震。為了防止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斗時耳朵被炮火發射的聲響震聾,同時也為了減弱對方炮聲。這種說法似很牽強。
三是說源自日軍傳統做法。日本古代士兵出征時有戴「陣笠」的習慣。「陳笠」,即士兵作戰時戴的斗笠,後有布簾。這種說法認為,這即是日本帽垂的淵源。
四是說源自天皇的護祐。據有關資料,日軍最早配發「帽垂」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當年7月7日天皇頒布勅令,向佔領台灣的日軍配發「軍帽垂布」,用於遮陽防暑降溫。
Ⅱ 日本的軍帽為什麼會有垂布它的作用是什麼
日本鬼子帽子上的「屁簾」 「屁簾」名稱的來源 在有關抗日戰爭的影視劇里,日本兵頭上戴著的戰斗帽後面總是有幾塊黃布遮蓋住後脖梗子,顯得很滑稽的樣子。對此,日本的《陸軍鐵帽物語》當中,就有關於日本戰斗帽的側面和後面的幾塊布的描寫。實際上仔細數來,一共四塊布,側面兩塊,後面兩塊。對這四塊布,當時的中國人戲稱之為「屁簾[1]」。中國人既使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也不乏幽默感,一句「屁簾」,就將日本鬼子的上下掉了個個,蔑視中透著自信。 「屁簾」的功能作用 曾經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日本人在戰斗帽後面綴上那個「屁簾」,是用來防止中國軍隊的大刀砍腦袋的。長城抗戰中,日本人吃盡了二十九軍大刀隊的苦頭。尤其是佟麟閣將軍親率500壯士,人人手持大刀夜襲鬼子炮兵陣地,砍瓜切菜般那叫一個痛快。大刀進行曲,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唱響全國的。 但實際上,日軍在帽子後面綴上「屁簾」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防曬。分成幾片,既可通風,又能防曬,雖然難看,但效果確實不錯。如今的登山愛好者,對此應該有所體會。行走在荒郊野嶺,帽子後面若無一塊布遮著,很快脖子就會曬脫了皮。 「屁簾」的設計起源 其實這個設計,最初是從法國軍隊模仿過來的。日本當年創立現代陸軍,是以法國陸軍為模仿對象的。在部隊制度和服飾方面,有著明顯的繼承性。日本陸軍的服裝與法國19世紀60年代的軍隊相似,也是圓錐形的野戰帽。這種帽子在侵華戰爭的初期時,很為中國人所嘲笑,人們不是嘲笑這種帽子,而是笑話它後面的「屁簾」。說起來這樣的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帽子後面有一圈布。在沙漠地帶,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效果確實不錯。不過日本在引進的同時,有所創新,改為幾塊布。
Ⅲ 日本兵的帽子上為什麼眼有兩片飄帶
有個日 本後勤研究家青木孝治,就為了研究日軍的鋼盔,專門寫了本書,叫《陸軍鐵帽物語》。 青木的研究結果表明,那實際是為了防曬,分成幾片又可以通風,雖然寒磣,確是不錯的設計。
Ⅳ 日本兵帽子上的兩塊「垂布」何用
經常看抗日題材電影電視劇的朋友,對小日本軍裝的恐怕最熟悉不過了,我們會發現,日本的軍裝帽子上有兩片「垂布」,按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看,軍裝這樣設計看上去難免有失威儀,為何日軍要在軍裝帽子上留兩片垂布呢?
那就是鋼盔的里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里,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危險而又好笑。強行摘取,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而最初日軍對這種古怪的情況又不會處理,用暖水澆鋼盔進行救護,結果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日兵形容宿營的時候,經常聽到頭被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新兵摘鋼盔時發出陣陣哀號。攻佔齊齊哈爾,日軍陣亡三百餘人,因為凍傷減員的卻幾乎達到兩千,其中不少就是這種「鋼盔頭」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在鋼盔里墊上紗布或者棉布,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也解決裝備鋼盔後給日軍造成的第一個大問題。
Ⅳ 二戰時期,日本鬼子的軍帽上為什麼掛兩塊布呢
通俗在記錄片和影戲中看到二戰時的日軍鬼子士兵的帽子兩側各有一塊布垂在臉夾兩側,鬼子為何要把軍帽上掛上這么幾塊布呢?這種梳妝特丟臉,由於全天下惟獨日本部隊梳妝得這么另類,這個梳妝是中國人最悔恨的造型,一看到這個造型,頓時會想到侵犯故國的日本鬼子兵,許多人活躍地戲稱它為「屁簾」。「屁簾」的浸染是什麼呢?這種奇特的計劃到底有什麼用處呢?刻期,我們就來闡發一下,這兩片布的浸染。
到了其後,這種樣式的帽子,險些成為了日本的庶民妝扮。1940年,這種樣式的戰斗帽子成為了日本的庶民服,戰役時代,不單僅這天本的士兵,日本的官員、西席,連小孩子都是佩帶如許的帽子。是以,再其後的影視劇傍邊,戰斗帽子加上「帽垂」就成為了尺度的鬼子兵的造型了。
Ⅵ 為什麼日本陸軍二戰軍服帽子有兩種
1938年5月以前是昭五式軍服,就是無論官兵都是大檐帽,立領上為鍬型兵種章,肩章上為軍銜。
1938-年5月31日至1941年7月30日是九八式軍服,大檐帽改為戰斗帽,立領改翻領,軍銜改為領章,取消兵種章,改為在右胸綴山形兵種綉章。
Ⅶ 日本武士的帽子有什麼講究嗎為什麼有的很華麗有的很樸素
日本武士的帽子和日本武士的服裝一樣,也分為便裝式武士帽子和戎裝式武士帽子。
便裝武士的帽子主要分為直烏帽子和折烏帽子,顏色均為黑色(可能就是題中所說的看上去比較樸素的),歷史發展的前期兩種帽子是用薄紗絹製作而成的,而到了後期製作的原材料就開始是用紙,製作出大型以後,用黑色的油漆塗在表面,其作用不僅防水、美觀、耐磨、增加持久性的同時起到堅固的作用,烏帽子的高度也反映佩戴者地位的高低。
在大鎧時代時期,前立最為普遍和流行,最突出的是鍬形,其種類繁多,在剛開始則是狹長形,並且裝在有鏤空和精緻雕琢花型的鍬形座上面。再發展底座變獸頭型,並起名叫做獅嚙。居文金物是那個時期幾乎所有頭盔都擁有的,它誇張了吹返的大小,並且雕飾有許多金色花朵性的飾物。 戎裝的頭盔同武士的盔甲一樣,經歷戰爭,經歷社會變遷,也同時代一起發展變化。它的變化越來越堅固,越來越美觀華麗。極具代表性的頭盔是在鍬形中間加有龍頭的造型,視覺威嚴、恐怖、極具震懾力。
Ⅷ 日本僧人有時戴一種「筐」一樣的帽子,把整個頭包起來,請問有什麼意義,什麼情況下戴這種帽子及其由來
日本虛無僧。頭上戴的那個叫「天蓋」。
Ⅸ 二戰時日軍的帽子為什麼上頭是尖的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紀2598年)5月31日第392號敕令,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陸軍進一步修改現有軍服並定名為「九八式」軍服。
略帽:九八式軍帽為略帽又稱戰帽,戰斗帽等等,是一種簡便的作戰制帽,可以戴在鋼盔的裡面,夏季還可以在後面加掛三片用來遮陽防曬得垂布,略帽也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一種軍帽,這里就不作詳細描述了。
上頭是尖的,
第一,可以直接在上面帶上鋼盔。
第二,比軍帽更加容易防水防雨。
Ⅹ 二戰時的日本兵為什麼不帶鋼盔
二戰日軍的鋼盔是普遍裝備的,數量也很大。
1930年日本軍隊開始正式裝備鋼盔,被稱作「鐵兜」,1932年正式更名為「鐵帽」。 型號分別為90式和98式兩款制式鋼盔,日文稱九〇式鐵帽和九八式鐵帽。其中,九〇式鐵帽最為普遍和大量裝備。
九〇式鐵帽,採用碳素鋼製作,厚度1mm,全重1公斤,有大小兩種規格。這款鋼盔的缺點是硬度大而韌性不足,對於火炮破片傷害有效,但對於步槍直接射擊的防禦效果很不理想。前後左右對稱外形,有良好的被彈曲面,在頭頂上部有4個小的氣孔以作通風之用。日本陸軍的90式鋼盔前部正中印有日本陸軍的星形徽記(星徽),海軍印有錨狀標記。
抗戰及之後,我軍大量繳獲了日式鋼盔,作為制式裝備,一直使用到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