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上面的帽子怎麼做
A. 竹蓀的網狀部分能吃嗎干竹蓀怎麼做才好吃
能吃的竹蓀整株都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竹蓀雖好,常見並能食用的有三種,分別為:長裙竹蓀,短裙竹蓀和紅托竹蓀;在眾多竹蓀品種中黃裙竹蓀是不可以食用的,這種菌群顏色為橘竹蓀整棵皆可食用,所以竹蓀的網狀部分是可以吃的,而且吃起來和菌桿一樣嫩脆鮮香,竹蓀的菌蓋會有一點怪味,食用時去除即可。
用新的鍋,加入油5成,加入蒜瓣,薑片炒香,加入清水,等水開後放入母雞,板栗,等水開後開小火燉2小時可以吃的。如果是干竹蓀菌蓋,做菜之前用溫開水泡發20分鍾左右,泡到手指可以掐動。如果是新鮮的竹蓀菌蓋,上面會有一層厚厚的黑色分泌物,可將竹蓀菌蓋單獨摘下擱放,再用60攝竹筍後面的須子是可以吃的,它那個上面那須子網其實挺好吃的,把洗干凈,泡一下放到湯裡面很好吃,很好吃的竹蓀的網狀蓋頭是不要去掉的。竹蓀上面的紗網可以吃,用竹蓀做菜時,竹蓀的網狀部分不要去掉。
B. 干竹蓀怎麼處理啊網狀的部分是不是不能吃
網狀部分可以吃,干竹蓀的處理方法如下:
1、用溫的淡鹽水泡發20到30分鍾,中途換2到3遍水,把上面的泥等臟物輕輕搓下。
(2)竹蓀上面的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常見並可供食用的有4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
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日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16年第112號公告》,批准長寧竹蓀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劃定長寧縣現轄行政區域為保護區域,自即日起實施保護。
竹蓀-網路
C. 竹毛肚簡介
竹毛肚,即竹蓀蓋。平時常見的竹蓀(包括菌柄和絲網狀的蓋),上面還有一個像鍾罩一樣的菌帽,顏色發綠,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網格,形似牛毛肚,因此被稱為「竹毛肚」。它多產於四川宜賓,口感脆爽,鮮香味美,是不可多得的素食佳餚。
生長環境:
1、營養
竹蓀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葉等為營養源。野生時多生長於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質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黃泥土等。竹蓀營腐生生活,其菌絲能穿透許多微生物的拮抗線,能利用許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
2、溫度
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的生長溫度為4~28℃,最適溫度為20~23℃;低於16℃或高於36℃,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9℃,以20~24℃為宜,最適溫度為22℃;高於28℃,生長緩慢,生長勢弱;35℃以上,停止生長;低於15℃,發育減慢,菌球萎縮或出現畸形。
這里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境溫度,即培養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因為同一時間地表和地下的溫度有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地表的溫度高於地下溫度,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栽培時要注意此點。
3、濕度
這里的濕度包括培養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基含水量達60%~70%,低於50%,菌絲生長受阻,低於30%,則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氣性差,都會抑制菌絲生長或使其窒息死亡。
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土壤含水量達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低於80%,生長緩慢或表面龜裂,易產生畸形菇。
(3)竹蓀上面的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竹蓀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100克鮮竹蓀中含有粗蛋白20.2%(高於雞蛋),粗脂肪2.6%,粗纖維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還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
長裙竹蓀的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極為豐富,其中谷氨酸含量達1.76%,是竹蓀味道鮮美的主要原因。竹蓀的子實體脆嫩爽口、香甜鮮美,別具風味,作為菜餚,冠於諸菌,堪稱色、香、味三絕,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在菇類飲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幾乎都有竹蓀名菜。
湘菜中的「竹蓀芙蓉」是我國國宴的一大名菜,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吃了這道菜後,都贊不絕口。此外,如竹蓀響螺湯、竹蓀扒風燕、竹蓀燴雞片等,都是很有名的美味佳餚,深受國內外賓客的喜愛。
D. 黑色竹蓀帽怎麼處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6
E. 竹蓀菌蓋能吃嗎
竹蓀菌蓋不能吃。
新鮮竹蓀,在製作菜品之前需剪掉菌蓋頭,這一部分有一股類似雪花膏的味道,煮湯會像蒓菜湯一樣粘稠,因為有氣味,所以不能食用。
選購干竹蓀時,應選形狀完整、裙擺較長且均勻、色澤淡黃、氣味清香的,雪白的可能是硫磺熏的。干竹蓀製作前也要剪去菌蓋頭(封閉的一端),同時要去除竹蓀味道較重的裙傘部分,只保留莖部。
(5)竹蓀上面的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竹蓀的營養價值:
竹蓀菌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氨基酸成分,對棘托竹蓀菌體的檢測顯示菌體含蛋白質21.45%,含有21種氨基酸,8種為人體所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總量達13.37mg/100mg,必需氨基酸總量達4.37mg/100mg,占氨基酸總量的32.98%。
其中谷氨酸含量尤其豐富,高達1.76%,占氨基酸總量的17.0%以上,為蔬菜和水果所不及,且所含的氨基酸大多以菌體蛋白的形態存在,因此不易流失。
竹蓀的有效成分可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提高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竹蓀能夠保護肝臟,減少腹壁脂肪的積存,有俗稱「刮油」的作用,從而產生降血壓、降血脂和減肥的效果。
F. 請問鮮竹蓀做之前要怎麼處理啊
1. 工藝流程
新鮮竹筍→原料預處理→蒸煮→冷卻漂洗→修整→分級裝袋→注湯→封口→殺菌→冷卻→成品。
2. 操作要點
( 1) 原料預處理原料要求是肉質新鮮細嫩、無蛀蟲、無腐爛、形狀好的竹筍, 去掉根部泥土後, 放入水槽中用清水洗凈, 拿刀切除根部粗老的部分, 切口保持圓滑平整, 並剝除筍籜、筍衣。
( 2) 蒸煮將筍裝入蒸鍋中, 用質量分數為0.2% 的檸檬酸加蓋煮沸20 min, 直至透而不爛、以能撕開為止, 然後立即撈起,用冷水冷卻。冷卻務必徹底, 否則筍色會變暗, 發生後熟變軟並易酸敗等現象。
( 3) 冷卻漂洗將處理後的竹筍浸入流水槽中, 進行16 h~20 h 的漂水, 每隔5 h必須全部換水一次。漂洗時間可根據當地的氣溫、水溫、水質及竹筍本身的pH 值做適當調節。漂洗時間過久, 會影響竹筍的味道、色澤及營養成分。
( 4) 修整挑選大小、色澤及品質一致的竹筍, 以筍尖為准切成10 mm 左右的筍段, 然後取原料袋裝。
( 5) 分級與裝袋分級是以筍形大小、肉質粗細以及光澤、香味等為標准進行的。一級品為節間肥短、筍質新鮮幼嫩、色澤好、具有香味的鍾形或炮彈形的竹筍; 二級品為節間較長、稍有彎曲的牛角形的竹筍;三級品為筍細長而彎曲的竹筍。裝袋前, 要用清水浸洗竹筍, 同一袋中最大的筍和最小的筍的質量之比不能超過2。裝袋時, 筍尖和筍頭要交錯排列, 做到整齊美觀, 包裝材料宜選用復合透明蒸煮袋。
( 6) 注湯在水中加入0.2% 的檸檬酸、0.15%的果蔬保脆助劑( ZB) 、0.2% 的果蔬保鮮助劑( ZB2) 、耐曬通用型護色劑( HA) 和3%的食鹽, 溶解過濾後裝入料桶, 後加入到復合透明蒸煮袋內。
( 7) 封口一般應採用真空封口, 盡量排出袋內空氣, 而且注湯後要立即封口。如果加湯汁後仍有少量水蒸氣黏附在袋口內壁, 可用潔凈干布擦乾後再封口。
( 8) 殺菌、冷卻、成品採用巴氏殺菌, 殺菌溫度為100 ℃, 殺菌時間為15 min, 殺菌後撈出冷卻, 即為成品。
G. 竹笙如果要去掉頭部是不是那個像帽子的整個去掉
那些白色的東西是管狀,並且包著頭發的,是一種叫剪發蟲的物質,但又不是真正的蟲。是由於頭發長期扎的過緊引起的。
發蟲就是長在頭發上一段段的白色物,即頭發上經常出現一種類似頭屑的白色物體。這個小東西通常在距離發根1cm-2cm的位置出現,呈管狀包裹著發絲,長度約在1mm-2mm緊緊圈住頭發,通常洗發或梳發時候容易從這里斷掉。
H. 野生竹蓀為什麼要去蓋
野生竹蓀要去蓋是因為竹蓀的菌蓋有一股雪花膏的氣味。
新鮮竹蓀,在製作菜品之前需剪掉菌蓋頭,這一部分有一股類似雪花膏的味道,煮湯會像蒓菜湯一樣粘稠,因為有氣味,所以不能食用。
選購干竹蓀時,應選形狀完整、裙擺較長且均勻、色澤淡黃、氣味清香的,雪白的可能是硫磺熏的。干竹蓀製作前也要剪去菌蓋頭(封閉的一端),同時要去除竹蓀味道較重的裙傘部分,只保留莖部。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竹蓀放在日光直射和高溫潮濕的地方,開封後要盡快食用。
(8)竹蓀上面的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竹蓀的營養功效:
竹蓀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100克鮮竹蓀中含有粗蛋白20.2%(高於雞蛋),粗脂肪2.6%,粗纖維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還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
竹蓀菌托菌蓋提取液能修復輻射損傷、顯著增加T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T細胞生長因子的指數、明顯激活免疫細胞、修復輻射損傷後的免疫抑制狀態。
竹蓀菌托菌蓋提取液中含有多糖,多糖對機體的免疫調節作用主要通過激活巨噬細胞、激活網狀內皮系統、激活T和B細胞、激活補體、促進干擾素生成、促進白細胞介素生成、誘生腫瘤壞死因子等途徑。
竹蓀性寒、味甘、無毒,有滋陰養血、益氣補腦、止咳化痰及減少腹壁脂肪積儲的功效,也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寧神健體的功效。
I. 竹蓀菌帽
不能吃的 黑色的撕掉 剩下白色可以吃 煮雞湯好吃
J. 竹蓀吃哪個部位,哪裡需要扔掉
竹蓀全身是寶,干竹蓀基本上每個部位都可以食用,小編感覺竹蓀的菌柄口感最好,其次是菌裙、菌蓋頭。有部分剛吃竹蓀沒多久的朋友不習慣竹蓀的怪味,可以將竹蓀的網裙剔除,如果覺得浪費,也可以或者用鹽水泡一下竹蓀的網裙再食用。
清洗竹蓀時,竹蓀的一些特定部位最好去除,否則會有比較大的異味,其中竹蓀的菌頂封閉端、菌根這2個地方是不能吃的,這兩處是竹蓀怪味的聚集處。另外,新鮮竹蓀的菌蓋如果沒有把表層的黑色粘液清洗干凈也是不能吃的。
竹蓀是一種隱花真菌,清嫩鮮美冠於諸菌,用竹蓀烹飪菜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風味之美,名蜚中外呈白色汽燈沙罩形,好似少女穿的紗罩,十分清秀,竹蓀還會噴出一股誘人的芳香,把竹蓀曬干,煮湯時加上一點,味道特別鮮美;炒、燉菜時加上一點,菜不會變質,還起到調味的作用。
竹蓀子實體色彩絢麗,別具一格,由菌蓋、菌柄、菌托和菌裙組成,高14.8~19.5厘米。菌蓋濃綠色,象一頂鍾形的帽子,著生在菌柄的頂端,直徑2.8~5.1厘米,高3.2~4.2厘米。菌蓋顯露出橢圓形和多角形的孔格,直徑0.1~0.6厘米,孔深0.3厘米左右。孔格的格膜較薄。菌柄為白色的海綿組織,中空,形似管狀,圓柱體成上細下粗的紡錘體。從菌托基部到菌蓋頂口部,菌柄橫徑1.9~4厘米。菌托呈碗形,包在菌柄的基部,白色或粉紅著紫色斑塊,高4.5~5.5厘米,直徑3.5~5厘米,由內外膜與膜間膠體組成。子實體成熟後,雪白的菌裙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