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古人的帽子用什麼材料

古人的帽子用什麼材料

發布時間: 2022-05-18 07:19:18

① 清朝官員頭戴的帽子是什麼做的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稱為「頂子」。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清用以區別官

②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③ 古代帽子上鑲嵌的綠色的圓的東西是什麼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製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鑽孔後縫綴在帽子前端。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清邃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即指「帽准」。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沒有一顆」。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俚幾對珠花同珠嵌條,才勿對,單喜歡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來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現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其本身的實質就是帽飾,民間俗稱帽花。帽花是指裝飾於帽上的飾物,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大小排列成組。還有一些婦女用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多為老年婦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壽時兒媳贈送的祝壽禮物。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

④ 清朝官員的帽子頂珠,一品到九品所用材料有何不同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皇帝和官員的服裝一紋一飾都有著特殊的含義。而除了官服,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帽了,而官帽的最大去唄就是上面的那顆頂珠。


二品大員:起花珊瑚。二品官員的帽頂為珊瑚,顏色多為紅色,以艷紅最為名貴。但二品官員所用的起花珊瑚的品質並不相同,有些官員使用的是最珍貴的牛血紅珊瑚,價值僅次於紅寶石。

一品大員:珊瑚。一品官員往上到子爵級別的官員,用的都是紅寶石,這種寶石在如今也是十分稀少和珍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紅寶石是一品大員以上的專屬了。

⑤ 帽子是怎麼由來的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

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按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

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⑥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紅毛是什麼材料的

古代軍人的頭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纓,以獸毛或鳥羽插在頭盔頂上的銅管里。其目的首先是為了增強軍人的威嚴和氣勢,以使軍容壯觀、鼓舞鬥志 。當然,這樣做的同時也讓軍人看起來更加美觀。
中原王朝原本用雉翎為纓,一般兩到三根,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土,就有了現在常見的矛頭狀尖刺底部壓紅色絲纓(見明朝盔甲),或者盔頂有管狀物,裡面添入盔纓(像新三國電視劇里那種)。

⑦ 古人頭冠材質會有階級的差別嗎

當然會有,從材質 到樣式 再到朝代都有不一樣的差別。

材質從 金 銀 銅 鐵,竹 木 綸巾 亞麻製品等等 品種繁多,帽子的材質更多是一種身份或是自身喜好又或是當時的文化流行趨勢或傳下來的規矩。文人看衣冠 武人看步履 。將軍穿上戰袍那他的帽子則要換上青銅或是鐵質這是規矩(為將者的在戰時沒有頭冠的話是可恥的,也有一個成語 丟盔棄甲 ),文人墨客墨客多以綸巾為多,首先是當時的文化影響。從史書和影視作品都可以看得到,文人大多帽子都是以 襦巾 制的帽子為主。首先這舒適 款式顏色圖案多樣,不過大多穩重的人多是用素色,黑 灰 淺藍 這樣的冷色系為主。花哨鮮艷的我們在影視劇也看到過,書上比較少 但應該也不乏這些人 比如豪門和官二代的紈絝子弟

而且從明朝開始當官的烏紗帽 , 以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線壓出三梁。三品以上,冠用金線緣之,四品以下,不許用金
這個規定也可以看出階級差別,就連官場上的烏紗帽都有如此細分 又何況民間的百姓和鄉紳財主 肯定是會有差別的。

有階級的地方就會有差別,而這種差別會出現在每一個可以表露在外的細節 。或行為 或衣冠 或言談。

⑧ 古代用竹子做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笠: 用竹子做的帽子。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求採納

⑨ 中國古代頭飾,你了解多少

服飾從頭開始。

首服,是用於頭部的服飾部件。中國古代冠帽始於先秦時期的頭衣,即頭上用品和飾物的總稱。冠帽是我國古人使用的一種束發工具,同時處於禮儀和審美的需要,又是一種頭上的裝飾品,它被視為“禮教”文化的象徵[1]88。自古以來,首服是人們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客觀上推動了首服的發展。

在中國的服飾史中,首服在整個服飾中具有的地位,是識別身份與社會品級地位的重要標志。自周朝開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從冠上能夠識別出帝王與諸侯、將軍與士兵、文武百官、社會諸流的等級區別,然而普通老百姓則無資格佩戴。

各種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場合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或俗成模式,以區別人們身份的高低、貴賤。這類等級體制,一直應用到我國封建社會,貫穿整個古代首服的發展史,並且首服的種類日漸復雜,式樣愈加繁多,名稱有數百種之多。表現形式劃分,將近現代漢民族服飾中的首服分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類。

一、帽

帽,亦作“冒”,又稱“帽子”。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之人居而野處……觀鳥獸有冠、角及種種胡須,就仿效之作冠冕發髻流蘇,從而有了各種發飾。冠冕、巾帕。”在遠古時期,中國古人“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儀與裝飾的需求,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部造型加以模仿,改製成冠戴在頭上,將鳥獸的須胡變化成纓,再用笄貫插在發上使之穩定。帽,需經剪裁縫製成一定形狀,覆蓋於人的頭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頭帽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其外觀花樣變化多端,細部刻畫生動有趣,裝飾講究。虎頭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現實描摹,而是通過對具有靈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進行創造的。

虎頭帽是一種民間模仿動物形態而創造服飾品的習俗延續,是以情感為紐帶,通過一定的藝術誇張,希望能讓孩童健康、活潑地成長和對未來的祈盼,表現漢民族護生的民俗心理特徵。造型稚拙,形象生動可愛,整個造型交織著情和愛。還有一種是以民間宗教內涵為祈佑工具的表現,在小帽上綴上很多的金屬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諸神在保護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頭之用。古時平民不戴冠,多是在發髻上覆以巾,在勞動生產之時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謂一物兩用。古書稱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頭,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縑帛為之,古尺兩尺兩寸寬,又常稱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樣式。巾的造型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多樣化,更具裝飾性,為文人士大夫階層所喜好,成為這一階層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樣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種形制,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前裹、後裹,上翻、下折等變化,構成了豐富的式樣。按外觀造型將巾類首服分為“紐髻式”“韜發式”和“裹首式”三種形式。

所謂巾類紐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發髻。

巾類韜發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條狀包裹發髻。其中形式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從前向後裹的幘;第二種,從由後抄前,系結於前額的“幧頭”。

巾類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於首,於顱後系結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頭巾和五代之前的襆頭。

近代,包頭成為在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特色首服。清代葉夢珠在其著作《閱世篇》中對包頭作了這樣的描述:“今世所稱包頭,亦即古之纏頭也。古或以錦為之。前朝冬用烏綾;夏用烏紗。每幅約闊二寸,長倍之……”。

南地區的包頭樣式只要是三角包頭,它的形式感和構圖感都很獨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時形似等腰梯形,短邊一般為60~70厘米,長邊一般為100~110厘米,寬25~28厘米。斜邊略帶弧形。在上面的兩端各連接一個寶劍頭的帶子,或者是有流蘇的繩子,長度大約10厘米,目的是用來收縛頂端。

而若將包頭縛戴端正,則整個呈立體三角形,頭後上方還有一小空心三角形,發髻由此露出;頭巾的餘下部分則在肩頸部垂掛下來,形成兩只又長又尖的尾部開叉、互相交疊、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稱之為“三角包頭”。

⑩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

現在製作,用毛頭紙多層(農村糊窗戶用紙),漿糊粘合晾乾,做成帽子的內胎;

外面用黑絨布幔上去,而且紗帽是分為前後兩個獨立的部分製作的。

紗帽翅用細鐵絲擰成彈簧,窩出帽翅框架,然後用細鐵紗裁成大小合適的片,用骨膠粘到鐵絲框架上,噴上金色或銀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紙雕刻出紗翅內的花紋,染上顏色,同樣用骨膠,鐵絲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糾正一下形狀,插在烏紗帽後面就行了。

其他盔頭製作方法大概類似,王(皇)帽、帥盔、中軍盔、駙馬套、鳳冠、大羅帽、大額子、小額子、通常,盔頭全部是硬紙胎,沒用紡織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紙雕出底板,用細鐵紗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蘇,都有專門製作戲劇的盔頭、頭面、腳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一下學習學習,看一眼,就會一目瞭然。製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附錄: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戲曲盔頭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5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2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1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30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9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