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道家高功戴什麼帽子

道家高功戴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2-06-01 01:45:43

A. 道袍顏色的講究

道袍有藍色、灰色、黃色、棕色,暗紅色,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道袍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也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

(1)道家高功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道袍在明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幾乎就是讀書人的「標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叫這種衣服叫道袍,因為讀書人懂得的道理多。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特點:

其一是「不與俗移」,也就是說不管社會上的人穿什麼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變,這其實也是道士特立獨行的人格的表現;

其二是「不異服」,穿的都是黃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漢族服飾,不穿其他的服飾。所以道教服飾千百年來,其實變動是不大的。

B.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C. 道教中道帽三種色有什麼講究

巾一般都是黑的。高功主持科儀戴的冠則另說

D. 道教服飾的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見後介紹)。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E. 【道教常識】道士的服飾冠巾有哪幾種

自劉宋陸修靜始,道教服飾有了規定。現在道裝有:大褂,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道袍或稱「得羅」 (得讀「朵」音) ,袖寬一尺八寸,袖長隨身;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黃色黑邊,受戒時穿;法衣,花衣,或稱「班衣」 。大褂為日常服,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時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綉花衣。道士戴的冠子有: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 、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 ,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 、星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老修行拜斗時戴) 、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才戴) 、五老冠(蓮瓣形,中綉五老像,亦為高功做超度時戴) 。道士戴的巾有九種是:道士戴的帽,稱「巾」有九種稱「九巾」是: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F. 初學問道,道士的頭巾有什麼講究

在道教的宮觀里,人們常會看到道長們頭上戴著或方或圓的「帽子」,身穿寬松的道袍,令人不禁產生飄飄欲仙的遐想。人們也許會好奇地問,到底道長戴的是什麼「帽子」 .它們又代表了什麼意思呢.其實,它是道教徒特有的標志。在道教里,把它稱為「道巾」。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那麼道士的九巾,又到底是什麼來歷.九巾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九巾的來歷
巾是我國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誤認為冠,《釋名·釋首飾》中:「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這段話,說明了巾與冠的不同。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輕便。《晉書·輿服志》曰:「巾,以葛為之,形如帽而橫著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風氣更加普遍,就連朝廷的高級官員也以包裹巾帽為榮,冠帽之制漸衰。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類型。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學者把道教的服飾稱之為活文物。
至於道教的九巾之說,來源於清代中葉道士閔小艮的《清規玄妙說》。按照該書的說法,當時的九巾,有以下幾種: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
當代高道閔智亭道長著述的《道教儀范》一書中提到,自清末到現代最流行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記載,則有:純陽巾、九轉華陽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網巾等等。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的道巾和現代的道巾已經有所不同了。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常見的近代道巾。
九巾概述
1混元巾
為九巾之首。現代全真派道士多戴此帽。以黑繒糊成硬沿圓帽,中間開孔,以露出發髻。道巾多為方形,只有混元巾和一字巾為圓形。有的老修行說,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故稱為混元巾。考其出現的年代,在清代前,未曾見於記載。又因其型似清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於是有人推測,混元巾是由清代官員所戴的暖帽演變而來。筆者認為,道教在清兵入關後,依然不剃頭,不改前明服飾,以示民族骨氣。因此更加不可能模仿清代官員的帽子。至於此巾的來歷,還有待道教界的諸位高道大德考究其歷史。

2莊子巾
亦稱沖和巾,南華巾。傳說是南華真人莊子所制。估計此巾出現的年代比較早。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頭發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因為莊子巾類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頗象南華真人一樣無拘無束,自有出塵之表。

3純陽巾
也有人稱唐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稱:純陽巾,一名樂天巾,頗類漢唐之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巾上有盤雲紋樣。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這也是現存於北京白雲觀呂祖殿的明代呂祖像所戴之巾形狀。通過名字可以知道,純陽巾之意義,一為道教神仙呂純陽,二為唐代文豪白居易。道教傳說,呂純陽祖師在成道前佩戴此巾。史料記載,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僅道教徒戴,連儒者、生員士大夫子弟也戴。當代北方全真道的純陽巾,形狀甚似莊子巾。區別是純陽巾後面有雲頭形裝飾,而莊子巾則無。南方粵港澳地區全真道之純陽巾,俗稱「瓦坑帽」,帽形就是與《三才圖會》所描繪的一樣。

4九梁巾
古典小說中常有這樣對道家人物的描寫:「頭戴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稱九陽巾。九梁巾形狀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樣的九條縫。道教中,九為最大數,又為陽數,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著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體現出《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現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5浩然巾
一種用黑色布緞製成的暖帽,形如風帽。該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見。詢問道中各位師長,才知在極嚴寒天氣中才帶此巾。相傳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風雪。後士人皆仿效之,故稱為浩然巾。亦稱作「大風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禦風雪,二是紀念先賢。《長春真人西行圖》中的邱祖所戴之帽即為浩然巾。另外,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不知此處的雪巾是否即是浩然巾。
6逍遙巾
也稱荷葉巾。宋代庶人的一種巾子,開始叫花頂頭巾,後士人甚至女性皆戴,並有兩腳垂於後背,稱為逍遙巾。宋代米芾《畫史》中有對此巾的記載:「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其遺制也,更沒頭巾…,乃去皮冠,梳發角加後,以入襆頭巾子。中篦約發,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後方有絲絹,作掠子,掠起發,頂帽出入…,又其後方見用紫羅為無頂頭巾,謂之額子,猶不敢習庶人頭巾。其後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頂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今則士人皆戴庶人花頂頭巾,稍作幅巾,逍遙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發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氣熱時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樣,顯得仙風道骨,格外逍遙自在。故命名為逍遙巾。
7三教巾
三教巾,顧名思義,應該是體現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現在沒有實物留下。其形狀已不可考。筆者曾於此問題請教多位高道大德,皆言不知道。中國道教協會黃信陽副會長編纂的《道教全真必讀》記載,只有受過中極戒者才有資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說,估計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的時候所制。也有人認為清代有三教廟,於是推測此三教巾是否由此而來'在此只能留下懸念,留待以後為讀者諸君補上。
16一字巾
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說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其實這種幅巾,應該叫網巾,是一種先從道士發明,後由明太祖推廣至全國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物何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9一字巾
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說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其實這種幅巾,應該叫網巾,是一種先從道士發明,後由明太祖推廣至全國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物何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小結
歷史上的道巾,事實上遠遠不止九種。道經和史書上還記載有:角巾、紫荷巾、紫陽巾,雷巾、蓮花巾、九轉華陽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純陽巾、逍遙巾、網巾、綸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專戴的,如莊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顏色皆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則顏色不拘。因為道教崇尚青色,古人把黑色也分成青色的一種,戴黑色(青色)的道巾,代表著頭頂青天。而且,道門亦稱為玄門,黑色也稱作玄色。作為玄門弟子,道士要尊道,所以頂於首,當然要戴黑色的道巾了。
由此看出,道巾不僅是標志著道教徒的帽子那麼簡單,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道教教理教義,如奉天敬祖、崇尚和平、成仙得道、逍遙自在等等的思想。此外還說明了道教作為中國傳統的宗教,與中國的民俗生活確實是息息相關。現在有的道教徒對自己所戴的道巾,不知所然,殊不知所頂戴的道巾乃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道巾的研究,實際也是對古代巾帽的研究。現代道教界對古代道教的冠帽的研究還未引起重視。

G. 道教高功衣服顏色

教服飾

道服 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
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服有戒衣、法衣、花衣等。戒衣袖寬二尺四寸,長短隨身,黃色,受戒時用;法衣是道教做
齋醮法事時,方丈、高功、經師等職司所穿戴的;對襟,長及踝處,無袖披,長短隨身,根據職司的不同,所綉圖案或顏色也不同;花衣,是持誦經典的高功、經
師做日常功課時所穿戴的服裝,素凈不綉花,只是衣與襟、領有顏色間配。??
道巾 道士所戴帽子的總稱。有九種: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冠 道士所戴的「冠子」。通常有五種: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
鞋襪 鞋有青布雙臉鞋、青布圓口鞋和青白相間的「十方鞋」等。襪多為白布高筒襪,褲管裝在襪筒內,不能敞著褲管。

冠服: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
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
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類已趨簡化,按法派分為六類。
法服: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師在齋醮儀式中所穿服飾的名稱。道教法服源於中國古代祭祀禮儀的服飾規定,又與道教教義思想和服飾的時代流變有關。
道士諸巾
混元巾:象徵混元一炁。是以黑繒糊制而成,硬沿圓帽。頂之正中留有一圓孔,以露發髻,現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莊子巾:象徵如莊子一樣,無拘無束,超凡脫俗。亦稱沖和巾,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徵品性端正。
老年道士多戴莊子巾。
純陽巾:明朝《三才圖會》稱:「純陽巾,又名樂天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
九梁巾:類似純陽巾。前頂平斜如尾面,排有九疊,九縫。道教奉九為極陽之數,一切修行最終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徵道徒們對大道的嚮往。
浩然巾:清代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說:「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紵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
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可見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徵道士的浩然正氣。
逍遙巾:亦稱荷葉巾,全真年輕道士多戴此巾。用塊大方巾將挽好的頭發包紮起來,留有兩角虛於後背。走路時隨風飄動,顯示出道士逍遙自在。
三教巾:應該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時所縫制。體現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極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舊稱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帶,端頭用優質木雕成太極八卦扣相互銜接。平時為了固定頭邊沿的短發所戴。該巾扣上為「混元圈」,散開為「一」,正
體現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教義思想。
太陽巾: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日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是用藍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發後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間隆起的部分為三角形。
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較多。
道士諸冠
黃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過中極戒者可戴;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蓮瓣形,中綉五老像,
晚間做超度法事時,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師、太洞法量和三洞講法師所戴;芙蓉冠,大羅金仙所戴。
道士諸衣
法衣:道教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懺衣,道士在科儀中念經拜懺時所穿的一種法衣;絳衣,在大型齋醮法會中,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
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綉有金絲龍紋;海青,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簡單製作而成寬袖道袍。現今為了
穿著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對襟和斜襟兩種道衣,多數以棉綢製做。
道人鞋襪
道人平時穿雙臉鞋或十方鞋,用青布製做,鞋邊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將孔縫上或不縫,多為夏天穿。用高筒白襪套住褲管繫上,以便進入殿堂避免體垢落地。

H. 道家禮儀有哪些。

道家奉華夏民族祖先黃帝為始祖,尊老子為教主,奉為太上老君。中國以儒、釋、道為三足鼎立,其中道家是華夏民族固有的宗教,對傳統文化保留得比較多,有學者稱「道家(教)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被人稱之為「活化石」。 1、拱手 姿勢:《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陰抱陽,右手抱左手,男女都一樣。。右手大指壓左手大指,右手掌抱左手掌,向前伸出,如抱著一個鼓,抱拳處約與頸部齊平,可略微晃動小手臂,是為拱手禮。 使用場合:平輩或朋友相見。 2、作揖 姿勢:抱拳如同拱手,但抱拳時,身體向前鞠躬,兩小臂同時往身體靠,上不過眉。漸漸直起身子,同時兩小臂下放,下不過膝,然後兩手掌松開,放於大腿兩側。這樣是為一次。通常有一揖和三揖。三揖就是連續做三次。 使用場合:面見長輩,或平時向祖先作揖。 3、嗑頭(叩頭) 姿勢:右膝下跪,右手撐於蒲團前方,左腿彎曲,然後左膝下跪,(如穿漢服,左手應把左膝上的布提起,待到左膝跪下後,再放下。)然後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下,右手大指置於左手掌內。頭往下嗑,額頭輕觸手掌。是為一次,注意屁 股應該下坐,不應該撐起來。如果要連續嗑頭,一般情況下,頭上抬時,雙手成拱手,跟著上來,頭往下嗑時,雙手放下,成前面講的撐在蒲團上的姿勢。嗑頭有嗑一次的,兩次的,三次的。 使用場合:這是較大的禮節,一般用於拜見長輩,或是拜師,拜祖先等。 4、三跪九叩 姿勢:是作揖和嗑頭結合起來的動作,是最高的禮節,又叫三拜九叩。先作揖一次,雙手下放時,右膝下跪,右手下撐,依嗑頭的動作,嗑三次,最後一次頭上抬時,左膝上提,左腳踏實,形成右膝單跪的姿勢(如穿漢服,左膝上提時,左手要把布往上提,左腳踏實後放下)。然後右手離地,右腿站立,身體站直。身體站直的同時,左右手成拱手,往上提,身體站直後,隨即鞠躬,又形成作揖。然後依前所述嗑頭三次。繼而作揖,又嗑頭三次。是為三跪九叩。三是指作揖三次,或下跪了三次;九是指叩頭九次。 使用場合:這是中華民族最高的禮節,看情況運用。 上香禮 點香:三根香是為一柱,把三根香排整齊,左手拿住前面(燃香的那一頭),右手拿住後面,在蠟燭上或其它火源上點。當然,如無火源,右手可以空出來拿打火機。 鞠躬:左手拿香,香是朝上的,右手抱在左手上,三鞠躬。 上香:左手上香,注意香要齊平,不要散亂,香要插直,且三根香位置排成一直線。(如果香很大,三根香一起拿不住,應該一根一根的插,先插一根在中間,再插一根在右手邊,最後一根插在左手邊,這里是以自己為參照的,以左為尊,自己的右手邊即中間那根香的左邊。) 祭祀 一、供品 燈:即蠟燭。 花:用鮮花,一般用菊花和百合等。插花瓶里,放在供桌前方的兩邊上。 香:香和紙錢。 果:水果,桔子,香蕉,梨等。如是大水果,各用五個,放四個於盤子內,另一個置於四個之上。香蕉中間拱起來的的地方要朝天,扒著放。 茶:普通茶,倒入三個茶杯中。 民間祭祀一般用葷祭,即用雞肉等。也有很多人用酒來代替茶。 二、普通祭祀儀式 在供桌上擺好上述供品,開祭,奏樂,鳴鞭炮,眾人列隊站在前面,主祭上香,主祭念祭文,主祭跪拜(可選用三叩首或三跪九叩),其它人跟著主祭跪拜。然後每個人依次上香,上完香後,每人拿一些紙錢,化紙。禮畢。將茶或酒一杯一杯的倒在地上,即可收舍東西回家。 注意的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同地方的道教信徒使用的禮儀可能不同。望採納

I. 除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上清芙蓉冠,道家還有哪種頭冠

在中國古代除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上清芙蓉外,道家的頭冠還有:黃冠、三台冠、元始冠、五嶽冠、五老冠、星冠等道家頭冠。

除去上清芙蓉冠外另外兩個流傳到現在的道教頭冠五嶽冠與黃冠也對應著不同身份地位的道教法師。五嶽冠又名五嶽靈圖冠,作為全真教所用頭冠,頭冠上刻著五嶽真形圖,在全真教內只有受過三壇大戒的道教法師才能使用。黃冠又名偃月冠、月牙冠,形狀類似元寶。黃冠只要是受過冠巾之禮的道士就可以佩戴。

J. 道教的"九巾三冠"到底是什麼來歷

巾是我國古代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道巾則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也有人把巾誤認為冠,其實巾與冠是不同的。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類型。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只有道教在清兵入關後,依然不剃頭,不改前明服飾,以示民族骨氣。
(道冠)
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 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
道教九巾
(一)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以黑繒糊成硬沿,帽頂中心有孔。道士戴混元巾時,扎發髻,帽頂之孔露髻,以一簪貫之。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一般蓄發的全真道士常用。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混元巾應是漢代道士所戴元巾在元代演變為混元巾。

(二)莊子巾:寓意,象徵如莊子一樣,無拘無束,超凡脫俗。亦稱沖和巾,南華巾。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便以正帽,象徵品性端正。全真派道士因年老,頭發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

(三)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四)浩然巾:一種用黑色布緞製成的暖帽,形如風帽。在極嚴寒天氣中才帶此巾。相傳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風雪。後士人皆仿效之,故稱為浩然巾。亦稱作「大風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禦風雪,二是紀念先賢。

(五)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發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氣熱時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樣,顯得仙風道骨,格外逍遙自在。故命名為逍遙巾。

(六)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七)太陽巾:太陽巾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天的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中部隆起的地方為三角帽形,太陽帽中間隆起的則為圓形。

(八)一字巾: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九)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歷史上的道巾,事實上遠遠不止九種。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純陽巾、逍遙巾、網巾、綸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專戴的,如莊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顏色皆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則顏色不拘。因為道門亦稱為玄門,黑色也稱作玄色。作為玄門弟子,道士要尊道,當然要戴黑色的道巾。
道門三冠
蓮花冠又名:
芙蓉冠。道門三冠之一。唯有道教中高功法師上壇才可以戴此冠。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冠。唐時已在世間流行,宋沿襲其制。以金玉來制,以珠寶來飾。道教冠帽中最高等級。

魚尾冠又名:
太清魚尾冠。道門三冠之一。唯有歷代道教中太清派(信仰太上老君)的掌教之主才可以戴此冠。

芙蓉冠即:
上清芙蓉冠,又名蓮花冠,乃道冠等級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師行科時方用。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30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427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298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3450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269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268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350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24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2565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