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戴什麼帽子
1. 獬豸冠的介紹
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指御史等執法官吏。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類似獬角而得名。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獸,似羊非羊,似鹿非鹿。獬豸冠(xiè zhì)1,又稱法冠、鐵冠,據記載是楚文王所制,一直都是執法官吏所戴,所以稱為法冠。法冠上有象徵獬豸角的裝飾,所以又稱「獬豸冠」。獬豸1,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神羊),相傳,獬豸頭上有一角,性忠,能辨曲直,見人相鬥,則以角觸邪惡無理者,所以楚文王制冠時,將象徵獬豸角的裝飾制於冠上,估計是希望戴冠者像獬豸神獸一樣,明辨是非、忠貞不渝。法冠通常以鐵製成冠柱,寓意戴冠的執法者堅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也被稱為「鐵冠」。
2.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獬豸,究竟是何方神聖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 麒麟 ,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獨角獸銅雕,紀念性雕塑,雕塑定製廠家
第三種說法是「似鹿」——《漢書·司馬相如傳》「弄解廌」 顏師古注引張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於朝廷,主觸不直者,可得而弄也。」第四種說法是「似麟」——《隋書·禮儀志》引蔡邕曰:「解豸,如麟,一角。」《說文解字》:「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廌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麒麟者,神似也。麒與麟同類
3. 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是什麼獬豸怎麼讀是什麼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公正、勇猛的象徵,是皇帝、「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徵。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4. 法院前的獸像 是叫什麼名字
獬豸(xiè zhì),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也是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因為只有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中國古書說它能辨曲直,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它「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到別人在爭斗,則用角去觸那個不正直的人;聽到別人在爭論,則去咬那個不講理的人」)。正是由於獬豸象徵著公正,所以,在古代,它就成了法律與正義的化身,御史等執法官員所戴的帽子被稱為獬豸冠,有些朝代執法官員的衣服上還綉有獬豸的圖案。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也是五脊六獸中的一種。這樣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5. 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是什麼
獬豸,(xiè ;豸字同猘)又稱任法獸,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瑞獸,相傳形似羊,黑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辨曲直,見人爭斗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6. 什麼叫獬豸
獬豸,(xiè zhì;豸字同猘)又稱任法獸,古代傳說中的異獸,相傳形似羊,青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辯曲直,見人爭斗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獬豸有著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則會召受懲罰,後世因為此點遂將其畫像中加入了如判官般的官服。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傳說中的獨角獸相區別的地方。
7. 下面哪種動物是中國古代法律的象徵:
中國古代法律的象徵叫做獬豸(xiè zhì),獬豸又名獨角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前彎的粗角。在我國古代法律文化中,這只傳說中的神獸一直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瞪,分善惡辨忠奸。見到貪官污吏,它會沖上去,用角抵倒,然後囫圇吞下。人們發生矛盾爭執,它會用角指向理虧的一方,如果是奸詐小人,它會毫不留情地把他抵死。獬豸一身凜然正氣,疾惡如仇,除惡務盡,作姦犯科者無不畏懼。
從先秦到明清,獬豸被當作司法官員廉明正直的象徵,他們戴的帽子,稱為「獬豸冠」。清代御史及按察史的官袍前心後背均綉有獬豸的圖案。
8. 獬豸象徵什麼 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的歷史由來
獬豸,(xiè )又稱任法獸,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瑞獸,相傳形似羊,黑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辨曲直,見人爭斗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獬豸是有著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則會遭受懲罰,後世也因此將其畫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fǎ」到「法」,「廌 zhaì」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9. 關於獬豸的一切
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法律象徵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跡。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象。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歷史記載
「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動物石像當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首爾象徵
將名字由「漢城」改為「首爾」的韓國首都似乎仍難擺脫漢字印跡。該市近日確定的城市象徵物「獬豸」又引起了韓國專家學者有關「象徵物是否源自中國」的熱議。韓國《朝鮮日報》2008年5月27日報道說,首爾方面表示,中國後漢時期楊孚所著的《異物志》中首次記載了「獬豸」。
「獬豸」成首爾象徵
首爾市市長吳世勛5月13日專門舉行記者會宣布:「為體現首爾獨有的特點和形象,將『獬豸』指定為首爾市的象徵。」吳世勛稱,如同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柏林的熊、新加坡的魚尾獅,說到首爾時也應該有立即浮現的象徵物。吳世勛稱,傳說中的動物「獬豸」與首爾市風雨同舟600年,如今它將成為讓世界了解首爾的象徵。
首爾市為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品牌價值,自去年起推進向世界介紹首爾城市形象的象徵體系組建工作,擬將景福宮選為首爾的象徵進行開發,在計劃遇阻情況下,最終在同景福宮有關聯的備選物———獬豸、老虎、鳳凰、松樹中選中了獬豸。
學術界熱議獬豸與中國淵源
《朝鮮日報》27日報道稱,「首爾象徵物真的是中國的『獬豸』嗎?最近學術界對此紛紛提出了各種疑問」。報道說,高麗大學韓文學系教授金彥鍾計劃在8月份舉行的一個學術大會上,發表專門考究韓國「獬豸」的論文。他表示,雖同是後漢時期的人,但比楊孚更早時期的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就已經記載了「獬豸」。
該報道說,在中國,「獬豸」是在判案時懲罰說謊者的獨角獸。而韓國的「獬豸」根本就沒有角。金彥鍾推測說,「韓國稱為『獬豸』的動物原本可能不是『獬豸』,而是想像中的動物麒麟中沒有角的種類『桃祓』。據說,『桃祓』可以去禍納祥,這與當初為了壓火氣而設立該動物的傳說也相吻合」,而且該動物被放在韓國皇宮前而不是與司法有關的建築前,這與中國的「獬豸」象徵「公正執法」的含義也不相符。對此,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民俗研究科科長千鎮基則表示:「究竟是不是『獬豸』無法確證,應該看作是原本有角、象徵公正執法的中國『獬豸』傳入韓國,其性質演變成守門將,角也隨之消失。」
首爾開始推廣
「獬豸」成為首爾象徵物在韓國一直存在爭議。韓國《國民日報》14日曾發表題為「獬豸不應成為首爾的象徵」的社論。社論稱,首先,市民一般不知道「獬豸」是何物,「如果一個外國人問首爾的市民,恐怕沒幾個人能准確回答」。另外,「獬豸」沒有親切感。「與中國的熊貓和澳洲的袋鼠不同,『獬豸』是在身邊看不到的傳說中的動物。即使畫得再漂亮,有的部分也讓人感到兇猛,還給人一種迷信的感覺」。社論還稱,『獬豸』也沒有作為象徵物的獨創性。因為首爾市光化門前的獬豸像已經定格為王朝的守護神。韓現代立法部門和司法部門已從很久前就喜歡用『獬豸』雕塑,韓國會正門和後門也各有兩對「獬豸」石雕,韓國大法院也用「獬豸」的角和尾巴做雕塑,全國各地有很多地方也用它做路標。
盡管如此,首爾市還是決定,從下月開始,推動把「獬豸」作為首爾象徵進行宣傳的計劃。2009年6月完工的光化門廣場將復原「獬豸」雕塑,首爾各地也將設置用玻璃或金屬製作的「獬豸」建築模型。此外,首爾還計劃將從光化門到瑞草區藝術殿堂之間的道路打造成「獬豸文化大道」,並計劃在各種標志、鑰匙扣、手機鏈、襯衫等各種旅遊紀念品上使用「獬豸」圖案,尤其是在外國人出入較多的地方,如機場、主要旅遊景點等處廣泛銷售有關「獬豸」的紀念品,甚至會在機場大巴、地鐵等場所放置「獬豸之友」指南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