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漢高祖戴什麼帽子好

漢高祖戴什麼帽子好

發布時間: 2022-06-03 23:09:25

1. 漢朝第一位皇後真的紅杏出牆了嗎

呂後[1](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秦代單父(今山東省單縣終興鎮)人,漢高祖劉邦結發之妻。
前202年,劉邦稱帝,封呂雉為皇後,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她是劉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
劉邦去世後,惠帝立,呂後掌權,惠帝死後,她先後選立劉恭,劉弘為帝。 她死於前180年,時年62歲。是一位性格剛毅、有抱負、有韜略、有作為的政治家。

2. 漢高祖用了多少年平定天下

生於戰國時期魏國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父母為劉太公和劉媼(野史記載名為:王含始),劉邦有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個弟弟(《史記》記載:大哥劉伯。二哥劉仲,漢朝建立後改名劉喜。四弟劉交。)劉邦為老三,故名字為季,人稱劉季。 公元前221年庚辰歲,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強大的秦帝國,之後劉邦試吏為秦國泗水郡的泗水亭長。
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劉邦父劉太公劉煓,母劉媼。根據官方史載:劉邦未出生之前,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合。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媼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1]
劉邦外貌隆準,美須髯,面呈龍相,左腿上還有72顆黑痣。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卻不喜歡讀書,為人豁達,不喜農事,只喜歡喝酒。其父太公訓斥為「無賴」,並說他不如哥哥,但劉邦還是我行我素。
據說劉邦特別喜歡在一家酒店喝酒。每天下午就去那喝酒,又沒有錢,怎麼辦呢?賒。可是賒了也要還的,只不過劉邦有天命。那家酒店的兩個女老闆發現,只要劉邦來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別多。一年算下來,還賺了不少,一下子把白條斯了。
劉邦少時慕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欲往大梁投效其門下,會信陵君死,還。時故信陵君門客張耳時為外黃令,招徠門客,劉邦聽聞,往投張耳門下,與張耳游,兩人成知交好友。後張耳為常山王,為陳餘所敗,張耳為此故投奔劉邦。劉邦將女兒魯元公主嫁與張耳之子張驁。
成年後,在沛縣做了泗水亭長〈約今里長〉,和縣府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苛和周昌等知交好友後來全部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還常去武姓和王姓女人的酒鋪飲酒。醉倒之後,兩個酒商見到劉邦身上有龍出現,深以為奇,認為此人以後可能會成大氣候。因為劉邦去飲酒店中生意比平常好好幾倍,因此到年底時兩家常常毀掉帳本,不向劉邦索取其所欠的酒債。王陵與太祖同鄉,太祖一向兄事王陵,而雍齒素輕視劉邦,不過此二人後亦成為漢朝開國功臣。
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黎明 劉邦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
單父縣的門閥呂公因避仇而移居沛縣,縣內士紳豪傑,皆往祝賀。主吏蕭何負責排定賓客的座次,要求賀禮不到一千銅錢的客人,都坐在堂下。亭長劉邦認為沛縣諸官吏也沒什麼了不起,就自稱獻「賀錢一萬」,其實一個銅錢都沒有帶來。呂公看到劉邦後的面相後大吃一驚,覺得他將來定是個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內就座。蕭何告訴呂公,劉邦只會說大話,沒什麼成就。但呂公不以為然。劉邦坐在上賓座位後,就大聲調侃其他沛縣官吏。席間,呂公多次暗示劉邦散席後留下來,劉邦意會。散席後,呂公對劉邦說,我很會看面相,但是沒看過像你這么相貌不凡的,我有個女兒(即呂雉),希望你願意接受她當你的糟糠妻。事後呂公的妻子呂媼很生氣,說,你以前說你這個女兒很難得,一定要嫁個非常好的丈夫。沛縣縣令對你這么好,你還不肯嫁女兒,居然要把她嫁給劉邦?呂公說,這不是你婦人家懂得的事。還是把女兒嫁給劉邦。呂公的女兒就是呂雉,後來生了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
劉邦為亭長時,經常請假回家到田裡去。有一次呂雉和孩子們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者經過討水喝,呂雉讓他喝了水,又給他飯吃。老者給呂雉相面說:「夫人乃天下貴人。」呂雉又讓他給兩個孩子相面,見了劉盈,說:「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又給魯元公主相面,同樣也是富貴面相。老者走後,劉邦正巧從旁邊的房舍走來,呂雉就把剛才那老人給她們面相的情況告訴了劉邦。劉邦問這個人在哪,呂雉說:「未遠。」於是追上了老者,問他剛才的事,老漢說:「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劉邦道謝說:「誠如父言,不敢忘德。」等到劉邦顯貴的時候,卻再也找不到當初那位老者。
劉邦做亭長時,喜歡戴用竹皮編成的帽子,他讓掌管捕盜的差役到薛地去製作。到後來顯貴了,仍經常戴著。人們所說的「劉氏冠」,指的就是這種帽子。
劉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犯人逃脫是重如死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這些人也成為後來起義的部分勢力。劉邦因此必須逃亡,當時逃犯中就有十餘人願意跟隨他一同逃亡,傳說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後入碭山。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游以厭之。」劉邦自疑,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
折疊編輯本段沛縣起兵
高祖劉邦陳勝起兵,沛令恐,欲響應陳勝,蕭何、曹參等勸沛令召回劉邦。沛令答應,於是派樊噲往召劉邦。劉邦至沛,而沛令反悔,於是劉邦率約百人於沛縣城外射信說服城內人誅殺縣令,被立為沛縣令,發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
劉邦起事後,兵力達到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秦泗水監平將兵圍豐,為劉邦軍所破。接著劉邦命雍齒守豐,親率軍攻薛,泗水守壯戰敗逃到戚,不久為沛公左司馬所殺。劉邦還軍亢父。至方與,周市來攻方與,雍齒據豐降魏。劉邦攻豐,不能下。時東陽寧君、秦嘉在留立景駒為王,劉邦欲往投並借兵還攻豐,道遇張良。章邯別將司馬尼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寧君與沛公率軍西迎擊,與戰蕭西,不利,還聚兵於留,再攻碭,三日乃取,得兵五六千人。接著攻下邑,拔之,還軍豐。
時項梁在薛,劉邦率騎縱騎百餘往從,項梁益劉邦卒5000人、五大夫將十人,劉邦反攻豐,拔之。不久項梁把在外諸將召還在薛,在得知陳王確實已死的迅息後立楚懷王。項梁別號武信君,命項羽、劉邦別攻城陽。項羽、劉邦攻下城陽,然後又在濮陽之東與秦軍戰,破之。秦軍再次聚結,守濮陽、環水,楚軍離開去攻定陶,未下,即西略地至雍丘,與秦軍戰,大破之,沛公將曹參殺丞相李斯之子秦將李由。項羽、沛公還師攻外黃,未下。九月,項羽、劉邦攻陳留時,聞章邯破項梁軍而項梁戰死,劉、項還師。呂臣軍駐彭城東,項羽軍駐彭城西,沛公軍駐碭。
秦二世二年閏九月,楚懷王徙都彭城,並收項羽、呂臣等諸軍自將之。以沛公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軍。項羽為長安侯,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清為令尹。時秦軍圍趙甚急,趙數向楚請求救兵。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而沛公率軍西攻秦。當時秦軍強,常乘勝逐北,諸將都認為西入關攻秦沒有好處,都不願去,只有項羽因為叔父之死,願意隨沛公入關攻秦。
折疊編輯本段入關滅秦
秦二世二年十月(前208年十月),劉邦率軍西征,收項梁、陳勝散卒,經碭,至成陽,與杠里秦軍夾壁,破魏二軍。接著在成武南攻王離軍及東郡尉,大破之。隨後楚軍引兵西,在昌邑遇彭越,與彭越軍合攻昌邑,未下。十二月,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約四千餘人。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並攻昌邑,未下,繞過至高陽。
秦二世三年二月,在高陽,酈食其投奔劉邦,其弟酈商亦將兵跟隨。用酈食其策,攻陳陳留,破秦軍,得粟。三月,攻開封,未下。引兵西至白馬與秦將楊熊戰,破之,又追至曲遇東,大破之,楊熊逃至滎陽為秦二世派使者斬殺。四月,南攻穎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當是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南,戰雒陽東,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
六月,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略地至南陽。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七月,劉邦不再攻宛,直接率軍西去,張良及時勸阻,劉邦回師攻宛。南陽守接受舍人陳恢的建議,降,劉邦封南陽守為殷侯,陳恢千戶,引兵西,無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亦歸劉邦,並還攻胡陽。遇番君(吳芮)別將梅鋗,與其一起攻下析、酈等地。是月,章邯降項羽。
八月,劉邦用張良計,以酈生、陸賈往說武關秦守將,襲攻武關,破之。九月,進至藍田,與秦軍大戰,再破秦軍。用張良之策,其餘之地皆不戰而降。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漢元年十月(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嬰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史家一般以此月為漢元年開始。
折疊編輯本段分封漢王
劉邦
接著劉邦入咸陽,欲止舍秦宮中,為樊噲、張良所諫阻。於是劉邦乃下令封秦宮庫,
還軍霸上,而蕭何等則收秦之圖籍等而還。劉邦召秦地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然後與他們約法三章,悉去秦之苛法,並令吏人仍守舊職。同時也拒絕了秦人犒勞。劉邦此舉,大得秦人之心,唯恐劉邦將來不為秦王。
有人告訴劉邦說:「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勿納諸侯。」劉邦採納命人守函谷關。十一月中旬,項羽率諸侯聯軍進至函谷關,聞劉邦已定關中並派人守住了關口,大怒,下令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至戲(今陝西西安),欲攻劉邦。而劉邦軍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告密,項羽更怒。而項伯因與張良有舊,往劉邦軍欲攜張良離去,張良因項伯求項羽罷兵。因此發生了鴻門宴故事。鴻門宴中,項羽未聽從亞父范增之計,使得劉邦逃過一劫。(有名的俗諺「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即出於此。)
折疊編輯本段楚漢之爭
項羽進入咸陽,楚漢之爭-高祖雄風殺子嬰,劫掠財寶,火燒阿房宮(根據考查,應為咸陽宮),自稱西楚霸王,儼然天下共主,分封群臣。項羽為了困住劉邦,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而卻將懷王先前許諾的關中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史稱三秦)。項羽立楚王為天子,但不久命人將其殺死,以報楚王不遣他入關的仇怨。項羽刺殺楚王,加上分封無法服眾,各國起兵叛變,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暗渡陳倉出兵關中,甚至一度攻佔項羽的根據地彭城。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蕭何、張良、韓信等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楚漢兩國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互不侵犯。但是,當項羽遵守諾言退兵,並放回曾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父母妻子之後,劉邦卻背信偷襲。項羽退到垓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軍心,最後項羽走投無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自刎於烏江邊。這場歷時近五年〔高帝元年(前206年)四月至五年(前203年)十二月〕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一統天下,項羽徹底敗亡而自殺而告結束。前202年初(漢五年十二月),項羽敗亡。
折疊編輯本段登基稱帝
高帝五年(前202年)正月,追尊長兄劉伯為武哀侯,以楚義帝無後,徙齊王韓信為楚王,王楚地。魏相國彭越定梁地,拜為梁王。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劉邦為帝。劉邦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們都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說:「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
漢五年二月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並立王後呂雉為皇後,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追尊母為昭靈夫人。
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封賞功臣。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大小沒能決定下來。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也最多。功臣們都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劉邦說:「諸君知獵乎?」群臣回答說:「知之。」劉邦又問「知獵狗乎?」群臣說:「知之。」劉邦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就不敢再言語了。
張良不曾有戰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今江蘇沛縣東南),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劉邦已封賞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劉邦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劉邦說:「此何語?」張良說:「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劉邦說:「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張良說:「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劉邦憂心忡忡地說:「為之奈何?」張良說:「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說:「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張良說:「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劉邦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酒宴後,群臣都高興地說:「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群臣均已受到封賞,待到向劉邦進言評定位次時,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已經委屈了功臣們,多封賞了蕭何,就沒有再反駁大家,但還是想把他排在第一位。關內侯鄂千秋進言:「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劉邦說:「善。」於是定蕭何為第一位,特恩許他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劉邦說:「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加封鄂千秋為通侯,稱安平侯。當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後又加封蕭何兩千戶,這是因為劉邦為亭長,當年到咸陽服役時,蕭何多送給自己二百錢的緣故。
劉邦稱帝後不久,在洛陽南宮設酒席宴請群臣。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進言:「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婁敬勸劉邦說:「都關中。」劉邦尚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劉邦定都洛陽,他們說周朝定都洛陽,擁有天下數百年;秦朝定都關中,到秦二世就滅亡了。洛陽位居「天下之中」,便於四面八方的物資供給,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靠邙山,東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對黃河,面向伊水和洛水,土地肥沃,地勢險要,形勢完固,足以設險守國。」
張良說:「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之說是也。」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劉邦稱帝後,將士兵都遣散回家。下令各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賦稅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國去的免除賦稅徭役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二月,他又連下2詔,布告天下,朝廷立意要輕徭薄賦。而各郡國對朝廷貢獻過多,於是下詔規定數額,並規定進奉日期是每年的10月。
漢初實行的十五稅一制,更是輕徭薄賦政策的明顯例證。
劉邦早年放盪不羈,輕視儒生,稱帝以後,仍認為讀書無用。儒生陸賈在劉邦面前必言《詩經》、《書經》。劉邦破口大罵說:「你老子我居馬上得了天下,安事《詩》、《書》!」陸賈據理力爭地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且商湯、周武王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以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劉邦雖然有點尷尬,但還是對陸賈說:「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於是命陸賈論述國家興衰存亡的徵兆和原因,共寫十二篇。每寫完一篇就上奏給劉邦,劉邦無不稱贊,左右群臣皆高呼萬歲,他稱這部書為《新語》。
後來劉邦因為平定英布叛亂回途路經山東,還親自准備祭品,祭祀了孔子。
劉邦稱帝後,鑒於全國新形勢,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令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蕭何在保留《秦律》六章的基礎上,補充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章,史稱《九章律》。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劉邦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當時劉邦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劉邦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說:「得無難乎?」叔孫通說:「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原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劉邦說:「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上可試觀。」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吾能為此。」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當時的朝儀是: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他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陳道明劉邦,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布:「罷酒」。御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
大典之後,劉邦非常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500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劉邦晚年寵幸愛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後,又認為呂後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過於軟弱,多次想廢黜太子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
呂後很驚慌,不知如何保住太子。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畫計䇲,上信用之。」呂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張良說:「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張良說:「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䇲。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竭力要挾說:「為我畫計。」張良說:「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後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沈重,愈想更換太子。張良勸諫,劉邦不聽,張良就託病不再理事。太子太傅叔孫通進諫規勸道:「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污地。」
劉邦說:「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說:「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劉邦說:「吾聽公言。」但劉邦只是假裝答應了他,還是想更換太子。
而周昌更與劉邦極力爭辯,劉邦問他理由何在,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激動,也就口吃得更厲害了,他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聽罷,很高興地笑了。呂後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微君,太子幾廢。」
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鬢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劉邦感到奇怪,問道:「彼何為者?」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商山四皓)。劉邦於是大驚說:「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都說:「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劉邦說:「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劉邦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戚夫人哭泣起來,劉邦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劉邦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劉邦起身離去,酒宴結束。劉邦最終沒更換太子,戚夫人也在劉邦死後,遭呂後拔頭發、斷手、斷腳丟進化糞池。

3. 劉邦的一生詳細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劉邦本名劉季[4],出生於秦朝泗水郡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劉邦父母名字沒有記載,只記載名為阿父,亦有稱之劉太公,母劉媼[5]。劉邦未出生之前,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合。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媼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劉邦外貌高鼻子,美須髯,面呈龍相,左腿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痣。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卻不喜歡讀書,但對人很寬容,也不喜歡從事農事,因而被父親訓斥為「無賴」(指經濟上無所倚靠,賴,倚靠,仗恃,依賴,仰賴),並說他不如哥哥,但劉邦還是我行我素。
青年時期的劉邦特別崇拜魏公子信陵君無忌。欲往大梁投入信陵君門下。會信陵君死,還。故信陵君門客張耳時為外黃令,招徠門客,劉邦聽聞,往投張耳門下,與張耳游,兩人成知交好友。後張耳為常山王,為陳餘所敗,張耳為此故投奔劉邦。劉邦將女兒魯元公主嫁與張耳之子張驁。
成年後到沛縣做了泗水亭長[6],和縣里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苛、周昌等知交好友後來全部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還常去武姓、王姓女人的酒鋪飲酒。醉倒之後,兩酒家見到劉邦身上有龍出現,深以為奇,認為此人以後可能會成大氣候。因為劉邦去飲酒店中生意比平常好好幾倍,因此到年底時兩家常常折斷帳本,不向劉邦索取其所欠的酒債。王陵與太祖同鄉,太祖一向兄事王陵,而雍齒素輕視劉邦,不過此二人後亦成為漢朝開國功臣。
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
有一年,呂公為了躲避仇人而移居沛縣。沛縣的士紳豪傑都前往祝賀。負責掌管收禮事宜的蕭何宣布:「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劉邦當時為亭長,又不帶分文,卻聲稱自己「賀錢萬」。呂公見了劉邦大為吃驚,趕快起身,到門口去迎接他,把他領到堂上坐下。蕭何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劉邦直接就坐到上座去,和呂公談笑風聲。呂公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季箕帚妾。」酒宴散後,呂媼大為惱火,說:「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說:「此非兒女子所知也。」[7]於是把女兒嫁給劉邦。呂公的女兒就是呂後,生了漢惠帝和魯元公主。
劉邦做亭長的時候,經常請假回家到田裡去。有一次呂後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漢經過討水喝,呂後讓他喝了水,給他飯吃。老漢給呂後相面說:「夫人天下貴人。」呂後又讓他給兩個孩子相面,見了劉盈,說:「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又給魯元公主相面,同樣也是富貴面相。老漢走後,劉邦正巧從旁邊的房舍走來,呂後就把剛才那老人給她們面相的情況告訴了劉邦。劉邦問這個人在哪,呂後說:「未遠。」於是追上了老漢,問他剛才的事,老漢說:「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劉邦道謝說:「誠如父言,不敢忘德。」等到劉邦顯貴的時侯,卻再也找不到當初那位老漢。[7]
劉邦做亭長時,喜歡戴用竹皮編成的帽子,他讓掌管捕盜的差役到薛地去製作。到後來顯貴了,仍經常戴著。人們所說的「劉氏冠」,指的就是這種帽子。
[編輯]反秦戰爭
劉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犯人逃脫是重如死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這些人也成為未來起義的部份勢力。劉邦因此必需逃亡,當時逃犯中就有十餘人願意跟隨他一同逃亡。傳說劉邦「斬白蛇起義」。陳勝起兵反秦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9月,率約百人於沛縣城外射信說服城內人誅殺縣令,被立為沛縣令,發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8]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燕、趙、齊、魏皆自立為王。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亦稱懷王。劉邦投靠項梁。項梁死後,熊心封項羽為長安侯,隨宋義北上與秦軍主力對抗,救援趙國;另外又封劉邦為武安侯,令其向西略地入關。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由於秦軍主力受到項羽牽制,秦二世三年八月(前207年八月),劉邦輕松地進入關中,逼近咸陽,趙高殺秦二世,子嬰被立為秦王。公元前207年九月,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8]。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 從公元前207年十月起,史家以漢王紀年,稱漢元年十月(秦代以十月為歲首,漢初沿習未改)
[編輯]楚漢相爭
主條目:楚漢戰爭
在入咸陽前,項羽屯駐在鴻門時,曾邀請劉邦赴宴,也就是有名的鴻門宴,然而項羽未聽從亞父范增之計,使得劉邦逃過一劫。(有名的俗諺「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即出於此。)項羽進入咸陽,殺子嬰,劫掠財寶,火燒阿房宮(根據考查,應為咸陽宮),自稱西楚霸王,儼然天下共主,分封群臣。項羽為了困住劉邦,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而卻將懷王先前許諾的關中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史稱三秦)。項羽立楚王為天子,但不久命人將其殺死,以報楚王不遣他入關的仇怨。項羽刺殺楚王,加上的分封無法服眾,各國起兵叛變,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暗渡陳倉出兵關中,甚至一度攻佔項羽的根據地彭城。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蕭何、張良、韓信等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楚漢兩國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互不侵犯。但是,當項羽遵守諾言退兵,並放回曾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父母妻子之後,劉邦卻背信偷襲。項羽退到垓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軍心,最後項羽走投無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自刎於烏江邊。這場歷時近五年(高帝元年(前206年)四月至五年(前203年)十二月)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一統天下,項羽徹底敗亡而自殺而告結束。
[編輯]建立漢朝
前202年初(漢五年十二月),項羽敗亡。
高帝五年(前202年)正月,追尊長兄劉伯為武哀侯,以楚義帝無後,徙齊王韓信為楚王,王楚地。魏相國彭越定梁地,拜為梁王。
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劉邦為帝。劉邦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們都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說:「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
漢五年二月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並立王後呂雉為皇後,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追尊母為昭靈夫人。
[編輯]封賞功臣
主條目:西漢開國功臣封爵列表
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封賞功臣。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大小沒能決定下來。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也最多。功臣們都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劉邦說:「諸君知獵乎?」群臣回答說:「知之。」劉邦又問「知獵狗乎?」群臣說:「知之。」劉邦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就不敢再言語了。
張良不曾有戰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今江蘇沛縣東南),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劉邦已封賞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劉邦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劉邦說:「此何語?」張良說:「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劉邦說:「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張良說:「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劉邦憂心忡忡地說:「為之奈何?」張良說:「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說:「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張良說:「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劉邦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酒宴後,群臣都高興地說:「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群臣均已受到封賞,待到向劉邦進言評定位次時,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已經委屈了功臣們,多封賞了蕭何,就沒有再反駁大家,但還是想把他排在第一位。關內侯鄂千秋進言:「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劉邦說:「善。」[9]於是定蕭何為第一位,特恩許他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劉邦說:「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加封鄂千秋為通侯,稱安平侯。當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後又加封蕭何兩千戶,這是因為劉邦為亭長,當年到咸陽服役時,蕭何多送給自己二百錢的緣故。
劉邦稱帝後不久,在洛陽南宮設酒席宴請群臣。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進言:「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編輯]定都關中
婁敬勸劉邦說:「都關中。」劉邦上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劉邦定都洛陽,他們說周朝定都洛陽,擁有天下數百年;秦朝定都關中,到秦二世就滅亡了。洛陽位居「天下之中」,便於四面八方的物資供給,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靠邙山,東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對黃河,面向伊水和洛水,土地肥沃,地勢險要,形勢完固,足以設險守國。
。」張良說:「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之說是也。」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編輯]朝政
[編輯]輕徭薄賦
劉邦稱帝後,將士兵都遣散回家。下令各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賦稅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國去的免除賦稅徭役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二月,他又連下2詔,布告天下,朝廷立意要輕徭薄賦。而各郡國對朝廷貢獻過多,於是下詔規定數額,並規定進奉日期是每年的10月。
漢初實行的十五稅一制(田租為收成的1/15,約為6.67%),更是輕徭薄賦政策的明顯例證。
[編輯]重視儒生
劉邦早年放盪不羈,輕視儒生,稱帝以後,仍認為讀書無用。儒生陸賈在劉邦面前必言《詩》、《書》。劉邦破口大罵說:「乃公(你老子我)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據理力爭的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以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10]劉邦雖然有點尷尬,旦還是對陸賈說:「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於是命陸賈論述國家興衰存亡的徵兆和原因,共寫十二篇。每寫完一篇就上奏給劉邦,劉邦無不稱贊,左右群臣皆高呼萬歲,他稱這部書為「新語」。
後來劉邦因為平定英布叛亂回途路經山東,還親自准備祭品,祭祀了孔子。
[編輯]漢律九章
劉邦稱帝後,鑒於全國新形勢,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令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蕭何在保留《秦律》六章的基礎上,補充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章。史稱《九章律》。
[編輯]制定朝儀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劉邦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當時劉邦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劉邦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說:「得無難乎?」叔孫通說:「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原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劉邦說:「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於是叔孫通奉命徵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著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上可試觀。」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吾能為此。」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當時的朝儀是: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他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這時,自諸侯王以下,各人無不肅然起敬。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布:「罷酒」。御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
大典之後,劉邦非常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500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編輯]廢立太子
劉邦晚年寵幸愛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後,又認為呂後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過於軟弱,多次想廢黜太子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
呂後很驚慌,不知如何保住太子。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畫計䇲,上信用之。」呂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張良說:「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張良說:「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䇲。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竭力要挾說:「為我畫計。」張良說:「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後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沈重,愈想更換太子。張良勸諫,劉邦不聽,張良就託病不再理事。太子太傅叔孫通進諫規勸道:「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污地。」
劉邦說:「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說:「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劉邦說:「吾聽公言。」但劉邦只是假裝答應了他,還是想更換太子。
而周昌更與劉邦極力爭辯,劉邦問他理由何在,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激動,也就口吃得更厲害了,他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聽罷,很高興地笑了。呂後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微君,太子幾廢。」
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鬢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劉邦感到奇怪,問道:「彼何為者?」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商山四皓)。劉邦於是大驚說:「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都說:「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劉邦說:「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劉邦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戚夫人哭泣起來,劉邦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劉邦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劉邦起身離去,酒宴結束。劉邦最終沒更換太子,戚夫人也在劉邦死後,遭呂後整肅並虐待慘死。
[編輯]消滅異姓王
主條目:消滅異姓王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換取各路重要將領的支持戰勝項羽,曾封韓信等人為王。這樣在西漢皇朝建立之初,被封的異姓王共有八人,即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
王國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縣,總面積比朝廷直轄郡縣還要多,而且各王都擁有兵眾,行政、財政自專,名為漢臣,實為漢不能控制之獨立王國,對朝廷造成很大威脅。
在劉邦稱帝之後的七年中,絕大部分精力是用來對付這些異姓王。結果,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敗後被俘;韓信、彭越被殺;韓王信、陳豨等敗後叛逃匈奴,後戰敗被殺;英布起兵淮南,亦被迅速平定;燕王盧綰逃入匈奴。只有長沙國作為漢與南越之間的緩沖,且勢力弱小得以保存,漢文帝後七年,因長沙王無子而國除。
[編輯]新築長安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開始興建都城長安,當時以秦朝的興樂宮為基礎,修建長樂宮,做為皇宮。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建成,劉邦從洛陽遷都長安,並在長樂宮行叔孫通所制定的漢朝朝儀。
漢高帝八年(前199年),丞相蕭何主持修建未央宮,並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修建武庫,又於長安東南修建太倉。
劉邦看到宮殿非常壯觀,很生氣的對蕭何說:「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說:「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劉邦這才信服。
[編輯]白登之圍
主條目:白登之圍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漢高帝六年(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在北伐匈奴時,劉邦自己亦被冒頓單於30萬騎圍於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又接受婁敬之策,以宗室女假稱長公主,遠嫁冒頓單於,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編輯]高歌《大風歌》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途中路過故鄉沛縣。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開懷暢飲。鄉民們還召集沛中兒童120人唱歌助興。酒到濃時,劉邦彈擊著築琴,唱起自編的楚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讓兒童們跟著學唱。劉邦邊歌邊舞,熱淚盈眶。他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縣的父老兄弟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敘談往事,取笑作樂。過了十多天,劉邦決定要走了,沛縣父老堅決要劉邦多留幾日。劉邦說:「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於是離開沛縣。這天,沛縣城裡全空了,百姓都趕到城西來敬獻牛、酒等禮物。劉邦又停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沛縣父兄都叩頭請求說:「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劉邦說:「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但在百姓的再三請求下,劉邦才答應免除豐邑的賦稅徭役,並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編輯]去世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為流矢所中,病得很厲害,不想見人,躺在皇宮之中,詔令守門武士不得讓群臣進入。群臣中如周勃、灌嬰等人都不敢進宮。這樣過了十多天,樊噲推開宮門,闖了進去,後面群臣緊緊跟隨。看到劉邦枕著一個宦官躺在床上。樊噲等人見到劉邦之後,痛哭流涕地說:「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於是劉邦笑著從床上起來。
之後病情惡化。呂後請了良醫為他醫治,劉邦詢問病情,醫生進言:「病可治。」劉邦聽了不但不高興,還罵醫生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不願意繼續治療,賜給醫師五十斤黃金,令醫師離去。
之後呂後問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呂後問還有誰,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再問,劉邦說:「這以後,也不是你會知道的。」意指呂後也無法活那麼久。
四月甲辰,劉邦駕崩於長樂宮中,呂後和審食其商量說:「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呂後過了四天還不發喪,打算發兵殺盡功臣將領。有人轉告這些話給將軍酈商。酈商去會見審食其,說:「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審食其把這些話轉告了呂後,於是在丁未日發喪,大赦天下。
丙寅,葬劉邦於長陵。己巳,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漢惠帝來到太上皇廟。群臣們都說:「帝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謚號為高皇帝,廟號為高祖。又下令全國各郡國諸侯建高祖廟,每年按時祭祀。漢景帝時改高祖廟為太祖廟。至今在江西客家地區還有漢高帝信仰,尤其是江西寧都縣漢帝信仰最普遍,幾乎每個村都建有漢帝廟。

4.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5. 為什麼漢朝後期丞相和皇帝戴一樣的帽子

你在哪部片里看見的,皇帝的那是皇冠。三國演義里曹操戴過,但曹操那時是魏王,可以戴的,但比皇帝的要小些。

6. 關於劉邦的前半生,成功前的他都是如何生活的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做過泗水亭長,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之後以亭長的身份到咸陽去服徭役,之後沛縣又派給他一個重擔,往驪山押送徭役,思量過後劉邦把押送的徭役們放了之後,自己去了繁華的秦都咸陽。

7.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49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4492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17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364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288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286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3729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437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275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131